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闺记事-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肝风动,也是因为阳气攒动,使得肝风随之而动。若是治好了脾阳,肝风自然也会止歇。

彭太医绕了点弯路,最后和顾瑾之的想法也是殊途同归。

顾瑾之就对太后道:“母后,我瞧着彭太医的方子,很是对症。我就不需另开方子了。”

太后笑了笑,道:“小七也这么说,哀家就放心了。”然后又道,“哀家好些日子不见你和孩子们,甚至想念着,才让仲钧回去带了你来。怎么孩子们没有跟来?”

“彦颖跟着师傅习武,今天不是休沐的日子。孩子放开始习武,我和王爷也不敢养成他半途而废的恶习,故而没有带他;燕山前不久生病,如今尚未痊愈……”顾瑾之慢慢说道。

“燕山是怎么?”太后打断了顾瑾之的话,语气里有几分焦急。

“母后安心,燕山不过是小小风寒。”顾瑾之忙道,“春夏交替,时温无常。燕山也跟着师傅习武,一不留神出了汗,就染了风寒,是我没有照顾好他……”

朱仲钧在一旁,连忙接话:“也不是小七的错儿。燕山到底虚弱了些。小七是时刻用心在他身上的……”

太后就禁不住笑起来。

这么多年,仲钧还是这么疼媳妇,生怕太后责怪顾瑾之,让太后心情好了不少。

看到孩子们恩爱和睦,老人就会放心。

“哀家知道小七用心……”太后道。

正说着话儿,药已经熬好了。

小太监试了药,成姑姑再端给太后。

顾瑾之看了眼成姑姑,想给太后喂药。

成姑姑也能理解,笑笑轻微点头。

顾瑾之这才说:“我给母后喂药……”

“王妃孝顺。”成姑姑笑着,就把药碗给了顾瑾之。

太后也没有拒绝。

顾瑾之便坐在太后床边,一勺勺给太后喂药。她喂药的手非常稳,是因为平常给燕山他们兄弟喂饭的缘故。

药很苦。

太后喝得直皱眉。

等喝完了,成姑姑端了蜂蜜水,给太后漱口。

喝了药,太后胃里很不适应,脸色更加难看。

而后,她慢慢平复。

见朱仲钧还在这里,太后便道:“你去东宫瞧瞧,看看太子那边可有事宜。小七陪着哀家,咱们娘俩说些私房话……”

朱仲钧道是。

等朱仲钧走后,成姑姑也退了出去,只留顾瑾之照顾太后。

太后问她肚子里孩子的事:“现在可会动?”

“……还不能。”顾瑾之笑道,“我怀着燕山他们兄弟的时候,也要到六个月才会动。”

太后笑着点点头,又道:“听朱仲钧说,你前些日子都下不得床,这胎如此辛苦?”

顾瑾之这胎,的确辛苦。

她仍是轻描淡写:“王爷疼我,府里又没事,我便托懒。倒也不是真的下不了床。我有点不舒服,就装腔作势躺在床上,躲清闲……”

太后微笑。

她对顾瑾之还了解的。只是她的性格。

只怕她这胎真的很辛苦。

“……我之前怀着燕山他们兄弟的时候,也不曾这样。如今这胎,我也精贵了起来,一点事都承不住。王爷和我私下里猜测,这胎怕是个女儿。”顾瑾之道,“王爷大名、小名,取了一串。”

太后也没有女儿。

“都取了些什么名字,你说给哀家听听?”太后笑着道,“燕山他们兄弟三人,你再给仲钧添个女儿。就是锦上添花了……”

顾瑾之道是。又把朱仲钧取过的名字,说给太后听。

“王爷说,小名要叫彤彤的……”顾瑾之道。

太后觉得这个小名挺有趣的。

她知道的人家,没人叫这个小名。

“好听。”太后道。“仲钧这是盼个女儿呢……”

“我也盼。”顾瑾之道。

太后笑起来。

这么一笑。精神好了不少。

而后。话说多了,她也有点疲惫,渐渐支撑不住。顾瑾之便扶着她睡下。

太后没有逞强。

等她睡着了,顾瑾之出去,告诉成姑姑道:“…。。我去趟太医院。”

成姑姑讶然,立马问:“彭太医的方子有问题?”

