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次,“铁饭碗”可以使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黯然失色。
比如,我们想用人才预测这种先进的手段推测近期内某部门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数量,对比现状,得出差距,以制定弥合差距之措施。但是,倘若我们测知,五年后某校需要八个法律学教授、三个人类学教授,而该校现在正好已有八个捧“铁饭碗”的人类学教授,三个法律学教授。在不增编制的情况下,“铁饭碗”制度可以使这一切成为货真价实的“纸上谈E”
最后,“铁饭碗”制度很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改革的对策
“铁饭碗”无论“土”、“洋”,都有其或异或同的顽症病疾。改革的总思路应该是:在给教育工作者“铁饭碗”的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措施。我认为至少要配备以下三条:
一、打破职称终身制。
现在中美两国的教育界都实行职称终身制。也就是说,只要给了你副教授职称,你将只会升为正教授,而不会降为讲师。平平庸庸,马马虎虎,不上不下,不死不活,副教授职称也会伴随你终身。
因此,需要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五年职称制”或“八年职称制”:每人一只“铁饭碗”,但职称不是“铁”的,五年或八年评定一次。不但低的有机会升,高的也有可能降。
既有“铁饭碗”保底,又让人居安思“危”,以促成人人向上、个个思进的持续竞争局面。
二、工资与工作挂钩。
中国实行的是工资与职称、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美国的高等院校与中国一样,也实行工资与职称、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但美国的中小学则实行工资与学历(位)、工龄挂钩的工资制度。
这两种工资制度都不与工作挂钩,这很不合理。
职称只表示学术职位的高低,工龄只意味工作时间的长短,学历只是学习的历史。这三者虽然与工作有关,但仅仅是间接相关。它们只是有助于工作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需要的是工作本身。
例如,学历(位)的高低,可能对工作有影响,但是绝不意味着博士勤劳,学士懒惰;职称的不同,只表示工作位置的不同,绝不意味着讲师不比副教授工作努力。
因此,工资与职称、工龄、学历(位)挂钩而与工作脱节,是本末倒置的。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学士的工资永远赶不L一个硕士的工资时,这个学士就不是去想怎样教好书,而是怎样搞到一个硕士学位。
三、不能强迫学校无条件地接受分配来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应该让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有选择新老师的自主权。
既给教师以法律和经济的保障,又促成教师相互间的竞争。这是新“铁饭碗”制度的改革宗旨。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
其实,对于美国的教育,真正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外行管理教育”。
如果今天谁要在中国说,“外行管理内行”或者“外行管理教育”,不说你是“四人帮”的残渣余孽,恐怕也会说你“精神有毛病”。而在美国,外行监控教育则是天经地义的。
内行管理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早在秦朝,管理教育的职官就叫“博士”。“外行管理教育”的状况在建国后曾出现过若干次。一般来说,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内行管理教育”。
大约于1642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最早开始实施“外行管理教育”。这种“外行管理教育”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目的是让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公众,也“于斯”地管一管与子女有关的教育。
现在,“外行管理教育”在美国各地已经是根深蒂固,枝叶茂盛——已经发展成为有模有样、有“尚方宝剑”之显赫权威的“教育董事会”汐十行)管理制度。
其实,除了通过学区“教育董事会”对教育进行总的监控外,美国民众从各个方面参与教育的意识和渗透力也很强。
例如,矿矿在小学四年级到五年级期间,参加了一个叫Th的天赋教育计划。ETC就是ExtendedToalCurriculum的编写,意思是“超越所有课程”。各个参加EIC这个计划的孩子的家长们组成了一个“ETC家长协会”的组织。该组织定期开会,内容是请学校负责ETC计划的老师来介绍该计划的设想;家长讨论ETC的教学活动,提出建议;组织筹款捐款支持ETC计划……
让我深感吃惊的是,组织这些活动的几位家长都是自发的,自觉志愿的。我们轮流在他们家开会,他们还得负责各位的小吃和咖啡等等,光是通知开会的邮资就有数算了。
美国人民中总是有这些乐此不疲的、为参与教育“监控”而孜孜不倦的热心者。
如果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外行管理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实质性的差异。
例如,准确地说,美国的体制不应该叫做“外行管理教育”,而应该称作“外行监控教育”。它的英文原文是“vcontdofeducatbo”,“conrol”可以翻译为“控制”,也可以翻译为“管理”,但是从学区“教育董事会”或其他“校董会”所行使的职能来看,叫做“外行监控教育”更准确。因为这些“外行”们只制定政策,具体执行政策的是内行甚至专家。
中国的“外行”既制定有关政策,又具体地执行所有政策,以实施对教育的管理。
另外,美国的“外行”(董事会成员)可以是律师、医生。工程师、工人、农民、富豪、穷人、文盲、高级知识分子…惟一排除在外的是当地在职的教育工作者。
而中国的v行“(工宣队、军宣队、农宣队)都被叫做”大老粗“。
