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燕山夜话-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到陆放翁早年当京官的时候用栗子当干粮,殊不知我国古代人以栗子为干粮,其好处决不下于巧克力。
不但这样,古人还认为栗子和枣子是老年人最好的滋养品。所以,《礼记》载称:“子事父母,妇事舅姑,枣栗饴蜜以甘之。”我们如果能够利用所有的荒野童山,普遍地种植栗子树和枣树,让这些树林长满了富有营养价值的粮食,够多么美妙啊!
植物中的钢铁
一般人只知道钢铁是最坚硬的一种物质,然而,谁会想起植物中也有同钢铁一样坚硬的东西呢?
当着我们称赞一个英雄的时候,用了“钢铁的英雄”这样高尚的词汇,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赞词呀!的确,钢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后形成的,它是值得珍视的。但是,我们却不可因此而认为只有钢铁是唯一的最坚硬的东西了。其实,世界上还有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比如塑料中有的就比钢铁还坚硬。将来尖端科学发展的结果,人们总有一天要大量用塑料来代替钢铁。不过,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不谈它。
这里只想谈一谈植物中的钢铁。它具有与钢铁同样的许多优点,而用处还比钢铁更要多些。
这是什么东西呢?也许有人猜测,这是说的沙漠里的梭梭树,因为它的树干据说连斧头也砍不断;也许有人猜测是其他的什么树木,因为世上还有一些树木的确坚硬得很,有的还可以做机器的零件。但是,我说的都不是这些,而是指的竹子。
竹子的用途极广,它那坚韧顽强的特性尤为难得。我们在南方到处可以看到竹子的房屋、竹子的家具、竹子的船只、竹子的车辆、竹子的绳索、竹子的桥梁等等,近几年有些现代化的大建筑也居然用竹子代替了钢筋。至于竹子可以做斗笠、做鞋、做床铺、做纸以至于当柴烧,更不用说了。这一切事实都是千真万确的,丝毫没有可以引起怀疑的地方。同时,我们还从古墓中挖出了竹制的器物,更加证明竹子即便埋在土里几千里也不会腐朽。
古人把竹子和松树、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称颂它们坚贞不屈的性格。按照普通的理解,这三者之中,松树最为倔强,梅花比较孤傲,竹子却很清高。这三者排列的次序是:松、竹、梅,似乎成了定局。但是,我们现在更有理由把竹子列为岁寒三友中的第一名。这是有充足理由的。除了上面说的以外,竹子还有许多比松树更突出的优点。比如说,竹子不象松树那样爱摆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并且一年到头陪伴你而从不变色。它虚心劲节,坚贞不屈。特别使人感动的是,竹子年年生笋给人吃,供给你坐卧行动的各种工具,粉身碎骨地为人服务。这岂不是以最平凡的姿态出现,而做了最不平凡的事情吗?
正因为这样,人们从来对于竹子只有赞美,并无贬抑。历来无数的画家都画竹子,无数的诗人都咏竹子。这完全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要引证古来许多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关于竹子的作品,那是举不胜举的。但是,这里应该提到最早赞美竹子的诗文。首先是《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篇》,它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据朱熹等人的注释,猗猗是“美盛之貌”,青青是“坚刚茂密之貌”。这些字眼,都是用来称赞当时在淇水岸旁生长的竹子的。《诗经》中还有其他称赞竹子的诗句,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竹子的生长并不限于南方,在北方同样可以生长,如果稍加培植,它将更容易适应北方的气候,生长将更茂盛,这将大大增加我们的工业和建筑业的原材料来源。
烂柯山故事新解
浙江省有许多闻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烂柯山,位于衡县以南。我曾见许多朋友到浙江去就一定要看看烂柯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座山上果真有什么迷人的风景不成?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所以要看烂柯山,无非因为这座山是由于一个神话故事而得名的。
据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一书载称:
“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虽然《述异记》这部书未必是任昉所著,可能是后人伪托之作,但是这一段故事却很意思。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倒很象是科学幻想,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不应该把它看成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头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经腐烂了,回到家里已经一百岁了。这种情形在我国古代大量流行的神话故事中,本来不算什么希奇。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神话故事,都是以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公式为指导来编写的。不过那些神话故事都没有烂柯山的故事这么著名罢了。现在值得研究的问题,倒是在于这个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之类的公式,究竟有没有科学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采取肯定的语句。特别是现在人类向宇宙飞行的序幕已经打开的时候,我们对于烂柯山的故事尤其必须进行新的解释。
最近出版的《知识就是力量》一九六一年第三期上,刊登了苏联物理数学博士梅希可夫斯基写的《时间相对性的验证》一文。作者引述了科学研究的最新材料,来证明时间相对性的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按照这个自然规律,梅希可夫斯基说:“假设某一宇宙飞行家出发旅行的时候是二十五岁,家里有父母妻子和一个三岁的女儿,当他作了五年的星际旅行回到地球上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妻子都已去世了。前来欢迎他的是他的女儿,但是她不是八岁的女孩,而是一位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了。”这虽然是假想的故事,可是它同烂柯山的故事多么相似啊!
