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苗小姐减肥日记-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登报纸的时候只说血缘亲友盼望一见,没说苗奶奶已经去世很多年,其实梁家的两位老人也早已经过世了,苗奶奶的哥哥两年前也走了,现在还在的是苗奶奶的嫂嫂。

电话打到大伯的手机上,开口是慢悠悠的上海话,抖着声音问:“是安琪吗?”知道苗奶奶已经不在了,那边长久的停顿一下,大伯一向不会说话,就干脆等着那头先说话。

那边再开口的时候先介绍一下,说是安琪的嫂嫂,自从梁家解放前去了香港,跟安琪就再也没见过,她记忆里的小姑子梁安琪还是十八岁时候的旧日模样。

老太太慢慢说了许多话,上海话里偶尔也夹几句广东方言,她竟还知道自家小姑跟苗明斋的事,问一问苗家人如何,听说确实结婚了,她就心满意足的叹口气,可又都已经不在了,接着又是许久不说话。

听说了梁家小洋楼的事情,一定要回来看一看,离开故土快要七十年,分别了也近七十年,再没有想到还会有安琪的消息。

这位宋女士今年已经八十五岁,要是梁安琪还在,跟她就是同年,问明白苗家有子有孙女,她竟然笑一笑,问大伯说:“安琪明斋两个这么喜欢小姑娘,怎么没有生一个女儿。”

大伯自己都是领养的,只是在电话里不好说出来,既然是那边要回来,就由他们负责接待,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第一次回上海,家里晚辈不同意,她怎么也不肯,回来一趟少一趟。

定下时间立即就要过来,年纪太大怎么好做飞机,可是老人家硬要回来,说要是儿子女儿不送她过来,她自己坐船坐飞机,一定要回来。

当年走的时候就是坐船,梁家宋家和苗家三家人家的东西放了大半船,两个小辈一门心思留下来建设新中国,到临时开船了跳下船去,等家人发现的时候,船都已经开了一半。

现在回忆起来还叫人唏嘘,大伯听了这么一段旧事,回来就跟大伯娘说,大伯娘磕着瓜子摸着猫:“那时候的人思想觉悟高,要么爸爸妈妈都是党员呢。”

后来那点事也就不必说,大浪潮之下哪里有特例,只是那边问得紧,大伯只好先敷衍过去,说爸爸妈妈都是生病走的。

苗苗听见大伯娘这么说,好像跟奶奶又接近一点,那些旧信件是往昔的温柔时光,从这些片段里面去感受奶奶的生活,不知道在宋女士的口中,奶奶会是怎么样的人。

联系的事情交给了苗苗,大伯也不会网上订酒店,苗苗联系的也是香港的第三代,年纪比苗苗大的多,苗苗要叫堂姐,时间联系敲定了,替她们先定了一个礼拜的酒店。

大伯跟着又发愁,也不知道那边条件怎么样,现在的人早已经不迷信港奥台,内地日子好过了,大伯一家在上海也算是条件好,也确实是要想想怎么招待人家。

外滩总要看一看,一边算是变化小的,另一边的变化吓死人,看看东方明珠,再吃吃本帮菜,几条老马路逛一逛,再看一看老房子,其实现在也没什么好看的,手续还没办完。

里面这点住户不拿到赔偿金不会走,赔偿金给多少,还得两家人合起来商量,大伯香烟抽了一根又一根,跟大伯娘说:“这个房子我想给苗苗。”

大伯娘之前是不知道,原来一箱子银洋钿那也拿的应该,知道丈夫是领养来,姆妈走的时候还把房子给了他们,小叔子就拿到出国那点钱,心里还有什么意不平,是人都帮亲生子,人之常情,丈夫这话也不是说了一趟两趟:“又不是不给她,要看那边是什么意思。”

现在也只能等,谁知道那边是什么光景,香港他们也不是没去过,住的地方很浅窄,一条条巷子又细又长,隔了七十年,就算是原来走的时候再有钱,现在也不一定了。

大伯还打听了苗家有没有人在,苗梁两家倒是一直走的近,小儿女们等于是私奔了,两家人到了那边也当是亲戚在走动,本来说好的,到了香港就给他们办婚礼,又不是不同意,哪知道还一门心思要留下来。

