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狭路相逢-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检的这顿邪火让大家都有些发憷,平时要总是微笑的人一下子发了大火,还有带着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还真就把人给震慑住了。

    何况这个比喻用的是在是狠辣,秦桧、岳飞、宋高宗之间的公案谁人不知,如果不是朝中有小人,朝中有昏君,那么镇守一方的大将怎么可能在就要赢的时候惨死!

    但是大臣们转念一想,皇上的责怪也重了一些,袁崇焕比起岳飞还是差了一大截的,他们也不是秦桧啊!

    朱由检回到乾清宫后把王承恩也赶了出去,一个人呆在偏殿里面,他看着眼前的折子真的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昨夜得到了这个捷报的时候,朱由检尘埃落定地松了一口气。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后世的争议颇多,在崇祯启用他后,先是放话五年平辽,却暗中说乃宽慰皇上的言论,后来擅自杀死了毛文龙,更加严重的是导致了差点让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的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

    但是无论史书如何记载,后来崇祯对于此人用了凌迟之行,是早就心有愤恨,还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事情在今天都仍然没有发生。而在朱由检刚刚登基万事都不安稳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马上没有理由撤了袁崇焕统辖辽东的重职。况且他知道这一战大明会赢,可以说在此战之后,后来的明史上明朝对后金几乎就没有这样的胜利了。

    然而,朱由检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也很清楚对袁崇焕此人不能没有节制的任用,他敢做出无诏杀了朝廷命官的事情来,说明此人多少存在着问题。可是又要用谁去遏制呢?或者说在宁锦之战后,辽东的政策是不是要发生改变。

    其实他与朝上的大臣也没有区别,同样希望在袁承焕的去留上再要仔细思量,但是他又心中难过,如果要人走,也不能抹去他的所有功劳。纵使袁承焕的辽东策略上,也与守将大员间有着其他的不和,但是这种将军人用生命在保家护国的功绩彻底抹去的事情,朱由检自问还是做不到。

    朱由检自嘲地笑了一下,他已经慢慢变成了坐在龙椅上的皇上,但是始终不可能是一个真的古人,有些良知不曾消散,只是深埋。

    他可以为了算计藩王而杀人,也能利用朝臣之间的不和而制衡政局,但若是终于等来了一场大明的胜利,他连封赏功臣也做不到,那么真的有资格有朝一日问鼎天下吗?所以,他为了袁崇焕而悲,也为了他自己而哀。

    “皇上,吴大夫求见。”王承恩的声音在寂静的乾清宫显得有些突兀,他今个还是第一次见到皇上发大火,就是不知道到底是为了谁在发火,要说单单是为了一个袁承焕,王承恩不相信皇上会重视一个人到了克制不住脾气的地步。

    “让他进来吧。”朱由检揉了揉太阳穴,吴无玥这个时候来也逃不开辽东的事情。

    “恭请圣安。”吴无玥微微行了一个礼,就在边上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他还是那副老样子,却先说起了旁的事情,“胶州湾那里的造船,四个月过去了已经完工了一大半,三宝太监曾经留下的资料十分的有用,有了那些图纸不要说是海船,就是航海用的仪器也有了着落。那两个人在胶州湾共事的也不错。”

    吴无玥说完了胶州湾的事情转而说起了孩子的问题,“皇上到底想把几个孩子寄养在我那里,我是一个大夫,不是老妈子,你给了一个搭把手的哑婆婆,但是要管三个人还是有些忙不过来,雨化田除了没有来看看雨佑仁是不是长大了一些,距离他学习绝世武功的年纪又近了一些之后,就没有做过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对了,听闻皇上得了一对龙凤胎,我还没有说一声恭喜。不过龙凤呈祥这样的话,我是不会说的,我再强调一遍我是一个大夫。孩子生的是男是女,都与爹娘有关,而双胎则和祖上是不是有这个先例,后人有没有继承这个潜质有关,祥瑞一事着实不能轻易开口。”

    朱由检听着吴无玥絮絮叨叨的情绪竟然放松了下来,在这个当口龙凤胎遇上了宁锦大捷也只有吴无玥会说此事与祥瑞无关了,他还真是敢说,即便是雨化田也不会说,倒不是不敢,而是那人心有所虑。“你来到底想要说什么,不会为了这些小事吧。”

    “这些事情都不小。”吴无玥正色反驳到,“胶州湾的造船是一等的大事。而皇上不能因为所谓祥瑞影响后宫平衡更是大事。”

    朱由检点点头,“朕知道,太子只会是一个人,这次田氏的双胞胎也是赶巧了。不过,孩子还小,他们不能被压着太多的福气,这样的流言也不会传的太久。”

