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明-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人越货、黑吃黑、攻击海卫。近一年来,沿海居民谈起岱山岛的唐家兄弟,都是恨的咬牙切齿。
就是因为如此,也使杨杰萌生退意。他本是豪门出身,因出身苏州被朱元璋强令迁移临濠居住。清明时节,潜行回家祭祖时被捕。后因陈平和唐庆有旧,唐庆不惜以身犯险,潜入苏州买通狱卒以死囚换之。
为了报答唐庆的救命之恩,杨杰才入海为寇,不过当时唐庆在世时,岱山充其量只是一个走私的大本营,可是现如今,成了真正的海匪,杨杰又怎么会不为自己准备一条后路呢?不过这条后路在哪里,他看不到。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正文第二十章江南策
“洪武十九年皇上废昌国县,洪武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四十六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皇上期望实行禁海令,达到对海防的巩固。然而,由于禁海令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大明百姓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所以不仅没有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反而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渔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打渔养家糊口,或从事海上贸易。禁海令堵绝了他们的正常谋生之路。所以才造就如今的这个局面。然百姓愚昧,多数逃亡、潜往海外。往往私下与ri本贸易,被蛮夷诱为盗贼。所以朝廷才有言官奏问圣听曰:“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之说。”
听着戴德彝侃侃而谈,朱允炆才对江浙一带的基本情况了解一些,才知道所谓的沿海倭寇竟然大部分是本地原来的居民和海商,而真正手握着武士刀横冲直撞的倭寇,竟然是那些所谓的走私分子通过贸易,从ri本雇佣回来的打手。
心里不由的为大明后世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感到悲哀,朱元璋造就的禁海使一些利欲熏心的奸商不惜铤而走险。买通ri本人来对抗官兵,而使那些真正的倭寇尝到了甜头后,才不断的袭扰我中华海疆。罪魁祸首,竟然就是大明的开国之君,不知道这位自认为英明神武的皇帝,要是知道真实的情况后,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的英明神武,士子文人所习的圣贤之书,难道都被区区一条海岸线所阻拦了吗?朱允炆心里暗自骂着,难道不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迁界禁海造就了暴利走私的扩张,唯今之计,就是要让这个暴利行业纳入正规,利润摊薄。才能使其渐渐杜绝。
但是这一点,想通过极端的重农的朱元璋谈何容易,因为出身贫民的他认为国家财富来源主要出自农业,所以是“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
“本末不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民安能无奸轨?奸轨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则咎征并臻,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这句话告诉朱允炆:
“流通不产生财富,是生产产生财富!资本既然不能在生产领域得以积累并发挥其真正的职能,生产便会出现萎缩。要之,对于一个生产萎缩的社会来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规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就带出一个结论,以商求富的规律,只有在生产相应发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实际意义。盲目从商潮,只会贻害生产的发展。最后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我的天,这套理论要过几百年,才能由马克思等后世经济学家分析出这种关系来,想不到老祖宗们早有定论。
可是朱允炆偏偏用现代的理论也反驳不了这种学说,他也不敢反驳。从戴德彝和景清、王景等读书人那理所当然的神情中,看出了深深的危机。如果他向皇帝去进言说海上贸易可以增加收入,即使朱元璋不反驳,朝堂之上的大臣一样可以反驳你,并且驳得你重新理解问题。那样的话,他连建文帝仅有的支持力量也将丧失殆尽。
这不是皇帝一个人的错误,特别作为朱元璋来说,本来就是小民出身,贪恋土地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那么多的大臣,那么多的名士,朱升、刘伯温、李善长……。难道没有一个人能看出来吗?
本来以为凭借自己多了几百年历史知识,就可以让中华绕过误区,没有想到面对的竟然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想到这里,朱允炆艰难的咽了一下口水,站起身来,朝戴德彝说:“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来到大明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朱元璋得强势之下,他竟然没有半点施展的余地,好不容易能找个借口下了江南,却没有想到会面对如此一个烂摊子。
当然,有改变当前局面的办法,无非就是办学、通商几步起点大神们常用的招数。可是以朱元璋对江南士子的顾忌和商贾们的愤恨,他能同意吗?
事在人为,朱允炆想了很久,还是借助在在律师事务所打工时收集信息和撰写案情的经验,把自己所了解的江南现状分析和数据对比、禁海所造成的后果以及补救措施、倭寇的基本成分和大概分化方法、办学对江南重新教化的重要和水师整顿目前面临的问题等等,一条条列了出来,经过戴德彝、铁铉和朱允炆等人的分析补充,景清的文字加工,写成了一篇近百页的《江南策》,用最快的速度呈送给了朱元璋。
文中尽量不去触痛朱元璋的逆鳞。比如说要办学,就要先说江南士子走入儒家误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今之士大夫,只知道读诗书博取功名,射、御、数三艺一窍不通。手无缚鸡之力,胸缺谋划之才,既不能御敌国门之外,又不能为陛下分忧朝堂之内。应在太学内增加御、数、射三科,让文人习一些武艺,强健其体魄。学一些算术,知道过ri子如何去精打细算。允炆不才,愿在苏州先试行之等等。
比如说要通商,就要拿海盗走私所赚取的利润数字打动朱元璋,与民争利被他慢慢的说成是为民争利等等。
比如说要召回部分迁移至临濠的士绅,就说……。
其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和反复对比,每一条都列出成功和失败所能达到的效果和承受的风险,试图能给朱元璋带来视觉冲击。
《江南策》送出之后,大家松了一口气,铁铉等人不由有些奇怪,都说皇太孙足不出皇城,从哪里得知这种写策论的办法呢?