只是苗家后来又移民到加拿大去,老人走了,小辈的联系也就断了。苗家准备好了接人,大伯借了程先生的车,开到机场去接人,来的一共三个人,一个女儿一个孙女。

大伯大伯娘和苗苗三个人等在机场,举着牌子等人走过来,宋奶奶的女儿还会说上海话,孙女就已经很生疏,看起来比苗苗大一点,把她们送到酒店去的路上,宋奶奶一路看着苗苗不说话。

还以为苗苗就是大伯大伯娘的女儿,一眼看过去儿子一点不像爸妈,倒是这个孙女很像,有点像梁家人又有点像苗家人,眯着眼睛仔细看一看,还是更像安琪。

老人心肠软,看见的时候就掉眼泪,上了车断断续续讲起来,眼泪就掉的更多了,她跟梁安琪其实是同学,两个人在女学堂里最要好,回家玩的时候见到了安琪的哥哥,两个人彼此有意,妹妹在里面牵线,促成的这一桩姻缘。

老人家大概是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这件事,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旧时光,眼角边的皱纹都带着笑意,拉着苗苗的手一摸就笑起来:“是安琪的手,一模一样的。”

苗明斋也是借着哥哥来接近妹妹,一开始家里还不同意,梁家生意做的更好点,苗家差一点,嫁女儿只有高嫁的,哪里有低嫁的:“我们读了书,也还是听父母的,可是安琪不一样,她看中了就一门心思认准了。”

拿她当幌子去约会看电影,又要瞒过她哥哥,两个小姑娘的友谊牢不可破,她真的一点点口风都没有漏出来给男朋友,后来也常常想,是不是就这么害了她,让她更加坚定的留在上海。

连帮她逃跑也是两个人一起拿的主意,当时多么天真啊,还想留下来,以后总要建交的,会收复失地,到时候又能跟家人在一起。

宋奶奶那时候刚刚嫁进梁家,跟小姑磨在一起的时间比跟丈夫都多,人前不能跟丈夫太亲热,跟小姑不要紧,这叫姑嫂和睦,婆婆看了只有欢喜的。

那时候已经准备起了嫁妆,嫂嫂当参谋,花缎子是要的,洋红的旗袍也是要做的,她一件件细数起来:“你们不知道,你奶奶年轻的时候多么好看,那件红旗袍的蕾丝料子,法国进口的,一卷十几个银元,姆妈嫁女儿,舍得钞票。”

这卷料子后来做了那件红旗袍,一直保存到了现在,苗苗这才知道来历,说定奶奶留下来的旧东西,都能听到一点旧故事。

两个人想好了要留下来,嫂嫂替她打算,要吃要住要开销,还想三年五年能见面,但也给她留了实足的钱,这么多年的私房全贴给了小姑子,反正香港的房子她知道在哪里,谁知道一别六十多年。

宋奶奶讲话慢悠悠,大概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慢性子,苗苗一看见她就很喜欢她,她看上去跟苗奶奶是一样的人。

“你不知道她这脾气有多急,动不动就要着急的,家里宝贝她,苗先生也宝贝她,也不知道她长大点还急不急了。”这话苗苗是第一次听到,她记忆里的奶奶是绝不着急的,也不会发脾气,什么话都慢慢说。

苗苗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这位舅奶奶,说奶奶后来当了老师,教英文教音乐,宋奶奶笑起来:“女校到孤儿园去的时候,她倒确实是喜欢小孩子的。”

想一想突然流泪,一念之差,落了家人许多年的埋怨,可又都知道安琪脾气大,一开始还想局势能好一点,说不定能把人再接回来,等了多少年都没希望,后来也就再也不谈起了,家里的小辈还是这一次才知道原来还有个姑太太。

大伯一路开车先去酒店再去饭店,老人家兴头很浓,又要去看老房子又要去看外滩,她记忆里的还是老地名,霞飞路海格路,还有高尔登路慕尔鸣路,知道路名早就改过来,叹一口气不再说话了。

