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游龙戏唐-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告罪了一声之后,便不再多言了。
“罢了,下不为例,玄龄,尔对这标点符号一事怎么看?”
无论长孙无忌还是陈子明,都是太宗依为股肱之重臣,他自是不会真拿君前失礼这么条过失去重处二人,打断一下二人的争辩也就算是将事情揭了过去,转手间,便已将问题丢给了默立在一旁的房玄龄。
“陛下明鉴,老臣以为此策应是可行,只是具体之符号应用是否恰当还须得进一步商榷,以确保万无一失。”
房玄龄对标点符号的推广一事同样是持着赞成之态度的,只不过他生性谨慎,并不似陈子明那般旗帜鲜明地亮出绝对支持之姿态,而是给出了个较为谨慎的提议。
“嗯,此策,依朕看,总体上是好的,具体应用么,且就节后再行详究也罢。”
太宗本就有心要推广标点符号,之所以问众人之意见,也不过是不愿表现得太过乾坤独断罢了,而今么,见房玄龄这个首辅大臣已是表了态,太宗也就没再去问旁人的意见,一锤定音地便将此事敲定了下来。
“陛下圣明!”
太宗既是有了决断,诸般臣工们称颂乃是题中应有之意,却也无甚可多言处。
“恪儿,且接着往下说。”
标点符号一事虽闹出了点小意外,可太宗却并不以为意,他关心的还是如何才能彻底消除门阀世家盘踞朝廷之危害,这便紧着又点了李恪的名。
“儿臣遵旨。”
标点符号的推广一事既已过了关,于李恪来说,大事便算是底定了一多半,他自是有理由兴奋上一番的,不过么,场合不对,这会儿也就只能是强压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紧着躬身应了诺,而后飞快地在心底里组织了下语言,声线平缓地开口道:“父皇明鉴,我朝如今之科举体制繁琐无比,计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林林种种五十六类,看似术业有专攻,实则令人无所适从,既不利于统一规划科举制度,也有碍于真正有才学之辈脱颖而出,个中尤属明经最为世人所诟病,无他,只熟背经书却才学平平者每每依此晋身,此类人多为门阀世家子弟,今若欲遏制门阀世家横亘庙堂,便须得统一科举制度,以公平为原则取士,辅之以广开学堂、教化天下,定可鼎定我大唐千秋之基业也。”
“统一科举制度么?尔且说具体些,朕听着呢。”
科举一事虽是起源于隋朝,可那时的科举基本上就是流于形式,只举行过两次小规模的秀才科,便因战乱而告了终了,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太宗登基之后的事儿,奈何因无可借鉴处,制度本身就乱得够呛,若不是李恪指出,太宗自己都不清楚如今的科举种类居然有着五十六之数,一念及此,太宗自不免便为之皱眉不已,同时么,也自认定了统一科举制度确实有着其必要性,只是说到该如何统一么,太宗心中还真就没底得很。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总的科举只设进士与杂科两道便好,其余原有之科目尽可废除,个中又当以进士为重,分四级取才,各县设童子科,由知县及县学政联合主考,每年一次,按各县之户籍数,划定入选之定额,中选者可称为秀才,给予见官不跪之礼遇,并有任县中文书之类等外流吏员之资格,此为童子试;各州则设乡试,三年一次,凡中秀才者皆可赴考,由刺史及州学政联合主考,礼部行监督抽查之责,按州户籍数取入选定额,凡中者,皆称举人,具典薄等从七品下之类官员之任职资格;在乡试的次年,由帝王指派朝中文名卓著之重臣为正副主考官,由礼部、国子监等抽调文采出众者为考官,凡具举人身份者,皆可赴京赶考,按定额取最优者若干为贡生,此为会试;最后一考即为殿试,由帝王为主考,唯贡生方有资格参与,由会试之正副主考为考官,取若干最出色者为一、二甲,具体一甲名次由帝王圈定,取士规则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所取之三甲皆当年授官不等。”
科举制度的各种等级说起来并不算复杂,可真要解说分明,也不是件简单之事,好在李恪早已在陈子明的指点下背得个滚瓜烂熟了去,这会儿娓娓道来,还真就不带半点的磕巴。
“嗯……,这架构看着倒是可行,只是不知这应试之科目又当如何设置,方可确保遴选出有真才实学之辈?”
