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也正要找他呢!让他去御书房。”

他回头对二人笑道:“你们两姐妹就好好聊一聊天吧!朕去处理一下公务,很快就回来。”

说着,他背手走出了寝宫。

“陛下移驾御书房!”

……

大同殿内,李林甫背着手忧心忡忡地来回走着,他也得到了杨国忠在南诏大胜的消息,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杨国忠极可能会因为此事入相。

一切都顺理成章,圣上想用杨国忠取代自己的意图越来越明显,李林甫望着殿外的天空长叹一声,他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他的身体确实有些吃不消繁重的国事,从年初以来他已经病倒了三次。虽然圣上每次都会派高力士来探望他,说国事离不开他,可事实上他知道,他每病一次,圣上换他的决心便又加深一分。

“圣上驾到!”

远方宦官一声高喝,李林甫连忙收敛心神,垂手而立,片刻,精神抖擞的李隆基快步走来。

“臣参见陛下!”

“相国不必多礼,请到房内详谈。”

李隆基走进了书房,书房里已经收拾好了,干净整洁,空气十分清爽,他满意地点点头,坐了下来。

“给相国也铺个位子。”

“臣谢陛下。”

两名宦官抬来一只小木榻,又铺上席子,李林甫也坐下,他立刻道:“臣是为了南诏之事来见陛下。”

李隆基瞥了他一眼,笑道:“爱卿有什么建议,请说?”

“陛下,臣不赞成与南诏讲和,臣以为南诏坐大已成为我大唐严重的威胁,这次南诏谋反看似因为张虔陀辱阁逻凤之妻所致。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臣相信,阁逻凤早有谋反之心,陛下,除恶务尽,我们应趁此机会彻底解决南诏坐大。”

“相国,这件事朕和你的想法就不同了,南诏坐大固然令大唐烦心,但吐蕃才是大唐真正的威胁,南诏不过是边陲小国罢了,它的存在还能替大唐抵御吐蕃东扩。可谓有失必有得,只要把它控制好,让它老老实实替朕守边陲,也是可以,而且杨国忠在军报中也说了,若把南诏逼迫太甚,一旦它投向吐蕃,那就得不偿失了,相国,杨国忠这次可比你看得深啊!”

李林甫听圣上贬自己而褒杨国忠,他心中忿然,便道:“陛下,臣仔细看了军报,唐军在姚州大败南诏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进击洱海,这个时候,南诏还来不及向吐蕃求援,可是唐军却在姚州停驻了半个月,以致丧失战机,臣以为其中必有原因,臣建议派御史前去彻查此事……”

不等他说完,李隆基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相国想得太多了,打仗不是你想得那样简单,军报也说了,南诏瘴气遍布,疫病流行,所以才驻兵不发,这是有原因,大将在外打仗不易,不要动不动就派御史去查,再说安禄山、哥舒翰在外打仗,朕也没见你说要派御史去查,为何偏偏对朕的国舅这么苛刻?莫非你有什么私心?”

李林甫吓得连忙跪下,磕头道:“陛下,臣绝没什么私心,只是南诏之事陛下忧心了几十年。这次终于等来了机会,臣想一举解决南诏之患。”

李隆基脸色稍霁,便摆摆手道:“相国处处替朕考虑,朕心领了,近来相国的身体不太好,朕想可能是国事太重的缘故,朕考虑再添加两三名相国,替相国分担点国事,相国以为如何?”

李林甫心中一惊,终于来了,他连忙道:“陛下,臣倒有个想法,不如让太子也参与一些国事的决断,让太子多积累一些从政经验,为将来大唐的持续繁荣打下基础,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林甫说这话的时候是低着头,没有看见李隆基的表情,但旁边的高力士却看得清清楚楚,李隆基的眼中却闪过了一道细微的杀机,他心中大急,这个李林甫怎么糊涂一时,竟让太子处政,难道不知这是圣上的大忌吗?

