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门楣-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南顾一清,今年六十有三,可成名却已经足足五十年,就连他的大弟子岐山先生刘钧,刘静安,如今也是名满天下。
早在十年前,顾一清就有感于天下将乱,隐居在蓝苍山,闭门谢客,再不理会世事,一直到两年前,沐家仅有十六岁的沐家七公子,沐延昭,亲往蓝苍山,与天蓝别院中和顾一清恳谈了三天三夜,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之后,顾一清就忽然决定前往涯州,创办了集贤馆。
当然,沐延昭和顾一清的相会,属于秘闻,别说前世顾婉不知道,今世她照样不知道。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无论原因如何,于顾婉的大哥来说,总是好事,前世集贤馆出来的人,可以说绝对占据庆朝朝堂,大部分高位官员都出于此,能进入集贤馆读书,前程绝对是一片光明。
只可惜,前世顾安然带妹妹前往大庸,投奔叔父,一路艰辛,到了大庸之后,又赶上叔父病重,想关照他们两个也是有心无力,叔母对他们甚为冷淡,两兄妹寄人篱下,杂事日多,他一个人孤身力弱,担当起教养妹妹的重则已经是千难万难,身体也日渐败坏,哪里还有心思读书?
等到集贤馆招收学生,大庸青城书院的赵先生推荐顾安然去参加考核,顾安然也是心向往之,却因为在考场上生病,没有考上,虽然后来顾安然努力上进,用功读书,可基础不扎实,没有名师教导,走了不少歪路,到最后也是不上不下,白白浪费了他读书的天分!
偶尔午夜梦回,想起大哥缠绵病榻,抱憾终身,依旧是痛入骨髓……顾婉默默地抚摸着散发书香味儿的书籍,猛然抬头:“大哥,你就安安心心读书,家里的事儿,自有妹妹照料,再过一年,王嫂子和郭爷爷都来了,你也不用担心妹妹没人帮衬。”
顾安然失笑,揉了揉顾婉的头,叹息:“这三年来,一直都是婉娘你在照管家务,我这个当大哥的,可从来没操过心……”
一开始,顾安然也是满腹豪情,打算好好照顾妹妹的,结果一上手,才发现他就是那百无一用的书生,家务做得没有小妹妹利索,饭做的没有妹子做的好吃,管账计算也比不上妹妹,就连出门采买,他也差得远呢。
顾安然只能沮丧地承认,论管家,十个他也没有婉娘顶用。
之后,他跟着妹子去了一次集市,看妹妹顶着一张纯良无比的脸蛋,忽悠的集市上大小摊贩都把各种好东西廉价出售。而自己采买的东西,质量,没有妹子买的好,价格,也没有妹子买的便宜,当场就被他家那只有七岁的小妹子挤兑的把管家的权力上交。
等到看到妹妹家里家外都打理得甚为妥当,出门也小心谨慎,便慢慢放心,任凭妹妹跟着王刚和王嫂子随意去城里和集市上转。
说起来,他家宝贝妹子的运气是真好,似乎每次去城里,或者到集市上,都能淘到很好的东西,什么有了年头的老山参,上佳的笔墨纸砚,上好的皮革布料,就连粮食种子,妹妹买来的也比别人买的强,甚至还有几次他家婉娘竟然买到的书籍,还都是古籍珍本,绝对千金难得。
婉娘买回家的东西,质量也好,有时候她和王嫂子从同样的摊位上,买同样的东西,回来之后仔细一看,质量就是不同,弄得王梅总是说,顾婉是有神灵庇佑,是有大福泽的女孩子……
顾安然听到这些话,不论相信不相信,心里总是很高兴的。
其实,这当然不关福泽什么事儿,人家老天爷也没空关注她一个小人物,而是顾婉用随身商店里差不多的东西给替换掉了。
因为顾婉年纪太小,想要好好利用随身商店里的东西,并不容易,大多数时候,她上集市去,都有王梅或者王刚跟着,想要支开他们,实在是很难。
幸好王刚性子憨厚,王嫂子也不是个细腻的人,顾婉有时随意买一些便宜,质量差的皮料,布料,粗粮,回来就用随身商店里的精品换掉,等到顾婉把东西用了,布料,皮料,制成衣服,或者坐垫,杯垫之类的小物件,粮食都吃进肚子里,他们什么也发现不了,最多也就觉得顾婉走运,钱花得不多,却买到了好东西。
