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山变-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趁着皇帝看上谕的功夫,奕奏答,“皇上,咸丰十年是皇上三十整寿,臣弟等想来,自皇上登基十年来,四海升平,天下万民安康,皆是皇上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之成果,至此整寿之日,臣弟请旨,命四海臣民,大肆持,与我皇上庆。”
“唔,到咸丰十年的时候,朕就是而立之年了呢?”皇帝孩子气的挠挠头,轻笑着说道,“卅年蹉跎,一事无成啊。”
“皇上这话,让臣等无地自容。自皇上登基以来,内惩奸邪,外肃吏治,期间惠民新政,在在分明,天下百姓,哪一个不虔心祝祷,愿我皇上龙体康健,万寿无疆?”奕说,“便是古来圣贤,也不外如是……”
他径自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着,皇帝的心思却不知道游离到哪里了。三十而立,他也真的是想热热闹闹,隆而重之的办一次,领受一番臣工的孝心。只不过,一想到开了这个口子,各省争相孝敬,种种特产、礼物奔载于途不说,各地摊派、需索之情怕又要再现旧观——自己虽然是皇帝,拿了别人家的礼物,毕竟手软——有些事再想办,就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
心中是无数次的委屈、叹息,皇帝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们的这份心意,朕领了就是。至于万寿节庆的持,还是照朕在咸丰元年所颁的上谕而行吧。不可过于奢华。”
翁心存察言观看出皇帝心中大为意动,只是碍于前言,不好改口而已,悄悄的给身边的曾国藩使了个眼示意他再做求恳。
不料曾国藩误会了,以为让他顺应皇上的话来说呢,当下碰头答说,“臣也以为,如今虽是四海升平,然自今年以来,北地数省,旱、蝗之灾频仍,百姓嗷嗷待哺,若是此时为皇上万寿节庆大肆扬厉的话,只恐更伤民力。臣以为,不如等来年,天时大好于今年的时候,再行宣诏。”
翁心存一呆,曾国藩居然领会错了?
皇帝无可无不可的笑一笑,“曾国藩的话说得对,左右还有几年的功夫,眼下这也不是什么急务,还是想想,怎么认真研讨救治灾民,才是上策。”A!~!
第87节 山西政事
第87节山西政事
山西兵变,哄传天下,各省所有督抚大员无不深切关注,不料邸抄发出,竟是全然不理兵士怨怼之情,铁了心要护持张运兰一般,除了张运兰和肃顺二人之外,将山西上下痛责一番。诏旨中特别言明:‘吴衍、晏端书、和端三人,任职以来,不思进取,只图蒙混度日,一待宦囊丰盈,便做ōu身隐退计——此等心肠,尚以为能瞒哄朕躬,受其欺耶?’
接下来是对山西一省官员的处置:‘吴衍三员,各降两级,罚俸一年,夺吴衍、晏端书双眼花翎;长寿身为总兵,为私情在营中与直属长官当众厮打,份属不敬;兵士群情汹涌之际,该员全无决策,实属无能。着立即免去总兵职衔,回京听用;哗变之营中参领、佐领、副将,一概降两级,罚俸半年。’
上谕传到山西,军营兵士碰头谢恩以毕,都是面如土朝廷居然这样偏袒张运兰?便是他当年对敌之际立有战功,厚此薄彼一至于斯,也太过让人失望了!
倒是吴衍几个,心中另有打算:兵制之事,太过重大,一旦为兵士哗变所要挟,只怕日后各省纷纷仿效,就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控制的余地了,与其等到那一天,不如先一步痛下杀手,将这种状态提前扑杀——至于受了委屈的官员,如吴衍、长寿等,日后一道恩旨即可起复,全然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而在这一次兵士哗变事件中立下第一大功的肃顺,旨意中没有丝毫提及,倒让吴衍几个人替他很觉得委屈,“雨亭兄功在晋省,我等忝在地方,崇功报德,万难坐视,朝廷有赎罪的功令,我们大家捐廉。请我鸥老领衔出走,为肃兄……”
“多谢诸公盛意,皇上简派我到泽州,也是命我守牧一方,晓谕百姓,所谓雷霆雨露皆是皇恩,我怎么能为差事辛苦而有畏难之意呢?心领了!”