    吴无玥也不纠缠这个话题,他只是说了应该说的,听不听怎么做是朱由检的责任。“我来确实是为了辽东一事。说起来,袁崇焕的这个胜仗来的正是时候,有了他的胜利,皇上后面的事情才能顺利的进行。不过对于辽东的方案,皇上要有一个准备,这一仗虽然败退了后金的皇太极,赢了名声,但是辽东所收到的损失也是极为惨重。宁锦防线可以说是毁之一炬,都破损了七七八八。大小凌河两城的军事防御都被皇太极破坏,宁远与锦州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冲撞,本来想要构筑的防线现在也成了空,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说皇太极的目的也已经达成了,他虽败北回师但是却也是胜了。”

    “朕知道,现在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我们要重新选择对于辽东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朱由检将自己做的一张表格拿了出来,上面是从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王之臣、高第、袁崇焕几位分别出任辽东的经略或督师,这几个人先后出任了辽东的最高掌管者,可是在他们所采用的政策确实迥然不同。

    **

    就在乾清宫内朱由检振作起精神与吴无玥探讨起来时,卫所中的雨化田却接到了一份辽东的密报,这份密报走的居然是锦衣卫的路子,直接上呈到了京城。

    雨化田看了之后,心中猛地一沉,他想起了朱由检昨夜的不安,难道龙凤呈祥真的抵不过天意如刀。    在三人饱餐了一顿之后,朱由检让朱彝经先回去休息了,仍旧没有提起究竟为什么让他到京城来,好像真的是为了照顾这个遭逢大变的少年一般。

    徐光启饭后留了下来,准备开始汇报这段时间的工作。

    一个多月以来朝中围绕着内阁推选与藩王的事情就没有消停过,但大明朝里还是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毕自严忙着绞尽脑汁把税粮收上来,徐光启被召回之后,没有能像历史上那样去礼部研究历法,虽然那个东西在古代十分重要,但是朱由检认为当务之急这位的才能还是更应该用到农事与水利上面。

    徐光启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书,被朱由检要求去上林苑嘉蔬署里头好好转转,然后将所学结合实际,与当地的菜农进行一些深入交流。

    说起嘉蔬署是个什么地方呢?朱由检也是来了明朝之后,才知道原来传说中的皇家特供的菜园子真的存在。

    上林苑是一个机构,那里有各种手艺人。永乐帝朱棣在北京建都后,从山西移民来一批手艺人,比如良牧署负责养家畜,林衡署负责种水果,嘉蔬署负责种蔬菜等等,按照他们的分工不同一共分成了五十八个营。

    永乐帝在京城的广宁门以南,圈了几百亩荒地,让那些善于种菜的人定居在那里,顺带把耕牛、粮种、农具都下发了,从那时起他们就定居于此,以为了皇家种植特供蔬菜的光荣任务而生。然在一开始的时候,这片土地是荒地,但它的地势不错,水网交织,土地的肥力也不错。又加之在皇家的高标准严要求下,菜户营的人都练就了一手种菜的好技能。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如果不发明火药、水泥,不种植土豆、玉米,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朱由检也心血来潮地去过嘉蔬署,想着指点方。遒一下,但等他见过世面后,不知道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好消息是他身处在十七世纪,那些应该到中国来的东西都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不会犯下人在汉朝就把土豆播种到神。州大地上的汤姆苏时间轴错误。但坏消息是作为一个从后世来的非务农出身的人,根本弄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朱由检听着下面人说了一堆,怎么把从南边来的粮种改良成了适合北方种植的粮种,又怎么培养出了更加优良的只对本朝唯一供应对象皇家中人的五星级土豆,然后他很镇定地转头离开了。这个重担还是交给徐光启吧,专人行专事。好歹人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篇《甘藷疏序》,在那里面就大力宣传着要效仿闽粤一带,在江南也要广泛种植这种,高产、多用、易活的作物,以而让这个灾情肆虐的年代中多一份粮食保障。

    徐光启带着一些人去了嘉蔬署,正是为了土豆专程去的。在这个时代,土豆又叫做番薯、白薯、洋芋等等。总之称呼很多,徐光启考证了不少书籍,土豆在万历朝的时候从西洋被传入了大明,在广州与福建两地都有它的踪迹。由广东而来的被认为是大夫林怀兰从交趾所得,由福建来的被认为是商人陈经纶从吕宋获得。

    鉴于外来粮食的生长性,以及它在当地种植需要经过的适应期,徐光启在嘉蔬署做了仔细地研究,毕竟种菜这件事情,不是你把种子撒下后浇水施肥就可以的。还要与土地的肥力、当地的气候、粮种在不同地区的最适宜分支种类等等,都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而嘉蔬署作为皇家蔬菜特供地怎么可能不跟着潮流,他们早就引进了土豆。只是因为在朱由检之前,没有皇帝喜欢吃,所以种是种了,但是种的不多。但即便留种不多,听种植的菜农说,这个东西不娇贵,在这个少雨水的地方算是高产量的作物了。

    朱由检为什么单单提起了土豆,毕竟这玩意在一般人看来没有米饭好吃。而徐光启在心中猜测,主要还是灾。荒闹的。灾。年的时候有吃的就不错了,味道怎么样,食物的种类是不是合胃口早就不重要了。