未来的宇宙航行中,因为载人的飞船是以接近于光波的速度向遥远的星际飞去,所以对于飞船上的人来说,时间就过得特别慢,几年的时间就能走许多光年的星际航路;而地球还是照老样子慢慢地自转和公转,所以对地上的人们来说,时间反而过得快了,在星际空间只飞行了几年的时间,地球上的人却过了大几十年。这个时间相对性的自然规律,当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过人们也决不能任凭自然规律来摆布,人类将毫无疑问地要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现代的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新的方法,可以控制自然规律,使它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在控制时间相对性的这个规律方面,现代科学家也已经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用长期睡眠的方法,将会使宇宙航行家的亲人一觉醒来就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等到亲人回来还没有老。又比如将来宇宙飞船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一家人都可以去飞行,甚至地球和其他星球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你来我往的时间更加迅速和缩短。这样人们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除时间相对性这个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烂柯山的故事将永远不会重演了。
起死回生
中国古代有许多起死回生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话成分。我们从来都把这许多故事,当做无稽之谈,不去注意它们。但是,最近知道,保加利亚医生竟然救活了死去二十分钟的人,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重新研究起死回生的问题了。
那位死去二十分钟的纳伊德诺娃,是在工作时触了三百八十伏特的三相电流,心脏立即停止了跳动,呼吸也停止了。这个情形很象中国古书上所谓“暴蹷而死”。外科医生德雷江决定给死者动手术,他把手探入她的胸腔,按摩她的心脏,并且把一根橡皮管通进她的口里,向里面输氧。当德雷江的手触及存者的心脏,开始按摩的时候,她已经死去二十分钟了。按摩了九十分钟以后,死者的心脏才开始正常的收缩。这就是说,纳伊德诺娃是在死去一小时又五十分钟以后,才开始复活的。本来开刀的地方,一滴血也没有,这时候刀口才开始流血。手术后的第三天,她就恢复了神智。这件事充分地显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医学,和其他事业一样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人的生命能够死而复生,这是多么伟大的胜利啊!
在这里,我想应该提起中国医学史上某些失传了的不完全的经验,以供我们的医学界,在进一步研究起死回生问题的时候,作为参考。
关于起死回生的故事,我国在纪元前三世纪以前就有了。从那以后,二千多年间都流传着一些文字记述,有的显然没有什么价值,有的则比较有价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首先应该提到汉代司马迁记述的一个故事。
据《史记》《扁鹊传》的记载,古代的名医扁鹊,路过虢国,正值虢太子“暴蹷而死”,并且“死未半日”。扁鹊自告奋勇要把他救活,虢君就请扁鹊去抢救。“扁鹊乃使弟子于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看来扁鹊指挥他的徒弟子阳、子豹,以针砭为主,以灸熨和汤药为辅,竟把死去半日的虢太子救活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很认真的历史家。他记载的史实,一般说来,都经过调查和考核。那末,这个故事恐怕也不是全无根据的。扁鹊进行针砭的部位是三阳、五会,他用的汤药是八减之剂,灸熨则在两胁的下面。如果有医学家细心加以研究,我想一定可以找到其中的奥妙,探索出一些道理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一书中,又说扁鹊到赵国的时候,刚巧赵太子“暴疾而死”,扁鹊“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醻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抹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这一段记载同《史记》所载的基本相同,也许是一件事的两种传说。但是,刘向所记的材料更多一些,除了针灸、药物之外,还有扁鹊的五个徒弟分别进行吹气、按摩等等动作,这些对于研究者无疑地将更有用处。
在扁鹊以后不很久,三国时代的东吴有一个神医,名叫董奉,也有起死回生之术。据《三国志》《吴志》卷四《士燮传》注:“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也记述了这个故事,它更具体地说,士燮是做交州刺史,得毒病死的;董奉给他吃的有三颗丸药。对于这类记载,我们过去根本不愿意去睬它,可是现在再看一下似乎还有一点道理。特别是这些故事中的死者,都属于暴疾、毒病而致死的,不同于自然衰老无可挽救的死亡现象,好象比较有可能复活似的,因此我在这里要大略加以介绍。
