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8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三卷雍之始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莲花书院(中)

冯传与徐山长哭笑不得,因为报名的官仲子弟太多,现下的校舍压根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原本想着先收一批学生开学,再扩建书院。可眼下许多人都是为了与总督府子弟攀附来读书的,谁肯做第二批?

虽说书院现下有总督府庇护,可这办学之事,到底离不开地方官绅提手,他们两个也不好将人都得罪。

无奈之下,只好由冯传出面,跟曹颙商量,让天佑等人延迟两月入学。至于几人的学业,则有冯传从京里请来的一个致仕翰林坐馈总督府教导。曹颙并没有异意,对于莲花书院一下子这么多官绅子弟报名,他也很吃惊。

毕竟在这个时候,消息传递不如后世便利。随即他也就释然,清苑毕竟是督抚衙门所在,就同全国官场盯着京城一般,直隶官场大小官员也都盯着清苑……总督府,虫宅。

今日是“认亲”之日,却不是像谢天来之妻与朱之琏那样同姓同乡,结为干亲,而是高太君见朱之琏一家。

谁也没想到,高太君之母,不是旁人,正是代王郡主。

前朝末年战乱,代王郡主与家人离散在战火中,被高太君之父所救。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高太君正是两人长女。因郡主身份敏感,所以夫妻两人当成机密之事隐了下来。后来代王旁支子弟也被掠,入了镶白旗包衣,可高太君父母并没有出面认亲。

康熙初年,朝廷对朱明后裔查的不那么严了,这支子弟从大同取了余下族人,代王郡主依旧没有认亲,只是对女儿提及自己身世。

高太君前些日子在京城时,还不知代王后裔封侯承祭前朝皇陵之事;是到了直隶,朱侯夫人上门来请安时,她才知晓此事。

待听说朱之琏这支就是顺治初年从大同迁到京城的代王亲族,老人家就多问了两句。却是正巧,朱之琏的曾祖父,正走过代王庶长子,高太君亲舅舅。因成年分府封爵,远离王府,反而在战乱中得以保全。

论起亲戚来,已经出了五服,可高氏还是很高兴。

在京城时,也曾有高氏族人听说她在曹府荣养,过去请安,可也都是隔房亲戚。又因往来的少,高太君与之都不算亲近。

高太君怕给曹颙添麻烦,并没有直接认朱家为亲,而是先问了曹颙与李氏的意见。

李氏晓得高太君同高氏族人并不亲近,要不然也不会将全部慈爱都给李家晚辈,心里愿意老人家多两门亲戚走动,好排解老人家晚年寂寞。可对方要是寻常人还好,这是前朝皇族后裔,又是儿子的属官,李氏还是遵从儿子意见。

曹颙并无反对之意,就算对方身份敏感些,可亲戚关系这么远,就算认了,也不过是挂个名多个走动的人家,实不算什么。好几代人以上,毕竟是的八、九十年前…的事,说不定在外人看来,这种出了服的亲戚,就如谢天来之妻认的干亲似的,不过是多个亲戚名分罢了。

来直隶三月,曹颙对朱之琏的印象还算不错,并不反感多这一门亲戚。于是,这才有了今日总督府认亲之举。并没有大张旗鼓,只是以家宴的形式,请朱之琏一家过府做客。听高太君讲起两家测源,朱之琏虽是吃惊,却也老实地论起辈分,执了孙礼。换做旁人说起此事,他还要寻思寻思,是不是对方攀附。

可总督的外祖母说起此事,朱之琏就不好随意株测。另外也因上次朱夫人回府后,同丈夫提及高太君追问他这一支谱系之事,使得朱之琏心里多少有了些准备,所以倒是并不十分吃惊。

“姑祖母,既是太姑祖母当年也在京城,为何不出面祖父相认?祖父过世时,我年纪还小,却是记得清楚,祖父到京中后,曾出面寻过王府诸人。”朱之琏想起陈年旧事,问道。

高太君提及往事,亦是唏嘘不已,道:“我当年,也曾问过母亲。母亲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如惊弓之鸟,怕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泄露牵连到我父亲;也因包衣身份,愧对祖先,所以才没有出面认亲。”

