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闺秀-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奇怪了?二叔说说看,我跟您一起去的,怎么没看到?”岳父上京,安南这个女婿自然要去送行的。

赵世华回忆起那天在江边送走钱大人一家,他正要转身上马车,就见一从未见过的少年走过来,躬身问道:“请问公子可是项少龙?”

项少龙?没听过。赵世华只当对方是认错了人,便回道:“这位小哥可是错认人了?敝姓赵,名世华,字盛林。不知那位项兄可是与盛林容貌相似?”

那少年却不直接问答赵世华的话,反而又问道:“公子可知道韦小宝?”

赵世华摇头:“真是对不住,小哥你真的认错人了。盛林从未听闻过这个名字。”

那少年又奇怪地看了看赵世华,最后留下一句:“若赵公子想起这二人来,可以进京共谋大事。”而后就很快消失在码头上。

赵家人只觉得稀奇,赵茂生感叹道:“许是认错人了吧!不过,听说我们赵氏祖上也曾官拜柱国大将军,可惜后来没落了。也不知道京城是什么样子的,只听说繁华得很。”

容氏取笑老伴:“连县城都没去过呢,还妄想什么京城。”

赵世华立即道:“是儿子不孝,应该早日接二老去县里住的。要不年后爹娘跟我一起去县里住吧!”

容氏摇头道:“我们就是说说罢了。人老了,哪儿都不想去。”

王氏撇撇嘴道:“娘啊,听说县城里好多好东西,去看看有什么不好?媳妇儿想去还去不成呢!”

赵安南立即道:“娘,等儿子将来出息了,一定带着您去。”

王氏回头看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得意地笑道:“我家南哥儿就是孝顺!娘等着你考秀才,中状元!”

大家虽然觉得王氏的话有些狂妄,但至少也是个好念头,读书人谁不盼着中状元呢?难得这一次,也没有人反驳王氏的话。

众人又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话,而安然却早已经清醒过来,哪里还睡得着?看来菜籽油和再生稻还是引起了三皇子的注意,只是他以为穿越的那个人是爹爹。共谋大事?

他还是想要争夺皇位吗?

“爹爹,你明年要去京里赶考吗?”安然着急地问道。如果爹爹去了京里,如果三皇子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她最早提出来的,他会怎么做呢?是高兴找到老乡从而照顾他们一家,还是害怕被人知道底细杀了她灭口?

赵世华摸摸安然的头道:“明年不去,爹爹等三年再考。”

赵茂生点点头道:“等三年也好。你在家好好看书,也指点指点几个孩子和清源,要是清源三年后能中举,你们正好结伴一起去。”

赵世华含笑点点头道:“南哥儿学问不错,以后多问多听多看,三年之内考个秀才应该问题不大。齐哥儿还要努力才行,也争取五年内考个功名吧!”

“是,多谢二叔!”

“儿子一定会努力的!”

子夜过后,一家人才散了各自回房休息。

在老家住了大半个月,安然与堂姐表姐们倒是处得不错,大堂姐的婚期定在三月,现在正努力绣嫁妆,王氏也在为大堂姐准备嫁妆。为此,她三天两头找顾宛娘和赵世华诉苦,说举人家里的姑娘出嫁,嫁妆薄了不好看。

赵世华和顾宛娘本就不是小气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拿了钱盖了房子大家一起住,还负责一大家子的开销,只是王氏这理所当然的样子实在让人讨厌。

尽管王氏让人厌恶,但安淑是赵家长孙女,是赵世华和顾宛娘看着长大的,从小到大没少疼她,那孩子本来像父亲,宽厚忍让,也让人喜欢。现在一大家子人要养,还有人情往来仆人长工,开销也不小。顾宛娘算了算帐,将必要的钱留下,又挤出一百两银子来给了王氏。之前她已经给过王氏两百两银子了。

王氏接过来,口中不住地赞道:“还是她二叔二婶疼她,以后她也不会忘了二叔二婶的。”

王氏乐呵呵地回去了,紧接着就去了赵安南房里。她当然不是去看儿子的,而是特意去看儿媳妇儿的。

或许是钱颖的出身,王氏倒从来没有在她面前摆过婆婆的架子,反而像疼自己的女儿一般,对她关怀备至。钱颖心中感动,对王氏也很敬重,时不时地送她些东西。首饰啊衣料啊皮子什么的,只要王氏赞一句,她就送给她。不过王氏虽然贪得无厌,却还知道细水长流,没有三天两头地要儿媳妇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要推让一番才肯收下。

为此,钱颖觉得大哥一定是误会婆婆了,竟然让她小心婆婆,别让婆婆做蠢事。可是嫁过来这些日子,她觉得婆婆真的是很和善的一个人啊!

