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目前的《论语》也绝不是两汉之后的版本,现在这个版本的《论语》是由孔丘首先整理,孟轲(孟子)和荀况(荀子)也先后进行过整理和撰写。

两汉之后隋、唐、宋、明的《论语》之所以与上古先秦的《论语》版本不同,那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又因为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真正版本的《论语》早就毁于战火,遗留的也不过是一些残篇,对儒家不重视甚至排斥的杨隋和李唐没去管儒家的一些书籍,还是到了赵宋文艺复兴的时候有一些大儒重新进行整理,必然也是要掺杂一些“私货”进去,又延伸出什么朱程理学之类的学术出来。

历史因为吕哲的出现而改变,放火狂人项羽没能一路烧杀抢掠杀进关中,秦一统天下之后收集的书籍目前还在咸阳西边的中山(秦国收集典籍的所在)好好陈列着。吕哲已经与将闾进行过沟通,合并成帝国之后那些典籍赵氏赢姓王室将会把那些典籍献出来,与列国献出来的一些典籍共同被放进南陵的帝国图书馆,该进行保养的保养,复制印刷什么的那更是必需的事情。

此刻,听完吕哲一些想法的蒯通和司马欣只感到咋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听错了,吕哲俨然是要让自己的子嗣“全面开花”,似乎是什么都要学一些,然后再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专业的攻读。

“当然了,王子成年之后进入军中这一项不会有任何改变,”吕哲脸上在笑,语气却是十分坚定:“我们在战火之中建立这么一个国家,希望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立身的根本是什么。”

对于吕哲的这项决定,蒯通、司马欣等臣工自然是极力赞成,掌握武力才能保证统治地位,吕哲所定下的基本国策也是不断地进行扩张。可以想象在国策没有改变之前军队的地位该是什么样,那么与军方没有任何关系的臣工也必然是没有发展空间,只有积极地参与扩张的家族才能在帝国长盛久兴下去。

吕哲并不奢望在自己这一代可以完成征服“世界岛”的理想,那么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就真的是重中之重了。若是在他们这一代的手里没有办法完成,他希望后世的子孙能够秉承先辈的愿望,坚定意志一直扩张下去,直接掌握整个“世界岛”,而在他们这一代必然是要为征服“世界岛”建立一个厚实的基础,因此也一直是在摸索和探讨之中。

“叔孙博士求见。”

一道轻缓的声音插了进来。

蒯通和司马欣立刻就是一阵对视,他俩可是十分清楚叔孙通一直在窥视王子师的位置,叔孙通也不是没有找他俩进行游说。这一次他俩过来寻找吕哲也是在探探口风,若是吕哲露出一些倾向,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可以卖叔孙通一个人情。

叔孙通进来时看见蒯通和司马欣在场似乎是愣了一下,见礼之后说:“禀王上,塞外发来紧急战报。”

第七百五十三章:西北

“紧急”这个字眼让吕哲眉头挑了挑,自汉军出塞之后,塞外战事已经持续了四个多月,在这四个月里一些战报都有回馈到行营,此前的战事相对来说趋于平稳,不过就是一些来回的拉锯和堵截,现在发来的是紧急的战报,那么塞外战事肯定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

目前在塞外的汉军数量已经突破百万,因为齐地那边发生瘟疫蔓延,后勤的维持上正陷入一种困难的趋势,吕哲之前已经有向塞外发去指令,粮道的运力没有恢复之前,塞外汉军的策略是保持平稳的堵截,决战什么的应该在粮秣能够得到保证的时候进行。

所谓的塞外百万汉军当然不全是直接参战的部队,百万人之中超过六十万其实是来回运量的民伕,直接参战的是二十余万的战兵和辅兵。而这个当然是稍前的数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开必须留在齐地保持对瘟疫发生区域进行封锁的军队,和留在燕地对东胡进行警戒堤防的驻军,北上的汉军以及那些靠近塞外收编的新编军,这些部队已经有一部分投入到塞外与胡人的作战中。这样一来,出塞的军队性质也必然一直在出现变化,像是现在塞外的百万汉军中,参战部队其实已经接近三十万。

三十万的参战部队需要用到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在后方保障后勤的民伕数量成几何式的增长。索性的是现在正是汉国体制下的义务兵季节,萧何也才有足够的人手来进行调配。

“参与后勤运输的人手已经接近三百万,有三成是来自本土的征召兵。七成是在中原各地聘请的民伕。”

“对于各条水系的运用也达到上限,若是二个月之内还没有恢复海运,等待义务兵季节过去,对于征召时间的延期就要做出部署,只是这样一来财政的投入必然加以十数倍,对本土的生产也会造成影响。”

能够招募到三百万的人手是在特殊时期,那是因为中原各地刚刚历经战火和混乱。有太多的人失去了谋生手段,国家的聘请是以工代赈的行为。让经受战火和混乱的黔首能有口饭吃的同时,其实也是进行治安维稳的一种手段。

大肆招募人手确确实实能够起到一种维稳作用,也因为国家的聘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由国家大肆“投利”的花钱方式,钱自然是到了黔首手中。黔首有钱就会产生购买*。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能刺激到消费,更好也是更快的刺激各地经济的复苏。