这三年来,顾婉为了给家里改善生活,花费了极大的心力,就这样,很多看好的大一点儿的物件,她都不敢从随身商店里买回家,生怕大哥起疑,不是她不相信顾安然,有上一世的经历,她自然清楚,大哥把她看得比命还重,绝对是可以信任,只是,随身商店这种事情,越少人知道,会泄密的可能性越小,生逢乱世,不懂得小心谨慎的人,是活不久的。
顾婉吐出口气,迎着微风眯了眯眼,以后就好了,到了涯州,她送大哥去集贤馆读书之后,家里就是她当家做主,以后行事,方便得多。
坐在马车上摇摇晃晃,快到晌午的时候,孙镖头才在外面笑着喊道:“顾大郎,小娘子,我们到了。”
第二十三章入村
兴元县东南的大周山脚下,住的多不是什么富贵人,多也是外地逃难而来,有的家底丰厚些,就买田置地,置办下些许家业,安家落户了,更多的则是租种的地,就这般聚集成村,现在到是有了几十户人家,也算是个小村庄。
因着涯州太平,没有兵祸,赋税也少,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到还安乐,一整年下来,除去嚼用之外,说不得还能留下一点儿,给孩子做套新衣裳,给媳妇扯两匹花布,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
此时,晌午刚过,当家的都到地里去干活,媳妇婆子们则聚在村口,一边做活一边说话。
一个抱着洗衣盆的农妇,从村口匆匆而来,和几个交好的乡亲打了声招呼,坐下就道,“你们看看,村东头那所宅院,终于有人来了,这会儿正往里面卸东西呢。”
众人闻言,连忙站起身,举目远眺,不觉都怔了怔,只见不远处人来人往,那空了有小半年的宅院,大门四开,孔武有力的镖师们抬着一口又一口大箱子进门。
那些箱子有红木的,有樟木的,都打造的颇为精致,两个人根本搬不动,需得三四个人一起抬,也不知道里面都装了什么,竟然这般沉重。
“我的天,这得百十口箱子。”一个鹅蛋脸,不过二十几的妇人,粗略数了数,脸上多少露了几分惊讶,“这是哪里来的富贵人家?”
“你们瞧,王策家的正在前面招呼,我听说,王策是帮他一个亲戚买的房子,那空宅子,平日里也是他打理……这王策不过两年,就置办下六亩地,还建了新房,娶了媳妇,我看啊,多半也是他那亲戚帮衬的。”
说话的是陈惠,他当家的在县衙里做刑名师爷,她娘家也是殷实人家,虽然算不上大户,到也富裕,见识不浅,还认识几个字,在这小村子里挺有威信,“我看,咱们村八九成是来了贵人。”
就在这时,一辆比寻常马车宽出三分之一的车,停在那宅子门前,马车到并不怎样奢华,明眼人却知道,这是精工细作的,接缝处浑然天成,整辆马车,宛如一个整体。用来驾车的马,也极为神骏,还训练有素,走起路来,悄无声息,四匹马马蹄落地的频率都是一模一样。
这群人也是好热闹,陈嫂子使了个眼色,大家伙就抱着针线簸箩,端着洗衣盆子,零零散散地走了过去。
一近前,刚好看到马车里的主人下来。
那是个年轻人,绝不会超过二十岁,身上穿着绣工讲究的宝蓝色长衫,腰带很宽,上面缀着银线穿起的玉珠,满身的书香气。
王策看到她们,急忙上前招呼了一句,那年轻人就转过头,很是客气地一拱手,笑道:“见过各位嫂子。”
说着,他一伸手,又扶出一位小娘子,“这是舍妹,以后还请各位嫂子多多照应了。”
那小娘子一抬头,松开她兄长的手,大大方方地盈盈下拜:“嫂子们有礼了。”
她今日穿了水红色的银狐短袄,底下是彩绣的百褶裙,粉色的珍珠衬托得她肌肤如白玉,年纪虽小,但一颦一笑,已经是绝代风华……
陈惠却是第一次面对一个小女孩儿也面红耳赤,本能地伸手去整理自己的衣襟,不独是她,在场的都忍不住提了一口气,生怕惊到这个如此标致的女孩子。
忙活好一会儿,众人见过礼,客客气气地说了几句话,陈惠仔细观察顾婉的言行举止,见她进退有据,行止根本不像是年纪这般小的女孩儿,心下揣度,这大约是哪个大户人家养出来的闺秀,只是,又怎么会到他们这小地方安家落户?
