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盛顿11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对他说:孩子,不要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开拓一条康庄大道。

美国是一个重视商业贸易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从不歧视商人,贱视商业贸易。当中国的儿童还在哼哼卿卿苦读四书、五经,热衷于在科举的羊肠小路上拥挤时,而华盛顿却在父辈的支持下专心致志地研究无限广阔的商业贸易。他在13岁之前,就已经能把商业文件、法律文件、汇票、期票、债券等的写作格式,整整齐齐地抄录成册。他还靠早期自学,学会了律师们起草文稿的技能,养成了像一个精明的商人那样随时记账的习惯和技能。这对他后来测量土地、管理庄园,乃至处理军国要事,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华盛顿15岁那年,产生了一段充满朦胧意识、颇具罗曼蒂克的早恋。他迷恋上一位被称为“低寒美人”的姑娘。那是一次在费尔法克斯家里举行的舞会上,这位柔情如水、比他年长的姑娘,使华盛顿一见钟情,难以自已。她那湖水般清澈的蓝眼睛,旋转起来细腰如束的腰肢,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使这个少年荡魂动魄。华盛顿痛苦地失眠了。然而,他是位行为拘谨。处处遵循守则的少年,他不能够冲破自立的行为规范。他保持了令人压抑的沉默,从早恋中解脱出来。

随着与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华盛顿为争取国家独立,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华盛顿被推选为联邦陆军总司令。在他指挥美国军队的7年中,有失利,也有胜利,他的家族不为他的失利而气馁,也不为他的胜利而陶醉,鼓励他再接再厉打胜仗。

1784年,华盛顿卸下戎装,离开部队。1789年4月当选为美国总统。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

——马卡连柯

立志·求学

志向是所有行动借以滋长的胚种。“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

对学龄儿童来说,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以立志。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当以求学。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求学者要有“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楔而不舍,才能成功。

铁杆磨成针——在父亲指导下,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磨铁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现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

业无高卑志当坚——北宋诗人张耒吟诗教子

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岁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少年时,他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久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诚儿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诗的大意是:月亮已经西沉,城头上积起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五更刚过天未明,卖饼人手捧饼盘走出家门,沿街叫卖。这时,大街小巷不见行人,而利箭似的刺骨寒风吹着卖饼人和他的饼盘。此时,他担心的倒不是自己身上衣薄寒冷,而是怕寒风吹凉烧饼卖不出去。一个有志气的人,不管自己从事的职业是高贵还是低下的,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决不能游手好闲、贪图安逸。

对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朱贝尔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好男儿志在四方——在母亲支持下,徐霞客游遍祖国万里山河

徐霞客(1586…1641)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没落世家。家境虽然已经衰微,但是家中藏书却不少。尤其幸运的是,徐霞客有一位很好的母亲。母亲思想开朗,勤劳贤良,知书知礼,富有理想。全家的经济掌持和对子女的教育,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徐霞客幼小的时候就开始听母亲讲历史故事,讲为人的道理,激起了他求知探奇的强烈愿望。一次,母亲讲《左传》,讲到“民生于勤,勤则不匮”的句子时,徐霞客说:“妈妈,我知道这其中的意思。”“说说看,看你理解得怎么样?”徐霞客解释说:“这是说,一个人无论织布、读书和做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勤快,只要勤快,就什么都不会缺少的。”母亲听后满意地笑了。

从此,徐霞客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在父亲的书房里精心读书。他读完整架整柜的书籍后,又把那些心里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集中起来,反复阅读。进了私塾以后,他还经常把这些书揣在身边。他觉得从这些书里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使人心胸开阔,产生力量。后来,他决定放弃科举,绝于仕途,准备遍游祖国的山川。

恰在这时,霞客的父亲去世了,身边只有一位年老的母亲,他实现宏愿的决心有些踌躇。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心意,便鼓励说:“孩子呀,身为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能为了家庭的缘故而放弃自己的志愿,像一只因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狗。”为了激励儿子,母亲还亲手为儿子赶做了一顶“远游帽”,让他戴着踏上了征途。