这种写策论的方法,可以说前无古人,正在筹划中的时候,已经令他们佩服万分了,暗自都说皇上绝对没有不准奏的道理。现在事情结束,正要向太孙殿下请教一番的时候。突然外面亲卫禀报,说苏州通判陈文令有急事求见太孙殿下。
大家只好作罢,等有机会再问,朱允炆宣苏州通判觐见。那陈文令形色慌张,进了大厅纳头便拜。道:“锦衣卫刚才闯进知府衙门,锁了高大人要拿往京师治罪!!!”
正文第二十一章江南案(上)
高参,陕西人,年三十三,原国子监四门馆正七品博士,洪武二十五年被举荐为苏州知府,至今十一个月。
从正七品的博士到从五品的知府,在旁人眼里算得上一步登天,可是实际上,苏州在百官的眼里等于是一个不祥之地。
从国子监老师和学生中,曾经流行发誓说:“谁怎么怎么,就让他外放到苏州当知府。”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在文官们的眼里,继西北、辽东之后,苏州成了另外一个苦难之地。文官们把到这几个地方当官称为发配,以为来了就会死。胆小的恐怕没到地方就自杀的都有,谁愿意来西北、辽东和苏州做官啊!但是高参还是老老实实的来了,并且官声还不错。
得到消息后,朱允炆马上就散出亲卫四处打探,同时,命铁铉带自己的手谕,命锦衣卫负责此事的人过来觐见,并控制住不让锦衣卫将高参带出苏州。
高参虽非能吏,但做事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且不贪财、不好名。这是朱允炆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所得到的印象,到底他犯了那一条?朱允炆心里想着,可不要是牵涉进蓝玉案中,否则,高参就完了。
来拘捕高参的锦衣卫是一个副千户,隶属于锦衣卫探听局,由于缇骑大部分随皇太孙护驾,京城锦衣卫的人手非常缺乏,所以这抓捕人犯的事情,探听局也开始跑腿了。
不过监测百官动静是他们的强项,突然过来锁人,竟然忘了苏州还有一个皇太孙坐镇,没有支会皇太孙就直接去知府衙门抓人,得到召见时,这个叫周兴的副千户后悔的连肠子都青了。
没有等朱允炆开始询问,就一五一十的将原由说了出来。
原来,吏科给事中岳翎年初奉命来苏州、松江府等地查勘,在从苏州返回京师的船上跳水自尽身亡。随从在他的船舱内发现写满“高参误我”的纸张,因此判定吏科给事中的死和苏州知府高参有关,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亲自下令,抓捕高参前往京师问罪。
听到此事不关蓝玉朋党一案,朱允炆不由的出了一口气。高参虽非能吏,但是做人勤奋,也算得清廉自律的官员,实在是不想看着高参身陷绝境。
不过随即就奇怪起来,高参涉案虽是颇为蹊跷,但是与谋反、****无关,那就是和锦衣卫没有什么牵涉的,何况,就算高参与那岳翎的死有关,那也是刑部和大理寺的职责所在,业轮不到锦衣卫插手。更不用说现在蒋瓛正在沉迷于捕捉蓝玉余党,实在不应该有时间为此案分心了。
不动声色,看了一下在旁边站着的铁铉,见他也若有所思,心中就有了定数,遂道:“孤正在遣高参做事,暂时离开不的,你回去与蒋指挥使说,单凭片纸遗言就定一府大员之罪,孤心中十分不高兴。”
副千户周兴刚想说什么,铁铉的双眼一瞪,大声喝道:“太孙殿下的谕旨你也敢违抗,不怕治你个大不敬吗?”
周兴当然不敢,他做副千户不过是司佥书之职,平常就是在京师中处理探听局的各种文书。他怕太孙殿下,不过在心里应该是更怕县官不如现管的蒋指挥使。临来之时,蒋指挥使嘱咐说高参志在必得。
于是硬着头皮说道:“锦衣卫乃是皇上亲卫,除皇上御旨外,不受其他约束。属下实在不敢失职,还望太孙殿下成全。”
见这个副千户如此的不知进退,朱允炆知道事情后面肯定另有玄机,更加是不能放手了,朝铁铉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来处理。
知道太孙殿下的意思,铁铉更加是有执无恐,站出来道:“太孙殿下金口已开,断无更改的可能,你着实回蒋指挥使吧。”
周兴看了他一眼,竟然没有理会铁铉的呼喝,直接问道:“请问大人贵姓,在东宫司何职位?”
