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赵普曾经刻意打压过王化基,王化基也不服啊,便向赵匡义上奏,赵匡义从中调和,王化基才逃过一劫。

直到这时宋九才会意赵普的用意,大半天叹息道:“何必。”

这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上代是上代的恩怨,不做这些事,一旦赵普有不测,自己会报复赵承宗兄弟么?

不过宋九心里面很高兴,早死吧,老赵,早死早投胎吧。

没有耶律休哥,边境不让宋九担忧了,没有了赵普,再也没有人让他害怕了!

感谢昊天上帝,感谢哈雷彗星……

第四百五十五章 高处不胜寒(下)

赵普推荐王化基,赵匡义对王化基稍有一些印象,但御史中丞不好当的,它是言官之首,因此召见王化基,问以边事,王化基道:“治天下犹如植树,所患根本未固,根本固则枝干不足忧,若朝廷大治,边鄙何患乎不安。”

赵匡义以为然。

实际在这一点上宋九与赵普意见差不多,必重内治,必重根本,但区别就是宋九是根本好了,就必须拨出一部分力量解决边境的问题,赵普根本就根本了,至于边患,能做缩头乌龟就做缩头乌龟吧。

若是没有宋九出现,赵普在这一年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便是又将李继捧放回夏州,结果李继迁派使来降,诸臣称贺。然后呢,二人在西北勾结起来,李继行得到大量喘息发展的宝贵时间,几年后的李继迁才真正到了尾大不掉时候。

然后宋朝苦逼了。

这是赵匡义对王化基的审核。

别以为御史中丞,就可以大嘴巴乱喷了,越是言臣,说话越是要注意。

对王化基与宋九的关系,有的人会猜测,实际知道真相的人并没有谈论。宋九自从进入中书后,就有意淡化了与书院的联系,王化基为人老成,处事公平,也不会故意巴结宋九。

然而肯定多少对宋九会有些帮助作用。

这就是赵普释放的善意。

其实到这时候,更多的人都明白了,赵普快不行了,他下去后,宋九将会如日中天,不收收手,不怕宋九报复他的后代吗?

外面许多人在谈论这件事。

参谋司第一次开工。

现在人数还不多,曹彬,米信,田重进,刘延翰。

商议的就是河北河东边防,重心还是在河北,特别是米田刘三人,久在河北,对河北地形熟悉。

今年已在逐步动工,就是挖池塘,至于种植棘刺与灌柳以及芦苇,要到来年了,宋九说的于边境建设一些坚固的大堡大砦,今年更不行了,那必须等灾害过后,国家财政情况缓上一缓,才能动工。

这个水长城如何挖,这个绿色长城如何建,选择在哪些地方建大堡砦,也要考虑的,一是这几位老将的经验与智慧,二是前线将士反馈的意见,二者结合,最后在西府决议,交给赵匡义拍案,然后颁成诏书,到前线执行。

但是宋九也低估了未来的灾情……

长尾巴的彗星走了,旱灾则在继续延续。

这么长这么大的旱灾在宋朝建国近三十年的史上也极为罕见的。

甚至有人在想,若不是国家前几年备有大量储粮,宋九又正无心中为提高粮价,将储粮与夏税粮食陆续提前分散到各州府……大家都不由地打了一个冷颤。

赵匡义以岁旱减膳,然后祈求昊天上帝,或者又去拜三清,或者拜如来观音,反正法门想遍了,老天继续大太阳明亮动人,一滴泪水也不落。

他只好将诸相召集,先是看着宋九,感谢地说:“宋卿,久也。”

以前的那些粮食还是那些粮食。

然而一个在春天运,一个在这时候运,则完全是两样。

那时候粮食不值钱,贪不贪没多大意思,这时候运,能运一半到各州府库里就算不错了。

实际上若无宋九的屯田制度,在史上这时候还发生一件事,国家税粮拼命地往京城运。然而前线军粮却十分缺乏,一条途径,由朝廷将税粮往前线调,但与调到京城来不同,那是从各个运河河道由船运来的,甚至百姓是徭役,厢兵做押头纤夫,船舶都可能是官船,因此在账面上成本比较低。

