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仓拖着孙权,直往北城而去,此时的凌统,正在那里巡城。
    等待了多日,按捺了多日,凌统终于等到了手刃仇敌的这一天,眼前周仓把孙权给他送来,凌统简直是欣喜若狂。
    于是,凌统便令将孙权绑了,将他按跪在地上,自己则亲举着大刀,准备做一回刽子手。
    “孙权,临死之前,你还有什么话说。”凌统高举着刀锋,冷冷问道。
    “悔不该与颜良为敌啊……”孙权幽幽叹息着,道出了他的遗言。
    将沉的落日,照在孙权脸上,照出的是一张充满悔恨的脸。
    凌统再无犹豫,高举的大刀,奋然斩下。
    (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八章 平江南,望中原
    时年夏末,颜良斩孙权,平江东,威震天下。
    杀了孙权的颜良,自将大军返回应天,大赏三军,安抚士民。
    从去岁开始,颜良从柴桑一路杀到了吴郡,近半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是一直处于战争的状态之中。
    尽管连战连胜,最终进而灭了孙权,攻取江东,但麾下将士的体力与精神,说实话,确已是达到了极限。
    便是因此,虽有周瑜仍据淮南,对江东还有相当的威胁,但颜良还是决定,暂时息兵休战,让将士们恢复精力,同时,也可以抽出精力来巩固胜利果实。
    孙权虽败,但江东却仍是人才济济,为了恩威并济,收取人心,故颜良迁治所于应天之后,就启用了诸如顾雍、虞翻等不少江东名士,以充实他的霸府。
    而在用人方面,颜良还特意征辟了不少,曾在孙策时代被杀戮的豪强大族出仕,以借助他们对孙氏的怀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世族方面,颜良知人善用,在对待百姓方面,颜良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对于遭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丹阳郡一线,颜良法外开恩,下令免除该郡一年的赋税,而对于吴郡等其余江东诸郡,则根据受战争破坏的不同程度,予以减赋。
    因是去岁柴桑鏖兵的原因,孙权在江东粮食欠收的情况下,为了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曾几度向江东百姓加征粮赋,弄得是江东百姓怨声载道。
    如今颜良不但免除了他们被加征的粮赋,还对原有的粮赋也予以削减,如此“仁政”,很快便使江东百姓欢欣鼓舞,个个盛赞新主的仁慈。
    在颜良的软硬手段兼施之下,江东士民很快就忘记了被杀的孙权,转而拥护颜良这位神武雄略,仁慈爱民的新主。
    当然,颜良对江东人不仅仅要施恩,还要提防。
    颜良知道,东吴的军制在三国时期十分特殊,实行是的兵为将有的私兵之制。
    这私兵之制就是说,兵马部曲归将领私人所有,即使是孙权,也不能越过将领,直接调遣他的兵马。
    历史上,诸如陆家一族,更因拥有着强大的私兵,达到了连孙氏皇**深为忌惮的地步。
    孙权之所以采用私兵制,乃是因为他的基本国策是限江自保,需要用私兵制来赢得那些江东土著的支持。
    颜良则不同,他的志向是进取中原,全据天下,自然不会让这些倾向于划江而治的江东土著,影响到他的大业。
    故此,颜良征服江东后不久,就旋即废除了孙权实行的私兵制,将江东的兵员,统统转为国有。
    颜良的改制虽然对江东土著有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碍。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征服江东的战争中,东吴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东吴的士卒也死伤过半,整个孙氏集团的军事体系,基本上已完全瓦解。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吕蒙、凌统等旧降之将,或是陆逊、朱桓等新降之将,他们所领之兵,基本已不是原先私有的部曲。