“在下东宫宾客铁铉…。。。”突然感到对方眼中的寒气大盛,才想起自己其实不用回答他的话的,不由一怒,刚想说话。只见那周兴竟然不再理会自己,又跪下朝皇太孙乞求道:“请太孙殿下成全。”
刚才那幕落在朱允炆的眼里,对于锦衣卫的骄横更加有所体会。那个举动就是在提醒铁铉不要多事,心里不由恼怒起来,闷哼道:“你凭什么让孤成全?孤看本殿下还要求你们锦衣卫成全才是。”
话锋一转,厉声道:“回去告诉蒋瓛,单凭一纸遗书,就擅动地方大员,东宫要他给孤王一个交代。否则,等候孤王参他的奏折吧。”
副千户周兴还想说什么,朱允炆眼睛一瞪,说:“打出去!”
说完,站起身直接往后庭走去,竟然不在理会周兴,在后庭院落里站定,稍后,铁铉和景清随之而入。
“铁铉你讲讲看!”朱允炆没有回头的说道,径直拨弄院落内那株桂树上的枝叶。心里却是迅速的想着他了解的历史。
铁铉见问到自己,再则他也曾经在国子监呆过,对于京城里面的情况也了解一些,于是躬身道:“其一,给事中虽然只是从七品,还不如知县的品级。按照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六科给事中在皇上身边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和天下诸司,各部各地的大员们谁敢不敬畏三分。更何况吏科乃是六科之首。要说是岳大人惧怕高参而自尽,那是说不通的。”
朱允炆点点头,回身找了张椅子坐下,示意铁铉继续说。
“其二,岳大人和高大人有同乡之谊,据说高大人就任苏州,临行前只有岳大人相送。”
“其三,岳大人是颕国公的侄女婿。”
听完这三条,朱允炆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的说:“铁铉你的意思,岳翎的死,和高参绝无关系了?”
“属下不敢妄断,不过要说高大人逼死岳大人,于常理不符。”铁铉边想边说。道:“但是为何岳大人留言说高参误我,那就要问问高大人才能明白了。”
“高参呢?”
“属下已经命人去传了,稍后就到。”这时,从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刚才被派去传高参的亲卫跑了进来,禀报道:“高大人在家里自尽了!!”
正文第二十二章江南案(下)
“高参自杀了?”众人不觉一愣,这件事太诡异了吧,三人互相对视,均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什么时候大明的官场流行自杀了。
朱允炆马上反应过来,吩咐铁铉拿自己的手谕将周兴一干锦衣卫全部控制起来,高参死的也太及时了一点,自己刚阻拦锦衣卫将其带走,那边高参就自杀,要说没有什么玄机,那才叫出鬼了。
铁铉、景清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朱允炆慢慢的走回自己的房中,想:难道现在就和锦衣卫开战?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回去的热血青年,他觉得自己既然有这个能力,就要出手去管。但是作为上位者,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起来。
现在不是直接面对的时候,朱允炆从心里不断的提醒着自己,派往长沙取证的人还没有回来,而且,现在蒋瓛对于朱元璋还有些用处,作为皇帝会不会允许自己动他,这都是问题。但此时正是收服江南官场人心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放过呢?
不管了,先弄明白其中缘由,再视情况而定吧。
消息迅速的通过各种传送回来,经过铁铉的整理,送到了朱允炆的案前。高参确实是自尽,其一,他自尽时锦衣卫还不知道皇太孙会保他。其二,高参自尽时没有人去找过他。
高参是死在自己家的书房,很惨。是用书房内收藏的一柄宝刀自刎身亡的,那一刀很重,几乎把自己的头颅割下来,斜斜的挂在太师椅的后侧,死不瞑目,散去瞳孔的眼神中充满嘲弄。也不知道一个读书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力气。
“那柄刀是岳大人送给老爷的,据说是颖国公送给自己侄女婿的礼物。”跟随高参近十五年的老管家说。
高参不喜交游,且为官清苦,可能知道在苏州为官的艰险。所以连家眷也留在了京师。来苏州时只带了那个高三的老管家。
“老爷和岳大人关系很好,可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岳大人离开苏州返回京师之前来找老爷,两个人在书房中大吵一场,岳大人走后,老爷还摔了他最喜欢的那方端砚。”高三又说:“小人奉茶的时候,听见好像老爷欠岳大人钱所以两人才吵起来。”
“高大人曾经在府库支取了一千两银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个月又还回来了。”知府衙门的钱粮师爷童易说。
“知府大人最近一段时ri经常去苏州城的几个大的钱庄。”这是知府衙门的轿夫说的。“好像是知府大人家里出了问题,急需银子,每天都是愁眉不展的。”
“小人是苏州宏利钱庄的掌柜,叫杨齐福。”这是一张谄媚的圆脸,带着生意人特有的奸笑,说:“高大人是来本号借过银子,不但来过小号,还去过其他钱庄,可是一千两数额太大,小号一时难以筹齐。知府大人又拿不出合适的抵押,所以一直在商量中。”
一千两银子,朱允炆问过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