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去北大荒的时候,我还没坐上火车,我就在心里盘算了:什么时候能离开那个遥远的鬼地方!呵呵,我恐怕是那列火车上唯一的一位‘意志不坚者’!”

“可是我们当时都觉得你是全连唯一的乐天派,还以为你很喜欢那里呢!”杨月道。

“既来之则安之,我要学会找乐子,所以那时候,我就比你们所有的人活的都滋润的多!”李思明笑着道,“咱不求进步,也不求太落后,能逍遥就逍遥一些!”

“那你到底回不回去看看老连长他们?”杨月问道。

“回,当然回。咱们就在这个金秋十月,一年当中丰收的季节回去,我还得翻翻皇历,找一个黄道吉日出发!”

“去就去呗!哪来那么多鬼主意?”杨月笑着道。

“鬼?我要是鬼,那就就是鬼婆了,咱们家小明就是小鬼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小鬼’的称呼原来就是这么来的!”

“你这个家伙,都快四十岁人了,还这么多油腔滑调,你最多也就是个滑头鬼!”杨月笑骂道。

“嗯,其实要是让我选,我宁愿当个‘色鬼’,人家不是说了吗?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李思明一脸“懊悔”。

杨月听了这话,柳眉倒竖,一副“你敢”的表情:“我看你是有色心没色胆吧?”

她其实对李思明这“色胆”挺放心,李思明当年就是在好莱坞那美女如云的充满诱惑力的“大染缸”里也是“守身如玉”,这个男人实在是太让她放心了,也实在是太优秀了。想当此处,她的眼里充满了柔情蜜意。

“亲爱的老婆,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都老夫老妻了,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李思明受不了这种眼神。

“别说的那么难听,你也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另外,你也别说这个‘老’字!”女人果然对这个很是敏感。

“不对啊,我一直觉得我是上了你爸爸的当。你老实交待,你爸当年有没有虚报你的年纪,故意压我一头,我怎么总觉得你看上去比我小十来岁呢!”李思明一边哄着妻子开心,一边开着玩笑,内心之中对这位仍然风韵犹存的妻子赞叹不已。

杨月听了这话,心里当然是很美。

……

钱大海接到了李思明打来的电话,没两天就来到了深圳,而且是跟丛有为有说有笑地一起来的。

“稀奇啊!你们两位难得不吵不闹的!”李思明奇道。

所谓同行是冤家,这两同样是在北京城里做电器店连锁生意的“老板”,天生就是对头了,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这回两人勾肩搭背地一起来到李思明家里拜访,让李思明不得不表示惊奇。

“那是老皇历了,咱们俩现在是合作伙伴,都是股东,现在讲究的是资本联合,做大做强!”丛有为哈哈大笑。他取出一张名片,上面散发着香味,还是“高档货”!

李思明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北京和美电器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头衔,而钱大海的那张写着“北京和美电器连锁有限公司CEO”头衔,这回这“京和”与“京美”两家公司,变成了一家“北京和美”了。

“这么说,你们现在都是一家人了?”李思明笑着道。

“那当然了,英雄惜英雄嘛!”钱大海用很有英雄气慨说道,他捧了丛有为一把,也就是抬高自己,都是“英雄”嘛。

丛有为径直奔李思明家那客厅一角的吧台走去,很专业地挑了一瓶葡萄酒,而且正是最贵的那一瓶,给自己倒上一杯,还很“客气”给李思明和钱大海各倒上一杯。

“你怎么就知道这瓶是最贵的?酒中高手?”李思明很好奇地问道,反正他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不同价钱的葡萄酒到底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高手?我可不懂,只不过很巧的是,曾经在香港的某份杂志上见过一回介绍,记忆深刻!”丛有为美美地喝上一口,让他醇酒在口中停留半晌,好似回味无穷。

“你记忆力不错,说明你的身体机能特别是脑袋,还处于生理高峰期,值得干一杯!”李思明悻悻地说道。

丛有为很陶醉地品尝了一番,解释道:“我发现,原来我们两家斗来斗去,得不偿失。我开一家店,他钱大海就在我店的对面也开上一家,我降价他也降价,商圈范围内的市场容量有限,也容不纳不下两家店。打来打去,两败俱伤,还不如两家合起来,将市场做大,发挥我们的规模效应。”

“那很好啊,这次你们两人一起来,是不是有其他事情?”李思明问道。

“我们计划今年剩下几个月,一口气在上海开上三家店,现在都差不多,就差装修好了,我们目标是做成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销售公司。这一次来,想从香江电器进一批货,这个价格嘛……”钱大海道。

“得了、得了,不就是优惠点吗?”李思明打断他的话,“你也不是第一次进货了,瞧你这表情好像很不好意思似的,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优惠可以,不过也不能太便宜,当然如果你们一次性大批量的话,可以放宽一些!”