李恪所说的这么个金字塔科举结构清晰明了,太宗自是能听得出其中之妙用,无非就是层层选拔罢了,然则在太宗看来,这并非关键之所在,应试科目方才是重中之重。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应试必读书目当为《礼记》、《左传》、《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八经,凡参试,皆须得通读上述八经,考核之科目为默经、释义、策论、诗赋四场,童子试由县中出题;乡试由州中出题;会试以及殿试皆由帝王出题,凡出题皆密封,唯到考时,方可开封取题,泄题乃至科举舞弊者,皆以大逆罪论处,生员考后,所有卷子皆糊名批阅,各考官交叉审阅,以确保公正,唯取定后,方才揭开糊名,以榜单之形式公示,如此,当可一举扭转考生奔走权贵门下之歪风。”
李恪从陈子明处得来的科举制度乃至应试题材大多取自科举最为成熟的明、清时期,自是严谨得很,整套体制极其完善,少有漏洞可钻。
“唔……,尔所言之杂科又有甚说法么?”
科举革新乃是关系到社稷永续之大事,自不是标点符号推广那等小事可比的,饶是太宗默思了良久,虽认为李恪之建言不无道理,却也依旧不敢轻易下个决断,这便转而又问起了除进士科之外的杂科之设置。
“回父皇的话,所谓杂科便是将明法、算学、书学等科总算在一起,并不固定会考之日期,而是根据朝廷之需要,不定期开考,取中者,按事先拟定之补缺所需定员定岗入仕。”
杂科在唐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受重视,陈子明对此也就了解得不算深,不过么,要说重视,相较于进士科来说,陈子明其实对杂科更感兴趣一些,当然了,他所要的杂科不是要这些中选者去当政客的,而是要用来搞学问研究的,奈何这等构想与时下的主流思想不符,至少在目前来说,还真不到搬上台面来说叨的时候,故而陈子明给李恪的建议里,对杂科基本不怎么多谈,也就只简略地提了提,正因为此,李恪能给出的答案也就略显单薄了些,好在杂科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倒是不怕太宗会见怪的。
“嗯……,众爱卿听也都是听过了,对此可都有甚要说的么?”
太宗喜好书法,对书学这么一科倒是常开,只是真能令太宗看中而取的士人却是极少,至于算学、明法等科么,本来就是不定期开考的科目,太宗基本不会去关注这么些杂科考试,正因为此,太宗也真就没觉得李恪对杂科的解释有甚不妥之处。
……
科举这么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些,除了陈子明心中有数之外,其他人等都是第一次听李恪谈起,尽管听过了革新方案,可真要他们说出个好还是不好的答案及理由么,那也实在是太过难为人了的,哪怕是最想着给李恪找些麻烦的长孙无忌此际也不知该从何入手才好,至于陈子明么,也不愿在此际多言,以免抢了李恪的风头,自然也就老老实实地保持着沉默,于是乎,偌大的殿堂里顿时再次沉寂了下来。
“陛下,老臣以为此事关乎甚大,臣等皆是乍然耳闻,纵使有些想法,也难有个周全,不若姑且先搁置,待得日后再议也罢。”
长孙无忌先前刚大败亏输了一场,自是怎么都不愿见此科举章程再次闯关成功的,又担心陈子明那头会再次出面力挺,这便趁着众人都保持沉默的空档,抢先站了出来,一派慎重状地进言了一番,所言所述看似出自公心,实际上么,却是在耍着缓兵之计,摆明了是想先将此事拖了过去,至于以后议还是不议,又或是如何议么,那就大有腾挪的空间与妙手了的……
