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话三国-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牛辅一招夺回先势,再不留情,一口气劈出七刀,刀刀直奔王允要害。
王允挥动长剑,剑光霍霍,将牛辅的攻势一一破解,却也被牛辅逼得步步后退,一直退到了墙边。后背贴上了墙,再也无法后退,面对着牛辅力猛势沉的一刀,他绝望的举起了手中的长剑。
“当”的一声,长剑被牛辅劈为两半,战刀在王允额头一寸停住,一缕白发被刀风激起,飘然落地。
牛辅收刀,后退了一步,不屑的一笑:“拼命?你会拼命吗?你拼过命吗?”
王允面红耳赤,气喘吁吁。他瞪着牛辅,嘶声道:“贾诩何在?我要见他。”
一声轻叹,在室内响起,贾诩拱着手,慢慢的走了出来。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王允,轻叹道:“既然心存大义,慷慨赴死也就是了,也不枉烈士之名。你应该知道,就算你愿意投诚,陛下也不会接受的。”
王允寒声道:“你们早就知道?”
“早就知道。”贾诩点点头,云淡风轻:“一直等着。”
“等什么?”
“等陛下凯旋,将你们一网打尽。”
王允愣了半响,仰天长叹:“天意!天意!”说完,举起半截长剑,横剑自刎。
鲜血迸溅,贾诩向后退了一步,正好退到鲜血之外。他转过头,打量着王盖,笑了笑:“你知道郭淮为什么迟迟不来了吧?能悟命之人,总是有点见识的。”
王盖面如死灰,一声不吭,走到王允身边,将王允的尸体扶起,倚墙坐好,捡起断剑,猛的刺入自己胸膛。
第255章 通天台
云阳甘泉山,甘泉宫旧址。
刘辩负着手,站在通天台的废墟之前,回想着汉武帝当年站在新筑成的通天台上的雄心壮志。
汉武帝有两个梦想:一是开疆拓土,开万世太平;一是成仙得道,享万寿无疆。
很可惜,这两个梦想只完成了半个。他在位期间,基本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却没能开创太平。他还没死,大汉就已经面临着崩溃的局面,流民四起,经济崩溃,而他的告缗令等政策也让无数的家庭破产。
对告缗令的功过,后世评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从大局出发,必须将对匈奴的战争进行到底,而豪强富户们眼中自私自利,对朝廷苦口婆心的劝诫一而再,再而三的视若罔闻,汉武帝不得不出这样的下策。也有人说,这是穷兵黩武,竭泽而渔,以国家名义掠夺民财,而他鼓励告发的命令更是激发了人本性的恶,以至于人人自危,道德沦丧。
孰是孰非,谁也说不准。
但是结果很明显,面对即将崩溃的天下,最后退让的是汉武帝,他下罪已诏,停下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可是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儒门的抗争还在继续,并最终导致了王莽的篡汉自立。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而后人说了千年,最终也没说清楚。就当时来说,主流思想对汉武帝是没什么好评价的,宣帝即位,曾经下诏尊崇武帝之功德,要为他上尊号、设庙乐,结果长信少府大儒夏侯胜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汉武帝无益于百姓,不应该给他尊号和庙乐,引起一片哗然。而群臣反对夏侯胜的理由也只是抗诏,并没有否定夏侯胜对汉武帝的评价。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赞成夏侯胜的观点:汉武帝不是一个好皇帝,没什么功德可言。
如果不是通读汉书,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刘辩也不敢相信在后世与秦始皇并称的汉武帝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居然是这样的一个评价。
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这个疑问在刘辩心头盘旋了很久,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至于眼前的通天台,更是汉武帝的一大罪状。求仙问道,奢侈浪费,是汉武帝身上的另一个标签。
脚步声响起,刘辩侧了侧身,看到贾诩快步从山下走来,不由得歪了歪嘴角。
看来王允死了。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刘辩从来没有认为王允是贾诩的对手。王允虽然也有一顶王佐之才的桂冠,可是他性情太过刚烈,除了董卓那种失去了理智的人会中他的圈套,只要稍有点智商的人,都会对他生硬的转变有所警惕。一个为了大义,宁死也不肯向宦官低头的人,会突然之间变成谄媚的小人?如果不是有诈,就是大伪。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值得提高警惕,小心戒备。
“陛下。”贾诩走到刘辩身后,躬身施礼,语气平静,听不出一丝丝兴奋。刘辩相信这不是贾诩在装。对付王允,对贾诩来说太轻松了,根本不值得骄傲。
“文和,你说说看,孝武皇帝内削诸藩,外拓四夷,为什么却没能留下好名声,反而怨声载道?”
