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城疑案三-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块城墙砖上有一个缺口。”左向东蹲在地上,用手指着一块城墙砖道。



    在左向东手指之处,确实有一个“V”字型的缺口,缺口的下半部分充塞着泥土。切口的位置在城墙砖中部的直角处,准确地说是一个豁口,豁口的深度在五公分左右,豁口的最大宽度在一零五公分左右。



    陈杰用刀尖慢慢刮去豁口表面的黑泥。



    李文化不知道从哪里推来了一个手术车,将城墙砖搬到手术车上,人蹲在地上很不舒服,眼睛无法近距离地观察豁口,光线也比较暗淡。



    陈杰和严建华将城墙砖搬到手术车上,现在,陈杰的体位舒服多了。郭老让值班员拿来了一盏应急灯,应急灯的光线非常强,这样能看清楚豁口里面泥土的颜色。



    郭老在手术车铺了一张白纸。



    陈杰用刀尖一点一点地将豁口里面的泥土掏出来,并将掏出来的泥土分摊摆放在白纸上。



    在应急灯的强光下,几摊泥土的颜色由暗变亮,由深黑变浅黄,再由浅黄变为正黄,大概是在水中浸泡太久的缘故,黄土有一定的湿度和粘度。
442。 第一十五章 巡逻船帮了大忙 季教授点头确认
    “花神镇附近和清凉山就是这种土。”郭老道,“这是一种粘土,粘性比较大,小时候,我在外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不管穿什么鞋子,鞋子上都会粘上很多泥巴,而且越粘越多,只有用树棍子把泥巴拨掉,才能继续走路。”郭老一边说,一边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了一点土,然后捻了捻,“冯局长,你们看——这种土确实很黏,在砌墙的时候,只要用这种土就行了,正因为这种土比较黏,所有才能长时间地附着在这块城墙砖的缝隙里面,正因为有很强的粘性,土的闭合性比较强,外面的淤泥无法渗透到砖缝里面去。”



    笔者在前面曾经提到过这个花神镇,它的位置在柳叶渡的西南方向,距离案发现场有两三里的路程。



    “马所长领我们到花神镇去过,花神镇不少人家都有这种城墙砖。”李文化道,他的意思非常明确:很多人家都有城墙砖,想寻觅到凶手的踪迹,并非易事。



    “郭老,在秦淮河沿岸,还有那些地方是这种粘土?”



    “我只知道花神镇和清凉山是这种土,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其它地方,我们可以调查一下,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郭老道。



    “郭老,您怎么知道花神镇和清凉‘无‘错‘小说‘m。‘QUlEDU‘山是这种粘土的呢?”严建华问。



    “我的外婆家就在花神镇附近——靠近河边的地方,至于清凉山,我们曾经在清凉山勘查一个案子,那是一个下雨天,道路泥泞的很,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于是,欧阳平决定,明天就针对秦淮河两岸的土质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十月二十九号早晨八点钟,一条巡逻艇停在中华门城堡前的河面上,八点十分,两辆汽车停在中华门城堡南门外,从车上走下欧阳平一行十个人。除了刑侦对六位同志和郭老、马明龙外,还有两个生面孔,一个是冯局长专门请来的土壤专家,老专家的名字叫季鹊起,是荆南市农业大学的教授,一个是季教授的助手,他的名字叫胡奇伟,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



    巡逻船一路向西。



    同志们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行程从中华门城堡到三叉河(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这次考察的内容是秦淮河沿岸的土质。



    这次的考察是有收获的,秦淮河沿岸具有和城墙砖缝隙里面的粘土相同土质的地方一共有四个,一个地方是花神镇和周边地区,第二个地方是清凉山和清凉山西边——虎踞北路西边至秦淮河边区域,第三个地方是案发现场正对面的马婆婆庵和马婆婆庵附近地区,这个马婆婆庵在建寺之前是一个小山丘。第四个地方是秣陵路至柳叶渡之间。这四个地方的土质和城墙砖豁口深处的黄土的土质完全一样。下这个结论的人是季教授。



