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爱珠见小儿子中途辍学,很不高兴。茅盾兄弟俩说:父亲在遗嘱中不是说,中国大势,除非有第二次变法维新,否则便要被列强瓜分么?泽民中途退学正是去日本留学,探求救亡之道,以迎接“第二次变法维新”呀……母亲听后,觉得在理,便决定支持儿子的行为。
沈泽民临出国前,母亲陈爱珠从自己的箱子里,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布包,慢慢打开,原来里面是一千元大洋。她对儿子说:“这原来是我准备为你结婚用的,现在给你用作出国的学费吧。”
1921年春天,沈泽民从日本归来,由茅盾介绍,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当时陈爱珠已从乡下搬到上海,与儿子们生活在一起。她深知儿子们在干“大事”,因此每当茅盾出去工作时,她就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守候,不管多晚,她都守着,锅里给他们留着热饭菜。
1938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上海,茅盾要转移到大后方去,儿子希望母亲一道走。陈爱珠却冷静地对儿子说:“我这把年纪了,你们这一去千山万水,我会拖累你们的。你们别管我,只管放心去吧!”送儿子上了轮船后不久,她自己就回到了故乡乌镇。1940年4月7日,这位慈爱而又坚强的母亲因病去世,终年66岁。
母亲贤明可敬的品德,给茅盾兄弟俩很深的印象和有力的鼓舞。茅盾常说:“我的母亲还是我的老师”,并经常写诗赞扬母亲。
勤俭持家为上策,教子千方莫若勤。
——谚语
使儿女养成勤勉的习惯,胜过送给他们一笔财产。
——谚语
粒粒皆辛苦——董必武教育子女艰苦奋斗
董必武(1885…1975)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当过上了和平日子之后,仍不忘那食不饱腹的艰苦日子,经常教育子女: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
一次,董必武大病初愈,家里人为他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全家人团团围着桌子,正要举筷时,却见董老神态严肃地扫视了一下在座的儿女们。然后,他拿起筷子缓缓地拨动碗中的米饭,口中吟诵起唐代诗人李绅那首著名的《们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尤其吟到“粒粒皆辛苦”一句时,那浓重的湖北口音抑扬顿挫,更是感人肺腑。
董老吟完全诗,冲着孩子们说:“'粒粒皆辛苦',你们懂不懂?从耕到种,除草、施肥、灌溉,如果风调雨顺,没有虫害,春种才能秋收!”董老看见孩子们会意地点着头,又以平和的口气对小女儿楚清说:“这首诗只有四句,很好背,我教你好不好?”他生怕女儿没有引起重视,又加重语气说:“吃了饭就到办公室来,我教你!”
从这以后,董老在饭桌上当着孩子们的面,多次提起这首诗,几乎成了他的“传统节目”。
有一天,董老的孩子吃完最后一口饭,丢下饭碗刚要离开饭桌时,突然被董老叫住了:“你看,你看。”等孩子回过头来,董老面带笑容,语调不无严肃地说:“碗里、桌子上有多少饭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丢啊!”直到孩子把剩下来的饭粒都一粒粒地抬起来吃了,董老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粗服淡饭足矣——江姐教子的故事
江竹筠(即江姐)和爱人彭咏梧是一对英雄夫妻,在革命斗争异常复杂、生活异常艰苦的境况下,他们并没有忘记教育自己的孩子。
1947年的重庆,特务遍地。他们拦截行人,跟踪盯梢,到处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一批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迫于形势,都转移到华蓥山一带去搞武装斗争。
根据斗争的需要,江竹筠和彭咏梧也准备上华蓥山。可是,他们身边有个刚满两岁的孩子云儿,怎么办?
“我们上华蓥山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不只是为了一个云儿。”江姐对老彭说。
“如果交给这儿的党组织,你能放心吗?”老彭问江姐。
“把孩子交给党,放心是放心,只是孩子是娘身上的心头肉,一时又有些舍不得。”
“带走!”
“不行。革命不能受儿女情的连累,吃些苦倒没什么,只要孩子能活下来,他一定能看到革命的胜利。到那时,他对爸爸妈妈是不会责怪的。”
形势不允许江姐和老彭再考虑别的什么,他们把云儿留下,一齐上了华蓥山。
一天夜里,云儿已经熟睡了,一个“少奶奶”打扮的人来到云儿身边。她看到孩子甜甜地睡了,生怕把他惊醒,只是轻轻地吻了吻他那红彤彤的小脸蛋。临走时,她亲切地嘱咐带着云儿的吴维元说:“对云儿不要娇惯溺爱,只要粗服淡饭就行。”她是江姐,是顺便路过这儿的。
第二年春天,江姐进城汇报工作又顺路来看望云儿。这次,她忍不住抱住云儿痛哭起来。原来,她的丈夫、云儿的父亲老彭牺牲了。
之后,江姐又坚强地返回了华蓥山。
1949年底,江姐牺牲了,她再也看不到她心爱的云儿了。牺牲前,她特地给云儿的舅舅谭竹安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云儿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立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信中又说,“对孩子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云儿没有忘记母亲的遗训,他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一直战斗在科技战线上。1978年,他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为伟大事业献身的人,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谚语
名标青吏,万古流芳。
——纪君祥
浩气长存宇宙间,耿耿丹心照日月。
——朱也赤
他是一位科长的儿子
——老将军罗舜初从严教子的故事
罗舜初是沈阳部队顾问组组长。
这位在战场上杀出来的老红军、老将军,在长期的和平生活环境中观察到:逢到看戏或看电影时,总有些地位较高的干部,带着妻子儿女进进出出,十分引人注目。特别是有的高级干部,对孩子百依百顺,娇惯得不像样子,在群众中影响很不好。他想,干部子女如果不严格教育,会成为纨绔子弟,对革命事业不利。他除了利用一定场合提醒干部家属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外,他和妻子对自己的孩子们作了一条特殊的规定:在外边不准瞎吹,不要讲父母的职务,吃穿也不准比群众特殊。他说:“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老子不能吃老本,儿子更不能躺在老子的功劳簿上享清福。”孩子们严格执行父母的这条特殊规定,在外边从来不炫耀自己的父母是高级干部。
一年冬天,罗舜初上五年级的儿子忽然发烧。起初,他不肯讲,坚持上课,老师发现他精神萎靡不振,一摸他的头有些发烫,就叫他到学校门诊室检查一下。医生怕他害的是传染病,叫他住进学校的隔离室。
半个月过去了,护理他的一位护士既看不到他的父母来陪住,孩子又不说自己是谁家的子女,觉得有些奇怪。
一天,有个战士拿着换洗的衣服和课外读物到学校找到值班护士说:“这衣服和书是小罗的,请你交给他。”战士是罗舜初将军的警卫员,出差路过这里。
护士问他:“小罗是谁家的孩子,怎么不见他父母来?”