李隆基眼中的杀机一闪而逝,他淡淡一笑道:“朕也想过让太子替朕分忧,只是朕知道太子身体羸弱,不宜劳累,所以朕才不提此事,就让他好好再将养两年,把身体养好再说。”

“是!臣遵旨。”

李林甫暗暗长叹一声,看来用太子来对付杨国忠不是那么容易。

这时,李隆基又从御案上取过一本折子,笑道:“这是高仙芝上的奏折,吐火罗朅师国勾结吐蕃,断了个失密到小勃律的粮道,高仙芝欲打朅师国,彻底将吐蕃势力赶出吐火罗,正好南诏叛乱平息,朕没有了后顾之忧,朕已决定批准高仙芝的请求,兵发吐火罗,另外,李庆安那边也要催促他尽快备战。”

“臣遵旨!”

……

李林甫走了,李隆基坐在御书房里阴沉着脸,这个李林甫越来越大胆了,居然敢提太子监国,和太子斗了这么多年,难道他最后变了性子?枉费自己对他一番期望,看来这条狗真的老了,打虎还看亲兄弟,这话不错,还是国舅靠得住啊!

李隆基提起笔在高仙芝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准’字,忽然,他一用劲,‘咔嚓!’朱笔在他手中折成了两段。

高力士吓了一大跳,他一句话不敢多言,有的事他可以进谏,但现在不能,现在一颗小小的火星都能让圣上燃起滔天怒火。

就在这时,门外忽然响起了杨花花娇媚的声音,“陛下在吗?”

高力士一颗心蓦地松了,她来得太及时了,简直比甘霖还宝贵,果然,杨花花的声音传来,李隆基的凝重地眉头顿时散开了,透出了一丝喜色,高力士心领神会,立刻跑出去道:“陛下在,夫人请进。”

杨花花一阵风似的走了进来,一双桃花眼瞟向李隆基,娇嗔道:“妾身家里没有米下锅了,家里人饿得面黄肌瘦,我眼巴巴来求你,你却只管我一顿,你说,我以后怎么办?”

李隆基连忙举手笑道:“我知道!我知道!刚才不是贵妃在吗?有些话不好说。”

杨花花柳眉一挑,不悦道:“哼!你心中只有她,我算什么?”

高力士连忙摆摆手,将两名左右服侍的小宦官叫出书房,他也悄悄退下,把门轻轻关上了。

……

马车粼粼而行,李林甫疲惫地躺在马车里,脑海里在思量着对策,可是不管他怎么想,他都无法阻止杨国忠入相,今天圣上甚至连和他商量的意思都没有,要提拔两三名相国,这里面必有杨国忠了,怎么办?让太子对付杨国忠是最好的办法,让他们两败俱伤,可自己提此事似乎会触犯圣上大忌。

李林甫闭上了眼睛,他在重新整理思路,当初定下缓和太子矛盾,引发东宫和杨家对抗,应该说策略完全正确,但太子的力量似乎太弱了一点,一个小小的韦涣案都应付不了,如果杨国忠为相,他就更不是对手了,忽然,李林甫的脑海里跳出一个人,他不由一拍脑门笑了,自己怎么把他忘了。

这时,他的小书童应哥儿忽然指着窗外,低声道:“相国快看,是裴尚书。”

……

春明大街上,礼部尚书裴宽骑着一头毛驴不紧不慢地走着,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相国骑驴过街,这本是长安一景,百年来,大唐的历代名相莫不如此,一来可以了解民生,二来可尽显大唐风流本色,可到了李林甫,相国骑驴过街的盛景便消失了,改而增加了严密的护卫。

今天裴宽一改陋规,骑上一头小毛驴,穿一身皂色的宽衣高帽,一路悠悠哉哉行走,不时有行人向他躬身施礼,他也含笑回礼。

这时,他身后传来了一阵激烈的马蹄声,随即马车轱辘吱嘎一声,一辆马车停在他身旁。

“裴尚书,好兴致啊!”

车窗前出现了李林甫的招牌笑容,裴宽虽然和李林甫关系恶劣,但在大街上,他却不想失了身份,便停住了小毛驴问道:“相国可是从兴庆宫过来?”

