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鬼谷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鬼谷子著/陶弘景注



目录

鬼谷子序

卷上

捭阖第一

反应第二

内揵第三

抵巇第四

卷中

飞钳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转丸、胠乱

卷下

本经阴符七篇

持枢

中经

鬼谷子序

《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梁有陶弘景注三卷,又有乐壹注三卷,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邦家,监修国史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上。

捭阖第一

捭阖第一

[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

[若,顺;稽,考也。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

[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门户,

[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

[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

而守司其门户,

[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

[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或开而示之,或阖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料而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

[谓中权衡者,出而用之,其不中者,纳而藏之也。]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诚者,阖而取之;不诚者,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故谓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

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言捭阖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阖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由门户出入也。]

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

[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

[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此言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此言上之爵禄养下,下以股肱宣力。]

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

反应第二

反应第二

[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于古者也。]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

[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不可不察,

[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

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网,更有以勇之者矣。]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见。因随其情而牧养也。]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

[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者也。]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会,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道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欲;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欲开彼情,先设象比而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以实理相归也。]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者也。]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谓上六者,皆以先定于情,然后法则可为。]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微,故曰: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乃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必须自知。]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

[我能知己,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上下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

[谓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导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方职任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此言用人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惟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道司之。]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

[方圆进退若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道其正也。]

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

内揵第三

内揵第三

[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

[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

就之不用,去之反求;

[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