提及“包衣”二字,朱之琏一阵苦笑,轻声道:“想来姑祖母也听说了,皇上恩典,除了赏了爵位,还将孙儿这一支抬出包衣,入了汉军。

高太君眼睛有些湿润,点了点头,道:“好,好,总算让子孙能做人了。”

朱之琏也跟着红了眼囹,道:“是啊,总算不用让子孙再执贱役。孙儿姐姐就是小选进宫,病死在宫里,没有出来。”

“宫女……”高太君听了,很走动容,半晌方叹了口气,道:“都是命,谁也挣不过……”李氏陪坐在旁,听的却是惴惴。

她养在李家,嫁入曹家,早年家中走动的故交好友,也多是内务府人家,并没有觉得包衣身份如何低贱。毕竟满清讲究的“八旗共主”只有是旗人,就是皇上的奴才。内务府三旗,多了层天子家奴的身份,当的差事,也多是打理皇家私产,可听着高太君与朱之琏所说,她才晓得在两人眼中,包衣身份是耻辱。

只有曹颙,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多少能明白些朱家人与代王郡主的心情。从万人之上的王族,到苟且偷生的奴仆,这其中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见高太君情绪不媚,李氏忙道:“朱侯夫人带着孩子们还在前院等着,哥儿公子俊朗,姐儿也俏丽,母亲定会喜欢。”高太君听了,没有做声,而是望向朱之琏。朱之琏忙道:“正该让她们母子几个过来给姑祖母磕头。”

随后,李氏便使人传话约在前院陪客的初瑜,由初瑜带了刘氏母子三人过高太君房里来请安。

听说高太君是丈夫的表姑祖母,刘氏心里松了口气。她想过两家许是有亲,可心里也是忐忑。毕竟从年纪看,高太君更像是父亲一辈的亲戚,那样认下亲戚的话,她们夫妻就比总督高一辈。

那样的话,往后就算走动,也添了尴尬。谁家也不愿平白添了两个长辈亲戚,又是同府而居。如此一来,与总督是平辈,倒是省了许多麻烦。

见高太君慈爱,丈夫口中也换了称呼,刘氏很是柔顺地带了一双儿女,给高太君磕了头。

朱家次子朱霆,刘夫人所出,今年十六岁,早年中了秀才,现下在府学读书;朱家小姐←朱霭儿,庶出,养在嫡母名下,十三岁,待字闺中。

因朝廷有令,旗汉不婚,清苑城在旗的人家,又是数的出来的,所以这兄妹二人,还没有议亲。

高太君拉拉这个,看看那个,连赞了好几声好,又使人送了见面礼,朱霆的是一只蝙蝠玉佩,朱霜儿是蜜蜡手串,刘氏是一对绞丝金手镯,朱之琏则是一方籽玉印科。既是认亲,除了高太君,少不得还有曹家众人。

朱之琏带着妻儿,要给李氏磕头,却被李氏拦住。刘氏还好,四十出头,比李氏小一轮,朱之琏也是年过半百的人,比李氏小不了几岁。

最后,他们夫妇站着行礼,孩子们给李氏磕了头。

而后,他们夫妻又同曹颙与初瑜重新见过。

这会儿功夫,天佑他们也都被召到高太君处,与朱家众人见礼。

在介绍到左住、左成兄弟时,刘氏颇为留心,尤其是左成,还多看了好几眼。

左住、左成虽是双生子,小的时候长得差不多,长大后还是能看出区别。左住长的肖父,浓眉大眼,却没有宁春的圆滑,多了几分敦厚;左成容貌肖母,眉眼更细致些,又比田氏多了份灵动。如此一来,左成看上去,就比左住要俊秀几分。就在朱侯夫人打量与孩子们时,天佑与左住几个,都在打量朱霆。