李林甫叹息一声道:“不错,我是从兴庆宫而来,我劝圣上不要接受南诏求和,要趁机一举荡平南诏,彻底解决南诏坐大之势。”

裴宽心中也正在想此事,他虽是李林甫政敌,但在南诏事务上他却和李林甫的意见一致,绝不姑息南诏,他急忙问道:“那圣上的意思怎么说?”

“圣上接受了杨国忠的建议,准许南诏讲和,哎!后患不断,必生其乱。”

李林甫叹息一声又道:“这次杨国忠进攻南诏,疑点颇多,我的意思是派御史去查,却被圣上训斥了一顿。”

说到这,他斜睨一眼裴宽,笑道:“我想再召集几个相国一齐再劝圣上,不知裴尚书以为如何?”

裴宽笑了笑道:“如果李相愿意牵头,我当奉陪!”

李林甫不过是想把裴宽拖下水,让裴宽再去劝圣上,他怎么可能再牵头去触怒圣上,他见裴宽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不由干笑一声道:“此事估计再劝也没有用了,圣上决心已下,哎!”

裴宽却拱拱手道:“李相国是对人不对事,当然遭圣上训斥,我也会去劝圣上,是对事不对人,这才是为臣之道,相国,我先告辞了。”

说完,他调转小毛驴,向兴庆宫方向而去,李林甫一直望着他的背影消失,这才重重地哼了一声,对侍卫官令道:“立刻派人把我的信送去北庭!”

第一百九十三章 兵临五城

‘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都护新出师,九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九月的北庭已经进入了寒暖交替的季节,白天日光毒晒,夜晚朔风四起,寒气逼人。

这天清晨,太阳初升,东方的太阳从白茫茫的雾气中升起,将月弓城和周围的树林抹上了一片金色,远远地,山林边缘来了一支军队,这支唐军约有三千人,个个盔明甲亮,刀弓齐备,高大的马身后放着军毯和睡袋。

李庆安位于队伍中间,从九月初十出发,经过七天的行军,他即将抵达这次行军的目的地:月弓城。

从表面上看,他这是一次例行的巡查。兵力不多,只带了三千骑兵,但如果加上新建五城的兵力,李庆安部署在碎叶以北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一万八千人,这个兵力足够他发动一场战役。

这次出兵月弓城是在九月初十晚上决定的,那天晚上他接到了长安汉唐会发来的鸽信,朝廷已经正式批准高仙芝对朅师国用兵,这就是他出兵碎叶的信号。

事实上从五月开始,他便在积极地备战,将招募的新兵驻防三州,而北庭主力则以换防的形式逐渐向新五城转移,到八月中旬,新五城已经有驻兵一万五千人,与士兵同时过去的还有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仅凤鸣城储藏的粮食便足够一万军队吃一年。

月弓城原本是一座小城,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一座大型戍堡,最多只能容纳六百人,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李庆安把它选为五城中的第一城,月弓城位于车岭以北的一座断崖之上,地势高绝,易守难攻,经过数千工匠几个月的修筑,月弓城比原来扩大了五倍,不仅如此,还在四周修建了四座子城,使新月弓城能藏兵八千人。

除了月弓城外。向西北方向又依次修建了凤鸣城、龙威城、百汉城和夷播城,像一串珍珠,分布在长达千里的草原和戈壁之上,最远是夷播城,紧靠夷播海修建。

此刻军队行进在车岭连绵的群山之中,沿着伊丽河谷西行,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一路翻越崇山峻岭,从北庭可一直抵达碎叶,再向西七百里去怛罗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北线,汉唐以来,这条路载满了东西方财富和文化的交流,跟随着驼铃声响,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西方。

走过这片树林,沿一条小溪翻越前方的一座高岗,月弓城便可历历在目了,李庆安搭手帘向南面的一座峭壁望去,峭壁上有一座唐军的烽火台,他看见烽火台燃起了三柱浓烟,这是有大军到来的消息。

