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上,对清廷沿海海上的船只和渔民们的威胁比较大,但是清廷施行禁海令之后沿海一带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供中华军劫掠了,因此这样的威胁还算是可以接受。

就算是在这之后中华军开始上岸进行小规模的袭扰,但是总的来说对沿岸各州县的威胁几乎没有,这种小规模的骚扰只能起到疲兵的作用,还远不足以让清廷感到担心和恐慌。

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竟然开始深入内地,甚至抢占了州府县城,并且还进行了人口和物资的抢夺,这一点让清廷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想想不就是自己当年用于对付明朝的策略吗?

宁波府被中华军攻占的事件引起了清廷的高度警惕,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感觉到了中华军这边的态度转变,他们不再是局限于打一枪捞一把就跑的目的,开始逐渐变得更加贪婪,而其目的显然不只是人口和财产这么简单。

为此清廷决定调遣四川、云贵、两江的军队向东部署,并且加大水军的建设力度,在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靠近长江的水泊里面编练水军,各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大修炮台,这种单纯的防御设施虽然对于清军的反攻没有丝毫的帮助,但是在这个时候能够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

除此之外,五万清军再一次进入了广东,部署在潮州、惠州、肇庆一带,这里地势靠海,是中华军的袭击目标,尽管尚可喜这个时候拥有十二万之多的军队,但是主要都集中在广州一带,在各地的驻军并不是很多,如果是平时作为安全防卫任务来说,这样的兵力自然是足够了,但是如果要面对像这一次中华军的这种规模的进攻的话,那自然是难以抵挡。

除了尚可喜的广东,耿继茂的福建也没能幸免,因为福建面临的局势比广东还要险恶,而且耿继茂的军队实力相比于尚可喜来说要远远的不如,因此清军派遣了八万军队进入福建,分别部署在漳州、泉州、兴化、福宁、永春这五个地方,和广东的情况一样,为了避免过度的刺激到耿家父子,所以清军并没有进入福州府。

耿继茂的军队原本就只有十万人左右,这个时候随着与中华军的冲突的加剧,他的这些兵力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欢迎清军直接将军队派到自己的辖区,尽管他这个时候也是大清国的一员,但是毕竟是已经开府自治了,而且福建水师还一直赖在泉州府内不肯撤离,这已经让他很没面子了,东南三番之中,唯独就他一人辖区内还有不属于自己调度的清军,自然心里十分恼火,这个时候清军打着加强防御的幌子继续增兵,耿继茂的心中自然是大大的不满了。

其实这个时候除了云南的吴三桂之外,广东和福建的两人都被清廷派驻了军队,但是这两地的安全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因此两人的不满和反对这个时候也是没有丝毫的作用的,清廷为了遏制中华军的发展空间,在这两地布军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

第三百零三章大问题

其实在镇海这一战之后,中华军这边已经消耗掉了前期准备的大多数资源了,士兵们这个时候也比较疲惫,加上夏天即将到来,在南方的这种炎热的天气之下作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所以中华军这边至少还要休整半年,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精力还在怎么样安置这抢来的几十万的百姓身上。

虽然具体的规划已经做好了,但是因为中华军这边的运力还是相当的有限,就是先将这群人转移到台湾来也要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够逐渐的向南转移,组织人手护送这些人分批到达台南,然后乘船跨过巴士海峡抵达安北城,这还只是安排到吕宋的十五万人,最难处理也是路途最远的是安置到印尼群岛的这四十万人,他们要先乘船从台南出发抵达马尼拉,然后在这里稍作休整之后再次,分别驶向各自的目的地,这一趟下来至少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因此这项安置工作可谓是耗时耗力,直到这个时候中华军之前还引以为傲的强大运输能力才显现出来了短板,那就是舰船的数量虽多,但是性能参差不齐,而且舰船的大小转载力,适航性方面也各有偏差,导致很多人都在路途之中病倒了,最后因此而丧生的人数也不少。

为此项玉可谓是十分的发愁,按照中华军的这种运载力,至少需要到十月底才能完全的将这些人安置下去,这个时候制约海上的运输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舰船的吨位比较小。制约了装载量。再者就是这些舰船都是普通的帆船。在海上的航速大多时候只有三到五节,这个速度也就比人的步行速度稍稍的快上那么一点了,可谓是龟速移动啊,中华军这边要大幅度的提高运输能力,要么就是加快舰船的航速,要么就是增大舰船的体型。

这个时候的木质商船最大的可以达到**百吨左右,虽然明朝前期还制造过体型巨大无比的宝船,但是眼下依照着中华军掌握的各处造船厂的水平。这样的宝船显然是造不出来的,而且就算是造出来用处也不大,因为中华军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向蒸汽时代迈进了。

