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辩攻占了草原,有上万铁骑可供调用,我军没有战马来源,骑兵不足,只有退过大江,据大江天险,守吴会多山之地,使战马之威无从施展,或可划江而治,得半壁天下。”

“半壁天下?”袁绍沉吟着:“如此一来,河北可就拱手相让了,河北士大夫岂不寒心?”

“盟主,河北儿恐怕早就对盟主寒心了。审配从草原上归来之后就闭门不出,却又宾客不绝,天知道他在草原上干了些什么。说不定……”

袁绍忽然转过头,眼神凶狠。郭图吓了一跳,没敢再说下去。不过,他很清楚袁绍的想法,否则他也不会说这样的话。

审配和文丑潜行到草原上劫杀刘辩,两百精骑没能杀掉刘辩,却折损超过半数,损失不可谓不大。诡异的是审配和文丑两人却完好无损的回来了,而且一回来之后,审配就闭门不出。文丑虽然没有辞去军职,却也是日夜饮酒,无时不醉,成了一个废人。

他们在草原上究竟遇到了什么?据说是被刘辩一个人打败了。两百精骑被一个人战败,这怎么听也不像是真的。袁绍一直抱有怀疑,却无从问起,心里早就结了疙瘩。此时郭图再提起这件事,无异于提醒了袁绍:河北人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忠心耿耿,说不定和刘辩达成了什么协议呢。

可是,郭图说退守长江以南也不现实。河北人是他的根基所在,如果离开冀州,河北人未必会愿意跟着他背井离乡,到落后潮湿的江南定居。没有了河北人的支持,他连袁术的实力都不如,甚至无法战胜拦住他退路的曹操。

于今之计,恐怕只有先和袁术联合,利用山东的人力、物力优势和刘辩周旋一番,看看情况再说了。

“给公路去信,要他向我靠拢,合兵一处,与刘辩决一死战。”袁绍站了起来,捏紧了双手,又道:“让他小心曹操,这个阉竖遗丑自以为是龙,恐怕早就和刘辩眉来眼去的了。如果他敢三心二意,我就行收拾了他。”

他又看看郭图,沉声道:“立即召集诸将议事,不能让流言散播,乱我军心。多派校事,一旦发现有不轨之人,立刻抓捕。”

“喏。”郭图连忙答应。

……

濯龙园,刘辩沿着水流,缓缓前行。

杨彪落后半步,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属吏,手里捧着一大叠帐本。杨彪不时的拿起一本帐本,翻到某一页,向刘辩报出一串数字。

“陛下,出兵山东,平定天下,的确是理所当然。可是,这事急不来,欲速则不达啊。”

刘辩走下凉亭,在栏杆前坐下,指了指对面的石栏杆。“杨公,你也坐吧。”又对那个司徒府的属吏说道:“把帐本放下,捧着怪累的。”

属吏怯怯的看了杨彪一眼。杨彪没好气的说道:“陛下让你放下,你就放下,犹豫什么。”

属吏红了脸,连忙将帐本放在杨彪身边,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刘辩打趣道:“杨公这两天是不是太累了,火气不小啊。”

杨彪尴尬的笑笑:“为了陛下出征的事,臣这些天的确有些累,火气是大了些。不过,这些年轻人也让人生气,听说陛下征召贤良入京议政,一个个不知天高地厚,也想着一鸣惊人,连自己的差事都不用心了。好多事都要臣自己去办,实在有些不堪重负。”

刘辩同情的点点头。“没错,有热情是好的,却也不能耽误了本职工作。不过,司徒府的属吏都是杨公看中的年青俊杰,他们有这样的热情,也是一件好事。”

“唉——”杨彪长叹一声:“事的确是好事,只是……”他欲言又止。不知怎么说才好。说实在的,他对刘辩是有些微词的。山东失守,国家财赋本来就捉襟见肘,刘辩还要同时办两件大事,对他这个司徒来说,压力太大了。各地成千上万的贤良应征入京,沿途的开支,入京后的食宿,哪样不要花钱?刘辩还要组建大军出征,又要支出大量的军费,这钱从哪儿来?

