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被推举为代表与陆证祥谈判,谈判期间,陆证祥接到北洋政府的指示在和约上签字。

郑毓绣见情势不妙,便随手折了一根玫瑰枝,用衣袖蒙住,顶住陆证祥的后腰。厉声说道:“你要签字,我这支枪可不会放过你。”

陆证祥听后十分害怕,再也不提签字的事,于是。中国政府得以保留收回山东的权利。

1919年广州军政府外交部任命郑毓绣为外交调查名誉会员,成为中国首位参政的女性。

所以,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争取自身的权益。

这是时代的大趋势,虽然困难重重,但无可阻挡。

向警宇仔细观察过林子轩这个人,也从丁灵那里了解过林子轩,她觉得林子轩的确是在支持女性解放,而不是嘴上说说,空喊几句口号而已。

或者说,林子轩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对象。

她提倡女性解放,不光是依靠宣传。还要有实际行动。

向警宇决定从丝厂女工开始,上海的丝厂女工受到盘剥的厉害,规定一天四角工资,还要被扣掉两角,几乎和童工的待遇差不多了。

丝厂女工的代表数次呼吁社会救助,但收效甚微。

这里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了,上海的丝厂大部分都掌握在中国买办的手里。

中国的生丝以出口到欧美为主,为洋行生丝出口服务的买办、包括和洋行出口生丝联系密切的丝商,是上海现代缫丝工厂创办和主持者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些丝厂的经营者,既是洋行买办。又是兼营丝号的经纪人。

他们打着洋行的招牌,依仗着西方人的势力来扩大经营,垄断缫丝行业。

女工是丝厂和纱厂的主要工人来源,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上海至少有四万女工在丝厂和纱厂工作。

这些女工大多数并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来自外地,以来自苏北地区的居多。

她们被包工头带到上海,安排进入工作做工。

包工头付给女孩父母一小笔钱,一般分三年支付,总额为30到50元不等。并立下包三年食宿的契约,但在这三年内包身工的工资全部归包工头所有。

因此,她们的生活处在包工头的严密控制之下。

另外还有一种“带饭”制,就是女工每月付给包工头八元的食宿费,但这个关系不签署契约,可以随时取消。

这些包工头都是社会上各种势力的成员,他们和丝厂老板勾结,共同盘剥女工。

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工厂不负责直接招工,而是交给包工头,这样一旦女工出事,也是由包工头负责处理。

一家丝厂需要上千名女工,上海十几家丝厂,丝厂女工总数就有上万。

向警宇准备组织丝厂女工罢工,抗议工厂和包工头的剥削,林家在上海纺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她找林子轩的原因之一。

她想说服林子轩支持这次罢工,并让林家的纱厂做出表率来。

或许是上次林家的纱厂宣布了不再招收十二岁以下童工的事情,让向警宇觉得可以把林家作为突破口。

林子轩很同情那些女工,也想改善她们的处境,但这不是工厂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还牵扯到社会上的势力,包括女工家人的处境。

女工被包工头带到上海的时候签了契约。

就算工厂给女工加了工资,也会落入包工头的手中,如果工厂避开包工头,直接招工,那不仅很难招到女工,还会被包工头捣乱。

他不认为现在工厂能够摆脱包工头这个环节,特别是在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当然,他支持丝厂女工的正当诉求,至于结果如何,还要看双方谈判的结果。

然而,在3月10日,位于闸北的上海祥经丝厂失火,因宿舍门窗被工厂钉死,女工不及逃生,酿成百余名女工死亡的惨剧。

这件事把丝厂女工的困境再一次展现在了公众面前,舆论哗然。

林子轩代表林家宣布林家旗下的纱厂将提高女工的待遇和休假限制,改善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她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至于女工的生活能不能变好,或者继续受到包工头的盘剥,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代,有些女性在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有些女性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社会终究在向前发展。