可是运到前线不一样了,渐渐河道变窄,必须改换小船,改换车子,就算是徭役吧,这些厢兵与民夫得在路上吃,得在跑上喝。于是消耗十分可怕,可怕的不是消耗,因为这个消耗不大好统计,给了官吏机会,贪墨严重,查都查不好。

或者还有一件事,西夏崛起后,宋朝马匹来源可怜,只好大肆买马,但因为官吏马虎了事,许多马还没有运到各个牧监,就死了。一匹马从买的时候到运回来,成本十分高昂,甚至有时候能接近一百贯钱。

面对这种情况,宋朝苦逼了,只好承包给商人。

现在也能看出来,朝廷利用官府的资源,建设了许多坊场河渡,除非象河洲那种“合资企业”,不然开始时收益都不错,但往后去渐渐就不行了。在史上只好等王安石出来解决了。不过现在宋九陆续将这些坊场河渡承包出去。然而到了私人手中呢,马上就焕发生机。

宋九前年主管三司后,又再度大肆拍卖,甚至有的坊场河渡索性变成真正的拍卖,非是承包,卖给私人,朝廷不再插足。经过宋九大肆行动,朝廷近半坊场河渡变成了私人经营。

面对这个结果,不由让人想想无语。

甚至赵匡义有一次咆哮如雷,朕难道待你们薄吗?

不过让宋九拉着他,然后劝说,问题也不仅是官员贪墨,实际贪墨的主体还是各坊场的小吏,不清廉的士大夫与小吏会勾结起来,贪上加贪,清廉的士大夫以钱为阿堵物,不想沾碰,也给了小吏机会。

其次有一些士大夫不用心经营,或者不懂不会经营。

也不完全是士大夫贪墨导致各坊场收益越来越低。

其实这些道理基本都一样。

因此在史上迫于前线运粮困难,便让商人运粮于边塞,然后根据运粮远近,道路难易给其值,执券到京师,再补偿缗钱,或者移文于江淮,给茶盐钞,谓之折中。随后导致茶政盐政迅速崩溃。不仅如此,一些黑心的商人与官员勾结起来,开始往里面掺沙子与霉变陈粮了。本来待遇就差,再吃这个粮食,边塞将士如何有信心与敌人作战。于是到了后来,在宋朝传出一句话,好铁不做钉,好汉不当兵。

但因为宋九的屯田制,不论在京畿还是在边塞,都有大量屯田,若非今年旱情严重,边境的军粮都能勉强持平,即便是今年,粮食差口也不大。因此这个折中存在没有意义了。

赵匡义说宋九,宋朝久,倒也不算是虚夸。

宋九微微欠身道:“臣那敢。”

但他在心中也叫幸运,幸好自己未贪恋权势,进入中书,不然这种情况,自己如何应付?

他心中叫幸运,中书苦了,好在赵匡义理解,说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星文变见以来,久缺雨雪,朕为人之父母,心不遑宁,直以身为牺牲,焚于烈火,亦足以答谢天谴。”

东府几个大佬面有惧色。

赵匡义居然想要为火里跳,自己是东府的宰相,那么要往哪里跳?

冬月还不落雨雪,腊月还不落雪雨,田锡终于忍不住了,直接说,此实阴阳不和,调燮倒置,上侵下之职而烛理未尽,下知上之失而规过未能。

不要找原因哪,就是赵普的错!

赵普布的局效果就出来了,张齐贤、吕蒙正等人对赵普都多少怀着一些感谢的心情。看到奏折,心里在想,不管怎么说,赵普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国家多事,又累又惧,导致病重,你虽是一个大嘴巴,但说话得知轻重啊,因此出为知陈州,让你到地方上反思去吧。

然而朝堂中的大嘴巴不要太多,虽然赵普布了一些局,然而他一生坑的人太多太多了。

到了春节后,赵普身体稍稍好一点,再三提出退出相位。

这一回他真的怕了。

与上次不同,上次赵匡义为了让他退出相位,不知敲打了多少次,赵普一直装聋作哑,然而这一回赵匡义再三挽留,赵普坚决不从。

不但不从,而且主动要求去洛阳。

主要是夜里受不了,天天晚上梦到赵廷美来拘魂,还能呆在京城么?

