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块荒地,不“开发”,永远是一块荒凉的不毛之地。下小力开发,其收获与下大力开发差之甚远。

由于有了开发的可能,又有了下功夫大小的区别,潜能的大小倒成了次要的。为了开发出“富矿”,可是累倒了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孩子第一声呀呀学语的“爸爸、妈妈”还没叫全,雄心勃勃的父母亲们就开始了开发孩子智力的20年计划。其实,这种“开发”早在胎教时就动工了。年轻的父母们把对自己父辈没能全力开发自己智力的遗憾化作无比的动力,于是,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法被“开发”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希望更是无限。

婴儿刚生下来时,手臂与大腿是一样粗细的,但是为什么随着体格的发展,大腿会比手臂粗得多?以致有了“手臂扭不过大腿”一说。那是因为后天锻炼的结果。如果人用手臂来走路,手臂可能也会比大腿粗的。后天的开发和锻炼十分重要,但先天的潜能也是有一定极限的。因此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无限的。当我们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

那年我到美国宾州约克学院教书,妻子独自带着三岁的儿子留在国内。她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惜放弃本单位幼儿园的许多福利,而宁愿每天踩30分钟自行车,送儿子到人们认为的市里最好的幼儿园接受教育。

刚刚安顿好孩子进幼儿园,她又迫不及待地把儿子送去夜校学画国画。三岁的孩子懂什么国画、油画,一节课下来,画在身上的墨汁要比画在纸上的还多。可是妻子在给我的信中自我陶醉地说:儿子画在衣服上、脸上的画,特能展示出他的绘画天才。其实,中国教育中提到的天才与美国天赋教育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美国电视上曾播放过一个专门探讨天才儿童的记录片。这个片子记录了好几个高智商儿童的真实的生长经历。其中一位印裔美籍男孩,12岁上大学,17岁开始成为实习医生。

除了成功的事例,这部片子还记录了几个令人深思的例子。

有个男孩,五六岁时被发现其智商高达150。后来他的父母离异,这个男孩被判归父亲。父亲望子成龙,从小就让他加快学习速度。12岁那年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两年后,他由于心理不适而离开了大学。从那时开始,他的生母便向法庭起诉,说这孩子的生父为了满足个人的成就感,逼迫这孩子超速学习,以致造成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故事的结尾是那孩子的母亲胜诉。孩子又重判给了母亲。五年以后,这个孩子像他的同龄人一样,又重新进入大学,从头开始。此时,他的智商测试显示,他不过同普通人一般。

该片的主持人从这个例子中巧妙地引出了一些并不广为人们注意的问题:应该怎样对待高智商的孩子?应该为高智商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大多数人希望孩子聪明过人,然而,高智商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这部记录片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从南美某个国家新移民来的四口之家:父亲、母亲和两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儿,十一二岁;老二是个女孩儿,才上二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个男孩被发现具有惊人的高IQ。紧接着,那个女孩也被发现IQ甚高。

这喜讯使这对夫妻茫然失措。那个男孩天生爱画画,特别是画小孩喜欢的卡通画。父亲决定要为天才儿子的天才大作寻找发表的机会。他到处宣传、联系、推荐,奔波数月毫无结果。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他认准了好莱坞的卡通制片公司是个目标。于是,这位颇有毅力的父亲干脆辞掉了工作,专门当起了儿子的经纪人……

拍摄这部影片时,他们全家正在收拾家当,准备合家搬到好莱坞附近去,以便做父亲的为儿子在好莱坞奔走活动。直到影片结束时,那个美好的愿望还始终是个愿望,孩子的父亲还在为如何使天才的儿子早日成功不辞辛劳地奔波。真希望有一天会从好莱坞卡通片的美术创作者名单上见到这位天才儿童的大名。

孩子有高智商,孩子爱画画都不假。但并不是所有高因的孩子的绘画都能成功。在为这个不屈不挠的父亲感叹之余,又着实为他那天才儿子捏一把汗。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会有什么结果?

天赋高的孩子就像一辆性能良好、载重量又大的汽车。我们的初级教育是应该往车箱上添加货物增加重量?还是应往油箱里加油?

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初级教育,我们会发现两者在提供给学生的环境上,各有许多不同之处。形象地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那超大车箱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更像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对有天赋的孩子的“智力开发”,以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学习过程为目的。天才少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天赋高、智力开发早的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中比同龄孩子显示出优势。于是,他们的超人智力被超负荷利用,把同龄人需要的正常学习时间缩短了数年,正应了“能者多劳”的提法。天才少年大学生班,就是应试教育体制为这些孩子提供的一条最好的出路。解放强者,比那种压制强者、不分优劣高低,一律共同进退的方式,无疑是进了一步。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天赋高的孩子应不应该提前多学一些课程,提早完成学业?

