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能工厂-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最后进攻粤督公署失败,陈炯明无奈之下只得逃到香港九龙。
同年6月,陈炯明与刘师复等筹划谋炸水师提督李准,可惜终究是让对方逃过一劫。再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炯明与邓铿等在惠州起义响应。清廷陆路提督秦炳直在惠州城投降,并以正式公文将所管辖八营清兵移交陈炯明接管,其中包括管带洪兆麟部队。11月,清廷粤督张鸣岐出走,他率领部队进驻广州,广东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12月,胡汉民随孙大炮赴南京组织临时政府,陈炯明得以代理都督,兼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
1912年,已经到了35岁的陈炯明终于在这一年的一月份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在广东严禁烟赌;并拆除广州城墙,开辟马路;选派学生赴美、日留学。4月间,孙大炮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又偕胡汉民等返广州,准备扶胡汉民重登都督位置。在各界欢迎会上,孙大炮执胡汉民的手向众宣扬胡的革命功绩在他自己之上,以此示意陈炯明让位。第二天,陈氏留下都督印,走往香港。但胡汉民无力统领军队,挽陈氏返广州任“总绥靖处经略”,整理军务,维持治安。
看到这里钟泱就觉得好笑,孙大炮的脑袋是不是让门板给夹过了?他竟然让掌握了军政大权的陈炯明让位,他是什么意思?想要激起实权人物的不满和怒火吗?咋爱钟泱的想法里,还不是因为陈炯明和孙大炮不对路,所以孙大炮趁机就想要行那打压之事嘛。还搞得如此管民堂皇,在公开场合逼迫陈炯明低头。政治家就是这样,整天玩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计谋,难当大任。
带着这种不屑的神情,钟泱继续看了下去。原来在同盟会改为中国革命党时,广东支部成立,而陈炯明就接任支部长。那怪能够招揽这么多革命志士,原来也是辛亥党人的大腕级人物啊。
在钟泱看来,胡汉民居中谋划,其实是孙大炮和陈炯明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本就是个蛇鼠两端的政治墙头草的胡汉民,为了一尝当他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的宏愿,胡汉民就丢下广东和孙大炮共赴南京。但很可惜,袁世凯让他的美梦破灭之后,他才在不得已之下急不可耐的的想要回来广东夺权,多么丑恶的嘴脸和难堪的吃相啊。
虽然在孙、胡二人的欺压之下,陈炯明屈服了。但也没过多久,就在1913年6月间,袁世凯便免去胡汉民都督职,并任命陈炯明继任。但陈炯明却也没有因此而倒向袁世凯,依旧是于7月间宣布讨袁,结果陈炯明为桂军龙济光所逐,亡命新加坡,并赴欧洲游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陈炯明是真的有着自己坚持的革命党人,不是墙头草之辈。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中华革命党”,并就总理职,规定党员宣誓效忠,还要在誓词上打上指模。陈炯明认为“打指模”不恰当,而孙坚持下来,陈炯明遂拒绝参加。这就是孙陈日后分裂的原因之二。
1916年袁世凯改称“洪宪”,陈炯明才从新加坡回来,经由香港潜回东江,在惠州举义讨袁,与桂军龙济光战,袁死后战事结束。10月,龙军退出广州后,陈炯明请广东省长朱庆兰接管,以安抚广州复杂局面。
1917年,已经年近40的陈炯明与孙中山、程壁光等乘兵舰抵广州。9月,孙中山组织军政府,出任大元帅,宣布护法。当时桂系军人岑春煊、陆荣廷的军队仍然占据广东。陈炯明力主先须握有兵权,再图发展,特向孙中山进言。这时,适值省长朱庆兰与督军陈炳焜不合,朱庆兰审时度势,为了埋下一报复伏线,并报答陈炯明的情谊,特拨警卫20营给陈炯明,命他为“省长公署亲军司令”,但粤督陈炳焜出面阻止。不久陈炳焜去职,继任粤督莫荣新仍以警卫20营交陈炯明接管,但附带条件不得在广东驻防。
至此,陈炯明终于再一次拥有了自己的部队,而孙大炮也于12月命他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
1918年陈氏在广州东郊举行援闽誓师大会。1月15日孙大元帅饯粤军于军政府,致词略云:“军政府成立数月,毫无进展,经陈司令竭力经营,始得有此军队,即以此军队实行护法,再造共和,实所厚望”云云。总司令陈炯明自任中路,许崇智、邓铿分任左右指挥,向福建进发。2月陈氏抵汕头,进入福建后,取得漳州为据点。
但就在同年的5月,孙大炮便被桂系逐出广东,赴上海居住。
而现在,陈炯明已经是一个42岁的中年猥琐大叔了。他正在漳州为准备打回广东积蓄力量,在漳州一带积极训练士兵,改良市政,开辟公路,整顿教育,发展文化,派遣留学生,创办报刊等,呈现一派新气象。
当然,因为陈炯明还没有和孙大炮彻底撕破脸,所以就算两位大人物之间有着不少的龌龊和不愉快,至少在革命党的内部资料上,对于陈炯明也依旧是褒奖居多。特别是关于他在漳州一带的新政改革卓有成效,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其实钟泱也总算是看出来了,陈炯明和孙大炮之间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私人恩怨,他们俩的矛盾完全是因为政见不和所导致的。
孙大炮与陈炯明出身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所以对革命构思也就不一样。孙大炮以华侨身份,往来美日各国,或上海租界,主张“北伐统一”以武力解决问题。陈炯明起自乡里,由晚清“咨议员”的地位,投身“黄花岗”起义,特殊时期武斗,力行实践,而当军政重任。对对桑梓疾苦,认为首要的是把广东建设好,然后才有实力谈论其他。所以他对于只知高谈阔论的孙大炮难于心悦诚服,这就是以后他们两人分裂最主要的原因。
相比于把牛皮吹破都毫不知收敛的孙大炮,钟泱更欣赏肯脚踏实地的陈炯明。某种程度上,陈炯明的做法才是最合适的。立足自己的根据地,发展壮大之后才去考虑其他,这是一种稳扎稳打的政治理念。但是孙大炮志大才疏,不愿意做这种见效不快的事情。而是想学那书生意气,一剑荡平南北西东的豪迈。
殊不知,孙大炮就是因为自身根基不稳,没有忠实的私人武装力量,才会屡屡被人抢去了革命成果,到头来功亏一篑。后来如果不是终得大悟,组建黄埔一系,北伐甚至也永远只能只是一个幻想。
虽然很欣赏陈炯明,钟泱却不敢把这种人拉入伙。自己当过老大的人,很难再去给别人当小弟了。这和私人品格无关,无安全是因为野心一旦开启,想收回来可就难了。钟泱从来没觉得可以控制住那种大人物,顶天了也就能吓唬吓唬现在的陈泽他们这类没怎么见识过大场面的小人物罢了。
得知了陈炯明就在漳州,在看看这些日子来广州城里的局势,就知道莫荣新那老家伙已经坐不住了。广东果然还是得广东人自己来管,桂系军阀手穿着鞋子踩过界,总不会长久的。
拿定主意要帮陈炯明光复广东的钟泱,已经决定了要送些军火和钱粮给对方了,这种程度的示好,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吧,真是个不错的政治加分啊。
………【第五十二章 西关故事】………
想要和陈炯明接洽,并不是短期就能够完成的。在这个交通极其落后的年代,从广州去漳州可不是一件轻松便捷的事情。