赵匡义只好同意,并问了一句:“国家事可以托负于何人?”

“宋九,吕端,吕蒙正,张齐贤,寇准等皆是未来国家栋梁之材。仅是寇准年龄偏轻,还需磨砺数年,方可重用,至于其他数人,陛下尽管可以托负两府要事。”

“卿与宋卿英雄所见略同。”

“他也看好这几人?”

赵匡义点头。

赵普有些发苦,半天后才说道:“那老臣可以放心离开京城了,有此数子,国家必然更加兴盛。”

赵匡义下诏,以赵普为中书令西京留守河南尹,让他去洛阳。

赵普离开了,赵匡义又找到宋九,国家遭此大灾,必须要能人主持东府事务,想让宋九接手。宋九果然拒绝:“陛下,东府有吕蒙正即可。”

“朕担心吕蒙正资历浅了,担负不了这个重任。”

“陛下,诸葛亮乃是千古名相,然而他同样有很多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凡事亲手操劳,结果导致蜀国人才得不到磨砺,他一死,国家乱象丛生,不久为魏国所灭。陛下既然敢一手提拨数人进入两府操磨,为何不敢用之?况且灾害无定数,有灾年必有丰年,有丰年必有灾年。辽寇却是时时刻刻威胁着边境安全,西府之职也不可忽视。”

赵匡义没有办法了,况且还有那个让他心动的计划一直未发动。

于是两府人选没有再变动。

宋九在家中暗暗与潘怜儿击掌欢庆。

这一回赵普下去与上次下去可是两样了,说不定那天在赵廷美鬼魂折磨下,就要见阎罗王去分辨是非黑白了,那么朝中再无那一个大臣能威胁到宋九。

这样想也不错,首先西府,王显,张齐贤,张宏,还有一个宣徽北院使兼同签枢密院事的张逊,东府依然是吕蒙正,王沔与辛仲甫。王显与张逊是沾了赵匡义的关系上位的,才能并不突出。辛仲甫虽在地方立了赫赫政绩,但来到京城时间并不长。至于吕蒙正、张齐贤与张宏、王沔,都是赵匡义朝的新科进士,论资历宋九就将他们甩了十万八千里。况且这几人大多数与宋九关系不恶。再加上一个监督宰执群臣的御史中丞王化基。

谁来威胁宋九?

就在这种情况下,宋九参加朝会。

他与吕蒙正一在东一在西站班,不过东面的肯定更贵一点儿。

分别站在首位,然而吕蒙正看了看宋九,多少觉得有些浑身不自在。

严格意义上来说,宋九站班是站在第二位的,尽管他是西边官员的第一位。

宋九开始未注意,看到吕蒙正神情,也不由地扫了一眼身后,忽然产生一种错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怕他只在西边第一位,现在这种感觉,就是高处不胜寒!

赵匡义还未出来,宋九低声对王显说道:“王公,我在西府时间是不是呆得太长了啊。”

王显要流泪了,你神马意思啊,论时间长是俺啊。

第四百五十六章 野望(上)

宋九不是想要王显下去,王显在西府是不管事的主,宋九却喜欢,无他故,有王显在,无疑自己前面就有一棵大树挡住,特别是眼下,不然自己做为两府唯一的元勋老臣,会格外显眼,尽管自己不老。