提起蒸汽战舰,项玉就想到了后世的轮船,那种中小型的船只,使用蒸汽机驱动螺旋桨提供动力,可以是小型舰船也能够获得比较快的速度。

但是中华军这个时候使用的蒸汽机的体积都比较笨重,因为蒸汽机使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后续的改进型号还没有出来,因此目前成熟的类型都是体积比较大的蒸汽机。这也导致了中华军的铁甲舰的吨位一般都超过了四千吨,而按照后世舰艇的划分标准。五百吨以上的称之为舰,五百吨以下的称之为艇,那这样来算的话中华军目前可以称之为舰的只有不到二十五艘战舰,剩下的都只能称之为艇了。

中华军的运输船的吨位和军舰比起来自然是要小一些的,因此这些船只的普遍吨位都在五百吨以下,这种吨位注定了它们不能进行改装,因此也不能使用军舰上面的蒸汽机,而且普通的木制战船的材质也决定了它们难以承受蒸汽机,不仅是蒸汽机的重量,蒸汽机在工作的时候产生的巨大震动会对木质船体造成很严重的破坏,而且钢铁制造的螺旋桨安置在木质的船身上也会损坏接口部位。

因为这个时候中华军面临的海上的压力比较小,所以七艘铁甲舰这个时候除了安排一艘军舰巡航台湾海峡之外,剩余的六艘军舰也全都投入到了运输这些百姓的工作中去,它们的体型和吨位相比于其他的小型船只来说很占优势,因此一次可以运输超过三百人,六艘军舰一次可以运载以前八百人,在不考虑煤耗的情况之下,军舰以每小时二十节的稳定航速,从台南出发,只要一天的时间就能够抵达安北市,如果是跑印尼群岛的线路的话,在中途不停靠的情况下也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够抵达,来回一趟也只需要四天的时间。

六艘军舰的运输能力几乎比得上整支运输舰队的运载力了,但是军舰毕竟有军事任务,因此像这样不计较舰船寿命的使用是对舰船的动力系统的一种考验,因为这些蒸汽机还从没有像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过。

是时候将蒸汽动力推广开了!

在见识到了几艘铁甲舰的优良运载力之后,项玉最终决定要加快蒸汽动力的民用船只的研究进度,尽管这种舰船的建造速度要远远慢于传统的舰船,而且建造成本也高的出奇,不仅需要上万个工时,而且还是消耗钢铁的大户,这大大的考量了中华军的钢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了。

为此,目前的四大造船厂,基隆造船厂、台南造船厂、马尼拉造船厂和雅加达造船厂的规模都要在此扩建,原来的船坞显然是不满足建造蒸汽动力的铁甲舰的需求的,除此之外,基隆的科技研发院这个时候也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研究在不改变输出功率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蒸汽机的小型化的研究。

因为毕竟中华军目前的钢铁的产量有限,如果全都按照基隆级铁甲舰的标准来建造运输船的话,那将消耗大量的钢铁,而起不是按吨来计算的,而是按万吨来计算的,按照目前中华军的库存的钢铁的吨位来看,像基隆级这样标准的舰船肯定是建造不了多少,所以必须要将蒸汽机的体积小型化,这样就能够建造吨位和体积小一点的蒸汽船。

四家船厂之中基隆这边的造船厂是唯一的一家有过建造铁甲舰的经验,目前船厂的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不少,建成的和在建的大型船坞的数量将会达到九个,目前已经能够生产的大型船坞也有六个了,这其中原先的三个船坞里面已经有一艘铁甲舰正在建造了。

第三百零四章新型战舰

中华军的铁甲舰的建造进度可以说还是比较快的,在台南海战爆发之前,安北舰和马尼拉舰的及时入役,使得那场海战之中,中华军海军的战力大大增加,完全抵消了之前台东舰受伤返厂维修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船厂的规模和人手的扩大,这一型号的铁甲舰的建造进度只会越来越快,船坞里面的三艘铁甲舰这个时候已经将龙骨铺设完毕了,正在进行舰船中部的建造,按照这个进度,这三艘军舰最快将在五个月之内下水,而且不同于后世战舰上面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中华军的舰船下水之后,进行海试只需要测试舰船的火炮的性能以及舰船的动力系统的稳定性,海试的时间要短很多,基本上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而在台南海战之前,马尼拉号和安北号两艘军舰都没有进行完整的海试,直接就投入了战斗,但是在战后海试补充进行了海试。

这三艘铁甲舰的名字早就已经想好了,分别是定海号、雅加达号和新加坡号,其中定海号哈雅加达号还是使用的传统的火炮,因此建造的进度预计会比新加坡号要快上两个月。

新加坡号则在建造的过程之中将会采用全新的火炮,也就是类似于后世舰船的那种固定炮塔了,当然了,因为建造工艺暂时还达不到后世的那种标准,所以新加坡号的炮塔是采用的半封闭设计,炮塔被固定在舰首和舰尾,因为三联装的火炮的炮塔比较笨重,加上供弹系统难以制造,所以采用的是双联炮塔。供弹是人工供弹,因此射击速度相比于基隆级目前的几艘战舰来说要慢上一些。