吃午饭的时候程先生也过来了,一进门宋奶奶就笑起来,知道是苗苗的丈夫,拍拍她的手:“你跟你奶奶,连眼光都像。”

程先生大大方方接受夸奖,然后问宋奶奶要吃点什么,宋奶奶想一想:“别的都还好,只有烤麸吃不到。”

六样冷碟再加一个四喜烤麸,拌了黑木耳香菇黄花菜,送上来一看宋奶奶就笑起来:“就是这个,那边买不到烤麸,有手艺也不能做。”

苗苗挟了一个给她,隔了这么多年再吃家乡滋味,牙齿虽然不好了,可是东西很软,慢慢嚼着咽下去,眼眶都泛红,吃完了拉住苗苗:“去看看旧房子吧。”

第87章 Keep

旧老房子里面的住户一家都没搬出来,工作单位好打交道,可是住户却不好打交道了,要去看房子,也只能看一看外观。

可宋奶奶坚持要去,她来一趟就是为了再看一眼旧房子,几个人开车过去,门庭早已改换,铁门还是原来的,一打开来宋奶奶的眼眶就红起来。

她一路都拉着苗苗的手:“这里有个千秋,那里有个小圆桌,下午的时候吃茶点。”梁家跟程家都是洋行里的买办,家里有些洋人习惯,家具也是西式的,那时候讲究时髦又有钞票的人家,全都买西式家具。

大厅里原来吊着水晶灯摆着三角钢琴,那会的什么火柴大王,茶叶大王家里都有一个跳舞的大厅,苗家发家算是晚,房子没有那么大,也分了前后,后面有一片小小小草,前面也能停两辆汽车。

宋奶奶来的时候带了许多老照片:“是姆妈留下来的,都是安琪的照片。”老太太思念女儿,越是年纪大越是想念,把这些从家里带出来的照片整理一遍,里面有拍到女儿的,全放在一本里,想她的时候就拿出来,从刚出生看到她十八岁。

这一本相册更齐全,那时候的人大多都是到照相馆里去拍照片,留下来的照片布景都是一样的,可太公是个新式人,最喜欢拍照片,花大价钱买了一个照相机,替一家人拍了许多照片,光是女儿的,就有两大本。

在花园里的,在钢琴前的,在楼梯上的,家里各个角落都有她从小到大的身影。宋奶奶一定要进去看一看,这房子原来的大门早就拆掉了,进门的大厅当作了收发室,装了信箱,立起了墙,隔成一间一间的,十几个平米就住着一户人家。

只有木楼梯还是原貌,上面的油漆斑斑驳驳的,大吊灯只余下一个洞,玻璃窗户是一块一块的,有两块磨花玻璃经受住了风霜年月,竟然还是家里旧时用的,只是别的都已经换过。

一层是公用的,二楼以上才是住户,一楼的环境还好一点,到了二楼原来的小客厅也住了人家,三楼也不必上去了,整个面目全非,宋奶奶走到一楼半,手指指着三楼:“上面是你奶奶原来的房间。”

梁安琪住的最高,一整间都是她的,里面有一个柜子摆着各色洋娃娃,穿各种颜色的蕾丝裙子,一个玻璃柜从上到下都摆满了,每一年过生日爸爸都要送给她一个,从出生到离开上海,一共十八个。

这十八个娃娃后来被带到香港去,在香港的老宅里,一直都有一间梁安琪的房间,女儿离开的时候是少女,于是在母亲的心里,她就一直都是少女模样,家里做衣服的时候,也要给她做一件,恍恍惚惚过了十来年,梁母才说:“我们安琪自己也该当姆妈了。”

后来这个房间当然是另作它用了,家里的小辈越来越多,大一点的还知道自己有个姑姑在上海,过了这么多年,都当已经没了,谁知道能找回来。

老照片是苗奶奶在家里的时光,宋奶奶又说了许多她在学校里的模样,跑步骑车打网球都有她一份,听起来就是风云人物:“我们穿什么梳什么头发都有规定,只有她要跟别人不一样,非要弄点花头出来,搭一根丝巾,前面弄两丝卷发,要好看的不得了。”