只好等今年稍稍恢复一点吧,自己就可以代替岳父前去河东呆上两三年,然后回来就没有那么显眼了。

上上下下才是宋朝官场上的真谛,一是让皇上放心,二是让官员不眼红,认为自己知道进退,这样才会不会弄得群起夹攻,最后灰头灰脸的下去。

因此开始准备发动计划。

这个计划得需要折御卿来支持,原先宋九提议让王承美也来支持的,可是因为没有李继迁崛起了,丰州王家力量很大,让赵匡义否决,宋九也就没有再坚持。

那一天,赵匡义亲自来到西府,所有胥吏退下,只有几位宰执,以及几位高级“参谋”,余下的只有一个折御勋。

其实无论折家与王家,对宋朝是比较忠心的,那怕没有西夏。这是地理的因素,北面就是契丹,不倚仗宋朝,他们能让契丹随时吞得骨头都不剩。

朝廷对他们也算还可以,虽赵匡义有些想法,但表面上给予了他们许多自治权,治兵权。

宋九将这个计划说出。

几个宰相与参谋大惊失色,连折御勋同样目瞪口呆。

曹彬道:“谁可以担当。”

“荆嗣!”宋九道。当然,不会仅荆嗣一人。

所有人不说话了,在宋九大肆宣传下,前线将士的功绩在后方广为人知,最红的人是李继隆,那真两次大败了宋军克星耶律休哥,不承认不行。余下的也有好几位,静塞军田敏,李继宣,杨延昭,呼延赞,杨业,尹继伦,还有就是这个荆嗣。

赵匡义呵呵乐了起来,手中拥有这个勇将,也是君主的幸福。

米信道:“这小子猛。”

田重进更是哑然失笑,还有谁比他更清楚荆嗣吗?不过他还是清醒地说了一句:“他长于冲锋陷阵,短于统帅三军,至少率领大军经验几乎没有,更短于治理地方。”

“寇准。”

“啊。”所有人又是讶然。

这背后赵匡义与宋九就没有再解释了,东府首相人选难,要杰出的人才,西府宰相也难,用武将恐非适宜,到西府不仅是谋划,现在谋划某种意义上也有参谋司分担,因此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务上的政务,最好还是文官。然而文官又不懂军事,因此君臣二人立即想到当红炸子鸡寇准,让他再去磨砺一两年,那是最前线,那么在军务上就有第一手的磨练,这样除了张齐贤外,又有一名文武双全的人才。国家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西府人选可供选择。

人选出来了,没有争议。

开始交头接耳商议。

这一天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般皇帝与大臣说话,都有起居官员做记录的,若无起居官员,有时候太监也做记录,然后存档。但这一天做记录的乃是堂堂的西府副相张宏。事后这份存档也将它封锁起来。

第二天折御卿返回府州,赵匡义大肆赏赐。

计划的第一步便是从府州发起。

折御卿哪里最关健。

但这个计划离崔彦进当初的想法,早就变得面目皆非,毕竟那时情况与现在情况截然不同,只是关健的一点想法保留下来。

接着人事调动。

如今前线,定州是李继隆,镇州郭守文死了,有人议刘延翰接替,宋九却提议让袁继忠顶替,刘延翰先是有些不乐,不过想了一想,这样也好,呆在京城里享享清福吧。他也看出来了,朝廷是在准备培养后备人才了,他们这些老将会逐一淘汰下去,除非能打到潘美那种地步。

破虏军是孙全照,兵马都部署乃是崔翰,他们手下还有两员超级能打的战将,杨延昭与魏能。实际宋九很想以杨延昭代替崔翰,也将这个崔大炮调回来,不过翁婿关系,让他说不出口。

保州是呼延赞,雄州是刘福。这也是河北最危险的地段,除了这数员大将外,李继宣,田敏,孔守正等勇将也分别以不同职位,驻扎在这一地区。

相对于这一地区,莫州沧州霸州倒是稍稍冷门一点。

就在这时候,朝廷忽然做了一个变动,让荆嗣担任沧州兵马都部署,寇准知沧州。两人将“无为而治,爱好和平”的老将张永德换了回来,补充参谋司的参谋。

小寇莫明其妙。

他心中有些不服气啊,俺没有犯错,凭什么让俺去边关?

宋九算是看出来了,与张齐贤与吕蒙正相比,小寇心态上稍逊一筹了,于是刻意将他喊到西府,说了一句:“好好去做,哪里有可能会发生一件重大的事件,否则朝廷不可能让荆嗣去沧州。”

但寇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