肃顺神态自若,在太原又住了几天,临行前,把张运兰叫到自己下榻的管驿,对他说,“张老兄,这一次的事情,皇上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以我看来,圣心于老兄你无任事之能这一节,怕是还是很有微词啊。”
经过这一次的折冲,张运兰老实了很多,虽然板子没有落到自己身上,但自从长寿解职,押回京中之后,他心中一大感失悔。他是粗人,但并非傻瓜,眼看着原本相jiā有年的同僚为自己落得罢官免职的下场,营中将佐、兵士嘴上不说,心中怕的都恨透了自己!
“大人……”他的品秩远高于肃顺,但当年肃顺任职户部的时候,也是经常到天津驻军营中去的,因为这样的一层渊源,张运兰始终以僚属自居,“不瞒您说,经过这一次,卑职心灰意冷!我虽然练兵士极为严厉,但自问心中并没有什么坏念头……,不过是希望把这些人早一点的磨练出来,日后为国出力。想不到,他们居然给我来了这样一手?”
他叹息着,语气中是一片无奈和伤神,“我想,大人回任之后,我也要上表朝廷,请辞差事了。”
“你瞧?幸好我临行之前,找你,和你面谈一次了!”肃顺是那种料事如神的得意笑容,“大人,这话怎么说?”
“我问你,皇上待你如何?”
“天高地厚之恩。”张运兰虚虚抱拳,“张某虽不识字,却也懂得道理,皇上待我等新军兵士之恩,便是杀了我的头,也是报答不完的。”
“这就是了。你既然有这份心,又怎么可以为一己私心,置皇上练兵大计于不顾呢?”
“我没有!”这样的话流到外面,自己如何做人?张运兰觉得不能受这样的委屈,大声辩驳,“张某之心,可对日月……可表君父,是从来不曾忘怀的。”
“你不要着急。”肃顺示意他稍安勿躁,“我问你,如果你是旁省的将佐、兵士,同样受新兵制之苦,心里总打算要把光武军新派来的什么统兵大员赶走,却找不到途径,偏偏这时候,听说山西出了一档子事,张运兰残兵以待,引发众怒,兵士齐聚哗变,以去留相争。你会怎么样?”
这番话说得又绕嘴,又费神,张运兰听不懂,瞪大了眼睛望着他。肃顺也不解释,继续给他说,“你是不是也会注意朝廷的举动?眼见朝廷铁了心的要把新兵制推行下去,你是不是也会打消了那些无稽的念头,认真练?但就在此时,你听人说,张运兰居然上表辞差了?你又会怎么想?”
这一次张运兰听懂了,“我想,我会以为是山西兵士哗变,虽然朝廷回护张运兰,但他自己无脸驻留,只得灰溜溜的卷铺盖走人了。”
“这就对了。你想想,若是各省兵士存了这样的心思,即:虽然朝廷有心回护,也不打紧,左右只要闹上一场,练兵大员就会滚蛋——到了那时候,兵制腐败,回复旧观,张老兄,都是你一人肇祸啊!”
“那,我就留下?不走了?”张运兰苦着脸向他问计,“大人,您是读过书的,您给我说说,兵士看我如同仇人一般,便是上命不得违背,兵士演,没有半点精神,我在一边看着,都替他们难过,耷拉着脑袋,像死了亲爹似的,这样的兵,你让我如何练法?”
肃顺和李慈铭听得好笑,各自抿起了嘴唇。
光笑不能解决问题,肃顺看向李慈铭,问他,“爱伯,你怎么看此事?”
“学生想,一味干练,未必能够见功,不如……”
“怎么样?”
“不如行以奖惩办法。”李慈铭说,“学生当年初到大人府中时,听大人提及,光武军新建时,请美国教习,入营教授战法,奈何兵士不肯听从,只以为天朝自古以来,兵法大家恒河沙数,何用一介洋夷来教授?后来美人教习没有办法,和兵士打赌……”
“你是说,让绿营新兵于营中与同僚比试?”