第二百零八章一个全面的中国

美国学校的假期和中国不同。

他们的寒假一般是从圣诞节的前两周开始,到一月初结束,假期为三周到五周不等,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新年过去,新的学期开始,学生们返回了校园。

看起来这是一个和以往没什么不同的校园生活,但不少学生还是发现了异常。

他们看到有的学生穿着风衣,带着帽子,谁都不理睬,一脸的无所谓,就那样进了教室,也不认真听课,完全是一副坏学生的模样。

这种状况在纽约的中学较为常见,其他地区也有。

就算是大学里同样有类似的情形,只是没有人统计,也没有人关注到这种模仿秀。

很快,其他学生就知道他们是在模仿一本小说中的主角,这个主角也是中学生,可非常的有性格,非常的不同寻常。

于是,那些学生就去找一本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说,一看就沉迷了进去。

这完全就是写给他们的小说。

小说的主角霍尔顿和他们一样,在学校里遭遇到各种问题,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教育,面对成人的世界,茫然无措。

这群青少年们幻想着长大,又惧怕长大。

他们想和霍尔顿一样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闯荡,随着霍尔顿一起经历这段青春期的冒险,霍尔顿在纽约的两天两夜,让他们感同身受。

最终,霍尔顿回到家中,结束了这段短暂的离家出走的生活。

看书的学生们也结束了冒险,不过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霍尔顿,他们要向霍尔顿那样生活,只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老师们发现,教室里穿风衣,戴帽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潮流。

学生也敢于顶撞老师了,嘴里还带着脏话,完全不像是他们平时的样子。

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本小说。而且不是他们一所学校,而是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模仿,也就是说这本小说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

怀着好奇,学校的老师把小说找来看了看,老师比学生们更明白。这本小说写出了青少年的迷茫和躁动,愤怒和焦虑。

它写出了青少年的心声。

出版社的感觉更诡异,原本不被看好的小说,刚出版的时候销量也不好,也就一万册的样子,别说畅销书,连普通书籍的销量都没有。

可两个月后,这本小说莫名其妙的火了,各地的书商都来催货。

出版社只好重印,五万册发出去。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没办法,继续加印吧。

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者大多是青少年,也有大学生,已经在中学里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学生在寒假里看到这本小说,然后就是模仿和传播,书籍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按照美国青少年的数量估算,这本小说的销量可能会破百万。

对于这种意外的情况,出版社自然喜出望外。这可都是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加大了宣传力度,主攻学校的学生,称这是一本青少年不容错过的小说。

不用出版社宣传。一些记者和文学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种反常。

当初,《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乱世佳人》作者新作的噱头进行营销的,不得不说,这种营销方式起到了反作用。

很多读者都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和《乱世佳人》一样历史题材的通俗小说。

对这类题材没兴趣的读者自然不会购买,而有兴趣的读者买来一看发现是一本写青少年的小说,以为自己受骗了。就扔下了小说。

所以,两边不讨好,也没有传出好口碑,就连文学评论家都没有关注。

如今好口碑从学校里传了出来,小说的销量直线上升,《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一本现象级的小说,各种文学评论也新鲜出炉。

有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教坏了学生,主角满嘴脏话,生活没有目的,不应该让青少年接触这类颓废的文学。

也有评论家觉得这本小说展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重视。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本小说是一位中国人写的。

林子轩在美国文坛小有名气,他的《乱世佳人》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杰作,如果他是美国人,或许已经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

这个奖项是在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类和创作类,新闻类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上发表,创作类的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即便美国文坛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争议,但他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内涵深刻的小说,有着研究和评论的价值。

只是他们对一位中国人写出反映美国现实社会的小说不能释怀。

这时候,他们注意到了这本小说的翻译,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这让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赛珍珠颇有印象。

这说明,这本小说是林子轩和赛珍珠共同创作的。

有了这个理由,美国文坛接受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可以放心的称赞这部小说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火爆,特别是在美国青少年中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注意。