“娘,您来了!快进来坐!”钱颖赶紧将婆婆扶到主位上坐下来,又亲自倒了茶递过去。

王氏放下茶杯,拉着钱颖的手不住地夸赞道:“我们南哥儿真有福气,娶了你这么好的媳妇儿。出身好长得俊就不说了,最难得这样温柔孝顺。这也是娘的福气,你不知道,娘现在出个门见到以前那些老姐妹,她们有多么羡慕我娶到你这样好的儿媳妇。我就跟她们说了,她们羡慕也是羡慕不来的,我们南哥儿媳妇不但是官家千金,长得貌美如花,性格脾气更是好得没话说,对我这个婆婆就跟自己亲娘似的,比我两个女儿还贴心……”

钱颖被王氏一通夸赞,只觉得心里跟喝了蜜似的。以前听姨娘说起婆婆怎么刁难儿媳妇,她也担心过,没想到自己福气好,竟然遇到这样好的婆婆。她和婆婆关系好,丈夫也高兴。虽然两人还没圆房,却是每天都要一处吃饭,有时候还一处看书的。这一刻,她是多么感激父亲和哥哥给她找了这么好的人家啊!

“对了,娘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您帮大姐准备的嫁妆准备得怎么样了?”

“唉,娘正在为难呢,这不是来找你拿主意的嘛!来,快坐下,快坐下!”王氏拉着钱颖坐在自己身边,“你也知道娘和你爹几个月前还在地里种地呢,我们村儿里嫁个闺女若有个三五两银子的嫁妆,就算是很丰厚了。可现在你二叔中了举,南哥儿又娶了你这个官家千金,你大姐嫁的又是县里的有钱人家,娘这心里就没底了。不知道要陪嫁些什么才好,真担心我的淑姐儿嫁过去被人家看不起,受委屈。”

钱颖忙安慰道:“娘您别担心,您把嫁妆单子给我瞧瞧,我帮您看看。”

“嫁妆单子?嫁妆还有单子吗?你也知道,娘不识字的,这个,唉,真是丢死人了。”王氏装模作样地捂着脸,一副羞愧的样子。

“娘您别这样说。不识字的人多了,有什么好丢人的?就是很多大户人家的当家夫人也有不识字的呢!您快别难过了,您说,我帮您写吧!”

“那就麻烦你了。呵呵,我就是福气好,有个孝顺又能干的儿媳妇!”王氏又适时地夸了一句。

而后,王氏说,钱颖写,时不时地还要讨论一下。

“娘啊,您这个床打算用什么木材?”

“这个也要写上去?”

“当然了,不同的木材价钱可不一样。”

“那依你看用什么好?”

钱颖想了想道:“那许家可是县里仅次于周家的富商,平日里就喜欢跟周家斗富,大姐姐嫁妆若是不好,只怕真的会给人笑话。我看还是用黄花梨的吧?”

“好,我儿媳妇说好肯定就是好的。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钱颖把黄花梨的拔步床写了上去。想到拔步床,她又忍不住暗自感叹。据说,这拔步床还是七十多年前从窦氏家族流传开来的呢!窦氏家族早就覆灭了,但无忌公子留下的很多好东西百姓都还在用。据说,就是这科举制,也是无忌公子主持制定的。

“娘,这衣裳四套有些少了吧?至少也要六套或九套才好。”

“那就九套吧!”