必须说明的是,上古先秦时代哪怕是出现货币,可是民间的买卖交易普遍还是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在进行。导致产生“以物易物”的缘由很简单,无非就是制作出来的货币并不足够,对于货币的价值也存在比较模糊的定义。

冲压手段的出现,让制作钱币变得更加的简单,吕哲对南方矿产的开发也获得巨量的铜,所以说金属货币在吕哲统治下的国度其实是不缺的。然而就是在目前为止,吕哲经过多番的努力依然无法使全部的人对货币进行有效认知,除开“以物易物”之外。布匹也是“硬通货币”的一种,其余如食盐更是占据着很重要的货币地位。

吕哲从未对国家的财政有什么担忧,现在可不是一些富豪动不动就动辄拥有数亿、数十亿钱的时代,目前哪怕是再富有也不过是数十万镒金(铜块)。他不是缺少货币,是社会的生产力跟不上购买需求。

经济链需要一个过程进行缓冲,吕哲也没敢肆无忌惮不经过调控向民间投入太多的货币。毕竟钱币之所以有价值那是因为珍贵,要是泛滥那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按照现代的术语其实就是通货膨胀的产生。无限量地向民间投入货币,生产的产品跟不上需求,又或者是购买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迫切,到时候就不是刺激经济,是在对社会稳定和生产力进行摧残。

作为首席谋士,蒯通对经济从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稍有掌握,他提出那些担忧并不是害怕没有足够的财政招募人手,也是在担忧民间的财富增加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吕哲已经看完战报,他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看来……延长服役期限已经没有什么疑问。”

司马欣接过吕哲递上的战报逐字阅读,脸上的表情也随着观看的内容变得越加严肃:“战线越拉越长了。

蒯通看完战报后似乎是想叹息,不过忍住了。

出塞的汉军因为后勤的制约无法进行决战,那么也就只能用最大的努力进行堵截,几个军团先后分成几个战区构建防御工事,索性的是草原胡人向北突围除非是进入沙漠地带,不然肯定是要途径沃野,也就让汉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军事目标。

汉军曾经有发动决战的机会,那一次是汉军发现了草原胡人主力所在的位置,可惜的是当时在兵力上汉军要少于草原胡人一倍,汉军在后勤上也没有准备完毕,结果不得不放弃决战。

无法决战又发现敌军主力,有那么一段时间里双方是在进行对峙,按理说占据兵力优势的头曼应该主动发起进攻,可是胡人那边也有着自己的麻烦。

匈奴目前不是最为强盛的时期,草原上的胡人可不全是匈奴,南下的胡人来自不同的族群。因为有一些小部落被抛弃之后干脆就敌视头曼,作为匈奴大单于的头曼也没有手软,胡人有经过厮杀,头曼没能消灭那些有敌意的部落,胡人内部的分裂自然也就成了必然。

厮杀会造成仇恨。草原部落之间的联姻会让仇恨得到蔓延,再有汉军插一脚的情况下,有十来个部落得到承诺之后就干脆站到汉军这一边。匈奴为首的势力得到削弱,可惜的是依然无法改变大势,对峙也就持续下去。

在那么一两个月里汉军与胡人的厮杀并不是太频繁,双方都是投入小股部队进行试探,都在熟悉和摸索对方的战法。

战局的变动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身边团结了不少的部落,连带不属于匈奴。但是在草原上算是强大族群的休屠和浑邪也站到了他的那边。这个人自然就是头曼很不喜欢的冒顿。

情势从一开始就对胡人一方不利,冒顿也没有傻到在这么一种现状下与头曼进行直接的对抗。或是干掉头曼进行夺权。

草原崇尚弱肉强食的法则,冒顿身边团结起一批人之后,哪怕是头曼再怎么不喜欢这个儿子也要给予相对的尊重,因此冒顿在胡人集团中也渐渐掌握了话语权。

对峙中的厮杀。尽管交战的规模不大,可是胡人在与汉军的厮杀中已经显现出很明显的趋势,胡人在面对装备优良且有严格纪律的汉军是处于弱势,要不是胡人在这一阶段还处在绝对的兵力优势,汉军那边也出现后勤上面的制约,双方还会不会继续对峙下去还是两说。

胡人的目的是回到草原,不是说与华夏族群的军队拼个你死我活,此前冒顿一直在寻找绕过汉军回归草原的道路,目的不还是为了不发生没必要的厮杀吗?他带着一万余骑是在西北方向活动。

如今这个时代的宁夏西北是什么样。它又叫什么名称呢?目前自然是不叫新疆,正式的名字没有,不过有一个泛称叫作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上古先秦时代属于戎狄生活的区域。到了秦一统之初这里是属于戎人。现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可不是被秦人融合的那个族群,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在后面遭到匈奴的攻击,一部分归附了匈奴,另一部分则是逃到了高原。逃到高原的那批戎人有一部分在随后的历史里变成了羌人,又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成了吐鲁番人。

