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对来说赵地和燕地的育马基地都要比陇西郡和河套各郡在规模上小许多,赵地和燕地尚且是这样,中原和长江流域这些不适合培育战马的地方,哪怕是有牧马场规模上也只能是更小。

“未来的二十年,帝国骑兵军团至少要扩建到十个。”吕哲说的只是国防军,可没将禁军算进去。他说:“我们一再向外开拓,距离本土会越来越远,没有什么比骑兵这种拥有高强机动性更适合的兵种了。”

虽然都清楚一个骑兵军团的消耗可以抵得上三四个步兵军团,可是没有人会去反对,帝国的现实情况就是需要骑兵,拥有足够数量的骑兵可以开拓得更远,意味着收获也会更多。

帝国未来的开拓方向只剩下两个,海洋是其一,西域是其二,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靠近西域的位置建立长安这一座陪都的原因。

第九百五十二章:治国难

纵观帝国疆域图,会发现帝都南陵有点靠向南方,尽管帝国无时无刻都在建设交通,可是仍然需要用双脚和畜力的年代,南陵作为帝都其实已经偏南,骑快马从南陵出发抵达北疆草原,途中人不休息换马骑乘最少也需要将近一个月,而这还是人不停歇的快骑速度,徒步行走怎么也需要四个月以上。

交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发达才能让中枢有效地控制国家,交通不便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山高皇帝远”,也就是很难有实际的控制。

一个国家保证统治的稳固是建立在什么之上?说是依靠民心有点虚,民心是一种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看国家能不能有效控制统治的疆域。

离中枢越远的地方,当地发生了什么事一般很难被中枢发觉,那么想要搞点什么的东西也就具有操作空间。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处处驻军,除开边疆必要的边军守卫国境,古时候军队其实都会被安排在距离国家首都不远的地方,越是精锐的部队也是这样,那是为了防止军队离得太远脱离控制,使得一些将领有可能将军队变成私军。

统治者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掌握大义名份是其一,民心教化是其二,不过这两样其实也是比较虚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暴力机器,也就是手中有兵。

掌握暴力机构的统治者,才能真正控制国家,无分对错好坏,某地发生暴动、叛乱等等状况的时候,军队是够能够迅速赶到,及时地扑灭或消灭任何动摇统治的人,这就是统治的基础。

帝国在关中建立一座陪都,有关于进军西域的需要,其实也是关乎到“控制”的一部分。

长安一旦建立起来。那是在昭示天下帝国对关中的重视,对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起到震慑作用。另外,长安也会长期留守一些中枢的行政人员,皇帝一年之中会有固定的时间待在长安。长安周边也必然也安排绝对忠于皇帝的军事力量。

始皇帝为什么要天下一统之后不断巡视地方,不就是为了震慑宵小吗?他是流动性地四处震慑,事实已经证明始皇帝到了某地或许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可是一旦始皇帝离开当地那些人又会重新活跃起来,起到的效果有限得很。

吕哲的选择是建立陪都。不但会在关中建一座长安,还会在辽东广阳郡的涿县附近选择建造另一座陪都北平。这样一来位处南边的南陵,位处关中的长安,位处辽东的北平,三处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形成对整个帝国的掎角控制。

长安应该建造在哪已经有了决定,但绝对不是说马上就要建造。现如今帝国只是刚刚平稳下来,对外也有战事正在进行,各地的基础有益当地人不会引来太多的怨言,可是建立陪都却只是有益一处。哪怕是有偿雇佣也不适合大量招募民伕,只能适当地少量招募用很长的周期来将长安建立起来。

“主要还是关中青壮没有多少了,不然倒是没有太大的妨碍。”番贤是內史郡的郡守,他本身是南郡三大豪族之一家主,算得上是吕哲的嫡系,说一些话也就没有那么多避讳:“关中的主要劳动力缺失,干活的基本是老弱妇孺,比较重要的是恢复民间的生产,哪怕是有偿招募,响应者也会有限。”

共尉已经多次谈到这点。连倾向性强烈的多给关中士卒放假这种昏话都敢说,可见关中劳力真的是太缺了。现在,管理民政的郡守番贤也说关中缺少劳力,那就由不得吕哲不重视了。

“匈奴南侵。杀入上郡和北地郡,后期北地郡一直是战场,两郡的情况比內史郡还要严重。”李斯插话道:“中原人口倒是稠密,似乎也有些稠密过头了。”

吕哲扫一眼李斯,能听出李斯话中隐藏的意思,无非就是建议从中原移民关中。填补关中的劳力不足,但是可能吗?

帝国扩张迅速,多的是人烟稀少的区域,关中各郡合起来至少还有四五百万的在籍人员,岭南三郡不小于关中的地皮却只有可怜巴巴的三十七万中人口该找谁哭诉?更不用谈另外那些新置的郡,一些郡的总面积不下于十万以上平方公里在籍人员却只有二三万人口,那该是地广人稀到什么地步了!