第331章 沆瀣一气(一)
兵法有云曰: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说的虽说是军略,可对于朝堂政争来说,却也同样适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不管再如何重要的议题,一旦不能一鼓作气下个定论,后头争议一旦大起,那最终的结果就不知会演化到何等之地步了的,不是跟原先所议的章程大相径庭,便是最终不了了事,从此一条而论,长孙无忌这手缓兵之计无疑耍得阴险无比,在场诸般人等都是顶儿尖的人物,对这等老套手段,又怎可能会瞧不破,只不过事关夺嫡之争,不打算介入其中的宰辅们自是不会在此际站出来跟长孙无忌唱反调。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司徒大人所言甚是,如此重大之议题,非经多番论证,实难以遂决也,今,皆无备,议恐虚,不若择日再行计议为宜。”
大家伙都不愿开口,太宗也明显很是为难,可就在此时,却见越王李贞大步从旁闪了出来,高声力挺了长孙无忌一把,很显然,他也是同样不愿见李恪得势了去的。
“唔……,恪儿,依你看来,完整之科举章程所费几时哉?”
太宗乃是贤明君主,自是清楚广开纳才之门对稳定社稷乃至压制门阀世家有着重要之意义,正因为此,虽是顾念到了长孙无忌的面子,可沉吟了片刻之后,到底还是不曾采纳长孙无忌搁置此议的提议,尽管不曾有甚呵斥之言,可将问题丢给李恪本身就表明了太宗打算健全科举制度之决心已是不容置疑了的。
“回父皇的话,若各有司通力合作,三个月内便可有大体之规章制度,只是细节处之调整恐须得经实践后方能到位。”
陈子明所给出的章程其实极其之完善了的,从上到下都有着众多的制约与均衡之规定在,真要实施的话,即刻便可,当然了,这等话,李恪是断然不会说出口来的,毕竟此番议事乃是因乔良上本而起的,若是李恪在此际显得早有准备,那岂不是在宣示着乔良上本一事乃是出自他李恪的谋划么?而这,明显是犯了圣忌的蠢事,以李恪之睿智,自是不会去干的。
“三个月么?倒是不长,朕等得起,回头朕便给尔旨意。”
无论是广纳天下才还是遏制门阀世家的横亘,对于太宗来说,都是头等之大事,一旦有所决断,自不会有甚犹豫可言,也自不会再给长孙无忌等人打岔的机会,紧着便定了调子。
“父皇圣明,儿臣自当竭力而为之,只是儿臣于文事上虽也有小成,却远不及十弟文采斐然,似此科举大事,所涉文事颇多,若能得十弟从旁协助,当可确保无虞也,还请父皇周全则个。”
李恪此番之所以翻出门阀世家子弟横亘朝堂之事,自然不是仅仅只着眼于科举本身,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讨太宗之欢心,更有着分化瓦解越、纪二王联盟之用心,这会儿见得太宗心情大好,自是紧着便提出了个要求。
“嗯,朕准了。”
一听李恪这等提议,太宗的眼神里立马掠过了一丝的精芒,个中既有讶异也有狐疑,可更多的则是欣慰,无他,科举大事乃是惠及天下读书人的大好事,一旦有所成,必使天下士子归心,身为主持革新事宜者,无疑将赢得满堂喝彩,在这等天功面前,李恪竟肯分功于李慎,足可见其心胸有多开阔,再一联想到早前的粮秣分站转运章程之事,太宗对李恪之胸襟与气度自也就满意到了极点,当然了,太宗毕竟是明君,不见到真章的话,却是不会轻易流露出太过明显的倾向的,也就只是语调淡然地准了李恪之所请。
“父皇圣明。”