贾诩沉吟片刻,淡淡的说道:“因为这只是他一个人事业,不是所有人的事业。”
刘辩品味了片刻,微微一笑:“朕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独夫,所以他的臣民也没有把他当成领袖,而是当成敌人。”
贾诩眨了眨眼睛,一抹笑容从眼中一闪而没。“陛下,孟子说得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孝武皇帝心中只有他的功业,没有天下臣民,天下臣民心中当然也没有他。”
刘辩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再往浅白了说,其实还是利。百姓为他的征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没有从他的征伐中得利,当然不会把他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贾诩皱了皱眉,若有所思。
刘辩没有解释,他相信以贾诩的聪明,很快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征服了不少匈奴部落,投降的匈奴人成了他的臣子,对他来说,这是值得夸耀的功绩。可是,那些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富,甚至付出了性命的百姓却没有从中得利,很多人还被他赏赐给匈奴人,成为匈奴人的奴隶,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不得不说,汉武帝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把子民当成子民,在他眼里,也许大汉的百姓真的和两脚牛羊差不多。不仅是汉武帝,其实很多皇帝都是这样的看,所以州长者才会叫牧。牧者,放牧也。放牧谁呢?当然是那些百姓。
这就是所谓的君之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国人就是不相干的人。你的事业,与我无关。
“文和,这次从九原回到甘泉,朕只用了五天时间,甚是便利。”刘辩转过身,欣赏着甘泉山的秋景:“鲜卑初服,尚未安稳,西羌未平,万里西域更是盼王师如盼父母,居于洛阳,多有不便。朕想迁都长安,天子守国门,你看如何?”
贾诩心头一喜。等了很久的决定,终于从刘辩嘴里说出来了。迁都长安,是西凉人的心愿,也是他贾诩的心愿。不过,贾诩可不是那种毛头小伙子,片刻的喜悦之后,他提醒道:“陛下,迁都乃是大事,要慎重才行。”
“这当然。”刘辩点点头:“特别是在山东未平的情况下,迁都长安,难免有示弱之意。所以,朕会在长安停留一段时间,却暂时不会宣布以长安为都,等大臣们适应一段时间,再说不迟。”
“陛下思虑审慎,臣就放心了。”
“迁都长安,是为了就近对付羌乱,出兵草原方便,可若是想长治久安,真正控制草原,朕还需要一个更靠近草原的行宫。你看,哪里比较合适?”
贾诩愕然,他打量着刘辩,想从他脸上看出他是不是在开玩笑。迁都长安是可以理解的。山东叛乱,洛阳无险可守,迁都长安,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同时也有利于平定羌乱。可是再建一个靠近草原的行宫是什么意思?有董卓守朔方,公孙瓒守辽东还不够,天子要亲自坐镇草原?
天子想干什么?难道他准备放弃整个中原?
聪明如贾诩,一时也有些糊涂了。
“呵呵,看来文和一时也没有好想法。不急,我们再议。说说战事吧,准备得如何了?”