这家创立于1923年的杂志正准备选取一位中国人作为封面人物。

杂志社的首选是政治人物,也就是他们认为在未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按照杂志社从中国得到的消息,他们准备派出记者采访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吴佩浮。

但看到林子轩的消息后,《时代周刊》杂志社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记者到上海采访林子轩,把林子轩当成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而且,林子轩是在美国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人,相信美国读者更喜欢林子轩,这样能够增加杂志的销量。

当然,他们并没有放弃吴佩浮。

政界的领袖和文化界的领袖都进行介绍,这才是一个全面的中国。

第二百零九章采访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行了正式的采访,还有摄影师给林子轩拍摄照片,作为杂志的封面照。

一切都非常的正规。

为此,林子轩特意换上了一套中式长衫。

穿越之后,他大部分时间穿西装,有时候穿长衫,不过他不想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更愿意具有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展现东方人的传统服装。

这或许就是他和这个时代融合的结果。

这位西方记者来之前做了不少功课,也知道美国读者对什么感兴趣。

他重点询问的是林子轩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创作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起因和灵感。

这些事情以前的美国媒体有过报道,林子轩只是重新回答了一遍。

主要说了他和赛珍珠在庐山度假的时候一起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事情。

这是记者感兴趣的话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创作一部,实在是非常奇妙。

当然,西方记者也询问了林子轩的其他事情,包括林子轩成长的环境。在中国的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地位。

毕竟,他要向美国读者介绍一个全面的林子轩,要有深度和广度。才能显得专业。

这一问,让他颇为惊讶。

林子轩在中国文学界的身份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师,写的一种叫做武侠的在中国非常的畅销。

他还是一位戏剧家。写了雷雨和日出这类在中国常演不衰的经典戏剧。

他还写过类似边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

甚至,他还是文学研究家,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上成为中国的第一人。

这不是林子轩自吹自擂,而是客观的叙述,他想把中国的新文学展现给西方媒体。

他正在运作一套新文学丛书,这套丛书能够展现新文学发展的实绩,这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翻译之后在美国出版。

他打算向西方文学界推介中国的文学。

这套丛书第一阶段以为主,包括鲁讯的集呐喊、郁达浮的集沉沦、冰欣的集超人和林子轩的边城,还有话剧剧本雷雨和日出。

他知道就算是在美国出版。销量也不会很好,但这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林子轩借用自己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推广中国的文学,这是他的责任。

他虽然和鲁讯在文学观点上有不同,但他认为鲁讯的是这个时代新文学的代表,郁达浮则代表新文学的另一种类型,冰欣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包括他自己,这应该是这一阶段新文学在方面取得的成绩。

所以,他才在时代周刊的记者面前全方位的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

然而,这位记者对此兴趣不大,只是装作认真的模样。时代周刊是新闻杂志,他以前都是采访政要人物,对文学不怎么了解,更别说是中国文学。

在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关注中国文学。

如果不是林子轩写出了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类畅销,也不会引起时代周刊的关注。

西方记者更为关注林子轩取得的成绩,这是他报道的重点。

林子轩旗下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出版社,出版多种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

还有一家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甚至还创建了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他还是中国文学团体“新月社”的创始人,以及上海银行业的一员。

这位西方记者在林子轩的带领下参观了林子轩旗下的各种产业。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传媒帝国的雏形。

一年前,纽约时报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林子轩,认为他是中国的传媒大亨。

这位记者也看到了,他觉得太过夸张了。

但现在,他认为那篇报道没有虚构,林子轩或许暂时还没有办法和西方的传媒大亨相比,可他正走在成为传媒大亨的路上。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子轩的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有着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具有的开放思想,能够接纳,甚至提出新的观点。

在某些方面,他比西方人更为开放,想的更远。

这位记者越和林子轩接触,越发现新鲜的东西,他觉得这位东方人就像是一个迷。

可能是林子轩第一次进行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