帝国人口较为稠密的是中原各郡和长江流域各郡,其中光是帝都南陵人口就接近百万,但是又能怎么样?难道要强制性地分摊移民?先不谈有没有可行性,估计真要那么做就该等着又一次天下大乱来个改朝换代了。

很多时候吕哲真的不懂一点,帝国已经拿出很好的移民政策,可是大部分人宁愿在家乡困顿也不愿报名移民。要知道很多人在家乡根本就没有土地,他们一旦接受移民安置就能够获得官府辅助的至少二十亩以上的土地,前期辛苦是辛苦一些,可是安顿下来必然能过上好日子,那么多人为什么就宁愿在家乡挣扎也不远挪步呢?

要说乡土难离,现在是有乡土观念了,可是并没有后世那么浓烈。

要说没有开拓精神,现在可是上古先秦刚刚结束的时代,此前勇于开拓的精神依然健在。

“河套等草原地区,由大家族带头,后面小户参与,二年之间确定移民的人口总数达到四十万。”张良慢悠悠地说:“那些大家族以放牧为生,家族产业就是放牧。帝国需要数量庞大的战马,他们牧养出来马匹会有固定渠道买入。”

张良说的只是移民草原其中的一点,另外还有关于羊毛的新的制作方法出现,不但牧养战马会有良好收益,牧羊也成了吸引人的产业,更不谈北疆军队长期会需要他们提供的肉食品供应。

国家政策可使人致富也能害人破产,真正做大生意的人总是会观察国家的国策制定来确定发展方向和投入,甚至是会预先察觉不妙而收拢资金撤退。古时候这样的做法已经出现,不过影响到的一般是区域性质,做法通常也只是死抓资金不放和收缩出售产业链改为囤积,不像现代经济流通那么广消息互通也那么快。不然一定会像是现代大批商人撤资对经济造成的重创会区域那么广。

就目前而言,战乱结束还不到五个年头,一些地方持有资金的人依然是闭门不出的状态,这些地方也是经济恢复最慢的区域;有些地方的人却是发现大势迎合国策。从中赚取了大量的财帛。

草原上有段时间内能够形成效益的地方,愿意移民过去的人自然而然就多,因为有效益在作为吸引力。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如今的人们对草原也不是那么陌生,要知道现在仍然处于游牧状态的炎黄苗裔一点都不少。北疆各郡的人也并不惧怕进入草原。

相对起草原,南疆对于人们来说才是陌生的地方,以前楚地就被中原各地的人认为是蛮荒野蛮之地,这种名声可是持续了将近四百年,对于楚地更南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肯定是穷山恶水,可想而知必然是怀着一种抗拒和恐惧的心理。

正是因为普遍认为南疆不是什么好地方,帝国鼓励移民南疆遭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冷淡回应,最后中枢详细地商讨下来,认为不是有两个封国需要安置吗?索性全安排到南疆算了。

将魏封国和秦封国一块安置到南疆?吕哲可是非常清楚现在的蛮荒之地只是表面现象,那里要是开发起来矿产资源遍地不说。光以当地气候情况带来的产量效益就根本没有放弃的理由。

考虑到帝国占领岭南,又向更西南的方向进行开拓,至少几十年之内是无法穿越陆地直至海洋,开发起来也需要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最终吕哲才认可将魏封国安置到现代泰国附近的区域,否定了秦封国一块安置南亚次大陆的建议。

强制移民不可取,一旦那么做等于是在制造动乱,只能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辅助外加效益来吸引人们主动迁徙,草原上目前有足够的条件吸引移民,南疆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至少二十年。我们需要花费二十年的时间来建立枢纽交通,使得南疆那边在交通上能够做到顺畅。”张良是博士嘛,什么建议都能说一些。他侃侃而谈道:“帝国先扫平迁徙的一些障碍,用开发出来的实际成果吸引移民。”说到这扫了一眼李斯,丝毫不给面子地说:“强制移民是在自掘坟墓。”

李斯的反应是脸颊颤动了一下,眼睛也眯了起来。他知道吕哲很欣赏张良,这从出巡单单带上张良一名博士就能看得出来。另外,他还知道吕哲有意在培养张良,否则一些中枢决策上不会让张良有开口的资格。

强制移民不是没有官府干过。实际上不止是以前的大秦,各个战国都有做过强制移民的举动,或是强制性派出军队让某一地的人迁徙,或是用抽签的模式来决定迁徙,都是强制性地执行迁移政策。过程中不是没有人抵制或者抵抗,各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有一种行动,那就是杀,杀一人不够就杀十人,十人不够就百人,乃至于是全村皆杀,只要是中枢有命令,杀人能够让命令得到执行根本不在乎人命,其中又以秦国执行得最为强硬和坚决。

大概是在十五年前左右,秦国也执行过一次强制性的迁徙,从战败灭亡的六国故地抽签模式集中人群,由当地的县尉操作,然后派出有秩,啬夫,游徼等小吏,甚至是直接派出郡县兵,将集中起来的人押解到南方。强制被集中起来的人,他们是被安置到当时由屠睢统率的南疆军团,对外统一称呼是南疆军团的士卒,可是所谓的士卒并不缺乏妇孺和老幼。

