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考研5季-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思路是积极“挖角”,在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当属这三家。有志于风险管理、终日奔波、常年胃痛、居无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选择这个行业。当然,调侃之余,不能否认,这个行业给你的回报与投入相比还是成正比的。建议男同学选择此行业,应该更有发展。
五、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保险精算专业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等是养老的地方,稳定有余,灵动不足,当然,希望获得稳健回报的朋友不妨作为一个选择来考虑。
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政策性银行,目前其设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渐消退。金融租赁、担保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可以考虑进入,当然,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七、在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经历亦可,先天横跨证券产业两行,再要发展有立脚点。如果全程做过“IPO”筹备工作,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有益,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八、高校、研究所是有志于做学术的同学的首选,这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
引申(针对经济法专业而言)
积二十余年改革成就之余荫,在此21世纪之初叶,中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当然,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现代中国社会的各类经济关系呈现纷繁复杂局面,民商经济立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中的各类经济关系也在转变、调整、发展、前进……
由此,在金融行业中,对于法律专业人才、财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银行成立了法律事务部,负责相关的债权纠纷、产权变更、订立经济合同以及金融产品研发环节的法律顾问、管理工作,而金融经济类本科生在经过法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其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金融业内是显而易见的,这时,一个教育项目JM(法律硕士)成为很多金融经济类本科生读研的首选。这是一种既通金融又懂法律的高级人才。由于工作需要,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一些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对于具有经济、法律双重学历的或相关工作经历的人才是极为青睐的。
很多国家行业监管部门、政府机构,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能够体现在其年度人员录用考试的资格要求中。
证券公司研究部门更是以其行业产业研究及政策研究的双重需要,对于工程类专业背景的JM们,有较高的需求。另外,据我这两年对国内的各个基金及基金经理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经理现在具有法律、法学的硕士博士头衔,而其本科多为经济金融或工科专业,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文科专业学位较易取得的原因在内,诚然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专业研究生之后,在一定的从业经历下,成长为业内精英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法律的紧密联系,是这样一个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和根源,从经济发展对社会的专业化分工需求来看,未来民商经济方面的律师在经济、金融领域的作用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来,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对JM、司考趋之若骛的主因之一。
结论
一、相比照金融专业学生生源数量的增涨而言,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二、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专业研究生层面的有关情况我在上面已有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引入,实际上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啊!这样,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财务、计算机专业考研报考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反映了一定阶段国家个人收入调节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状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四个专业的火暴看涨,与金融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业全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是国内各行业中最高的,今天的专业冷热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于1995-2000年之间的经济景气度,收入水平无疑是专业化分工的无形的指挥棒。而1995年之后的网络火热,金融信息化的构建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于计算机信息专业的看涨行情,从行业到收入水平到专业化分工,你不相信吗?事实正是如此。现在,当年的积弊已经体现出来了,出现了较大的人才饱和与专业分工不对称情况,可以预见一下,在未来十年内,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的需求是趋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财务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当然这里我是以研究生这个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来探讨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相信自己。专业现在并不是局限一个人求得发展的瓶颈了,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相信自己,不服从命运安排,努力奋斗的人!这样的人,不论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归也罢,专业在这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实际上大学所学的东西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脱节太大,大到根本无法照搬来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最重要的显然已经不是专业了,而是对一个职业、一个行业的热爱、激情、勤奋、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希望各位考研加油站的朋友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就写到这儿吧,上述分析或评价主要是根据我及我的同学、朋友在金融从业、考研等方面的一点经历体会做出的,未必全面准确,或有缺失,或有错误,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若能对大家有所启示,也算有点意义了。
作者Email:
MSE专业考研与就业
文/llljj
一、现状
软件工程硕士(MSE)学习的侧重点是工程,通俗点讲,工程就是指一组人(可多可少)聚在一起干一件事,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软件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组织者即项目经理。当初这种想法主要来源于印度与欧美的软件发达国家,应该说初衷不错,只是现在35所软件学院参差不齐,顶尖的如北大、北航,它们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界的哄抢对象,而有一些却遭到猛烈抨击。毕竟,试点是有风险的。
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主要以应用为主,学习中涉及的理论不是很多,一般够用就行,而软件工学硕士应该侧重理论(和所有的工学硕士一样),主要为研究机构(政府或企业)培养科研人才,所以很多人对软件工程硕士的门槛很低大惑不解。从基础来说,工学的更为扎实,因此有人对工程硕士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两条线,除了入学门槛外根本没有可比性,正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能说谁比谁强,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从2003级开始,MSE在培养方式上有了一个最突出的变化,那就是第一年不分配导师(全国大多数软件学院都是如此),官方的说法是双导师制,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不想太早给学生定方向,好让他们自由发展,另一个原因我估计与培养模式有关,MSE和工学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分导师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实习的差别,工学的实习有的在教研室,有的在单位,但是他们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但MSE就不同,原则上全部在单位实习(其实MSE的组成很复杂,总的说来参加过一月份入学考试的人基础较好,而直接参加工程硕士考试的基础又要差点,而MSE又分为脱产的和在职的,在职的基本在原单位实习)由学校和单位协商,由单位派人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第一年不安排导师。那么这样安排到底好不好呢?目前为止,至少由两个问题不容忽视,第一,没有导师学生就没了方向感,因为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牵涉面很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个方向都够你花费毕生精力,所以大家学起来不知该把力气往哪儿使,我想大家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感觉。第二,需要较强的自控力,没有导师而且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使得大家平时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如果你不想学习,你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因为太自由了,工学至少有导师管着,而MSE是百分之百的自由!