    这些年他赋闲在江南,也已经着手研究哪些作物更加适合几十年天。灾不断的时节。没有想到自己与皇上心有灵犀地想到了一起去,土豆是个好东西啊。如果是在万历年后任职的官员,又真的是想要为吃不饱的百姓考虑的好官,就应该要想想如何提升粮食产量。

    特别说到万历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徐光启在翻阅了大量的农政资料后,看到了前人所做的良好示范。

    万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泉州饥。荒中,当其他的粮食都已经因为货源紧缺而开始价格飙升时,土豆由于其稳定的产出,让百姓们依靠着它渡过了灾。荒。同样在是万历二十二年,福建灾。荒的时候,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下令推广种植甘薯,称其为‘金薯’,赞誉这种高产的作物帮助百姓渡过了饥。荒。

    徐光启拿出了一份奏折呈交给了朱由检,“皇上,臣在嘉蔬署颇有所获,前日上呈的《甘藷疏序》里还并不全面。这些从洋人那里引入的番薯粮种适合南方的气候,若是要移植北方,藤种收藏的问题是一大难事。难怪放翁先生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菜户营的菜农们已经把这个难题解决了,就是像藏着菜果过冬那样,可以用窖藏的方式来保存署种,而有了这个办法,就解决了育种的问题,如此一来真是一个大好消息,在北方种植的产粮甚至会比南方更加的多。而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粮食歉收问题,总算是有个解决的办法了!”

    朱由检看到徐光启脸上藏不住的兴奋,这个突破在明朝而言,简直是要改变整个大明根源性衰败之一的突破。但是徐光启的兴奋劲头也才这么一下,又板起了脸孔,“但臣还是有所担忧。”

    如果这个外来的作物真的如此好,那么为什么从可以考证的万历二十二年,到如今的三十四年之中,都没有被全面推广开来呢。金学曾还曾经总结了引进番薯元老陈振龙的经验,他撰写了《金薯传习略》,为什么番薯仍然没有被大家接受呢。

    徐光启明白这里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有些真实的理由可以意会不能言传,党。派政。治上的倾。轧造成了施。政力度的低下。

    要推广一个外来的东西,没有坚定的决心是完成不了的。百姓们对外面的事情知道的不多,你说这个粮种高产量,又怎么作保。若不是到了像是发生灾荒的地步,他们不会轻易尝试自己不懂的东西。

    “皇上,番薯是好物,只是想要在北地的推广,恐怕还有难度,百姓们对这个东西不熟悉,要想种植也不容易。”

    朱由检把一份已经拟好的旨意交给了徐光启,“子先不用多虑,这件事情朕办定了。近日从各个藩王手中收回来的田地已经要陆续分给流。民,他们想要拿。土。地也要接受朕的条件。在那些地方凡是试着种植番薯的,一律免去两年的田。地。税。嘉蔬署的那群菜农既然手艺如此好,也不能闲着,光给朕种地种得好不算什么功绩。让他们几个人一组,轮流着出京去传授那些种植的心得,凡是有所成的,都可以得到赏银,这笔银子就从朕的内库里面出了。”

    徐光启听了眼前一亮,要是朝廷真的如此有力地促成番薯的种植,那么在北方的大面积种植确实是有完成的希望。免去田赋对于百姓而言,特别是那些刚才安顿下来的流。民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其实流民也知道这几年北方的天气不好,传统的作物产量不高,即便他们不会用全部的土地来种土豆,但是也一定会开辟出一些种植的土壤来。而且朝廷还下派京中的种植好手,如此一来成功地几率就大大的提升了。

    “那么南方几处藩王属地中,所捐献给朝廷的田地又作何打算呢?”徐光启没有忘了在湖广等地还是有几个藩王封地的。那里的粮。食。问题相对好一些,不像北方这些年总是犯。旱。灾。因为皇上的政。策是流。民回到原;籍去分取藩王的捐地,那么南方一带的流民少,这些土地就也没有很人去领了。

    “他们自然也有他们的任务,朕总不能厚此薄彼吧。”朱由检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藩王,“既然田地他们已经捐献给朝廷,有了地就不怕没有人种,那些土地上雇佣一些农民,而根据出产粮食的多少,百姓也按着比例得到他们的那一份,多劳多得自古如是。具体的事情你们可以商议一下。”

    徐光启低头称是,要是让朱由检把所有的法子都想完了,要他们这些官员也就没有用了。

    ***

    雨化田在徐光启走了之后,进屋看到了朱由检微微蹙眉地坐在那里。雨化田心中有些疑惑,事情明明都按照着他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难道还有什么不稳妥的地方?

    “皇上,几个王府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妥当,后事已经安排好了,那几个闹。事者的家人都给了一笔安顿的银子,也让他们往南边去做小买卖了。”

    “恩,你安排了就行。”朱由检对那件事情已经不再关心,利用流。民逼迫藩王,这样的事情就永远地埋在灰尘中,不用让第三人知道。他也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变得越来越多,一些人的死亡只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