“没有,没有。”顾瑾之笑道,“只是,我有个新奇的见解,也不知道适合不适合,想去跟彭太医讨教。他管着太后娘娘的脉案,比我熟悉。”

成姑姑就知道,顾瑾之对彭乐邑的方子有异议。

她如此委婉,成姑姑也不想点破,只是道:“奴婢陪着王妃去吧?”

“太后娘娘这里,一刻也离不得姑姑。您随便派个内侍跟着我就好。”顾瑾之道。

成姑姑就喊了个小内侍,让他跟着顾瑾之去太医院。

彭乐邑今日不敢走,时刻待命。

见顾瑾之来,彭乐邑心里咯噔了下。

他知道太后之前非常信奉顾氏医术的。

太后的药,都是顾家的顾辰之亲自制的。

顾辰之的药,算得上精品。但京里能与他比肩的大夫也是有的,不能说顾辰之的药独一无二。

但太后就信顾家的药。

她吃旁的药,总说不见效,非要顾家的药不可。

顾辰之凭着这点,拿了宫廷供奉。

宫廷供奉,每个月都有白花花的银子,一本万利,无人不眼馋。顾辰之从宫里拿钱,救济穷人,赢得了盛名,替顾家积累了声望……

而顾瑾之的医术,更是太后信奉的。

今日给太后开的方子,彭乐邑也不是十拿九稳。

所以,顾瑾之一来,他心里立马就犯嘀咕。

顾瑾之独自已经微挺,所以她走路很慢。

彭乐邑迎了出来,把她迎到了太医院的正厅。

“……今日到宫里问安,才知晓太后娘娘凤体违和。我也帮着诊了诊脉,也看了彭提点的方子,只觉用药妥帖攸当。”顾瑾之笑道,“有您照料太后娘娘,我十分放心。”

彭乐邑细品这话,是顾瑾之肯定了他的治疗方子。

顾瑾之没有在太后面前提出异议。

彭乐邑一颗心归位,忙谦虚道:“不敢当,王妃过誉了……”

“……只是,我有几分不明,也想跟您讨教。”顾瑾之继续道,“我瞧着太后娘娘面色发赤,有冒热之相,又饮食不佳,似有痰聚之相。彭太医断定,太后娘娘是脾阳虚弱。若单单是脾阳虚弱,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也不足以成脾痰之聚吧?”

彭乐邑愣了愣。

他似乎没有留意到这点。

太后上了年纪,不再计较大防,故而给太后瞧病,是不需用帘幕遮蔽的。

但彭乐邑也是不敢仔细让太后脸上多看的。

他给太后瞧瞧舌苔,也感觉冒犯。

所以顾瑾之说太后面色发赤,有冒热之相,让彭乐邑后背微凉。

他根本没有仔细看太后的面相,所以没有留意到。

第436节添油

彭乐邑微微怔愣下,抬眼看了下顾瑾之。

而后,他又低垂了头,仔细想了想,道:“王妃所言,老臣并未察觉。若有痰聚而又脾阳阴虚,那怕是肝家之风动……”