杨彪今天来找刘辩,就是为了这事。贤良征召的诏书已经发出去了,不少人可能已经在路上。再让他们回去,显然不合适。可是大军出征却不急在一时,完全可以再等一等。等贤良会议结束之后,差不多秋收的粮食也下来了,正是出征的好时机。

刘辩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静静的听着。杨彪知道他还在等长安的消息,希望杨修、刘巴能从长安调拨一些粮赋来解决问题。不过,杨彪清楚,这个可能性微乎其乎,长安一直在备战益州战事,也没什么节余。

史阿快步走了过来,后面跟着一个风尘仆仆的骑士。

“陛下,长安来了使者。”

骑士走到刘辩面前,单膝跪地,奉上一份奏疏。刘辩接过,看了一眼,眉毛渐渐的挑了起来。

“杨公,山东的战事看来必须缓一缓了,益州有突发情况。朕要先取益州。”

杨彪大喜:“什么突发情况?”

“刘焉病重,快死了。”

第429章 根基与枝干

戏志才劫走了卢夫人,火烧刘焉大堂的事,刘辩早就知道。这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事,所以他并不意外。可是他并不知道刘焉因此落下了病根,等贾诩安排在益州的密探发现刘焉久不露面,而且有医匠频繁出入州牧府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后的事了。

刘焉是个野心很大,手段也很毒辣的强权人物,为官经验老到,所以敢违抗朝廷,而朝廷在短时间内也拿他没办法。可是他的几个儿子没有这样的本事,如果刘焉病重而死,益州内部必然会发生内讧,此时取益州,正是最佳时机。

更何况刘协监国的一年时间里,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西线的张辽已经平定了羌地,虎视眈眈的准备杀入益州,而东线的刘表也一直陈兵江陵,如果不是逆流而上的难度太大,他大概已经攻入了益州。

取益州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以,贾诩一接到刘焉病重的消息,就派六百里加急送来了消息,而刘辩一看到这个消息,也立刻做出了先取益州的决定。在与杨彪、皇甫嵩等人商议之后,刘辩立刻带着禁卫营和龙骑赶往荆州。与此同时,张辽出武都,牛辅出汉中的诏书也用六百里加急发了出去。

……

颍川郡,三千龙骑像一头巨龙,挟带着雷霆之势,沿着官道急速前进,沿途的百姓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已经越境而过,留下一路震惊。

镇南将军张燕闻讯,带着数十名亲卫,出城三十里,赶到阳关迎接。

看着远处扬起的烟尘,张燕又惊又喜。惊的是刘辩为了行军速度,居然只带三千精骑,喜的是这三千龙骑的气势惊人,即使还没有到眼前,他已经感觉到了那种慑人的压力。

得知张燕亲自前来迎接,刘辩也没有放慢脚步,他策马而来,在张燕面前停住,勒住了驳兽。

“飞燕,辛苦你了。”

“陛下亲征,尚不言辛苦,臣怎么敢说辛苦。”张燕满面笑容,连忙上前行礼。见刘辩没有停下来说话的意思,他也不客气,翻身上马,与刘辩一起前进,只是落后刘辩半个马身。感受到驳兽的凶猛气息,他胯下的那匹战马有些紧张,不停的打着喷鼻,烦躁不安。

刘辩见了,摆了摆手,将刘协叫到跟前。“阿协,将你的马换给镇南将军,你带人到前面去,打理一下驻营的事宜。”

“唯!”刘协翻身下马,将马缰递到张燕手中。张燕受宠若惊,不敢受,刘协笑了,伸手接过张燕的马缰。张燕见了,不敢再犹豫,否则就成了刘协为他牵马了。他连忙翻身下马,对刘协深施一礼。

“多谢殿下。”

刘协微微一笑,也不多说什么,翻身下马,带着孙策等人急驰而去。他的年纪虽小,身手却非常敏捷,看得张燕又是一呆。

这片刻的功夫,刘辩已经驰出十余步远,见张燕还没有赶上来,便叫了一声:“飞燕!”

