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横扫天下-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牛流马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据王充《论衡》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描写诸葛亮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原,发明了一种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 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寸五分,广一尺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

又过了200多年,南北朝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又再造了木牛流马。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是: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记载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可是,木牛流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呢?千百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

查考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注引用了现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据说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

但是关于祖冲之造出木牛流马的记载为自动机械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这是关于木牛流马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陕西省汉市勉县的黄沙镇,史料记载这里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地方。据考证,诸葛亮当年8年北伐,木牛流马总共用过3次,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出发,走过250公里的栈道,到达前线祁山五丈原。

有个当地的老人曾经描绘了传说的木牛流马:“木头做的马头,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块组成马身子,再组上马腿,肚子间安上齿轮,木马后边有一个扳手,操作时一压走一步,再一压走一步。”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木牛流马是有齿轮的,而且似乎也运用了杠杆原理。

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字记载:“蜀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

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褒河谷口,这里是褒斜栈道的起点,位于汉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起程把粮草运往前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栈道非常平缓,并不陡峻。原来古代人开通褒斜栈道是非常聪明的,他们选择了秦岭山缓的一条道路,不知不觉就上了山,然后不费劲就下去了。

这样的道路上四条腿的机械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轮子的效率高,所以当时的木牛流马不太可能是四条腿的行走机械,而四轮车的可能性小,因为四轮车作为转向控制是难的,就是平地上,四轮车的转弯都不是很灵便的,所以放到那个特殊的条件下可能性小。

从栈道情况分析,似乎只有独轮车才有可能是历史上的木牛流马。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木牛流马是独轮车的话,记载,木牛是一脚四足,这个四足独轮车里面怎么体现呢?还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称包括暗藏的机关如何解释呢?

近旅澳学者康弘对木牛流马提出了一种的解释。认为:木牛流马是齿轮组传动的绞盘道系统。云贵川的深山里,同类系统还被使用着。

古籍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人行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根究这种描写,传统观点认为:木牛流马应为一种木制牛马状运输工具。一天可以走二十里,由于两千年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制造出这种水平的运输工具,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只是一种传说。

之所以出现这种误判,是因为对日行二十里的主体是人还是木牛的误解。将:“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连贯起来理解就可以清楚“日行二十里”的是人………推绞盘的人,木牛根本没有走。

的研究首先提出质疑:木牛流马如此好用,它们就应该被大力推广并流传。但木牛流马不仅没有被大众普及,就连诸葛亮当时也并不经常的所有的地方都使用木牛流马。这说明木牛流马的使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分析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的情况,可以初步断定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地域环境上。

蜀汉位于今四川,道路崎岖,多为盘山道,直线距离并不远的山与山之间走盘山道即远且难,而架设绞盘和道无疑是一种快捷便利的好办法。现四川,云南的山区道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山民出山,赶集还要靠它。其它地区绞盘道不能广泛使用,因此木牛流马没有得到普及。

诸葛亮出祁山之前,曾南征孟获,对于广泛应用于云贵高原的道应有所闻。按照它们的功能看,木牛流马应为具有可变速的伞齿轮组或蜗杆、涡轮传动的绞盘和道。绞盘需稳固。故而制成牛形,以示其坚。道上的挂斗需轻便快捷,故而制成马型,以示其捷。也有可能木牛为重型运输机械,既绞盘加道,流马为轻型运输机械,既单纯的道。

此类结构只适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不适合于平原地区运输,所以不能普遍推广。

《三国演义》上的木牛流马一直是一个迷,也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当时的生产条件简单,远不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当时把“木牛流马”写的神乎其神,也许我们很早就会把它当成神话的东西而弃之不顾了,但是就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当时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马的问世。可是时代的久远和小说的戏剧性让我们又有些一筹莫展。

“木牛流马”如果真的象书所描述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肯定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那里得到能量?

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要造出象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另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迷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迷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

木牛流马制造者是谁?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

紧接着介绍了制造木牛之法: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舌着于腹。……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众将看了一遍,皆拜伏曰:“丞相真后,派人去抢了数匹木牛、流马,并将这些木制的牛马拆卸开来,描图画形加以仿造,不到半月,竟也造出了千余匹,一经使用,也与蜀军所造效果一样,奔走进退如活的一般。

于是,魏军也用它们去陕西搬运粮草,自以为得计,“往来不绝”。岂不知,这恰恰了诸葛亮之计。

原来,表面上看,魏军造的木牛流马与蜀军所造几无二致,但这些牛马的口舌之内却有诀窍机关。当诸葛亮发现魏军开始用他们仿造的木牛流马搬运粮草时,不由得心一阵暗喜,便派大将王平带领1000名士兵以魏军打扮混入运输队,暗将木牛、流马口舌头扭转,使牛马便不能行动。

正当魏兵怀疑为怪物时,诸葛亮又派五百名士兵装扮成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一边燃放烟火,一边驱牛马而行。

魏兵目瞪口呆,以为诸葛亮有神鬼相助,也不敢追赶,诸葛亮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粮草。

这么神奇的运输工具,能够“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当时可算是巧思绝作了,因而有诗赞曰:“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然而根据现的能量守恒定律,木牛流马类似于永动机,这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所以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

古今外,向来延续通用的生产工具,都是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就连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其说蔡伦发明造纸,也是为了肯定蔡伦,对发展纸浆技术所做贡献,而议定的。

对于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雕版印刷普及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也难免会有所置疑,难道除了毕生,就没有其他人使用石刻的单体字印刷吗!

众所周知,古今运输的工具,独抡车,两抡、四抡、三轮车,都没有具体的发明人。诸葛亮是著名的历史人物,终生身为军谋宰相,并没有创造什么生产工具,也没有发明军事武器的经历。因此要说“木牛流马”是诸葛孔明发明的,很值得质疑与反思!

…… ……

第198章 木牛流马(下)

对于木牛流马,郑啸早就耳熟能详,所以当听到杜刚提到的时候,他脱口而出,没想到竟然猜对了。

唯恐是自己听错了,郑啸又重复了一句,“二哥,你听到的真的是木牛流马吗?”

杜刚见郑啸神情这么郑重,他努力回忆了一下,后很肯定点点头,“没错,老五就是这么说的,肯定是木牛流马。”

“诸葛村长,二哥,大家,你们大厅,我去仓库看看。”听杜刚确认了之后,郑啸呼地站起身,朝外奔去,直奔向仓库的位置,将一大厅的人都晾了这里。

大厅里的众人都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仓库里的那些破烂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诱惑力,竟然把郑啸这么引了去。

诸葛舟张嘴喊了郑啸几声,见他已经跑远了,不禁笑骂了一句,“这个小子,还是这么风风火火的。”

“大哥,那件事你准备告诉郑啸啊?”杜刚一旁,探过头来问诸葛舟。

诸葛舟深吸一口气,然后点点头,说道,“当然要告诉他,这场血仇已经积蓄了快一年了,也该是了断的时候了,再说他托付要找的人就他们手,要告诉他啊。”

“但是,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人的凶残,他们是有了名的睚眦必报,不择手段,如果不能斩草除根,恐怕会是个大祸害啊。”

诸葛舟的眉头也紧缩,他也知道那伙人不好惹,动不动就灭人满门,而且狡诈无比,只要有一人逃走,恐怕今后就没有宁日了。

而且,他们背后的势力非常庞大,一旦消息走漏了,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