    于是,欧阳平决定对这四个地方展开调查。根据郭老的意见,在调查四个地方的同时,继续按预定计划,对沿河两岸的船只进行调查,寻觅死者的踪迹。
443。 第十六章 欧阳平确定范围 同志们进驻秣陵
    三个地方成了重中之重,这三个地方分别是,马婆婆庵,包括十三营;花神镇和花神镇附近;秣陵路和柳叶渡周边区域(清凉山以西,到秦淮河边都是山丘和树林,除了公园管理处之外,没有居民。公园的东、南、北边倒是有不少居民,但土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凉山被圈在公园的围墙之中,它只是公园的一小部分,所以附近的居民是不大可能舍近求远,跑到清凉山取土和泥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居民的家中没有城墙砖。清凉山和城墙之间有很长一段距离,把城墙砖弄回家砌墙的人家绝大部分住在古城墙附近。公园里面的建筑倒是不少,但绝大部分都是古建筑,即使修房子,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园是不会穷到用城墙砖做材料的,单位盖房子,那得要多少城墙砖啊!老百姓把城墙砖弄回家,也只是小打小闹,弄几块,顶多弄十几块,补补墙,或者做墙基什么的,那些年,虽然社会比较乱,但有关管理部分也不是吃干饭的,有人大规模地撬城墙砖,他们不可能不管。老百姓家里面之所以有城墙砖,也不是一朝一夕弄回家的,今天逮到机会了,他们就偷一块,明天碰到机会了,他们就顺一块,不显山,不露水,等到问题严重了,为时已晚。所以,欧阳平决定先在三个地方展开调查。)



    十月二十(无)(错)(小说)m。quLEDU。coM九日的中午,李文化和柳文彬已经将告示复印出来了。



    欧阳平和郭老、刘大羽、陈杰商量过以后决定兵分四路:



    第一路,李文化、柳文彬在秣陵路派出所的张华伟协助下,将告示贴到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去。大海里面捞针,需要打人民战争,小水塘里面捞针,也要人民战争,恢恢天网之所以疏而不漏,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一双眼睛只能看到鼻子尖上一点,无数双眼睛能扫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是欧阳平在长期的刑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在“9。27”无头案的侦破上,他不会丢掉这个看家本领。



    第二、三、四路,深入到花神镇、秣陵路和十三营,召集居委会主任开摸排会。



    第三、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路,欧阳平和郭老、韩玲玲到花神镇,由秣陵路派出所的刘大强同志协助。



    第三路,刘大羽、严建华和马明龙在秣陵路。



    第四路,陈杰和左向东到十三营,由秣陵路派出所的边希望同志协助。



    让我们先跟着欧阳平和郭老、韩玲玲、刘大强到花神镇去看看,至于其它几路的情况,我们和欧阳平一起听汇报。



    在出发之前,笔者要补充交代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按照冯局长的指示,同志们住进了秣陵路派出所(二十九号的上午,同志们就住进了莫林路派出所)。



    秣陵路派出所的位置在秣陵路的西路口,这里距离柳叶渡最近,站在派出所三楼的走廊上,能看到柳叶渡八柱草亭,包括来往于河两岸的渡船。更能看到河对面的马婆婆庵和远处的清凉山。
444。 第十七章 治委会调整方案 郭常平再析案情
    马明龙把同志们安排在三楼,这也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老式建筑。这里在解放前是秣陵镇的镇公所,解放以后,秣陵路划归白下区,镇公所便成了派出所,三楼有一个值班室,一个小会议室和一个大会议室,马明龙把韩玲玲安排进了值班室,郭老和欧阳平、刘大羽安排在小会议室,其他人安排在大会议室。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铺上被褥,放几床被子,就成了睡觉的床了。



    第二件事情:



    欧阳平亲自到市秦淮河治理委员会去了一趟,秦淮河第一阶段的清淤工作即将结束,下一步的计划是分段围堰,吸水清淤,因为案子的原因,欧阳平建议,围堰清淤的工作能不能先从秣陵路和十三营之间的河道开始呢?



    高主任召集其它领导和工程师开了一个碰头会,决定采纳欧阳平的建议,先从5号河段开始围堰清淤(秣陵路河段被标注为5号河段),工程最迟在十一月一号开始。



    欧阳平的目的非常明确:9。27案是一个无头案,死者的脑袋在什么地方呢?这谁都不知道。如果能找到死者的脑袋,案子就有了实质性的转机,死者的尸身在这里,死者的脑袋会不会在案发现场附近某一个地方呢?所以,欧阳平和郭老寄希望于围堰清淤。欧阳平和郭老无法断定死*无*错*小说 M。qulEDu。cOM者的脑袋在什么地方,如果欧阳平的建议和治委会原来的治理方案不冲突的话,围堰清淤的工作率先在5号河段进行,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不会打乱秦淮河的治理方案,又很好地配合了案子。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欧阳平、郭老和韩玲玲跟在刘大强的后面朝柳叶渡走去。走在河堤上,远处,在一片丛林之中,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城墙的轮廓线。丛林所覆盖的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山丘,在秣陵路和柳叶渡之间,是一个较为开阔的地带,树下暴露在草皮下土是黄颜色。那块城墙砖豁口里面的土就是这种黄颜色的土。



    凶手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用来沉尸的城墙砖,竟然向警方透露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这大概就叫“百密一疏”,这大概就叫“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吧!随着郭老的加入,案件的侦破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在前往花神镇的路上,郭老和欧阳平的谈话内容没有离开过案子,欧阳平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的,能和郭老在一起工作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欧阳平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的。



    “郭老,十里秦淮,实际上,秦淮河远远不止十里,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第一现场肯定和这条河有关,这一点毋庸置疑,我在想,凶手是就地沉尸,还是异地沉尸呢?”