她有心探听底细,可此时顾家两兄妹还没有安顿好,自是不好多打扰的,说了一会子话,大家就告辞离开,顾婉和顾安然兄妹亲自送了几步,约定好,等到收拾妥当,大家一起吃一顿乔迁宴,说的一群嫂子是眉开眼笑。
等众人走远,顾安然才携着妹妹返回。
“顾大郎,小娘子,东西都安置得差不多,正房也收拾出来,您二位一路跋涉,想必辛苦,不如先让我婆娘给你们烧些水,洗漱一下。”
顾安然和顾婉一进门,王策就迎过来道。
顾安然笑了笑:“那就劳烦婶婶了。”
“不敢当,不敢当。”王策的媳妇新婚不久,脸皮尚薄,一听顾婉叫她婶婶,脸上一红,急忙扭身去给烧水。
这王策今年三十有三,是郭玉柱的外甥,以前也住在郭家屯,后来家里遭了土匪,爹娘都没了,只剩下他一个,日子越发难过,老是靠郭玉柱接济也不是回事儿,这才离乡闯荡,是五年前在涯州定居的,靠给人打工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没有恒产,整天有上顿,没下顿,老大的年纪,连个媳妇也说不上。
两年多以前,他托一个同乡送信回家,一问,知道他在涯州,便找到承安镖局,给他捎信,还捎带了一百两银子,其中二十两是给他的辛苦费,另外的便让他帮着打听打听什么地方有宅院土地出售,也不需要多么好的,关键是够大,能容得下整个郭家屯愿意迁出的人家居住。
当时顾婉也知道这是冒险,但于她来说,这个险还真不能不冒。
好在这个时代的人淳朴得多,还注重亲族,王策对顾婉的事儿是尽心尽力,他当时在阳晋打工,消息也算灵通,打听到兴元县有一出宅院很符合顾婉的要求,正好要出售,就连忙买了下来,足足花了一百两,他是半两银子也没有留,还多贴上不少路费,食宿费用。
也幸亏现在是乱世,好多人家遭灾,又担心兵祸,虽然涯州现在承平,可以后怎样真不好说,卖房卖地的也有不少,要是换了太平盛世,宅子那绝对属于祖宗基业,轻易没有人会出售。
承安镖局的人回来一说,顾婉就放了心,一来二去,两家人就联系上,顾婉让人家办事,总不能还让人家吃亏。
郭玉柱也知道顾家两兄妹的性子,就去信和他那外甥沟通了一下,这样,王策才收了顾婉的银子,置办下些许家业,这两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还娶了一房媳妇。
第二十四章安家
对顾安然两兄妹,王策非常感激,顾婉交代给他的活儿,他也办得妥妥当当。
眼下顾家买下的这处宅子,虽非豪宅,可在整个村子来说也算是最好的,院子阔朗,足足有十八间瓦舍,前厅后舍俱全。即使已经两年没有住人,屋内还是纤尘不染,院子里也不曾杂草横生,可以说,除了没有家具之外,整座宅子和新的没两样,由此可见,王策照看得十分用心。
虽说顾婉前世是侯府夫人,家里最小的一个庄子中的屋舍,也要比眼前这一个精致得多,可她进入那些豪宅,却绝无现在的欣悦之情。
进了院子,先把四匹骏马牵到后院马棚里安顿好。
负责赶车的一个镖师,瞅着这马车,总觉得还是搁在屋里锁好才安全,可马车太大,除非拆卸了,否则是进不了屋门的。
不是这镖师小气,而是这马车外表看着不起眼,可实际上,它的骨架,所用的材料着实与众不同,四根支柱是一种很奇怪的金属制成,他们镖师走南闯北,也算见多识广了,可这种金属却从不曾见过,比钢铁坚硬,却比木料还轻便,车厢的木料只有薄薄的一层,却很结实,利刃刺不透,车轮同样不寻常,富有弹性,大部分马车的木轮与它一比,完全是该扔的货色。