吕哲是南疆军团组建阶段的亲历者,他甚至当过一地的主事人,比较了解当时军团士卒的构成部分,很清楚所谓的南疆军团是个什么情况。

屠睢的南疆军团是个什么情况呢?只有少部分“根正苗红”的秦卒,四成是来自六国的战俘,超过五成是被强制迁来的家庭。秦人在南疆军团是作为军官存在,特别是高级军官根本全是秦人,只有在百将级别以下才会有六国战俘转编来的人担任。

当时大秦在各地抽签拿人造成的反响非常大,各地逃亡者无数,因为官吏执行期间的暴虐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破人亡,让本来就有灭国仇恨的六国黔首更加痛恨秦国,直接导致的是六国旧有贵族得到来自更多人的支持,随后的暴动和复国有了更大的基础。

不管是原版历史还是吕哲这个版本的大秦,都不是一时间衰弱和灭亡,是一连串的国策和作为造成,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也只有刻意想要引起吕哲注意的李斯才会弄险提出那样的建议。

李斯根本就不顾周边人们各式各样的目光,他挽着胡须笑道:“帝国已经在执行罪犯流放的政策,想用这么办法充实地广人稀的区域,可是这样做略略欠妥。”

接下来李斯开始大谈为什么不妥,讲到罪犯的本性,南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必然是充斥着罪犯,治安不管会使官府公信力下降,管的话投入又大到难以想象。他更是毫不掩饰地说:“全是罪犯,他们必然是对帝国心怀不满或是怨恨,这一代的情绪会传到下一代,南疆遍布对帝国心怀不满的人,帝国在那边的统治会安稳吗?”

吕哲很注意在听,他之所以同意将罪犯流放南疆,是因为自愿迁徙的人太少太少,另外也是岭南在历朝历代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各个朝代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做法吃到什么恶果,因此也就不是那么在意。

“全是罪犯,良家子会担忧过去之后能不能安居……”李斯扫视在场所有人一圈,说道:“南疆移民效果差,是不是有这样的原因?”

第九百五十三章:荒唐,却真实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自古以来便是一种公认的事实。

打江山是在进行破坏,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什么阴谋诡计都能用上,越是能厚着脸皮巍山其实背地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取得江山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自古真正仁慈的人通常都会是他人的垫脚石。

取得了江山,不再是光靠暴力就能坐稳江山,很多手段也就无法再使用了,厚黑的手段收敛,进行的是怀柔的策略,可是很多一度取得江山的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些依然凡事使用暴力手段的人通常对江山的统治不能持久。

第一代人打下江山,懂得依靠怀柔政策来稳固人心,可是因为选择继承人不适当,后面继位的统治者或是因为昏聩,或是因为做事过急,国家政权二代而亡的例子也有不少。如秦二世,隋二世这两个比较出名的例子,又有很多根本就不出名的例子。

观看华夏历史,从来都不缺雄才伟略的英雄豪杰,可是真正能够做成事情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此也就有“时势”两个字。

时势是什么?不就是时机和运势嘛,在正确的时机选择了正确的做法,本身运势又足够,才成事。

民心思定,那就不该启动大工程,像是刘汉政权的选择就是重用黄老学派,执行与民休息的国策。

与民休息不过是官府不额外摊派徭役,对税收政策也执行低税收策略,民间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现状。这种政策的条件下,汉初民间的现状是,乡间豪强频出,游侠之中也出现大豪,民间出现了什么矛盾那都是平民自己的事情,仇恨并没有被转移到官府身上,也就是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官府再利用这个矛盾来进行操作。达到统治稳固的目的。

大乱之后大治,通常都是因为人口锐减,土地的需要被降到最低,不少开国政权有刘汉室的例子在前。差不多都是依样画葫芦学着照办,有的成功,也不是没有失败的政权。成功了的政权基本都是抗住了外部的压力,没有成功的政权差不多是外来压力之下亡国。

帝国新建之初,不是没有人提过与民休息的国策。打算用至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沉淀,用时间的流逝来让天下庶民习惯新的统治政权。不过帝国的统治者是吕哲,是一个习惯了高度生活节奏的人,别说是沉淀三十年,三年都静不下来。另外就是吕哲很清楚现在的时势,三十年什么事情都不干,目前已经展露狰狞的匈奴人就该西灭西域、东征东胡,整个草原都被冒顿征服之后,帝国将会面对什么?

“不是无偿徭役,帝国也重军功。”吕哲对着一众将校笑道:“帝国不是以徭役形式征召士卒。强迫他们去征战。”

将校全部都是点头,他们对此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军队一大改革就是军饷的出现,从无偿的徭役变成了有偿的雇佣,成为一名士卒并不比在家劳作获得少,军饷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费用,这是有史以来史无前例的变革。

除开军饷之外,战时有津贴不说,伤残乃至于是战死还有后续的抚恤,等于是再进一步解除了士卒的后顾之忧。

帝**队还有一项政策,战场缴获上缴六成之后归于私人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