开始,霞客出游大都是在比较近的地方,行期也有一段间隔。每次游罢归来,霞客总要把异地的风光见闻一五一十地讲给母亲听。徐母总是为儿子的学识不断长进而感到高兴。后来徐母发现,既然远游,为何频频归来?当他知道霞客仍然是为了照顾自己时,便对霞客说:“我虽然年已老迈,但身体还根结实,你用不着惦记我。不信,我还可以出去一游。”她硬叫儿子陪她去游览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而且一路走在儿子的前面,全不示弱。

得到母亲的鼓励,徐霞客激动不已。他开始了对祖国万里河山的游历。他30多年不避寒暑,不畏艰险,靠两条腿考察了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南云贵等17个省区,对大半个中国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特别是有关我国石灰岩地貌作了数百万字的游记记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要想让儿童也理解社会的玄妙,再也没有比让他们到大街上去观光更理想的事了。

——法朗士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尔

做学问的难和易——古代学者彭端淑书信教子

明末清初有一位学者叫彭端淑,他给儿子和侄儿们写过一封信,信中谈了做学问的难和易问题。他对难和易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们,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他写道:

“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吗?去做,去学,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做,不学,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难。

“即使我的天资愚钝,才能平庸,不如别人,但是我每天坚持学习,毫不懈怠,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到那时候也就不觉得愚钝和平庸了。即使我的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但是我把这些天资和才能都丢开不用,那么,我和愚钝平庸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生中,曾参是以愚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学业,最后却靠曾参传了下来。这样说来,聪明和愚钝的作用,哪里是一成不变的呢!

“四川有个偏僻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样?'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就靠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富和尚说:'我几年来都想雇船去,一直没有办成,就凭你哪能去得了?'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南海就是浙江的普陀山,是佛教圣地。从四1!!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去不了,穷和尚却去了。人的立志,难道不如四川这个穷和尚吗?

“所以,聪明和敏捷,是可靠又不可靠的东西。自以为聪明和敏捷而不认真学习,那就会自取失败。愚钝和平庸,对人的发展有限制作用,但又不能完全把人限制住。不为天生的才能所限制,努力不倦地学习,才是真正求上进的人。”

现在许多年轻人往往自恃聪敏,不求甚解,放松学习,作为长辈,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不妨读一读彭端淑的这封信。

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建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是被抚育培养起来的;在这里,你的忠诚、热望、同情以及整个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被发扬光大起来。

——阿瑟·米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咸于思,毁于随。

——韩愈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水滴石穿——竺嘉祥教育儿子竺可桢读书要持之以恒

1890年3月7日,浙江绍兴东门外东关镇竺嘉祥家添了个小男孩,竺嘉祥高兴地给孩子起了个名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孩子应该有个学名才好。于是,他又找到镇上的私塾先生,商议了好久才决定阿熊的学名用“可桢”。先生解释说:“桢”字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坚实的木头;二是古时候筑土墙立的柱子称作桢干。“可桢”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竺嘉祥对这个名字很满意,他寄希望于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终于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和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一生中他对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史等都作过精细的研究,均取得辉煌成就。

竺可桢刚刚长到1岁半时,父亲就用方纸块写字教他认。一天,嘉祥要外出办事,临走时对可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竺可桢,立即松开奶头,硬缠着父亲教他认了字才让走。这样,等到竺可恢满3周岁时,他已经能够认识许多单字,能够背诵十几首唐诗了。

竺可桢5岁进学堂,7岁开始写作文。竺可桢写作文,常常是写了一遍,自己觉得不好又重新再写一遍,等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才停笔。竺可桢读书很用功,一天晚上,当他上床睡觉时,大公鸡已经“喔、喔”地啼叫了。母亲怕累坏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学的办法促他早睡。竺可桢很聪明,有时随母亲睡了,可当他听到鸡叫时,知道天快亮了,又轻轻地爬起来,背诵老师教的国语课。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他的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从此以后,“水滴石穿”的教诲成了竺可桢一生的座右铭。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使学习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10年,20岁的竺可桢去美国留学,8年后,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一直从事祖国的气象事业。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毛泽东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大加图

发愤读书,自立于世——民族学专家翁独健在父母帮助下身残志不残

民族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3岁那年,一场小儿麻痹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