……

婆媳两个商量了一下午,总算把这嫁妆单子拟出来了。钱颖照着单子念给王氏听,王氏听得糊里糊涂的,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最后,王氏满脸羞愧,满眼期待地望着钱颖道:“好媳妇儿,你看娘不识字,这记性也不好,不如娘把银子都给你,你帮娘把这些东西采办回来吧!正好你的人对县城也熟,要是让娘来办,还真不知道这些东西上哪儿买才好。”

钱颖倒没有想别的,既然婆婆这样相信她,而婆婆确实对县城不熟有难处,她这个当儿媳的怎么能不帮忙呢?于是,她没有多做考虑便点头应下。

“娘放心,儿媳一定帮大姐姐把嫁妆置办妥当的。”

王氏拉着钱颖的手不住地说着感激和夸赞的话,说得钱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她才从怀中摸出刚才顾宛娘给的一百两银票递给钱颖道:“这是你二婶刚才给的,你先拿着,娘屋里还攒了点钱,等会儿娘再给你送过来。”

钱颖毫无心机地收下银票,再次保证一定会把姐姐的嫁妆置办好的。

而后,王氏就回去了。

第二天,钱颖就让人去县城里帮姐姐采办嫁妆。因为许家就在县里,这些东西也不用拉回来,钱颖让人给顾宛娘说了一声,采办好直接放在赵世华典的那个院子里就行了。

可是,等了几天,钱颖都没收到婆婆说会送过来的钱。眼看婆婆之前给的银子已经用完了,自己也已经贴进去两百多两了,她不急,她的奶娘丫头都要急死了。

钱颖的奶娘和丫头都认为王氏是故意想坑害自家姑娘的,但钱颖不信,还将奶娘和丫头都训斥了一顿。

这天晚上她去给王氏请安,迟疑着要不要问问婆婆是不是还有件事情忘了,可总是张不开口。却不想王氏反倒主动问起她安淑的嫁妆准备得如何了,钱颖正要谈自己的难处,王氏又忽然拍了一下额头,一副恍然想起来的样子道:“呀哟,你看看娘这个记性。娘说了要把这些年攒的私服钱都给你的,竟然忘记了。你这孩子就是实诚,娘忘了,你就该提醒娘一句才对啊。好孩子,这些天让你急坏了吧?你等一下,娘这就去拿!”

不大一会儿,王氏就带着自己攒的钱回来了。

看起来囊鼓鼓的一大包,用一块蓝色碎花布包得严严实实的。王氏小心地把这包袱放在了钱颖怀中,黯然道:“这是娘这些年的全部积蓄,你也不用省着,该怎么花就怎么花。”

钱颖没想到这么沉,哪里抱得住?还是奶娘及时上前来接了过去她才没有摔倒。

“好了,天色不早了,你也回去歇息吧!这些天可是把你累坏了,娘不心疼,我们南哥儿都要心疼了。呵呵!”王氏把钱给了,就打发钱颖回去了。

“娘,哪有您这样取笑媳妇儿的?”钱颖还没有与安南圆房,脸皮子薄,一说就脸红,跺着脚就跑了出去。

可是,回到房里打开包袱,她便呆住了。

包袱很沉,里面都是钱,可是,里面只有二十多两散碎银子,其他的都是铜钱,全部加起来也不足五十两银子……

钱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急得都要哭了。

奶娘一看就知道是王氏在算计自家姑娘,让钱颖立即去找王氏说清楚。给一百五十两的银子,就想让他们家姑娘变出三百多两的嫁妆,这也太黑心了。她活了几十年,就没见过这样算计儿媳妇嫁妆的婆婆!

“可是,娘已经说了,这是她全部的积蓄了,我上哪儿要银子去?”

“要不把那些买回来的东西卖掉?好歹也能换回些银子来。”

钱颖摇头,都买回来放在二叔那里了,她怎么好意思又拉出去卖掉?

王氏生怕钱颖就此恨上她,还总是一副不知道价钱的样子,经常问她:“听说县里什么东西都贵,也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可是娘没用,这些年来,好不容易就攒了这么点钱……要是钱不够使,你就找你二婶要去,现在她当家,照说家里的姑娘出嫁,嫁妆也应该她出的。”

钱颖是知道赵家情况的。赵家现在的一切都是二叔挣回来的,二叔大方,将一家子都一起养了。可不能说二叔大方,他们就能厚着脸皮跟二叔二婶要钱啊!钱颖第一次对婆婆的话有了不同意见。听婆婆的话,她怎么觉得婆婆那么无耻呢?