    因此,当颜良废除私兵制时,自然就没有多少阻碍的力量。
    当颜良休养生息,以待再战的同时,他也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天下的局。
    许攸的司闻曹,几乎每天都将北方最新的战况,及时的送到颜良的手中。
    而整个北方的战争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邺城之战。
    原先之时,袁谭的幽燕铁骑,一路南下,直取巨鹿。
    刘备所率的青徐之军,也进据广宗,摆出一副进军巨鹿的架势,意图与袁谭形成夹击之势。
    袁尚不得已之下,只得尽聚冀州之兵于巨鹿,打算拼死挡住两个强敌的合击。
    但就在袁尚兵马尽在北面,邺城空虚之际,刘备却突率大军,由广宗南下馆陶,绕过袁尚的北面防线,从东面阳平郡攻入魏郡,数日时间内便直抵邺城城下。
    此时邺城之兵不过七千,乃是由袁尚谋主审配坐镇守御。
    刘备以三万精兵,合围邺城,并以伏兵之计,打退了袁尚的数路援兵。
    而袁尚因是在巨鹿被袁谭所牵制,无法率大军回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巢邺城陷入了重围之中而不得救。
    于是,在颜良水淹邺城之时,刘备也用诸葛亮之计,决漳河之水以淹邺城。
    城中人心惶惶,城外洪水滔天,审配之侄审荣为求自保,便暗中与刘备勾结,偷开邺城东门,尽放刘备的大军入城。
    围城一月,刘备便借着二袁纠缠之际,偷得渔人之利,一举攻下了这座河北的心脏城池。
    邺城一失,袁尚治下诸城,无不望风而降,或降于刘备,或降于袁谭。
    兵败如山倒的袁尚,只得被压缩在巨鹿、广平和赵国三个郡国之间的狭小之地,苦苦的支撑,败亡之势,已成定局。
    “刘备此人,渔翁得利的手段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这位刘皇叔本为枭雄,今得孔明相助,看来真是如鱼得水啊。”
    庞统纵然自傲,但对与他这“凤雏”齐名的“卧龙”,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颜良却只淡然一笑:“刘备攻取冀州,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孤想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要再跟刘备交手,士元,你可有自信胜过你那位鹿门的同窗吗。”
    司马徽和庞德公等襄阳名士,曾在鹿门传道授业,庞统、诸葛亮、徐庶等人,均曾在那里学习,尽管庞统要年长诸葛亮很多,但他二人称为同窗也不为过。
    “孔明这个人,确为王佐之才,只可惜啊,他凡事太过于求稳,需知兵法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奇正相合,孔明正缺一个‘变’字。”
    庞统三言两语,道出了诸葛亮的软肋。
    颜良微微点头,深以为然。
    其实当初诸葛亮辅佐刘琦之时,并非就没有翻盘的机会,而且诸葛亮确实也出过几条好计。
    只是,诸葛亮的的计策,却屡屡为不按常理出牌的颜良所破解,或许这其中也有诸葛亮不擅用奇的原因在内。
    念及于此,颜良便笑道:“士元这么了解诸葛亮的软肋,如此看来,你对战胜这位同窗,是志在必得了。”
    颜良原以为庞统为自信的称是,但这时的庞统,却反而鲜有冷静的摇了摇头。
    “孔明虽然不擅用奇,但他用正兵的能力,却是世所罕有,如果刘备能给他十万兵马,孔明从北到南,一路平推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北到南,一路平推。
    庞统对诸葛亮的评价,已是非常之高了。
    颜良却没有一丝惊讶,相反,此时的颜良,却愈加兴奋起来。
    此前与诸葛亮的几番交战,那位卧龙总是躲在幕后操纵,如今他辅佐刘备,终于是站在了前台。