“不是在营中,学生想,左右是以练兵为目的,不如就到临近省份,同友军互相切磋。”李慈铭说,“不论是临近的山东还是陕西,都有从光武军中派下来的练兵大员,想来与张大人一般无二,也有着类似情境!倒不如借这个机会,命人统筹期间,然后行以军法布阵,胜者有赏,负者有罚。公平之处,一目了然。兵士没有旁的话说尚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学生想来,此举必能激起士卒步武好强之心,届时,兵士演之际,当是另外一番景致了。”
肃顺深思良久,霍然张目,“办法是好,只不过,带兵出省,关系重大,……”
“自然是要报请朝廷奏准的。”李慈铭不当回事的一笑,“而且,大人当初不也说过吗?皇上于大人离京之前,曾经说过,未来数年之内,皇上有意西幸!不论三年两载,等到皇上御驾到了,正好也是兵士练,小有所成之期,岂不正好可以容皇上临场一观?看看这数年来,各省演的情形到底如何?”
“嗯,这个办法好。左右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底定下来的。”肃顺点头说道,这才注意到,两个人的话题已经越过了张运兰所言及的事情,歉然的笑了一下,“张老弟,我二人只顾自己,倒把老兄的事情忘记了,失礼了。”
“哪里,卑职虽然听不大明白,却也知道,李先生所说,实在是好计。若是依此而行的话……”
肃顺忽然打断了他的话,“现在还说不上依此而行。”他说,“带兵出省,何等重大,我等只能报请圣裁,张老兄,日后回应之后,可万万不能晓之于人,以既成事实胁迫朝廷啊——皇上最恨臣下取巧,你要切记切记。”
看他神è严肃,不似在开玩笑,张运兰赶忙站了起来,“请大人放心,我都记下了。”
“在此事落下之前,老兄不妨在军中行以怀柔之法,于士卒多一些关切,少一点责打,日久见人心,总能收功的。再有就是兵事演,也尽可以此时以劳逸结合之道行之,张老弟,每天七八个时辰的练,就是铁人也经受不起啊,又何况这一群早就给养懒了的丘八?”
张运兰咧开大嘴,憨憨的一笑,“我明白了!读书人见识就是不一般!”
于是,肃顺和李慈铭为之莞尔。
送走了张运兰,肃顺和李慈铭再在管驿中品茗说话,“爱伯,你真的以为这样跨省训练,与友军佯装作战,以收整军之效的办法能够行得通?天朝自古以来也没有这样的规矩啊?”
“规矩?大人敢莫是忘记了吗?皇上登基以来,所破除的规矩,可有几多?又岂会多了这一项?”
“我只是有点担心,所谓兵凶战危,名为彼此佯攻,一旦有个闪失,可怎么得了啊?”
李慈铭一愣,突然大笑起来,好半天的时候笑声消止,他这才说道,“大人,不要说没有什么闪失,就是有了,怕是也轮不到大人担忧的吧?”
肃顺同样是一愣,也给他想起来:自己现在不过是四品小吏,整军训练的大事,如何轮得到自己出头奏言?陕甘总督、山西陕西两省巡抚,听闻此事,不知道会有多么热心哩!想到这里,肃顺觉得有一种委屈——几时皇上才能想起自己,下旨让自己回京去啊?
回京之日遥遥无期,肃顺由蔡斌带领巡抚衙的亲兵小队护持着回到泽州府,双方拱手告别,蔡斌等自去不提。
这一边,留任署理公务的高心燮来给大人道过乏,随即拿出一份公事来,“大人,您看看这个?”