警卫员说:“他是我们一位科长的儿子。”
护士有点惊讶,因为这孩子穿得很朴素,一件灰色棉袄,袖子和四周都接出来一大截,罩衣和罩裤也都是旧军装改做的。别的干部的孩子,穿着比他好多了。
不久,小罗的病好了。护士一打听,才知道小罗是老将军罗舜初的儿子。这使她更感到惊讶!
我们为子孙打算的时候,必须记住美德是不遗传的。
——潘思
父母不要轻视这些生活琐事,人的变化往往从这些小事开始,注意这些小事,是可以使相当多的孩子不在青春期误入歧途的。
——穆尼尔·纳素夫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徐特立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原国家财政部长王炳乾从严教子的故事
财政部长王炳乾不愧是当家理财的行家。为国家,他量人为出,偌大的国家的财政管理得有条不紊;在家里,他克勤克俭,教育孩子艰苦创业,带出了一个好的家风。
王炳乾有四个子女,衣、食、住、行他都过问。
大儿子结婚时,准备买缎子被面和新式家具,王炳乾和妻子教育他:“处事不可讲阔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干部家更要带头。”
儿子听了父母的话,只买了两床线绣被面。家具除一对沙发是买的外,其余都是儿子用搭防震棚时的木材自己动手做的。
王炳乾工作很忙,但他一回到家里,就主动做些家务活,打扫卫生,洗洗衣服,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他说:“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王炳乾家是个大家庭,岳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外孙都和他夫妇住在一起,可谓四世同堂。这么多人在一起,难免有些小矛盾。一天,儿子和媳妇吵嘴了,媳妇向公公“告状”。王炳乾把儿子叫来,问明情况,然后严肃地把儿子批评一番。事后,王炳乾风趣地对别人说:“家务事清官都断不了,我这个做了公公的就更难断了。但是我有原则,注意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护短。”
王炳乾家被评为五好家庭,上了光荣榜。有位记者采访他的治家之道,他说:“中国家庭有自己的特点,治家的办法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尊长爱幼、勤俭持家,这些好的传统要发扬。但封建的家长制不好,要去掉,有了它,孩子不仅难教育,家里的欢乐气氛也会减少。”
以为节俭是一种不漂亮的行为的人,是最荒唐无稽的。
——萧伯纳
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士潜
道德·修养
大凡成才者,一要立志,二要有德行。因为,没有德行,再伟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时,切不可忘记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儿时对这些概念可能理解不深,但一经父母解释,他们便很快明白,等孩子一旦憎恶这些现象时,则说明孩子真正领会了父母的心境。
如果你的孩子能处处“细行律身”,总为别人着想,这就说明你的教导有了成绩。
你这样做,不配做我的儿子
——子发老母教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秦相战。楚宣王派他的大将军子发带兵作战,不料前线断了粮草,子发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路赶到子发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
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
“兵士们都很好吗?”
“很好。”
“供给怎样?”
“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乱糟起来。
不久,子发率兵浴血奋战,打败了秦军。
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进去。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
“你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事了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五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都没有能吃饱,每个人的战斗力却又提高了十倍。现在,你做了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吃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的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触动。他赶紧回话:“孩子知罪,决心改过。”这时,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
统兵而不知爱兵,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
——曾国藩
将不知兵,以其国与敌也;兵不知将,以其将以敌也。
——朱德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一视同仁,正是他的贤明之处
——杨溥教子不慕权贵
杨溥(1372…1446)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一天,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
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
后来,杨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让他做了贵川左布政使。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
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大丈夫行为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
人应当同正直、快乐结交。
——司马脱
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
——怀特利
处已、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
——薛敬轩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
——拉罗什福科
望儿做个老实人
——父亲教司马光做人要诚实
司马光6岁的时候,常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外间玩。
这一天,司马光拿来一些核桃仁让姐姐帮助把皮剥掉。核桃仁皮很难剥,姐姐的小手在上面使劲地剥了两下,没有剥掉。她气得跑了。
一会儿,一个婢女进来,她把核桃仁用开水一烫,再用小刀一刮,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
司马光刚把白白的核桃仁拿到手,姐姐进来了。她奇怪地问司马光:“皮是怎样剥掉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联想起前不久他砸破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