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荀子-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7.61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1)。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2)。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注释]
(1)守:持。(2)应:相应,适合,指即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能针对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
实施恰如其分的赏罚。
[译文]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根据它的根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根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大凡各种事情,道理虽然不同却互相制约着。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置。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适应,然后才能实行。
[原文]
27.62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三年不事;齐衰大功(1),三月不事。从诸侯不与新有昏(2),期不事。
[注释]
(1)齐衰:见 19.14 注(11)。据古代丧礼,父卒为继母,母为长子等等,服齐衰三年;男子为妻、为伯叔父母、为兄弟、为祖父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等等,服齐衰一年;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月。大功: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为九个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服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及伯叔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也服大功。(2)不:当为“来”字之残误。昏:通“婚”。
[译文]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原文]
27.63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1),不如晏子(2);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3);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4);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5),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注释]
(1)子家驹:名羁,字驹,鲁庄公的玄孙,春秋时鲁国大夫,其事迹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到定公元年以及《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续:延续。续然:等于说“续明”、“绍明”(《管子》:“周听近远以续明。”《韩非子》:“不绍叶公之明。”),指君主不明察的地方他能增益君主的明察。子家驹虽能劝谏鲁昭公,但结果并未能阻止他,昭公仍败逃于齐,所以孔子说他只是个“续明”的大夫,而不是个“功用之臣”,因而不及晏子。(2)晏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公元前 556 年,其父死后继任齐卿,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闻名诸侯。(3)子产:见 9.5注(2)。(4)管仲:见 7.2 注(2)。(5)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指其质朴超过了他的礼仪修养。
[译文]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
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原文]
27.64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1)。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注释]
(1)孟子:孟轲,见 6.7 注(7)。宣王: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 319~前
301 年在位。他讲求功利,想称霸诸侯。孟子曾劝他放弃称霸之心而实行仁政。见《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他的学生说:“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孟子说:“我先要打击他的坏思想。”
[原文]
27.65 公行子之之燕(1),遇曾元于涂(2),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3)。不忧其系垒也(4),而忧其不焚也(5)。利夫秋豪,害靡国家(6),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7)?”
[注释]
(1)公行子之:齐国大夫。之:到。(2)曾元: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涂:通“途”。(3)氐(d9低):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晋时曾建立前秦、后凉、成汉等国。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东晋时曾建立后秦。(4)垒:通“纍”。系纍:捆绑,即被俘。(5)焚:指火葬。死后火葬是氐族、羌族的风俗。(6)靡(m0 迷):损害。(7)几(q!起):通“岂”。
[译文]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如果不找人帮助,哪能攻克别国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谋划呢?”
[原文]
27.66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1)。心之于虑亦然(2)。
[注释]
(1)眸:瞳人,瞳孔。这里用作动词,指放大了瞳孔看。一说“眸”通“■”,低目而视的意思。
(2)心之于虑亦然:心对于考虑也这样,指心里考虑问题时也像眼睛看东西一样,只有聚精会神才能有
所发明。
[译文]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睁大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原文]
27.67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1),冢卿不修币(2),大夫不为场圃(3);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
所窜其手(4)。
[注释]
(1)错:通“措”。错质:等于说“委质”。古代做臣子,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策书上,把自己当作人质而交给君主,表示为君主献身,这叫做“委质”(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索隐》引服虔《左传》注)。有人把“质”解为身体或读为“贽”(初次相见而赠送的礼物),也通。(2)冢(zh%ng 肿):长(zh3ng 掌)。冢卿:上卿,参见 27.25 注(1)。修币:经营货币,指放高利贷之类。(3)圃:《集解》作“园”,据《韩诗外传》卷四第十四章改。场圃(p(浦):打谷与种菜的地方。古人场、圃同地,春夏种菜即为圃,秋冬则将圃修筑成平整的场地,用来打谷与翻晒粮食,所以连称“场圃”。(4)窭(j)据)贫寒。窜:措,安置。有所窜其手:指能够着手料理自己的生活。
[译文]
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原文]
27.68 文王诛四(1),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2)。
[注释]
(1)此下参见 7.4 注。(2)康:周康王,西周国王,周成王的儿子,姓姬,名钊。他继承了成王
的政策,继续加强统治。《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案:
语助词。
[译文]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原文]
27.69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译文]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原文]
27.70 上好羞(1),则民暗饰矣(2);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3)。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4),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注释]
(1)羞:耻辱。一说“羞”为“■”字之误。(2)饰:同“饬”,整治。(3)“乱”上当有“治”
字。(4)“绝”与上下文不押韵,疑为“德”字之形讹。“富”、“耻”、“德”(今误为“绝”)、
“旧”、“背”押韵,“耻”、“旧”属之部,其余属职部,之职两部古代通押。
[译文]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叉道。民间俗语说:“想富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爱好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怎么能不乱?
[原文]
27.71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1)?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注释]
(1)苞:通“包”。苞苴:包裹。古人赠送礼物,必加包裹,所以称馈赠的礼物为苞苴。此指贿
赂。
[译文]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
[原文]
27.7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1),非以尊大夫而已。
[注释]
(1)差(c9 疵):区别等级。
[译文]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尊重大夫而已。
[原文]
27.73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1)。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注释]
(1)不以事诏:指不具体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参见 21.11 注(1)。
[译文]
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为臣之道,在于精通政事。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也就办成了。农夫对种地很精通却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这样。
[原文]
27.74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译文]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去攻打混乱的国家,不等交战就知道能攻克。
[原文]
27.75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1),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2),不敢过蒲。
[注释]
(1)卞: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可参见《论语·宪问》及《韩诗外传》卷十第十三章。(2)子路:即仲由(公元前 542~前 480 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译文]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顾忌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原文]
27.76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1)。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2),则天府已。
[注释]
(1)天府:朝廷的仓库。(2)六贰:当为“六艺”之误,指六经(卢文弨说)。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没有财富就去寻求宝库。我说: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六经包含的丰富内容,就是宝库。
[原文]
27.77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1)。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注释]
(1)幡然:通“翻然”,见 16.4 注(15)。
[译文]
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
[原文]
27.78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原文]
27.79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1),以是非对。
[注释]
(1)三公:见 8.24 注(5)。正:通“政”。
[译文]
君子树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样不能变通,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来回答。
[原文]
27.80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注释]
(1)细席:当为“絪席”之误,即“茵席”,褥垫。
[译文]
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没有一天不在这样。
[原文]
27.81 雨小,汉故潜(1)。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2),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3)。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注释]
(1)汉:汉水,在今陕西、湖北省境内。潜:潜水,是从汉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长江的河道,有人
以为即今湖北潛江县的芦洑河。(2)著:《集解》作“箸”,据宋浙本改。(3)问:通“闻”(w8n 问),
声誉。
[译文]
雨虽然小,汉水却照旧流入潜水。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巨大,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