    这也就是说,颜良终于可跟诸葛亮正面交手,见识见识他传说中用正兵的手段。
    “很好,诸葛亮要是没有两把刷子,跟他交手岂非无趣,孤倒是要看看,到时候是谁平推谁。”
    议完了刘备方面,颜良便又让许攸将曹操方面的情报道来。
    相对于刘备的坐收渔人之利,曹操东进的战争,可谓打得颇为艰难。
    身为河北名将的韩猛,麾下虽只有一万兵马,但依靠着函谷关之险,却生生扛下了曹操数月之久的进攻。
    曹操攻洛阳不下,只得改变了策略,由弘农郡偷渡黄河,一举攻占了河东郡。
    河东一破,通往太原郡的南大门,就此被打开。
    曹操遂留曹仁率部分兵力,继续进攻洛阳,自己则率三万主力,长驱北上。
    兵微将寡的高干,如何能是曹操的对手,连战连败,被曹操连下西河、平阳二郡,兵锋直入太原郡。
    曹操数万大军兵围并州刺史部所在的晋阳城,高干苦守月余,势单力孤,便弃了晋阳城,逃往了北面的雁门郡,转而归顺袁谭,请求袁谭的支援。
    雁门郡地势险要,曹操念在洛阳未破,攻破晋阳之后,便暂不北上,反是南下夺取了上党郡,对韩猛控制的河内郡形成了威胁。
    河内郡若失,曹操的大军就可以从该郡南渡黄河,从西面和北面,同时对洛阳形成夹攻。
    如此一来,以韩猛一万的兵马,根本不足以抵御两面的夹攻。
    “这样看来,洛阳之战很快就要结束,韩猛只怕用不了多时,就要投降曹操了吧。”颜良猜测到。
    许攸拆开了另一道情报,当他看过手中的帛书时,眼眸中却不禁闪过一丝异色。
    “主公说得没错,韩猛确实投降了,不过他却没有投降曹操,而是以河南、河内二郡,投降了刘备。”
    听到这个情报,颜良心头微微一震,脑海之中,猛然间就闪过一个令人欣喜的念头。
    回头看向庞统时,庞统的脸上,也正浮现着几分喜色。
    “曹操费了半天力没得到的东西,却给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咱们的曹公岂能甘心,看来曹刘开战,为时不远矣。”颜良冷笑道。
    “曹刘开战为时不远,咱们渔翁得利之日,也将为时不远了。”庞统亦是诡笑着补充道。
    (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九章 磨刀霍霍向猪羊
    如今北方之形势,袁尚即将覆没,其地盘被曹操、刘备和袁谭瓜分,乃是已成定局。
    根据目前的战争发展情况,战后的格局将是,刘备据有青徐兖三州,外加半个冀州,从中获利可谓最大。
    袁谭已据幽州,今再得半个冀州,以及并州北部数郡,获利虽不及刘备,但也勉强可以接受。
    唯有曹操,攻洛阳不下,只得了半个贫瘠的并州,所得利益最少。
    如此看来,整个北方将形成三强并立的局面。
    三路之诸侯,刘备地盘虽最大,但其麾下精兵猛将,不及曹操精良,而且缺乏骑兵之利。
    而曹操平定凉州之后,获得了产马之地,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骑兵优势。
    至于袁谭,同样拥有幽并铁骑之利,兵力和地盘虽不多,但因占据由北向南的地形之利,实力亦不可小觑。
    三路诸侯盘根错节在两河一带,为争中原,拼个你死我活只怕再所难免。
    相对而言,颜良跟这三路诸侯的直接利益冲突,就要少很多。
    目下颜良虽然灭了孙权,据有了荆扬豫三州之地,纯论地盘的话,堪称当世第一。
    但因颜良地盘偏南,除了许都、梁国等部分统治区外,大部分的地盘都地处偏南,非是两河腹心地域,非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攻曹操,有秦岭之险,若攻刘备,中间又隔着一个周瑜,总之都不是太顺手。
    当然,颜良也可以选择从许都进兵,在淮南未夺的情况下,直接进军两河,但那样一来,他就可能面临到刘备和曹操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而且肆机以待的周瑜,也可能趁机发兵南下,威胁江东。
    权衡利弊,经过与众谋士的商议之后,颜良最终定下了接下来的方略,还是要先取淮南,解除周瑜这个碍眼的祸患,然后再看是对刘备,还是对曹操动手。