目前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其实不多了,寻找突围回到草原道路的冒顿在活动的时候收服了一些。他遭遇到更多的是从更西方迁移过来的族群。这些从西方迁移过来的族群基本上都是白色人种,他们有些是来自西域三十六国。甚至还有从波斯帝国那边来的波斯人(也就是大流士治下人种),至于阿拉伯人……“山里人”先知默罕默德现在都还没有呢,又哪里来的阿拉伯。阿拉伯的崛起该是在大唐中叶,真正成为中亚的雄主是在大唐晚期,那个时候也刚好是大唐和拜占庭先后衰弱和灭亡期间。

其实历史在这里已经发生改变,按照原版的历史,冒顿应该是在几年后才会遭遇到从西方迁移而来的族群,也才知道原来西面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冒顿与大月氏有仇,在追杀月氏人的时候摧毁了月氏人建立的塞国(不是大夏),将月氏人驱赶到更为西方的位置,然后逼迫月氏人翻越昆仑山脉,最后是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部分先民)彻底倒了霉,成了月氏人建立新帝国(大夏)的牺牲品。

西面的族群可以迁移到河西走廊,那么是不是说河西走廊有着通往西北的道路,不然那些族群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冒顿派人一再巡查,结果真的发现西北方向可以通往草原,派出去的人带回的消息远不止那些。

西方(其实是中亚)那边在爆发浩大的战争,波及到的地方最远的为欧罗巴(欧洲)那边,那里有一个叫波斯的帝国正在与一个叫希腊的联盟开战,波斯的大流士似乎是在与希腊的交战中吃亏,波斯帝国也就派出军队侵略东方,大流士试图在东方掠夺,以弥补波斯在希腊联盟的损失。

波斯帝国?波斯是个什么玩意冒顿没有任何概念,甚至说他压根就懒得去了解,一切只因为摆在匈奴眼前的有更大的威胁,那就是在东方大陆新晋崛起的大汉王国。

匈奴完全没有必要在华夏大地上与汉军死磕,目前的匈奴无论怎么看也不是汉军的对手,而冒顿得出这个结论是从人口、文化、军事等方面来权衡的。说白了吧,匈奴目前只是草原上的族群之一,广袤的草原上除了匈奴这个族群还有很多大族群,另外就是草原东部的东胡是草原上当之无愧的霸主族群,要是匈奴在与汉军的拼杀中损失太多,那么哪怕是回到草原不是被其他族群吞并,就是成为东胡人扩张下的另一个“养料”。

冒顿很清楚头曼现在肯定是后悔南下了,他们南下之后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中原群落是发生了内战,许多国家也真的是虚弱到不堪一战的地步,但那不是全部,谁也没有意料到更南方的区域会诞生一个强国出来。

匈奴从南下到萌生退意不过是历经三年,他们有过逞威风的时刻,在赵地任意驰骋和劫掠,也有被秦军挡住无法寸进的时候,可还是第一次遭遇被非草原族群撵着到处跑的情况。

多次的厮杀下来,汉军所表现出来的武力或许不是那么的令人震撼,可是多项新兵器(工具)的运用却是完全压制了草原胡人,最为令胡人惊讶的是马镫、马鞍,最为让胡人恐惧的却是骑弩和强弩。

胡人一直都有一种强盗的心理,打得过的时候无比的勇悍和野蛮,打不过的时候也不会为了面子死撑,该当缩头乌龟的时候一点都不会犹豫。

不断不断的死伤造成的损失让头曼心里已经是极度后悔南下,他们南下的时候控弦之士最多达到了三十万,与秦军对抗的过程中损失了三万余人,在赵地劫掠的时候面对赵人的抵抗又损失了一万多人,后期面对汉军的损失却是更多。

一直到冒顿建议头曼从河西走廊先迂回西域(现在当然不是叫这个名字)的时候,死伤又分裂出去,头曼所率领的草原胡人数量已经降低到十六万。在面对越来越大的反对声和复杂情势下,头曼自然不希望继续与汉军纠缠,比任何一人都渴望及早脱离战争泥潭。

问题是什么?头曼当然想要突围,可是汉军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三十余万,他们该怎么摆脱这些汉军……

第七百五十四章:更辽阔的世界

汉军先期的驻防是以沃野为中心向两翼延伸,沃野的两翼分别都是沙漠,目前两片沙漠的名字一直在变也没有个固定的名称,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死亡之海”这个名字,不过只要是个大一点的沙漠都有“死亡之海”的注名来强调沙漠的危险性,并不存在什么特色。

沃野的地形注定构建防线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就能形成一条防线,差别就是取决于驻军兵力的雄厚与否,该防线的厚度会有多大。

塞外不像关内,关内因为地形面貌的关系从不缺石块,可是塞外的草原面貌很难寻找到石块来构筑防线,汉军采取的是一种堑壕战术,也就是根据地形的实际需要来挖出一条条长度、宽度、深度都不一样壕沟,这么一来整片区域也就遭了秧,比一战时期的比利时、法国东面好不到哪去。

随着兵力逐渐增加,汉军开始适当地将战线向南压缩,对于西北方向的区域进行的袭扰也开始在加重。可惜的是出塞的汉军之中骑兵也就是十来万,其余皆为步军建制,另外也是后勤物资一直是保持在无法发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