一番朝议至今,李恪所要谋求的都已是到了手,他自是不会再有甚旁的念想,一听太宗准了奏,紧着便称颂了一句,再无甚旁的言语。
“嗯,今日便议到此处好了,朕有些乏了,卿等且自回罢。”
天时都已是近了午,太宗到底是有年纪之人了,事既了,困乏之意也就不可遏制地涌了起来,也自不想再多啰唣,这便一挥手,就此下了逐客之令。
“陛下(父皇)圣明,臣等(儿臣等)告退。”
太宗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么个份上,众人心中不管是作何想法,那都只能是齐齐称颂上一声,就此退出了两仪殿,各自忙乎去了……
“下官见过殿下。”
戌时三刻,夜幕早已降临,北风呼啸,夹杂着鹅毛般的大雪,吹打得瓦面窗棂阵阵闷响,天冷得慌,然则陈子明却是丝毫不为所动,面色肃然地端坐在几子的后头,直到见着身披黑斗篷的李恪大步从屏风后头转了出来,这才紧着起了身,疾步迎上了前去,一躬身,已是恭谨无比地行礼问了安。
“子明不必客气,且自坐罢。”
李恪的心情显然很是不错,哪怕被风雪冻得脸色略有些苍白,可眉宇间却满是掩饰不住的喜色,挥手叫坐间,有着股说不出的雍容之气度。
“谢殿下赐座。”
陈子明一丝不苟地行了个礼,而后方才退到了一旁,却并未急着就座,而是待得李恪在几子后头坐定了之后,这才一撩衣袍的下摆,就此端坐在了其的对面。
“子明啊,此番多亏了你,若不然,孤怕是还得闲上不知多久呢。”
科举革新乃是千秋功业,此一条,李恪自是心中清楚得很,能将此要务掌握在手中,他自是有理由好生兴奋上一回的,在外人面前也就罢了,终归须得讲究一下亲王的体面,自不能真情流露,可在陈子明面前么,李恪也就不打算再多方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了,这不,卜一落了座,李恪脸上的笑容当即便绽放了开来。
“殿下还是接着闲将下去为好。”
尽管今日的议事过程全都按着陈子明预先料定的步骤进行着,一切都可谓顺遂无比,然则陈子明却并未因此而有多少的兴奋之情,这一张口便给李恪猛泼了一大瓢凉水。
“嗯?”
一听此言蹊跷,李恪脸上的笑容不由地便是一僵,愣了片刻之后,还是不明白陈子明所言何意,不得不探询地发出了声轻吭。
“为上位者,当揽总而不劳细务,不贪功恋权,但消能驱策下头人等努力尽心,便足可成大事矣,何须苟苟钻营哉,且殿下已有章程在心,不妨将诸般事务分解一番,劳纪王殿下多操持一二,如此,即可分功于其,又可防陛下见疑之心,兄友弟恭岂不美哉?”
自古明君多恋权,素来不许旁人稍有窥窃之心,纵使是儿子,也不会例外,是故,明君之太子多横死,善终者几无,个中之道理,两世为人的陈子明自是比旁人都更清醒上几分,只是这等道理明显有着大逆不道之嫌疑,哪怕与李恪关系再密切,陈子明也断然不会直接说将出来,无他,概因李恪若是能继位,也是同样会是一明君,日子久了,难保不会起鸟尽弓藏之心,一旦言语间稍有闪失,眼下固然无碍,可将来应景儿抛出来,便是大罪一条,这等事儿,以陈子明之睿智,自是不能不防,故而,纵使是必要之提醒,陈子明也不会说得过白,而是点到即止,至于李恪能不能领悟得了么,那就只能看其之悟性如何了的。
“善,孤知晓当如何行事了。”
李恪乃是精明人,纵使陈子明这么番话说得云遮雾罩,可其只略沉思了片刻,便已是明了了其中的真实意味之所在,暗自心惊之余,也自不会有甚异议,紧着便表明了态度。
“殿下英明。”
只一看李恪那闪烁的眼神,陈子明便知其已是领悟到了跟太宗打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