“两个亿,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还有一些小家电。这是我们现在所能筹集到的全部流动资金。”

“其实,大海你可以去渡边啊,他你又不是不认识?”李思明道。

“哦?这个小日本回来了。不过,如果你李思明跟我们签约,让我们两位小老板更放心点不是?”钱大海道,尽管很熟悉,私下里他还是用“小日本”来称呼渡边。

渡边三郎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将一个被宣判死缓的前日本公司给治理的井井有条,今年前两个季度因为在锂电池行业的突出表现,已经开始赢利,而微星电池在这行是少数的几个拥有专利技术的公司。而渡边三郎在微星电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现在又成了日本某些人拿来证明日本企业必须要改革的证据云云,想当初,渡边三郎刚入主微星电池的时候,被日本人批的体无完肤。

“你们俩也就这么点出息?好吧,到时候我给你们签,满意了?”李思明答应道。

……

“过些天,我准备回趟黑龙江大兴,你有空吗,到时一起去?”李思明问钱大海道。

“有,当然有空。你要是回去,我保证会有很多人老战友们趁这个机会一起去呢,那里也一定会夹道欢迎你的!”钱大海道,“你可是咱大兴的知青中的头一号啊!”

成名的好处多多,这坏处也有不少,各色人等甚至跟自己从没见过面的人,也找上门来,攀交情,打秋风。李思明可没这么多时间来说客套说的,一般也都是妻子杨月出面接待,在国内,李思明认识的人,杨月也基本上认识,除非是某些特别有交情的那种,李思明才会出面抽出时间来见一见。

有寻求帮助的,李思明也尽可能帮帮,一般是给些钱打发。就连他的秘书郑英洁也经常接到自称是李思明朋友的电话,就跟她经常接到某些用很威严的声音说要给李思明发某某奖但要交纳多少多少手续费的电话一样多,稍有不慎,就会有一些不利他的流言。

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跟李思明接触的人都了解李思明的为人,在知青朋友的印象中,李思明除了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才华的人,脸上总是笑吟吟地,也很热心。当然,知青朋友们也都知道,李思明同样也是不好惹的,有的人至今还在回味狼肉的味道呢!

而受过他恩惠的人,甚至会很乐意地慷慨地为他的基金会捐献:

“这钱捐给李思明的我很放心,人家可是为咱们知青做过不少好事,有目共睹。再说,这点小钱人家也不在乎,还会讹了你这点小钱?”

有人编了个关于李思明的小故事,说假如有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掉在地上,李思明也不会弯腰去捡,因为他弯腰去捡的一刹那,他损失的时间就价值多少多少万!

“我从小到大两辈子,怎么就没碰到过捡到美元这样的好事?哪怕一美元也好啊!”李思明听到这样的玩笑,却很郁闷地想。

第二百二十章 班门弄斧

在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

这是西方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但是这也只能代表今天的一部分人,早期历史中无数历史评论和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资本的种种“原罪”。西方国家商业化或者工业化的时期开始的最早,慈善活动也并非一日之功。而后来西方国家遗产税的开征,让富人们在让后代继承遗产的同时,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税金,而相关法律又有慈善捐款可以抵税的鼓励措施,让富人们在享受减税的好处之时,又可以博得“乐善好施”的美名。这是现代的西方,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为所有的西方富人们都比我们中国富人伟大。

当代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起初刚富起来的人,心里还很害怕“露富”,一些人主动将自己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捐出,这不是出于慈善的胸怀,而是“花钱消灾”。在80年代末,深圳蛇口曾举行了一场轰动一时并且麻烦不断的“青年德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焦点之一就是对个体户办公益事业的看法问题。“青年德育专家”认为“有许多个体户把收入的很大部分献给了国家,办了公益事业”,这种精神与做法应大力提倡。而蛇口青年则认为在“左”的阴影徘徊下的嬗变不应赞扬,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些个体户这种举动并非出自自愿,而是对‘左’的思想心有余悸的表示,个体户在赚钱的同时,已经为国家作了贡献”。“个体户只有理直气壮地将劳动所得揣入腰包,才能使更多的人相信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那是老皇历了,恐怕当事人现在都已经淡忘了,现在都到了1995年,“不笑人娼,但笑人贫”,整个社会风气变了。富人们不再遮遮掩掩,他们可以花一大笔钱买名车,买别墅,可以很潇洒地给饭店的服务员一大把小费。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也获得了对待弱势群体“为富不仁”的“好”名声。