贾诩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说道:“陛下,王允已经就擒,关中意图不轨的叛逆也一一抓捕在案,秋收已毕,颗粒归仓,郭泰所部的黄巾可以投入战斗,现在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边章、韩遂了。臣建议,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在扶风境内全歼边章、韩遂部,一举解决西凉的问题。”
刘辩对远处的荀攸招招手:“公达,你也过来,一起议议。”
荀攸连忙走了过来,对贾诩拱拱手:“侍中安好?”
贾诩微微一笑:“公达,听说你在定襄用㭎鼓曲大破鲜卑人,找个机会,我们共同探讨探讨?”
荀攸也笑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能和侍中探讨阵法,求之不得。”
……
“撤退?”韩遂看着马超,不怒反笑:“孟起,你……没听错吧?”
马超尴尬的点点头:“文约说,我父亲真是这么说的。攻击陇关一个月了,徐荣守得太紧,我们没机会啊。眼看着天气转凉,马上要下雪了,再不回金城去,我们怕粮草供应不上。”
韩遂哼了一声:“打进关中,不就有粮了?郭泰带着几万黄巾军在扶风屯田,虽说是初来乍到,收成有限,可是供我们吃还是够的。如果进了长安,那更不用担心粮食了。”
马超苦笑:“要是能攻进去,那当然再好不过,现在不是攻不进去吗?文约叔,你也在萧关这么久了,现在不是还在萧关以外?”
“那是因为我在等一个消息,现在,这个消息来了。”韩遂神秘的笑了笑:“用不了两天,张辽就会关门迎接,我会安步当车,直入关中。”
“有这样的事?”马超狐疑的看着韩遂。
“傻小子,我会骗你吗?萧关之敌,不在萧关之外,而在萧关之内啊。”韩遂得意的拍拍马超的肩膀:“你是在这里等着,和我一起入关,还是赶回去,在陇关外等着我给你父子开门?”
见韩遂一副胸有成竹,不像说笑的样子,马超彻底傻了。
……
萧关城外,一条僻静的山道上,王晨勒紧了坐骑,小心翼翼的打量着前面的骑士,抹了抹额头的汗。
虽然是并州人,可他还是第一次走这么偏僻的山道,听到山里那些怪异的声音,就已经让他胆战心惊了,再突然看到一个披甲执戟的骑士站在面前,更让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王晨颤声道:“前面何人,为何挡道?”
骑士微微一笑,拱拱手:“在下扶风李蓉清,奉行征西将军张文远之命,请王君到萧关坐坐。”
王晨脸色煞白,摇晃了两下,扑通一声摔落马下。
第256章 望穿秋水
“张辽撤军了?”王国冲进了韩遂的大帐,惊喜若狂,全无半分名士风范。
“真的?”韩遂也大吃一惊,抬起头看着王国,手中的书卷“啪”的一声落地。
“我也是刚听说。”王国尴尬的说道,随即又得意起来。连韩遂都不知道的消息,自己却先知道了,可见人脉还是不错的。“文约,你还不知道?”
“我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韩遂也恢复了平静,站起身来,捻着胡须,在帐内来回踱了两步,突然又停了下来:“会不会有诈?”