不能烫头发不能穿旗袍,学校里面要好看,只能在发式衣服袜子上面动脑筋,首饰不许戴,就绣小花,绣在袜子上,别人都有样学样绣花朵了,她又绣起英文诗来。

苗苗一直都在笑,宋奶奶精神很好,讲起来就不停,越是回忆就越是想得更多,零零碎碎的小事都拿出来告诉苗苗,说那时候大学学校里也有办舞会的,她们都不敢去,就是梁安琪打头,打扮得漂漂亮亮领她们到大学里去跳舞。

后来才知道是苗明斋正在等着她,也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就看对了眼,一个温吞水,一个是小火苗,宋奶奶讲了一会看看苗苗:“你长得像奶奶,性格像爷爷。”

两个人谈起恋爱来酸得倒牙,宋奶奶告诉苗苗:“你爷爷有空就到我们学校来,在门口等你奶奶放学,那时候我们没人不知道。”

那时候的恋爱几乎都是偷偷摸摸的,两个人能隔着门隔着窗看上一眼,就已经很足够,哪里像这两个人,看电影去划船轧马路,就没人不知道。

谈恋爱谈的这么明目张胆,别人可没这么大胆,那时候女校很严格,梁安琪打破了传统,老师找她谈话,她也敢争辩,最后两家家长把婚事订下,她马上戴起订婚戒指,还以为她读完了女校就不再读书了,谁知道苗家竟肯通融。

不知道多少女同学,就是订婚之后不再读书的,那会有多少人羡慕梁家琪,苗家虽然是旧式人家,可是未婚夫很肯替她着想,两个人时时都要见面,还每个礼拜都要写信,宋奶奶说起来就要笑:“你奶奶是新女性,肯当先锋。”

这些苗苗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两个人收藏的信里写的都是自己认为的趣事,这些别人眼里的事,信里反而没有写,好像是理所应当的。

爷爷给了奶奶这么多的爱跟包容,怪不得奶奶在他去世之后会这么长久的细致的怀恋他,好像还是少女时候那样子,叫他各种各样古怪的外号,苗苗一开始看不懂,后来才知道信里这些奇奇怪怪的代称,说的都是爷爷。

有些苗苗都已经不知道典故,也许是情人之间的撒娇,两个人之间的密语,只有他们俩人个才知道。

其实两个人到后来越来越像,苗苗记忆里的奶奶跟宋奶奶嘴里说的有些像又有些不像,爱漂亮爱打扮倒是一样的,老了老了也绝不肯在人面前显出不体面的样子来,到哪里都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几个人站的太久,楼上的住户下楼来,看见他们这么多人站在楼梯上,皱着眉头问一声:“你们找谁啊?”

宋奶奶摇摇头:“不找谁。”从打开的门里看见地板被架起来,颜色都不一样,想想这里原来的光景,突然就没了再看的兴致,她年纪大了,活动了大半天早就累了,要回去睡一觉。

程先生一直跟在旁边:“这些旧照片能复印一份吗?老房子修复的时候,也许用的上。”

宋奶奶看看他,他笑起来:“其实是想给两位老人开设一个纪念馆,尽量恢复这栋房子的原貌,如果有旧照片就能方便得多了。”

宋奶奶听见要开纪念馆嘴唇动一动,拿手帕按住眼睛擦眼泪:“这样很好,本来这个房子就是想留给安琪的。”

老人家走的时候还心心念念不能忘了女儿,说家里的东西都已经给了儿子,原来的老房子应该是归了女儿的,他们哪里知道运动,也幸亏不知道,还以为女儿安安稳稳的住在家里。一半是愿望一半是自己骗自己,就这么一直骗到人生过去。

宋奶奶拍拍程先生的手,对这个孙女婿很满意,告诉他这是苗苗奶奶的,家里不会沾一分一毫,如果将来能修复,她还要回来看一看。

把人送到宾馆去,大伯娘手一挥,她跟小姐妹还要搓麻将,把大伯一起带了去,好剥个桔子倒个茶,放程先生跟苗苗两个人:“你们自己吃饭吧。”

苗苗坐在车上就怕忘记,把听到的事情一件件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她跟小编辑商量好,要用回忆的方法,开头第一张画,就是苗奶奶坐在家里的躺椅里,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