“使君请看!”一名士兵遥指远处的高岗。只见山岗上出现了一群小黑点,大约百余人。

李庆安眼力超越常人,他已经看见了那些黑点都是唐军骑兵,应该是从月弓城来迎接他的。

骑兵也发现了他们,纷纷从山岗上冲下,片刻便奔至他们面前,为首之人正是月弓城主将荔非元礼。

荔非元礼原本是瀚海军兵马使,随着北庭军主力西移,他也来到了月弓城任主将,目前,月弓城内有驻军六千人,全部是原来的瀚海军。

荔非元礼上前施礼:“末将荔非元礼参见使君。”

李庆安见他右额上有一块小小的乌青,颇为新鲜,便笑道:“你母亲子也在城内吗?”

荔非元礼来北庭不久便娶施三娘为妻,刚开始夫妻恩爱,可谓举案齐眉,可几个月后,施三娘便渐渐露出了另一面不太温柔的地方,对荔非元礼严加管束,不准他酗酒,更不准他涉足妓院,定了若干家法,施三娘也颇有手段,竟将好勇斗狠的荔非元礼收拾得服服帖帖,荔非元礼头上多个包,面皮被抓破也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开始大家还笑话他,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荔非元礼见李庆安眼光毒辣,不由暗骂一声。只得苦着脸道:“她把我折腾一晚,一早便心满意足去凤鸣城了。”

李庆安微微一笑,也不再取笑他,便问道:“我发来的命令你收到了吗?”

“卑职已经收到,大军已整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好!休息一天,明天一早,大军向凤鸣城集结。”

……

半个时辰后,大军开进了月弓城,月弓城也就是今天的霍尔果斯,这里既有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岭,也有大片高原草甸,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月弓城最早是商人行脚休息之地,但随着突骑施人崛起,月弓城便渐渐成为防御突骑施人的军事重镇。

月弓城也并非全是军队驻扎,在四座子城中,便有一座建在地势低缓山丘上的子城为商用,城中有一百多户商家,大多是客栈、妓院一类,士兵们获准后也可以前去。

士兵们都进城各自休息了,李庆安却站在城堡上向远方眺望,这里城堡高耸。俨如从云端向下探望,远处可以看见一望无垠的高原草甸,碧空如洗,巨大的白云飘在空中,草原上隐隐可以看见一顶顶白色的帐篷,帐篷旁还有巨大的草垛,那是附近的牧民在割秋草准备过冬。

这里就是霍尔果斯了,一千三百年后,这里被称为东方桥头堡,李庆安有些感慨地望着这片土地,他的前世曾经来过这里。山和草原都没有变。

“真他娘的像做梦一样?”旁边荔非元礼高声感慨道。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笑道:“怎么像做梦?”

荔非元礼咧开大嘴叹道:“每次我站在这里就会想起当年的戍堡,那是老荔手下只有五十人,可这才三年多,老荔便统领六千人,这是三年前绝对想不到的。”

“你想不到的还有当年被你救下喂马的无名小子,居然成了你的上司,对吧!”

“那是,当年我慧眼识人,提拔你当火长。”

荔非元礼挠挠头,又笑着问道:“你小子到底是哪里人?我现在还糊涂,当年听信你是洛阳人,现在看来,你根本就不是。”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从小就四处漂泊。”

李庆安轻轻叹了口气,苦笑道:“或许我真是碎叶汉人。”

“你?碎叶汉人。” 荔非元礼疑惑地望着他。

“碎叶汉人应该会说突厥语,可是你是后来才学会的。”

“我也不知道,你别问了。”

这时,李庆安忽然看见一队骆驼商旅远远而来,他便对荔非元礼笑道:“跟我去看看!”

……

这是一支来自康国的粟特人商队,一路万里跋涉而来,前往大唐,他们人数不多,只有二百多匹骆驼,一百名商人左右,算是一支中型商队,远看前面已经到了月弓城,商人们纷纷催动骆驼,加快了速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