“早成大器”,“年轻有为”,“天才少年科学家”,等等,在许多人的心中是很有吸引力的。孩子早慧,可以多学一点、学快一点、早日成材。然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天赋教育班的教学活动却并不以“早成大器”为目的。

(广州日报)1999年2月8日在其(报刊文摘)版中,刊登了一篇文章,现摘引如下:

神表为何反而成差生

——张国明现象引发对“少年大学生”进行反思

张国明,1985年出生于江西上饶。父亲是农民,母亲是村办学校教师。张国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4岁时,国明偶尔有一次扎在一群大人中看下象棋。下棋的村民看见这么点大的孩子也来凑起,都觉得好笑,谁也没把他当回事。没想到观战几天后,国明已经自己摸透了棋规,没过多久,他就像模像样开始坐着与大人对劳。

张国明只读了两年小学就升了初中。据他母亲讲,要不是语文拖了后腿,在中学他也会有“三级跳”。

1997年高考结束后不久,江西省教育局向提前招生的华东师大推荐这个奇才。一番简单考察后,华东师大提走了张国明的档案。

1997年9月,12岁的张国明以高分考进了华东师大数学系基地班(区别于普通班),成了一位大学生。

小天才出了问题

——中考试几门不合格校方已考虑对退

1997年9月,年仅12岁的江西少年张国明以578分的高分考进了华东师大数学系。此事当时曾引起轰动。张国明也被媒介誉为“数学神童”。

然而不久前,却有消息传来,“神童”的那点小聪明已经开始跟不上大学里艰深的教学进程了。1998年学年期中考,他有好几门课不及格。校方表示,如果期末考成绩没有好转,将考虑劝退。传言还说,在生活中,“神童”一点也不“神”。性情乖僻,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人怀疑,所谓的“神童”仅仅是他父母策划的骗局。记者专程赶到华东师大时,数学系老师介绍,张国明这次考试成绩“马马虎虎”,现在仅知的一门课(数学分则是80分。)

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张国明所在数学系的老师和同学都和他相处了一年有余,但双方对他的评价几乎截然相反,争论几乎遍及校园。

关于张国明为什么会考不及格,老师认为他在大学数学上其实什么都没学会,同学则轻描淡写只是说他小孩子贪玩;关于张国明究竟是天才还是庸才,老师认为他有时候别人都会的题目反倒做不出来,同学则说他的脑子结构跟大家的不一样;关于张国明是否会变成“废人”,老师认为他太刁蛮,同学则说和他混得很好。

神重大多太脆弱

——“成人感”与“儿童心'的矛盾造成人格分裂

“神童容易走极端。”一些大学少年班的管理人员证实,张国明在他这一群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据介绍,交通大学每年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表明,普通大学新生一般都显示出“心态结构平衡”,而少年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刚愎自用”,要么“城府极深”,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测试采用心理学上的16PF测试法。即把。G理平衡状态分为1一10,一般人为5或已属于正常状态。而少年班的学生却以1和9为多。

对“城府极深”记者已领教过。在采访华东师大少年大学生张国明的过程中,张国明显得对诸如记者、老师这样的大人极其冷淡,几乎不愿作交谈。而据同学说,他刚进大学时的确像个“闷葫芦”,几周后才有所改变。

而“刚愎自用”在张国明身上也很明显。任课老师多次向他提出意见:“国明啊,你的学习方法不对,我教你。”“国明,你要去借参考书看。”“国明,不要老看电视,放了假,我请你到我家好好看。”结果,张国明要么“斜眼看看你”,要么“头转来转去,不知道看什么”。

据称,像张国明这样的孩子在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的少年班里就有不少。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举例说,他们那儿曾经有个11岁的湖南小孩,从不与人打招呼,言语间也从不给师长留面子。

这些孩子长大后,个性会造成一定的不便。少年班第一期的谢彦波是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小学五年级就直升高校。结果在美国留学期间,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导师发生争执,没拿学位就回了国。少年班第一期的宁铂为了证明自己是“神童”,放弃了考研与出国。后来又连考三年“托福”,却终于未能如愿。