    大的基调一定下,颜良旋即开始进行向淮南用兵的准备。
    眼下江东方平,还需要一些时日来镇抚,而秋收在即,也不宜在此时抽调青壮劳动力,不惜影响收成,仓促的对淮南发兵。
    故在发兵北上前,颜良至少还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欲平淮南,必先取合肥。
    身为穿越者的颜良,自然不会不清楚,合肥之于淮南,有多么的重要。
    曾经的历史中,东吴与魏国从曹操时代起,就在合肥不知进行了多少场争夺战,结果,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
    合肥,就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一次次的断绝了东吴进取淮南的梦想。
    不过,现在形势却不同了。
    曾经的历史上,东吴难以攻下合肥,那是因为吴人不擅步战,又没有骑兵,故而才会被张辽以八百骑兵,击破十万吴军,成就名震逍遥津之不世之功。
    但现在形势却逆转,据有合肥的周瑜反而不擅步战,又没有骑兵。而处于进攻方的颜良,恰恰步战是其强项,且颜良的骑兵虽然不多,但纵横江淮平原还是没有问题的。
    颜良现在所需要的,只是时间。
    随着秋末临近,大批的神行骑开始从荆州方面,陆陆续续的东调,颜良的水陆兵马,也开始暗中的向庐江一线集结。
    只等秋收一结束,颜良即刻便将发兵北伐淮南。
    ……寿春城,大都督府。
    昏暗的厅堂中,周瑜和诸将的表情,都异常的凝重。
    退守淮南的周瑜,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江东之战的局势,根据周瑜的设想,以鲁肃的才能,以及应天城的坚固,只要孙权能决心固守,守个一年半载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那个时候,颜良师老城下,恢复士气的周瑜,便可率军南下,从背后给予颜良沉重一击。
    再然后,颜良败归荆州,孙权实力大损,那时的江东,便将凭由他周瑜纵横。
    但令周瑜震惊的却是,颜良仅仅用了不到数月的时间,就轻松的攻下了固若金汤的应天城,这惊人的攻坚能力,自是令周瑜极为忌惮。
    而不久后,余杭失陷,孙权被斩首示众的消息传来,整个寿春城更是一片震怖。
    周瑜虽然恨孙权对他的猜忌,但毕竟主臣多年,而今旧主为仇敌颜良所害,周瑜岂能不感到些伤感。
    至于他麾下的将士,他们虽然选择了忠于周瑜,但这些到底也与覆没的孙权和江东诸将,出于同源,此时听闻孙权被斩,周泰、陈武等将战死的消息,不免有些兔死孤悲。
    “江东已灭,近日据细作回报,颜良正在向庐江一线集结兵马,大有北犯淮南之意,照颜良这般攻城的能力,连秣陵城都挡不住他的兵锋,只怕合肥一座孤城,实在抵挡呀。”
    阚泽表现出了忧心忡忡之意,其余诸将,多也表示同感。
    周瑜踱步于堂前,眉头深凝,久久不语。
    不时,周瑜还会干咳几声,那是因为前番气血攻心所致内伤,至今尚未能痊愈。
    周瑜虽乃颜良深恨,但此时的他,却再不敢轻视颜良的用兵能力,他很清楚,倘若颜良当真大举来攻,仅凭他手头现有的两万兵马,能否抵挡得住,实在是没把握。
    苦思半晌无解,周瑜目光转向了阚泽:“那依你之见,本督现下当如何以应。”
    “依泽之见,想要抵挡颜良的侵略,眼下唯有一条路可选。”阚泽语气肃然起来。
    “哪一条路?”周瑜精神微微一振。
    “向刘备求援。”
    听得此言,周瑜的眼前顿时一亮,仿佛豁然开朗了一般。
    但随即,周瑜兴奋的眼神,却又黯然下去。
    “刘备织席贩履之徒,本督岂能向他低头求救。况且,前番本督水淹寿春,亲手从刘备手中夺下了淮南,那刘备必是怀恨在心,就算求他,他也未必会出手。”
    周瑜乃世家大族出身,对于出身卑微的刘备,自有些看不起,更何况,此前刘备还曾败给过他。
    阚泽却劝道:“此一时彼一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