二、问题
我们知道,全国有很多的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完全可以为软件行业补充新鲜血液,胜任各个岗位,又何必弄出个独立的软件学院来,设立工程硕士呢?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教育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发展空间;2。教材落后于IT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讲授脱离系统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3。培养层次不清,从清华、北大到普通市属高校,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缺乏层次性、灵活性与实用性;4。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高,高校普遍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每年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软件产业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过分地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实践,没有达到知识传播、广泛应用的目的。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方面,缺乏一种崭新的观念以及把知识和现实经济相结合的意识,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印度相比差得很远。虽说每届毕业生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学生走到社会还得从头再来。
现在软件行业缺什么人呢?一是高水平的系统架构师;二是有管理经验的软件测试人员;三是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需求分析师;四是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而现在毕业生连基本的软件工程知识都缺乏,更不用说达到上面提到的标准,而企业培养一个高级人员花费成本又太大!
当然,这还不足以让教育部专门成立软件学院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设立软件学院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有多方考虑。教育部希望通过一个试点,来引进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办学,尤其是让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来投资,以此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那么现在的35所软件学院又办得如何呢?我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无论是招生、学习,还是日常管理等,都显得比较混乱。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叫灵活。我们可以从报刊上看到各个软件学院使出浑身解数,到处争夺生源。但也有的学校只是把软件学院当作摇钱树,把学生当成了冤大头。所以,尽管才办学几年,已经有了不好的声誉出现。
社会对软件学院不认同也还有其他原因。工程硕士原本是为企业界培养高层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是不脱产学习(即边学习边上班),所以不负责解决户口、医保之类的待遇,应该说开始还不错,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可后来学校为了创收,许多规定成了虚设,入学把关、学位授予都成了形式。以至给人形成工程硕士都是水货的印象。软件工程硕士和MBA一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强势学位,在国外还是比较吃香,只是没想到一引进来就变了味。当然,软件学院自身设置也有问题,从他的组织机构还有培养方式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既然这么乱为什么却没有部门来干预呢?我们再来看教育部当初的文件,有两个词“试办”、“示范性”就说明了这一切。教育部的意思大概是先发展,等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积极地进行管理。如果大家对软工有兴趣的话,选择学校一定要慎重!
三、展望
在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中,就提到建立软件学院的一个初衷就是把软件学院的建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因为目前不单是缺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非常滞后,同时盘根错节。软件学院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突破,比如说办学方式、双语模式、与企业合作、自主教材与引进原版、招生规模等,软件学院享受许多其他非35所学校不能享受的自主权,其中包括董事会、理事会等。也许教育部想借成立软件学院拉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以这样认为,现在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参考发达国家软件人才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能否培养出软件业需要的人才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用人单位。在这个问题上,企业界也是意见不一。但从大型外企的反应来看,都给了软件学院大力的支持。比如IBM、微软、SUN等国际大公司都积极参加合作办学。企业界对此还是比较关注的。
现在首届MSE尚未毕业,谁也无法知道结果到底如何,毕业生到底是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单就学习的内容来看,学的主要是软件工程的思想以及软件开发的工具、方法等,具体如何操作(比如项目管理)也不可能在书本上完全学到。所以,第二学年的实习就很关键,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这将是完完全全的实战演习。
最后,我想就关于“找工作时是否要向招聘单位解释”这一点做个说明,因为软件学院的就业基本上限于软件企业,而且软件学院的成立主要为解决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所以得到软件企业的重点关注,不用担心企业不知道软件学院。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软件学院的毕业生能否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社会看。
作者Email:
心理学专业考研与就业
文/期望效应dino
一、心理学现状和发展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不断地向人类施加。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这个专业也被许多在考研大军中拼搏的学子看好。那么,到底你对心理学了解多少呢?国内外的心理学形势又是怎么样的呢?
科学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有待于未来的心理学家们去开拓。可以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它一直在哲学的怀抱里挣扎着。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
目前,国内外都把脑科学的研究视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很多心理现象都和生理机制挂上了钩,这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度。心理学可以从生理学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但过度的提取便会出现过度的还原主义倾向,将为心理学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全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