肃顺接过来,这是一份山西督粮道发往泽州府的公事,内容是说,泽州府上报省内督粮道,府城下辖高陵、杨萍、凤台三县旧有粮仓三十五,新增粮仓五十八,总计储粮一百九十七万石,其中高陵、阳平两县,所有旧仓,年久失修,值逢连月阴雨,仓中粮米被水霉变,请准予将霉变之粮提调而出,以市价贱卖,不足之数,等待来年,粮仓整修一新之后,再行充填归仓。看看下面注明的日期,是咸丰八年四月十日。
肃顺眉头紧皱,仰头向天的沉着,“去年的六月?”他转头问高心燮,“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大人到太原府之后,泽州府公务闲暇,学生闲来无事,翻看往日案牍卷宗,意外得知的。”
“我倒还记得,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入夏之后,山西、陕西两省并未有雨水吧?怎么会?……”肃顺突然站了起来,“碧湄,这件事之后,可有后续公事?”
“有的。”高心燮立刻又拿上一份公事来,“大人您看?”
这份文件是在五月初六日,由省内督粮道和巡抚衙转发泽州府的,内容是说,本年四月十日所奏,粮米发霉变质,以市价售卖,粮款解部之后,未雨绸缪计,从省内平阳府所辖的临汾、洪两县;大同府所辖的怀仁、山阴两县;宁武府所辖的偏关、神池、五寨三县,分别ōu调粮米,以充库存。不可使省内遭有天荒年景,百姓流离失所云云。
肃顺立刻猜出来了,山西省上下勾结一气,倒卖粮库存粮!这样的事情本来不必着急填补上,不料皇帝派自己到山西来,吴衍几个慌了手脚,赶忙从旁的府县ōu粮,填充泽州府库!只是,这终究是自己心中所想,未必是实,手中只有这一份往来公事,即便附在折子的下面给京中呈递上去了,怕也是没有任何结果的。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大人?大人?”高心燮在一边叫了几声,肃顺方才清醒过来,“怎么?”
“大人,山西以巡抚、督粮道上下其手,侵鱼亏空一事,经此已可见端倪,大人以为,接下来是不是要给皇上上折子呢?”
“这先不必急,只有两分公事,就能够定死吴衍等人的罪责了吗?”肃顺慢悠悠的摇摇头,口中答说,“总要有了实际证据,方可呈文。”
“若是能有自然极好,只是,学生怕泽州上下,通同一气,早就为上官威逼利过,否则的话,这么多官儿,居然就没有一个首告的?”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雁过留声,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蛛丝马迹。便是粮库、仓场之中的官员全数为吴衍几个买通了,那些百姓呢?那些为之穿针引线的商贾呢?那些购买粮米的坐商呢?我就不相信,没有任何可供查找出来的漏的!”
说到这里,肃顺打定了主意:倒要借助这一次的大案,完成自己重返庙堂的意愿。这其中有任何人敢于碍手碍脚的,都要毫不留情的搬开它!A!~!
第88节 寡妇曹氏(1)
第88节寡妇曹氏(1)
连续三天的查探,却并无半点成果,在肃顺到任之前,吴衍料到他会到泽州府下辖的数县去,观临检查新、旧粮仓储粮情况,故此早有准备,从邻近各府县ōu调粮米,填补亏空之数,还特别命人知会晓谕各粮仓所属吏员:“肃顺为人峻厉,一旦发现其中有弊,行事之间必不留情面,故此,此事不但关系上峰的仕途官道,更与列位息息相关,不可有丝毫疏忽大意。”
众人得了上峰的告诫,自然不敢说动,等到肃顺办完了兵制之事,回到府城开始探查粮米亏空一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半点效果了。“大人您看?这是上数月前,替换而出的霉变粮米,还有三百余石未曾售出,都放在库中呢。”凤台县知县屠卓领着几个人到了某处粮仓的前,让仓场的差役打开大立刻一股霉变的气味冲了出来,“唔,果然是呢!”
“大人,这里气味难闻,还是请大人移步官厅说话吧。”
肃顺向里面望了望,并不多做停留,转身回到官厅,摆手示意几个人都坐了下来,“屠老弟,不知道这等霉变的粮米,是由何人买去,用作何用啊?”
“是。霉变粮米,多由蓄畜人家买去,用来喂养之用……故此,购者多为四乡散户,殊不堪追查。”
屠卓自以为说的圆满,殊不知最后一句却成了蛇足。肃顺当然明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