他们三个,十二岁考过童生试,平素里听了不少褒奖。可椐他们所知,眼前这位侯府公子,十岁就过了童子试。只是不知为何,这些年一直没有参加乡试。

眼下看这朱霆,倒是并没有书呆气,彬彬有礼,观之可亲。天佑他们几个,这“表兄”叫的很是心甘情愿。

妞妞与天慧渐大了,就算是认亲,有少年男子在,也不好多待,与众人见过后,便拉着朱霜儿去旁的房间说话去了。天佑他们几个有样学样,请了朱霆出去说话。

曹家人没有权贵架子,朱家人也不是清高孤拐之流,这相处起来,倒是自然而然就亲近起来。

高太君心情甚好,打发朱之琏与曹颙自去,留着刘氏在她这边闲话家常。

只有长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跟初瑜低声抱怨两句,哄着天宝出去耍了。

听说朱霆四月里也会去莲花书院,天佑很是意外:“府学的生员,也可以到外头读书?教谕那边能允么?”

像左住、左成这样的不算,因为他们随着长辈移居,府学备案即可。朱霆这边,可是从官学到义学。

朱霆道:“我籍贯在顺天府,现下在清苑,也不过是附学,只要同教谕打声招呼就好。”

天佑迟疑了一下,问道:“表哥中了生员至今,中间有三次乡试的机会,表哥怎么没有下场,是等着厚积薄发?”朱霆笑笑。道=“我不参加乡试。等大了些会走恩荫之路……”

第十三卷雍之始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莲花书院(下)

京城,庄亲王府。

王府内外张灯结彩,今日是王府二阿哥弘普娶亲前一日。京城百姓,见识了什么是十里红妆。

大清早由十三阿哥府的几位阿哥,带着几个庄王府旁系子弟,前往国舅府催妆。

国舅府嫁女,气派非同寻常,丝毫不亚于宗室女出嫁。送嫁的队伍,足有数百人,陪送的庄子就有两处,城里的宅子铺面,更有十来处。陪嫁侍女、下人有数十人。

因送妆的队伍太过惹眼,引得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除了那些全套家具不算,剩下的摆设与日用,不是银晃晃,就是金灿灿。看得众人,直流口水。

只有那些官宦人士,破有几分见识的,知道这是国舅府送妆,都觉得有些怪异。

按理来说,像国舅府那样有身份的人家,就算给女儿丰厚的陪嫁,也多在古董珍玩、珠宝首饰这些既值钱,又体面的东西上使劲;只有不管不顾的地主老财,才给女儿置办金银之物。除了耀富,也为了以后便宜女儿在婆家不够开销,好直接化了金银耒使唤。

不过,想到国舅府那位“鼎鼎大名”的夫人,就又觉得置办这样的嫁妆,才“附和”那位的出身。

国舅府这边,来凑兴的,权贵人家少,多是京里攀附佟家的小官,虽看着繁花锦簇,却已呈衰败之相。

从正日某三天开始,国舅府便摆开了流水席。即便没有帖子,只要看着干净体面,也能来混一顿吃喝。这使得国舅府添了不好热闹,放在外人看来,真是泼天富贵。

佟家女眷,不管素日关系与李四儿如何,倒是来的齐全,不过是看在庄王府面上。

十六福晋虽已经有身孕,但是能不能生阿哥,生阿哥能不能站住,都是两说。这嫁入王府的玉敏,说不定就是未来的亲王嫡妃。即便是瞧不上她生母,谁也不肯在这个时候得罪人。

况且玉敏早年由嫡母教导,规矩言行都是好的。大家就算是挑剔她生母,也不会昧着良心,空口白牙说她不好。

有两位经年的长辈,看了玉敏这样的品格,都带了几分遗憾。要是玉敏是从先头那位肚子里出来的,别说是王府阿哥,就是宫里的阿哥也匹配得上。却是被生母身份拖累,到底有些不足。

前院,偏厅。

隆科多揉着额头,这几日老陪客人,宿醉难耐,只觉得心里犯呕,脑袋沉沉的。再加上看到长子岳兴阿眉目清冷地站在跟前,他只觉得头更疼了。

有心想要说两句软话,可严父的架子端惯了,实在放不下。

他清咳了一声,道:“这几日辛苦你了。”

岳兴阿嘴角露出几分讥讽,道:“不过是当今摆设,不敢称辛苦。倒是父亲,酒量却是见长。人都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就算日子不好过,父亲也当多保重才是。”明明是家中操办喜事,却说起这个。

隆科多神色一凝,已经蜂起心火,瞪眼道:“怕是不能如你的愿,一时三刻我还死不了!”