当然还有另一部分人,热衷于慈善事业,许多人捐钱为家乡修一条路,却不忘同时修建一个纪念碑,记载下自己的壮举和伟大事迹。还有一些人在搞政治投机,慷慨地捐钱,只是为自己得到一些政治资本和不为人知的利益。这是有历史传统的,古代的那些张大善人陈老员外们,一边开着粥铺救济穷人,一边对官府充满期待,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些诸如“泽被乡里”的扁额,好“光宗耀祖”。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我们的社会里还是很有希望的,还有相当的一些人热心于公益事业,并不求回报,有人即使自己并不富裕,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也是值得提倡的。只是这种积极向上的风气,需要更多的人去参与,身体力气地去做,而不是自怨自艾地抱怨某某人为富不仁,或者指责某某人不讲道德,重要的是要先问自己做了些什么。

陈诚的知青联谊基金会自从1983年的夏天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二年,起初只有20位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有200多位工作人员,而会员也基本保持着刚成立时的状态,300人不到。这十二年以来,陈诚为此付出了心血,起初只是立足于北方,然后扩大至全国,而主要出资人李思明也一再的追加捐款,那些知青们会员们比如身为私营老板的钱大海也积极捐款,甚至还有些因为受救助而重新站起来的知青朋友们,也反过来给基金会捐款,这让陈诚十分感动。

现在基金会早已不限于知青这个范围了,她的救助对象已经扩大至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但话说回来,要不是因为李思明提供的大量的资金,光有一颗慈善的心,什么事也办不成。

陈诚及他的基金会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他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有一口巨大的箱子,里面存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有官方的,也有私人送的锦旗之类的东西。最初的时候,陈诚专门腾出在北京的一间办公室,将各种锦旗奖状一一“展览示众”,后来就放弃了,因为这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中央级的媒体,还是地方的媒体,都有对基金会的报道,也都是不吝嘉奖,但是陈诚的基金会,除了那些接受过救助的人之外,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倒不是他矫情,而是有原则的。

“我们是慈善基金会,不是赢利机构,更不是新闻宣传部门,况且我们又不是缺钱,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实处,让真正需要关怀的人获得帮助。”陈诚曾经这样说道。

但是,随着知青联谊基金会求助的群体数量在一天天地增长,她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知青朋友热心地加入进来,踊跃捐款。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思明的前下属夏天先生的老兵基金会,因为李思明的关系,许多出身军人的企业家们也参与进来,比如跟李思明有亲密合作关系的几位当过兵的老总也慷慨地捐款。这正应了李思明当初在微星科技成立时的关于企业管理的断语:企业应向解放军学习。军人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实在是不少,包括国外也一样,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其中的学问。

集腋成裘,这是个好事。但是事情总有两方面的,总是有人想搞投机。知青联谊基金会真正为中国普通大众所熟悉,正是缘于1995年9月发生的一个名誉侵权案,而轰动全国。

事情很简单,某位知青企业家在这年的8月给陈诚基金会捐了一些钱,还不是会员——会员不是基金会创立者之一,就是后来踊跃捐助并且很热心的人才加入的,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被吸收为会员的。后来人们也才知道,这位所谓“知青企业家”只不过下乡插队了不到半个月,就很有门路地返城了,而他给基金会捐款也不过一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位“企业家”显然很有头脑,利用媒体枪手长篇大论地颂扬自己的“德行”,那给基金会捐款的数额很奇妙地变成了一百万,并且为自己生产的某种保健品冠名为“知青基金会唯一推荐产品”,结果有人买了这种保健品,没长生不老,却喝出病来。

有人将这个信息反馈给陈诚,陈大会长这才知道了事件对基金会的声誉造成的严重损害,也很后悔。他派人去交涉,要求此人立刻撤去不实广告宣传,并且登报道歉,但没想到此人却很不识趣地派爪牙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给打成重伤。

陈大会长收到消息,立刻火冒三丈,这是基金会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向当地的法院提出控告,并要求此人一次赔偿名誉损失一千万,并且承担两位受伤工作人员的的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五百万。本来这喝保健品喝出病来,就在当地引起了很坏的社会影响,而这个名誉侵权案更是引起了轰动,因为单单这个名誉侵权的赔偿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是个很吸引眼球的新闻,人们众说纷纭,而媒体也是很积极地宣传着。知青基金会虽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她的能量却也不容小觑,她的知青会员们,都是从事着各种职业,有国家干部,有新闻编辑,有教师有作家有画家,也有企业家,还有很普通的工人。殴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就是殴打了这些会员,他们感同身受,更不允许有人企图破坏这个基金会的名誉,纷纷各展所能,掀起了舆论的批评力量。更让人意外的是,那些直接或间接接受过基金会捐助的人,何止一万,这些人又引发了更多的人,而且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一天天地在增长。在媒体大讨论的同时,每天都有无数的声援信件,如雪花般飞向了事件发生地的法院,当地法院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清点这些声援信件,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