中国科大的少年班负责老师认为,少年大学生出现·C理“变异”的原因在于,他们过早地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但其实他们还是小孩子。“成人感”与“儿童心”之间的矛盾造成人格分裂,导致性格内向,甚至出现偏执。

超常有负面影响

——跳跃式前进使知识结构出现缺陷

教育界专家以为,智力超常的儿童跟不上大学进程多半是非智力因素影响。

其一,自控力差,玩物丧志。中科大少年班有一期退学的三个学生中,一个是因为陷入早恋不能自拔,另外两个则是迷上了游戏机和武侠书。张国明的任课老师认为,对于一般中学生来讲,固“玩物丧志”耽误了一些时间的功课,补上就可以了。但对于像张国明那样的少年大学生来讲,学习进程是高速列车,误了车就追不上了。

其二,知识结构天生有缺陷。张国明亲回讲过他不喜欢文科,因为他“讨厌背”。而上海交大的少年班负责人际科长认为,少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继续发展。事实上,少年大学生通常都是和理、化冒尖,文、史、哲却很单薄。相对而言,前者容易“速成”,后者却往往要依靠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与心理成熟度。更麻烦的是,如果文科不好,那么继续钻研理科问题上的分析、推论,就会捉襟见肘。

其三,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脱钩。这是张国明任课老师反复强调的张的一个弱点。作为中学老师的张国明的母亲也说:“张国明在中学里就有这么个毛病,做题往往省略中间步骤。”张国明老师认为这说明他智力好,一眼看出了题目实质。但养成了习惯,要应付步骤严密的大学数学的理论推导就不行了。

教张国明〈高等代数》的韩老师说,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完全不同。不仅是张国明,以前也招过一个少年大学生,他来的时候,各种奖状一叠一叠,都是全国什么数学竞赛的得奖证书,可后来就是跟不上。中学的一些思维理解方式对他们来说太极深蒂固了。

另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中学教育往往知识层次不完善,而这些少年大学生又是跳着读上来的,因此毛病更多。

生活自理能力差

——天冷不会加衣不会洗衣服使他们举步维艰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年秋天,气温一昼夜降了10度,结果第二天上课,大部分孩子仍旧穿着短袖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地听课。十几岁的孩子竟然不懂得天冷添衣。

张国明似乎也是这些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天才”中的一员。

记者见到他时,他身上黑色的滑雪衣已经黑得油亮油亮了。据老师说,有一年时间,由于母亲不在上海照顾他,他靠着手上一些社会捐助的钱,从来不洗衣服,穿旧了就扔,扔了再买。他的同学则说,刚来上海时,张国明吃不惯上海饮食,说“太甜”,结果吃了一个月方便面;张国明忘了取补贴的密码,几个月过去后也没向老师反映,一直没取钱;张国明害怕火车坐过头,竟然一夜不敢合眼;张国明的母亲担心孩子不会照顾自己,经常来上海陪孩子一起住,一住就是几个月……

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情况说明了如今教育超常儿童存在的一个误区,即只注重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

大学阶段,老师们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管头管脚,所以这些孩子告别童年反而显得比一般人晚。有的大学生毕业时,心理成熟度甚至不如同年龄的高中生。

办少年班已降温  

——一些家长不再让孩子提早读大学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后来,各大院校争相效仿,到1985年全国出现包括复旦、南大、上海交大等12个少年班。但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与中科大五家。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交大已经快10年没有进上海籍的少年班学生了,少年班学生多来自农村或边远城市。并不是说上海人“笨”,而是家长现在不愿意让孩子进少年班,提早读大学。

而在少年班红红火火创办的时候,内地不少学校将报考少年班作为契机,把高中三年的教学计划压缩成一年半。据说江西有个抚州中学,每年要向全国各地少年班推荐百多人。

这样,相当一部分“早慧”儿童成了“压缩饼干”。在旧式教育的模式下,搞题海战术,把知识高度浓缩,“压”出了一个大学生。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能凭技巧解决难题,但遇到考核分析思辨能力的题目就完蛋了。但是,也有支持少年班的。中国超常人研究会秘书长朱先生称,世界各国都很关注超常儿童的教育。美国有100多所高校有早慧少年的提前入学计划。

“少年大学生”现象至少现在还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是的,美国教育也很重视有天赋孩子的教育(请读有关章节),但一般来说,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是给汽车加油的过程;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早慧儿童的超载运转。

我在“要不要取消'高考”'一节中提到美国的八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二年级)学生,如果在各项统考中成绩达到99%的,可以报名参加SAT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