张燕如梦初醒,翻身上马,赶上刘辩,半是解释,半是赞叹道:“陛下,数月不见,陈留王进步神速,让臣大感意外。”

“是么?”刘辩笑笑:“你别看我这弟弟年纪小,境界可不低。对了,栖之最近有没有给你写信?”

张燕摇摇头:“臣驻守颍川,军务繁杂,很少和栖之他们联络。”

刘辩没有点破张燕。张燕警惕心非常重,借此机会表明黄巾军出身的将领之间并没有联合之意。他转头看看张燕。“飞燕,栖之年初悟命,西征之际又破了境,你可要抓紧一些,要不然将来黄巾四将再聚首,你这个大帅将何以自处?”

张燕当然知道杨凤悟命破境的事,也想过刘辩提出的问题,当下便笑道:“栖之是西征之际破境,陛下如果希望臣也能破境,不如也给臣一个征战的机会吧。”

“哈哈,我正准备说,你就先等不急了。”刘辩哈哈大笑,摇了摇手中的马鞭。“这次取益州,虽说是三路围攻,可是益州四塞,易守难攻,难度可不小。我担心袁术会趁机生事,断我粮道,你能不能为我守住后方?”

张燕有些失望,可是随即又高兴起来。虽然不能随刘辩出征,可是独领一军更有立功的机会。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刘辩要想攻克益州,就必须取江淮之间的粮食为资,他这个任务可是非常重要的啊。

“陛下有诏,臣焉敢不从。”张燕挺起了胸膛。“但有臣一口气在,可保袁术不能进荆州一步。”

“如此,我就放心了。”刘辩沉吟片刻,又道:“黄巾力士还有多少?”

张燕心头一紧,略作犹豫,随即说道:“多年征战,损失不小,这些年又有一些因年龄和伤痛失去战力,目前能战者还有两百余。”

“挑一些精锐,加以训练,凑满五百人吧。堂堂的镇南将军,手里不能没有一点杀手锏。”

张燕大喜,连忙躬身拜谢。他知道徐晃的贴身亲卫是五百战斧手,刘辩让他把黄巾力士增加到五百人,无异于将他与徐晃并列,这是对他的器重和信任,也是对他谨小慎微的酬赏。

“谢陛下。”

“这一仗打完,你就要挺进江南。江南多山多林,骑兵施展不开,到时候就要靠黄巾力士这样的精锐步卒。你要提前做好准备。另外,你给管亥送个消息,朕希望他能挑选一些精通水性的将士,将来在水师上有一技之长。”

张燕欣喜若狂。杨凤、郭泰坐镇西北,手下有强悍的骑兵,他有黄巾力士这样的强力步卒,如果管亥等青徐黄巾再在水师占一席之地,那黄巾军的实力将在大汉的军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实力,谁还敢轻视黄巾军?由此可见,刘辩诚意满满,他不仅没有违背当初的承诺,而且对黄巾军寄予厚望。

张燕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他虽然投降了朝廷,却没有放弃黄巾大旗,而且把这杆大旗举得更高。有了刘辩的鼎力相助,他相信黄巾军可以走得更远,他们不再是蝼蚁一样的存在,而是大汉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刘辩拒绝了张燕入城驻营的邀请,就在城外的军营中休息。

处理完相关的事务之后,刘协起身,准备向刘辩告辞。他想了想,重新坐了下来。刘辩见了,眼皮微挑:“还有事?”

“皇兄,臣弟有一事不明,想请皇兄指点。”

“说。”

“臣弟听说,陛下不仅增加了黄巾力士的限额,将来还要让他镇守江南?”

刘辩瞥了刘协一眼,无声的笑了。刘协知道这件事并不奇怪,他敢当面质疑,这件事却很难得。

“黄巾四将,各镇一方,这原本是好事。可是杨凤、郭泰都曾经是张燕的部下,如果让张燕进据江淮,黄巾军就有了富庶之地,万一有异心,如何是好?”

“那就不要让他们有异心。”

刘协皱着眉头,不解其意。刘辩招了招手,让刘协靠近一点。他抚着刘协的肩头,温和的说道:“阿协,你说,是黄巾军野心大,还是世家豪强的野心大?”