其他的故事我就不再列举了。希望对这些材料有研究兴趣的朋友们,专门进行研究,最好有中西医共同合作,把同类的资料收集在一起,加以甄别、批判和取舍,仔细分析和论证,把其中比较有用的资料做一番整理,以便对起死回生这个古代流传下来的老题目,能够进一步做出科学的解答。
堵塞不如开导
一切事物都有各不相同的种种特征,同时,一切事物又必定有它们的共同性。不停的运动应该算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性之一。
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不停的运动的力量,所以人们对待各种运动的力量采取什么态度,则是决定人们的所作所为成功或失败、正确或错误的一个根本问题。
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也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相反对的。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一种是积极开导使之顺利发展。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和经验教训非常多。最古的最著名的是鲧和禹治水的传说。
关于鲧的传说,在许多古籍记载中颇不一致。《山海经》的《海内经》说鲧是天神,不忍见人间饱受洪水的灾害,偷了天上的“息壤”到人间来治水。天帝震怒把他杀了。但是,《尚书》《尧典》记载了另一情况,就是说,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方法,以致洪水越闹越大,人民不满。后来舜把他作为四凶之一,杀死在羽山。《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书记载这个传说,与《尚书》的记载基本上相同,应该认定这是流行比较广的传说。
我们且不去考证我国原始社会时代是否有尧、舜和鲧等人的存在,只从这个传说来看,那末,很显然可以断定鲧的治水方法是错误的,他完全违背了洪水奔流的自然规律,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与此相反,禹的治水方法就比鲧高明得多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事迹,这里面包含着很重要的道理,不可仅仅作为等闲的神话传说来看待它。
据古书记载,禹是鲧的儿子,舜杀了他的父亲,又叫他去治水,他却没有怨言,而以拯救天下人为己任。可见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风格也很高。禹鉴于他的父亲失败的教训,决心改变他的父亲的做法,不用堵塞而用开导的方法,使洪水畅流入海。这个方法符合于自然的规律,结果当然就胜利了。
我们并非盲目相信古代传说。我们知道,禹治水的时代乃是新石器的时代,以原始的最低的生产力,决难治服滔天的洪水,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关于当时洪水的传说,决不是没有根据的。同样,大禹治水的传说也不能认为毫无根据。孟子还特别具体地说:“禹疏九河,渝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些记载岂可一概抹杀?我们如果从这一个传说中,能够领会一些古人的经验教训,岂不是更好吗?
一个鸡蛋的家当
说起家当,人们总以为这是相当数量的财富。家当的“当”字,本来应该写成“帑”字。帑是货币贮藏的意思,读音如“荡”字,北方人读成“当”字的同音,所以口语变成了“家当”。
我们平常说某人有了家当,就是承认他有许多家财,却不会相信一个鸡蛋能算得了什么家当!然而,庄子早就讲过有“见卵求富”的人,因此,我们对于一个鸡蛋的家当,也不应该小看它。
的确,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个很小的数量开始的。这正如集腋可以成裘、涓滴可以成江河的道理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只要有了一个鸡蛋,就等于有了一份家当。事情决不可能这样简单和容易。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小说家,名叫江盈科。他编写了一部《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时,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领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
这个故事的后半还有许多情节,没有多大意义,可以不必讲它。不过有一点还应该提到,就是这个财迷后来说,他还打算娶一个小老婆。这下子引起了他的老婆“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地是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就全部毁掉了。
你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