这马车走在泥泞坑洼的道路上,都轻轻松松,根本不显得怎样颠簸,若不是小娘子说过,这马车的材料,是个过路的采参人所卖,她无意中买回了家,他都想多买些回镖局,承安镖局保镖,若有这么一辆马车,安全性那绝对会提升不少。
现在好些王孙贵胄,世家传人的马车,为了安全,也有夹杂钢板铁板的,只是一来造价昂贵,寻常人根本用不起,二来也太沉重,太耗费马力,还跑不快……镖局配备那样的东西,就有点儿鸡肋了。
看着镖师对着马车流口水,顾婉失笑:“李大哥,这马车骨架是什么材料,我不知道,车轮的材料现在咱们丰朝也没有,不过,它为什么减震,我到知道,等忙活完,我就相信告诉你,行不行?现在啊,李大哥你就别盯着它看了。”
李镖师顿时眼睛一亮,憨厚地摸了摸脑袋,笑道:“还是小娘子懂得多,不愧是读书人,嘿嘿,坐惯了这辆车,以后再坐别的,颠的我屁股蛋子都疼!”
“胡咧咧什么,在小娘子面前,也不知道文雅点儿。”孙镖头笑骂了一句,脸上到没什么怒色,显然也知道自家手下的性子。“赶紧的,别偷懒,帮着把东西都抬到屋里。”
顾婉摇摇头,双方都打了三年交道,彼此熟悉得很,也就不和他们客气,径自拉着自家大哥继续四下观望。
等兄妹两个粗粗地巡视了一遍自己的领地之后,孙镖头已经带着他手下的小伙子们把大部分行礼都搬进东厢房的空屋中,只剩下四口半人高的樟木箱子,还戳在院子里。
顾安然瞅着这满满当当的书,顿觉得墨香扑鼻,直入肺腑,不觉心满意足,他这三年,最大的成就就是这些书籍,通读了一大半,以前和同窗们交流,尚觉得大家都在伯仲之间,可最近,他的水平明显已高出众人甚多,要不然,书院的先生也不会不用他开口,便主动推荐他参加集贤馆的考核了。
见自家大哥望着书的表情身为享受,顾婉陶陶然翻出一册《道德经》,笑道:“旁的都可以等,先把书房收拾出来,让大哥能安心读书是正经。”
想了想,正房有六间呢,其中一间光线最佳的,正好充作书房,顾婉抬头对顾安然道:“大哥,这间给你做书房吧,等下我去打听打听,看附近有没有木匠,好打造一套书柜书架……”
孙镖头闻言,抚须一笑:“小娘子,涯州我们熟,在兴元手艺最好的匠户,就是柳木头,他原名旁人都记不大清,因为这人成日里跟木头打交道,大家伙都称呼他柳木头,回头我招呼一声,让底下的小崽子们给你把人找来就是。”
顾安然大喜,笑道:“那可真劳烦孙镖头了……我这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随便找个地方窝着就能读书,现在到好,让我妹妹给折腾的,没有书架,就浑身不自在。”
他说这话,貌似抱怨,其实颇为自豪,当初因为书籍越来越多,整理非常不方便,经常为了找某一本书,就要翻箱倒柜,占据了他大量读书的时间。
顾婉见自家大哥辛苦,就画出样子,让村里的木匠帮着打造了一排书架,还在书籍上都贴了标签,分门别类,排放整齐,从此以后,顾安然读书就方便许多。
先把卧室和厨房收拾妥当,能暂住,孙镖头送了顾家两兄妹去歇着,他带人里里外外再清理一下,顺便派人去请几个会做木匠活的师傅。
按说,把顾家兄妹两个护送到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