但是这种炮塔在左右两面加上正面都设有挡板,这是一种十五毫米厚的铁板,可以抵挡敌方的子弹甚至是炮弹的袭击,保护炮塔里面的士兵的安全。

新加坡号舰船上面一共设置了两座主炮塔,分别位于舰首和舰尾。主炮采用的是后装填脱壳炮弹,火炮的口径是一百五十二毫米,倍径是三十六倍口径,采用的管退技术,这种技术还不成熟,只在陆地上试验过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才被应用于海军战舰上面。

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径的主炮,相对于中华军目前使用的火炮来说。炮口显得比较小一些,但是炮身要明显更加细长一些,炮弹是闪着金光的锥形弹,单发炮弹重达四十一公斤,因为重量比较重,所以在装弹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人协作进行,这也是其发射速度慢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装弹太困难了。

这种炮塔被命名为pt一型炮塔。火炮被命名为52型火炮,因为是中华帝国建国第三年。所以又叫三式火炮。

虽然这种火炮的外形看上去没什么威胁,一点都不如之前的火炮威风,但是因为其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因此不仅是在射程上面完爆之前的老式火炮,而且威力更是远超后者,52型火炮的最远射程能够达到十五公里。这在海面上就已经是超视距了,因此在射程上比这个时候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都要远上一倍,不过因为缺乏相应的火控及瞄准系统,因此这样的最大射程并没有多大的使用效果,主要的战斗还是要双方靠近了来打。

不过因为新加坡号上的火炮比较少。所以为了在炮战之中保持优势,所以不能在传统舰船的炮战距离上和对方拼火力,因此中华军给52型火炮预想的最佳交战的距离是在三到五公里之内,在这个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火炮都难以威胁到新加坡号的安全,加上新加坡号还具有机动力高,移动速度快的优势,因此能够比较轻松的在这个距离上面击败对手。

除了四门主炮之外,舰船的两侧还布置了八座单管火炮,这是一种口径为八十八毫米的火炮,倍径为四十五倍,最大射程为七公里,炮弹的重量是八公斤,弹丸不重,因此射速比较快,因此被定性为速射炮,这种火炮虽然在射程上面比不上52型火炮,但是其拥有极高的射速,并且在三到五公里的距离之内具有极佳的精准性,虽然弹丸的重量有限,但是因为射速的关系,其对敌舰产生的威胁甚至还要比52型主炮产生的威胁还要大。

这种火炮被命名为速1型火炮,又被称为88式速射炮,它和52型主炮不同,因为其射速比较快,因此人工装弹已经赶不上其发射的速度,因此采用了链式供弹系统,将火炮的炮弹放置在炮塔的侧方,通过弹链串联起来,发射的时候会大幅度的提高射速,当然了,这种技术目前还不太成熟,因此很容易出现卡住的情况,这就需要炮兵们在作战的时候注意了。

总的来说,新加坡号采用了数十种先进的技术,因为其舰上的两座主炮塔的重量的关系,舰船的吨位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动力系统的变化不大,只是将螺旋桨由原来的五叶改为六叶的,按照设计,新加坡号完全改装完毕之后,其总吨位将会超过四千五百吨,最高航速会有一定的下降,降低到二十四节,但是续航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满载燃煤的状况下,舰船可以以十六节的航速航行四千海里,相当于七千公里,这几乎可以从新加坡开到苏伊士运河那边去了,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苏伊士运河。

尽管新加坡号距离建成还有一段的时间,而且在之后的海试之中还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起点至高,设计之先进,在建成的九艘铁甲舰之中可谓是绝无仅有,因此即使问题连连,海军也对其报于厚望,寄希望于这种先进战舰的大批量列装。

总的来说,新加坡舰已经不属于起初的那种基隆舰的范畴了,欧洲人称它为基隆改进型,中华军则称之为基隆2型舰,按照其吨位来看,最多相当于一战时期的驱逐舰,武器装备和动力系统又远远不如后者,但是这可是在十七世纪,这种舰船要整整领先欧洲人两百多年,难怪在后来欧洲人对其谈之色变。

第三百零五章雨后春笋般的清廷水军

项玉虽然对新加坡号很感兴趣,但是这个时候这只是一艘才刚刚完成龙骨的铺设的舰船,距离完工还有很长的时间,而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来看军舰的制造进度,而是来查看民船的设计与建造的。

基隆造船厂相比于其他造船厂来说条件要好太多,首先是基隆这边的炼钢厂十分靠近船厂,因此钢材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而且基隆造船厂这边无论是工人还是熟练的船匠的数量都大大多于其他几个船厂,更加有利的因素是中华帝国的唯一的一个进行科技研究和改进的科技研究院就位于基隆,所以蒸汽机和生产和改进,以及各种新技术的提供都比其他三个地方更快一些。

为此中华军这边也有了针对性的安排,那就是基隆这边主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一旦技术成熟,则立刻推广开来,并且为其他三个地方的船厂提供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培训,以使其能够达到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