第二天,钱颖从侧面探听了一下顾宛娘的意思,知道家里开销大,二叔又不肯收那些大老爷的投田,家里真的没有多余的银子给大姐办嫁妆。因此,自己的事她也没好意思提。

最后,这个哑巴亏还是钱颖自己吞了。

却说皇帝自从见了赵世华的试卷,就对他上了心,忽然下了一道暗旨,让人将赵世华的详细情况调查了一遍。

接近年关时,杨昊就拿到了调查结果。看到赵世华不肯收地主乡绅的投田,他心里不禁涌出些感动和赞赏来。

自从科举制制定以来,为了鼓励寒门子弟读书参加科考,所以才有举人不纳税的政策。朝廷原本想着寒门子弟读个书不容易,往往是倾尽全家之力才能供一个读书人出来,又担心他们连上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这才有了这么一条政令。

谁知,那些寒门子弟一旦咸鱼翻身考中举人,就大肆收受乡绅们的投田,从中牟取利益,将朝廷的赋税收到自己腰包里。几十年来,国家的良田是越来越少,赋税自然也跟着下降。要不是商业发展快,商税收入逐年增长,朝廷要修个河堤,灾年赈灾都挤不出钱来。

相比之下,这个赵世华虽然也收了投田,却极有分寸,还一直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杨昊越发好奇看重起这个人来,这在杨昊近二十年的皇帝生涯中还是第一次。他居然去关注一个出身寒家的举人,只怕说出去都没人信。没有人知道杨昊心里的想法,他觉得,这个赵世华好好调教一下,或许是宰相之才……

因新任县令正月十五前必须到衙门报道,赵世华十二那天就带着一家连同安南一起回了县里。钱颖也以为姐姐置办嫁妆的名义跟来了县里,与安然住一起。

顾宛娘在知道王氏将采办嫁妆的事情交给钱颖之后,无意中感叹了一番道:“你二叔不肯收人家的投田,家里现在确实不宽裕。二婶也是没有办法,东挪西凑的,才凑了三百两银子给你娘,也不知道够不够。其实我知道许家有钱,咱们就算给你姐姐置办一千两银子的嫁妆,到了许家也不够看。可不管怎么说,淑姐儿总是我们赵家这一辈第一个出嫁的女儿,不能委屈了,咱们总要尽最大努力才对得起她。唉,当初如果不是选了许家,而是那清贫的秀才之子,三百两银子的嫁妆已经很丰厚了……”

钱颖听了很想哭,这才明白自己真的被婆婆耍了。

正月十三日,新任县令卢大人到任了。

赵世华作为合江县的举人,又是前任县令的师爷,自然要去迎接的。

卢大人名建,字晨星,二十七八的样子,没有带家眷,只带了四个美貌的侍女。据说这位卢大人出身大隋八大世家之一的卢氏,是通过举荐为官的,没有走科举。

卢大人的风度是赵世华从未见过的,虽然只是个七品县令,平日的穿用气度却好似侯门公子,什么都讲究。他面容俊美,没有留须,头戴碧玉冠,也没有穿官服,而是穿着宝蓝色锦缎常服,刺绣简单,绣工却极好。

接风宴上,赵世华见他连使用的碗筷都是自带的,白玉小碗,象牙筷,银制的调羹,侍女不帮他将菜夹到碗里,他是不会主动夹菜的……

赵世华暗忖,这也太讲究了。他好歹也在江阳见过林学政和李知府,据闻李知府也是出自大隋八大豪门的李家,但也不见人家这样讲究。赵世华很怀疑,这位卢大人到底是来当县令的,还是来享乐的。可享乐也不该来这里啊!合江县可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

席后喝茶,赵世华再一次闪了眼睛。以前觉得大哥煮茶讲究,现在看了这位卢大人,才知道大哥那什么都不算。

看看这位卢大人,四个侍女,一个焚香,一个净手而后弹琴,一个看着炉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