其实从现在开始,钟泱就已经决定隐藏在幕后了。拥有了生产机械仆役和陆战士兵的制造权限,钟泱已经相当于拥有了一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卫队。而地宫组织,作为一个听命于钟泱的私人武装力量,也在真正的意义上拥有了核心武力。
钟泱其实在很早之前便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计划,只不过当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在大的方向上还是保持了一致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强大的武力是必须的,地宫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照顾孤寡老人和帮助失学儿童,它是赤果果的杀戮机构。
钟泱也从未曾想过要为地宫这个组织赋予其他的政治使命或者崇高理想,爪牙只需要绝对的服从就可以了。作为一个暴力机构而存在着,地宫自然不可能摆到阳光下让外人知道,这也是钟泱把它命名为“地宫”的原因。
陈泽、刘进洋和伊忠明,现在虽然也是地宫组织的核心成员,也只是钟泱为了让他们能够对安全有着足够的信心。
在钟泱的计划里,首先得第一步就是赚取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到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从粤海商会那里获得的八百多万银元极大的补充了钟泱的私人府库,只要再从法国人在越南开的铁矿场那里收购足够的矿石资源,那么新一轮的生产大建设就又可以开展了。
按照钟泱先前计划好的步骤,第二步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慢慢开始淡出所有外人的视线。无论是在现实世界里成立的公司还是开办的工厂或者学校,全都有陈泽他们负责主持,而钟泱只在他们背后给予必要的支持。
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先把地下基地给建设好,只要粤海商会的施工队伍把工厂厂房建完,地下基地的建设就必须要马上开启。只要等地下基地的建设初步完成,智能工厂里的许多设备就都可以拿到现实世界使用了。而机械仆役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地下基地的工厂里,开展各种军火的生产。
除了地宫,钟泱也打算开始成立一个新的组织管理机构了。地宫毕竟只是一个暴力机构,是无法完成集团的管理工作的,所以钟泱也必须要考虑组建一个行政单位。当然,不参与政治舞台是既定原则,无论如何这个初衷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人才的挖掘和吸收依旧是首要的目标,人类自古就是群居生物,群体的力量始终要胜过个体。工业时代之后,这个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了。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它的整体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实力,都不是依靠某些天才就能支撑起来的,而是团队的凝聚所集合起来的力量。
智能工厂的发展和壮大,单靠钟泱一个人来操作,是绝对不现实的。一个人的精力和学识总是有限,而科技文明的发展本身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想要自己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完成这一切,除了狂妄之外,就只剩下天真了。钟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这些道理他还是明白的。虽然人性依旧是自私而贪婪的,但是利益和理念却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暴力可以解决剩下的所有问题。钟泱有着这样的自信,也有着敢于坦言的魄力。
现在已经是1919年六月的中旬,炎热的夏季已经开始迎面袭来。湿润的空气被高温烤灼着,让整个广州城里到处都是闷热的气氛。行走在街道上的人,虽然只穿着单衣,却也是个个汗流浃背。一些富家的千金小姐们,都穿上了洋装裙子做着淑女打扮,撑着遮阳伞在悠闲地逛街。
西关,位于广州城门以西,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商业区。而这里也是粤海商会的聚集地所在,成片的大屋和骑楼建筑,以及很多的店铺和产业都属在粤海商会名下。西关和东山,是这里最出名的两个地方了。西关在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市区。
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广州的旧城,因明清时地处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时期这儿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而即使是到了现在,西关也仍旧是整个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中国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
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这个时代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广州的西部,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还有就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得益于西方的经济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宽松,西方列强的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中国的南方。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这个老贼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
后来清政府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中国商人称之为“夷馆”。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乾隆这老贼对英国人傲漫无礼,后来也证实不无道理,两万里外的英国怎可同中国互通有无。中国稍为开放之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卖到中国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中最有害的货物就是鸦片烟。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也只好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官商勾结。不过,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但很可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