刘协不假思索。“当然是世家豪强的野心大。”

“那我再问你,大汉的根基是世家豪强,还是像黄巾军一样的普通百姓?”

刘协沉默了片刻,拱手道:“皇兄,臣弟明白了。大汉就是一根大树,世家豪强是大树的枝,可是普通百姓却是大树赖以存活的土地。根深则叶茂,枝强则干弱。”

刘辩赞赏的看着刘协,轻轻的拍了拍。“阿协,你能这么想,我非常高兴。你才十一岁,就有这样的见识,可见你的天资是好的,只是以前总是忙于眼前的事务,眼界未免太窄了些。这次出来,有机会见见世面,对你大有裨益。”

“多谢皇兄教诲。”刘协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拱身起身。“忙了一天,皇兄早些歇息,臣弟不打扰了。”

刘辩没有多说什么,摆摆手,示意刘协自便。刘协转身离帐。

……

荆州,襄阳城。

诸葛玄坐着马车,缓缓驶进了西门。诸葛亮坐在他的右边,两人谁也不说话,眼神凝重。他们一直隐居在城西的隆中,平时来襄阳城的机会不少,可是这次与往常不太一样,是荆州刺史刘表下令,让蒯祺亲自作书,邀请他们前来议事。这让他们心生疑虑,刘表与诸葛玄的关系不错,两人经常往来,可是诸葛亮却一直以年幼为理由,多次婉拒了刘表的征召。刘表也没有勉强。这次让蒯褀出面,却让诸葛亮无法拒绝。

蒯祺是诸葛亮的大姊夫,又是荆州豪强蒯家的子弟,论情论理,诸葛亮都不能拒绝。

刘表一定要他来,是为了什么,难道是又要他入幕?

诸葛亮心生疑虑,心里有些忐忑。

马车来到刺史府前,通报之后,蒯褀从里面迎了出来。一看到诸葛亮的脸色,蒯褀就笑了。

“不要紧张,使君还没有强人所难的习惯。请你来,只是为了验证一件事。”

诸葛亮松了一口气,笑了一声:“不知道是什么事?”

“《风后书》。”

第430章 聪明误

诸葛亮脸上的笑容一僵,诸葛玄的眼中甚至闪过一抹惊恐。

诸葛亮手中有《风后书》是秘密,除了他们两人之外,就连诸葛亮的姊姊都不知道,蒯褀是从哪里知道的,刘表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看到诸葛亮叔侄的惊愕,蒯褀很满意。他对诸葛亮叔侄很不满。诸葛玄将诸葛亮的大姊嫁给了他,目的并不单纯。他们背井离乡,客居荆州,说是隐居隆中,耕读避世,可他们怎么可能真正做一个农夫呢。他们是士大夫,根本不会操持农活,更不可能以佃户的身份立世。他们需要土地,需要耕作土地的佃户,这些从哪儿来?除了刺史刘表的赠与之外,当然是蒯家、庞家这样的姻亲之家来供给。

蒯家、庞家愿意与诸葛氏结亲,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姊姊长得漂亮,更不是因为诸葛氏的家族背景——对他们来说,琅琊诸葛氏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家族,更何况他们背井离乡,一无所有。

他们是看刘表的面子。

可是诸葛亮却一而二,再而三的不给刘表面子,这让他们很不舒服。更让他恼火的是,诸葛亮藏有《风后书》这样的上古秘笈,却连一点风声都不透露给他们,还把他们当姻亲吗?

蒯祺有一种被人利用,同时又被人蔑视的屈辱感。不过,世家子弟的涵养让他不会把这些情绪摆在脸上,此刻看到诸葛亮刹那间的惊愕,他非常满意。

你以为你有秘笈,隐居参悟,就能真的呼风唤雨?错!没有家族的实力有支撑,你什么也做不成。同样,如果你不把我们当回事,你连最基本的消息都得不到,还怎么运筹帷幄。

“《风后书》?”诸葛亮很快恢复了平静,“姊夫从哪儿听来的?”

蒯祺笑容灿烂,如春日阳光。“孔明,你隐居深山,不问世事,当然不知道了。陈纪陈元方死了,你知道么?”

诸葛亮的眼角抽搐了一下,心头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