美国的”外行监控教育“其实也有不少弊病,最明显的错误是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把教育工作者排除在外,这对教育本身来说是很不利的。本来,这种”外行监控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公众参与教育,把教育搞得更好。但是,把教育工作者排除在”公众“之外,把”外疗'和“内行”对立起来,把“外行监控”变成了目的,等等,都是有违初衷的。
尽管如此,这种“人民教育人民管”的措举毕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焕发了人民参与教育的热情。我旁听过几个“教育董事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与会者那种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激烈辩论,那种群策群力、舍我其谁的踊跃场面,让我这个在大洋彼岸也见过“外行管理教育”的“老外”既激动又汗颜。
后记
1998年底,在我国国与广东教育出版社签合同出版本人这部拙作时,矿矿在他的好朋友麦德的鼓捣下,去参加了辛辛那提一所很好的私立男校(高中)的人学考试。共有700多人考试,只录取约200人。
美国的中小学生“玩”得太多,但人毕竟是要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原来与矿矿从小学一起上初中的成绩较好的同学,除一人以外,都参加了各间私立高中的入学考试。对于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和有些抱负的孩子来说,高中是很关键的阶段。
童真童趣毕竟是要与人说“Bye…bye”而去的。
参加考试的都是各个公立、私立学校来的“高手”。因为,这是一所教会私立学校,凡信天主教的孩子,都可录取入学。对这些孩子来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主要是便于摸底分班。换句话说,在要录取的200人中,除去信天主教的孩子,剩下多少名额就由这700人中的其他人去“切磋论剑”、“物竞天择”吧。
我小时候,每年最盼望的不是过年,而是暑假。那长长的夏天,爬树、掏马窝、捉蟋蟀、游泳,那是男孩的世界。
有一年夏天,记不起是谁买的票,我去看了一场香港电影(荣华梦》。电影讲的是一个望子成龙的小职员,把儿子送到贵族学校去读书的种种艰辛的笑话。看了这个电影,我就总也快乐不起来。电影里的那个父亲,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那个长长的夏天,就再也不是我这个男孩的世界……
如果矿矿考这所私立男校时我在美国,可能我不会同意他去考的。对这种贵族私立学校,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距离感。而且上公立学校是免费的,私立学校的学费则高得惊人。
妻子说:“竞争那么激烈,能不能录取还不知道,看看再说吧。你攻读硕士学位的维拉诺瓦大学,不就是一所著名的天主教私立大学吗?”
想想也是。我们就决定等一等,看能不能录取再说。
就在我们几乎忘了这件事情之后,1999年1月23日,我们收到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矿矿考试的总平均分是99%。也就是说,
700多人中的99%是前7名。据说,有5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后来又传说是10名。弄得我也人心惶惶的。
2月6日晚,这所私立学校的校长助理打电话到家里来,通知说:“学校决定授予黄矿岩奖学金,欢迎他到学校来学习…
一般来说,人们要到读研究生的阶段才有机会获奖学金。读大学本科就得奖学金的已经非常少。因此,获私立高中的奖学金,那是很高的荣誉!
即使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些犹豫。直到领教了公立学校那个误人子弟的自然科学课老师的偏见行为,我们才决定送矿矿上私立学校。
正好我也写完此书稿,在此可作一个段落交代。
当然,如果此书发行后,读者感兴趣,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我不能算一个成功的男人,但能完成此书稿,却首先应谢谢我背后的那个女人。有人说,她的文笔与我”功力相当“,我是不太服气的。让细心的读者自己去鉴别吧。
我还要谢谢站在我前面那个提供了许多材料的小子。他听说要出书,劈里啪啦打了10页稿子给我,说的是关于美国男孩的社会交往——在男孩的世界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种思维,那种英语文法和词汇,很有些独到之处。尽管我有博士学位,但翻译他这篇文章,也感些许吃力。本拟附在书后,让读者看看美国初二年级的孩子的思维和文采。但将文章翻译好后,我发现国内的读者不一定能理解文章所谈的内容,就像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文革“和”插队“时青少年的心境一样。我是搞教育的,但由于不是专门研究美国青少年心理的,没有儿子的解释,读起来,也有些”增查查“,茫茫然的。本想叫他另写一篇,但他认为这是他实话实说的”杰作“,不太愿”屈就“于我指定的题目。加上交书稿的时限已到,只得作罢,以后有机会再说。
在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书稿正变成一条跨越文化的”桥“。在此,我要感谢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全体员工和周伟励先生!没有他们的努力,一切都还是散乱的思路和空白的稿纸。我还要谢谢我的博士导师Dr.Tecklnan和博士论文的指导教授h.Qua,以及中美两国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桥墩“是他们一块一块砌就的。
我希望能站在”桥“上,面向中国的方向,为我去世的父亲,为我那做教师的勤勤恳恳的母亲,为支持我留学而承担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责任的姐姐和妹妹,深深地鞠躬!
当然,还要谢谢留学期间给了我无私的支持的弟弟。
最后,关于写作的风格,还想步唆两句。
写这部书,我采取了一个较自由的既叙事又论理的写作方式。也不知效果如何?只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思考一些问题,更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发中文电子邮件来美国给我,电子邮箱为:qUany@one。
黄全愈
1999年3月9日凌晨于美国西金库市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