岳兴阿皱着眉,侧过脸去不看隆科多,冷冷地说道:“父亲高寿才好,也成全了儿子,儿子去迎客了!”

说话的功夫,不待隆科多应答,他已经转身出去。隆科多看着长子的背影,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最后化为一声长叹。

要是搁在十年前,长子敢这样忤逆,他早就使人请家法,动手管教;现下他却充满了疲惫,晓得自己已经老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方恨恨道:“混账东西,怕是不能如你的愿。就算你撅蹄子,还得给我披麻戴孝……”

想着儿子一身重孝,倔强站在灵堂的表情,他竟然忍不住笑了好几声,直接出了眼泪……

紫禁城,养心殿中。

雍正面前,摆放着一个打开的小匣子。他打开里面折子,仔仅看了起来,脸色变的难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冷哼一声,撂下折子,从左手边,拿起另外一本折子,越发着怪,轻声道:“娶妻不贤,到底是郭罗络家的人……

他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自言自语道:“曹颙这个家伙,是不是开始在直隶敛银子了……”

他想的是曹颙年前递上来的那个“直隶发展大计”内务府已经派了几个司官,派驻清苑城。

两年的时间,并不算长,曹颙也没工夫耽搁。他却是想错了,曹颙年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民政,而是军政。清苑城,总督衙门,官邸。直隶境内的几位提督、总兵、副将,受曹颙所召,齐聚总督衙门。堂上高坐的曹颙,没有众人初次来拜见时的温煦,神情中带了几分肃穆。

“诸位也当知晓,皇上使本督出京,除了督抚一地,还有为练兵计。关于此事,如何行事,本督已经有了定夺,还请诸位多多操劳。”曹颙说着,使书吏抱了一叠文书过来,分发到众人手中。只有薄薄的几页,却是看得众人都变了脸色。

这是三条练兵之策,一是简兵,回去测试绿营兵力,不外乎拉弓、举石这些,达到一等标准的提拔为什长,二等做普通兵丁,三等标准的留作后勤,三

等标准都达不到的,退籍为民。

这些退籍为民的弱兵老兵,发回地方,直隶籍贯的可以优先租种官田;其他省人士的,则给予一定的银钱。

给予简兵的时间,是一个月,在三月初会由总督府使人去验看。若是发现有弊情,按违逆军令罪论处。

二是募兵。因太平时节,百姓不爱送子弟入伍,由地方贴补一定补助的形式,从地方征集闲散青壮,年底前满员。

若是募不满,或者还有吃空饷之人,不管是何原因,都是“办事不利”、“平庸无能”将由总督府上报朝廷,予以惩处;反之,差事完成好的,则将由总督府上书御前请赏。相关官员的损失,则有地方养廉银贴补。

三是强兵,严肃纪律,按照一定行事练兵。今年六月验看老兵,明年六月验看新兵。双优者给予嘉奖,两次验看都不合格者,按照不合格比例,给予惩处。

这以后,就写着各种营兵考核内容,从单兵武力,到整营的武力不等,写得非常详细。

眼前这几位就是直隶绿营的头头儿,自是对绿营弊端了解得比曹颙更透彻。

按照曹颙所制定的这个标准,现有的绿营兵,最少要精简下去四成。原本缺口就大,这样一来,每营缺额就得过一半。

众人只觉得头皮发麻,拿着这文书,既带了几分忐忑,又带了几分雀跃。他们已是瞧出来,总督大人要大刀阔斧。可杜绝吃空饷,这又断了他们的财路。别说还有皇命,即便没有皇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也没有引火上身之意。

曹颙见他们面带挣扎,知道他们舍不得吃空饷那些银子。可若是不能杜绝吃空饷,想要强兵,那就是扯淡。

“俗话做的好,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