“有诈?谁有诈?”王国瞪着韩遂,疑惑不解。
“张辽,或者……王允。”韩遂瞥了韩遂一眼:“王允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我相信牛辅不是他的对手,可是他也未必对我们有什么善心。如果他想把我们诱入关中,一举歼灭,那……”
王国一惊,眼珠一转,随即又笑了起来:“文约,你太谨慎了。王允能有什么实力?牛辅的人马以西凉人为主,对于西凉人来说,是王允更有号召力,还是你我更有号召力?王允如果想以西凉人来对付西凉人,除非他疯了。”
韩遂觉得有理,自失的一笑,又坚持道:“虽然王允害我的可能性不大,却不得不防着张辽。万一他是想把我们诱入六盘山,予以伏击,还是很麻烦的。”
“文约,我们时间不多了,容不得你如此瞻前顾后。”王国手一挥,意气风发:“依我之见,谨慎是必要的,却不能拖延得太久。这样吧,让阎行、马超先行,有这两员猛将探路,就算张辽设下埋伏,也无济于事,不可能伤及我大军主力。”
韩遂不置可否,出了大营,登高远望。
远处,萧关的城头只剩下稀稀拉拉的旌旗,再也看不到往日旌旗招展,戒备森严的场面。虽然城门还没有开,却展露出几分颓败之气。韩遂见了,心头一松,脸上露出了笑容。
王国更是喜形于色,谈笑风生。
马超也是喜笑颜开,如释重负。他本来就不想撤,只是迫于父命,不得不来萧关与韩遂会面。现在张辽不战而退,萧关唾手可得,韩遂的预言已经实现,想来陇关也是如此。关中终于对他们敞开大门,想想都让人觉得兴奋。还是韩遂这位名士有办法啊。马超暗自叹了一声。他们父子虽然号称是伏波将军的后人,可是扶风马家根本不承认他们,王允与韩遂联络,眼中却没有他们父子,着实可恨。
仔细的观察了形势,又派出斥候打探,确认张辽真的已经撤出了萧关,正在向关中撤退。韩遂终于放了心,立刻找来阎行和马超,让他们领三千人马为前锋,迅速跟进,然后又派人到萧关叩关。事情很顺利,萧关应声而下,城门大开,迎接韩遂入关。关里已经没有多少人马,张辽几乎将所有的主力都带走了,关里只剩下一个叫李蓉清的都尉,还有三百多老弱。
在内城大堂上坐定,韩遂抚着胡须,从容的问道:“张辽为什么突然离开?”
李蓉清手足无措,显然还没有从突然变故中回过神来。他迟疑了片刻:“属下……也不清楚,只知道他收到了一封军令,随即就点起人马,连夜出关。他走得很急,属下……只问了一句,还被他斥责了一通。”李蓉清揉了揉头,又结结巴巴的说道:“看样子,好像是长安出了事。”
韩遂没有再问,以李蓉清一个都尉的身份,不可能接触到太多的机密。从他的只言片语来看,张辽有可能是急着赶回长安,至于是向王允效忠,还是要解救牛辅,控制长安局势,那就说不准了。以张辽的身份来看,两种可能性都有。
韩遂沉吟片刻,请来了边章和王国、北宫伯玉等人,经过仔细商量,韩遂决定留下李文侯守萧关,自己率领主力,火速入关。如果张辽是为了对付王允而赶回去,没有他的帮助,王允未必是张辽、郭汜等人的对手。
……
升头山,薄落谷。
刘辩坐在驳兽背上,极目远眺。
巨大的苍鹰在上空盘旋,悠闲自得。
吕布勒着赤兔,不时的看刘辩一眼。不远处,雪狼趴在地上,两只前爪抱着脑袋,正在挨训。董白用马鞭敲着雪狼的头,唾沫横飞,正在训斥。吕布一直在装没听见,可是眼神却不由自主的瞟向雪狼,每次董白用马鞭敲雪狼的头,他的嘴角就不由自主的抽搐一下。
可惜了一头好狼。
蔡琰侧坐在马背上,一手托腮,不知道正在构思什么好文。杜氏站在一旁,拨弄着衣带,目光闪烁,嘴角带笑,神色羞涩,不时的向远处看一眼。
荀攸和贾诩站在不远处,轻声交谈着,说到得意处,两人不时会心而笑。
一切都显得那么详和和安静。
不知道过了多久,山谷中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几匹战马冲出山谷,出现在刘辩眼前。刘辩收回心神,静静的看着冲到坡前,翻身下马,快步向山坡上走来的牛金。
狼骑是轻骑兵,经常担负打探军情的任务。董白这个假骑督只是挂个名,其实干不了什么大事,她的责任大部分由牛金担了起来。
牛金跑到刘辩面前,拱手行礼:“陛下,韩遂已经入关,阎行、马超率领三千精骑,正在尾随张文远将军。韩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