    “欧阳,你这个问题想的好啊!”



    “郭老,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这两天,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大胆一点。”



    “郭老,您说。”



    “第一现场距离沉尸地点应该不会太远。”
445。 第十八章 郭常平经验丰富 欧阳平茅塞顿开
    “为什么?”



    “第一,那块城墙砖豁口里面的黄泥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无论是花神镇,还是十三营和柳叶渡、秣陵路,这三个距离陈尸地点都不远。”



    “第二呢?”



    “从凶手作案的手法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凶手已经割去了死者的脑袋,凶手还脱去了死者身上所有的衣服,所以,用不着再舍近求远了。凶手怕人认出死者来,怕谁认出死者呢?肯定是当地的人——由此推断,死者在当地应该是一个熟面孔,认识他的人一定比较多——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思路。”



    “死者身上不是还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吗?”



    “在凶手看来,这些特征并不重要,当然,也可能是凶手没有注意到这些特征——或者事发突然,凶手在仓促和匆忙之中,忽略掉了这些细节。第三点,转移尸体的路程如果太长的话,会出现突发状况——凶手杀害死者以后,急于将尸体处理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凶手不会选择一个很远的地方沉尸,在案发现场的西边,有一个渡口,渡船应该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的,两岸人口的密度比较大,渡口是两岸老百姓来去的唯一通道,所以,这个渡口应该是比较繁忙的,你们看——”郭老指着渡船道?无?错?小说 M。quleDU。cOM,“渡船刚离开南岸,码头上就聚集了不少人,刚才在派出所的楼上,我已经注意到了,渡船每隔一刻钟就要往返一个来回,一点靠岸休息的机会都没有,夜里面,过河的人会少很多,但肯定有,凶手一定会避开渡口——凶手沉尸工具是离不开船的。”



    “郭老,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当问不当问?”韩玲玲一边听欧阳平和郭老的谈话,一边思考问题。



    “小韩,你说。”



    “秦淮河河中心的水位很深,凶手为什么要把尸体沉在距离河岸五米左右的地方呢?”



    “对啊!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欧阳平道。



    “是啊!河中心的水位确实很深,你们看——”郭老指着河面上几条正在前行的船只道。



    河面正在前行的有三条船,一条船是机动船——向东行驶,动力是柴油机,四个人能听到柴油机的轰鸣声,这条机动船走在河中心,两外两条船是小木船——一前一后,向西行驶,这两条木船是贴着河边走的,两条木船的动力来自于撑船人手中的船篙。



    “郭老,我明白了,您是想说,凶手使用的是小木船,如果从河中心走的话,船篙达不到底。”



    “不错,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案发时间在七月底,正是秦淮河水位最高,水的流速最大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凶手的船肯定要贴着河岸走,贴着河岸走——如果凶手是一个不大会撑船的生手的话——更会贴着河岸走,贴着河岸走,就容易被人发现,特别是渡口,渡口如果有人的话,就一定能看见这条船。做贼心虚,凶手肯定会极力避免被人看见。”



    欧阳平不得不佩服郭老的分析,他虽然是一个法医,但一生中接触过无数个案子,他见多识广,冯局长让郭老来协助欧阳平的工作,除了法医学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郭老多年积累的刑侦经验。
446。 第十九章 刘老四身手麻利 欧阳平有意搭讪
    从派出所到柳叶渡,大家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走到八角草亭的时候,船老大正准备收跳板。



    “柳老四,等我们一下。”刘大强冲着码头大声喊道。



    柳老四就是船老大,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个头不高,大概在一米六五左右,但身体非常壮实,这单从他露出来的手臂和小腿肚上的肌肉就能看出来。



    柳老四放下跳板,直起腰:“刘公安,不着急,我等你们。”



    渡船上有十几个人。



    码头是几级石阶,跳板一头搭在船头上,一头搭在最后一级石阶上,跳板长一点五米左右,宽四十公分左右,跳板两头箍着铁丝,跳板上还钉了一些长铆钉(是用来防滑的)。



    柳老四将四个人一一扶到船上,然后收了跳板,拔起插在渡船外弦边的船篙,在石阶上一磕,船便离开了河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