顾瑾之就笑了笑。

他的医术是很高超的。

只要说明白了,他顿时就能想到是什么病。

顾瑾之也放心了。

“您给太后娘娘开的方子,是我见过的。原方稍作删减,再添一味鳖甲和一味牡蛎,彭大人以为何如?”顾瑾之道。

彭乐邑给太后开的方子里,有龟板,却没有鳖甲和牡蛎。

鳖甲用于滋阴潜阳,治疗虚风内动,对太后这病甚是管用;而牡蛎,有潜阳、化痰之作用。

太后的肝风内动,导致阳未获潜,已经风动聚痰。

潜阳是非常关键的。

顾瑾之这两位药,都有潜阳之效。除此之外,鳖甲还有克服肝风内动,牡蛎有化痰之疗效。

在滋补脾阳阴虚的基础上,添上这两味药,对太后的病症更有益。

鳖甲和牡蛎的药效,彭乐邑也是非常清楚的,顾瑾之一说,他立马就想到了如何增减药方。

“老臣这就去面见太后娘娘……”彭乐邑立马道。他想现在就去承认错误,改过药方。

顾瑾之忙道:“彭太医,这倒不必。太后这病,原本也有脾阳虚弱,您的方子。的确是有疗效的。等明日复诊,您在方子上再作增减……”

而后,她声音微低道,“您是太医院的老人,知晓往事。太后娘娘曾经重病久不愈,不信太医院的医术,您也清楚。如今太后信任您,又何必多说话,让太后娘娘心里起了疑惑呢?”

彭乐邑心中微动。

病家和大夫之间,信任是最重要的。

没有信任。心里先疑惑起来。再好的药也要减效一半。

彭乐邑之前开的方子,是滋阴补虚的,原本就是调理太后的身子,对病情可以没有那么显著的疗效。却有固本培元之用。对太后的身子好。

顾瑾之并不主张彭乐邑去主动说什么。

她希望彭乐邑可以在复诊时。若无其事修改下药方,让太后早起好起来。

这件事,就当只有他们俩知晓。

当然。照彭乐邑的药方,太后脾阳得益,肝风迟早也能定下,只是多花些时日、拐了个弯。

彭乐邑则半晌不知该说什么。

他想道谢,但庐阳王妃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不要伸张此事。

彭乐邑恭敬道了声是:“老臣谨记王妃教诲……”

顾瑾之就说了句不敢当。

她折身回了仁寿宫。

太后并未醒,顾瑾之便坐着等。

成姑姑不时亲自给她续茶。

见太后着实睡得沉了,成姑姑便出来,和顾瑾之说话。

她说起了皇后谭氏。

“从正月到二月底,都还好。眼瞧着人也精神了,脸上红光满面。听说您给皇后的药,三月只送了一半,让皇后隔天用一次。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她起了风寒,人也瞧着没精神……”成姑姑道。

成姑姑是太后的声音。

这话,是太后想跟顾瑾之说的。

对于皇帝而言,谭家老侯爷去世,顾延韬一日日得势,元平侯姜梁日渐低调,朝中已经相对平稳。

皇帝已经不那么忌惮谭家了。

所以,谭氏活着还是死了,对太后和皇帝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但她半死不活的拖着,大家都难受。

太后很想知道谭氏如今怎样了,更想知道顾瑾之给谭氏配的是什么药。

假如谭氏真的要死了,也要早做打算。

谭氏身为六宫之主,太后也要尊重她几分,故而不好贸然去问她拿药来验。

太后只得问顾瑾之。

所以,成姑姑才提了这话。

“皇后凤体,已经好了七八成。她不过是在心里依赖我送来的药,以为断了就活不成。心里所想,表露在身体上。况且这时节交替,染了风寒也是常见的,姑姑不用担心。”顾瑾之道

成姑姑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又问:“王妃给皇后娘娘的药,到底是什么?”

“是西域来的种子,西域来往的商人称之叫‘罂粟’。”顾瑾之仔细给成姑姑解释,“种子结果,取下果浆,制成膏体,叫富贵如意膏。”

“有什么用?”成姑姑又问。

这个答应,她是听过几次的。

但她觉得糊里糊涂的。

什么富贵如意膏,她之前闻所未闻。

“就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顾瑾之笑道,“但也是药,而且补弱。若是身体健康,用了这药,补劲太大,反而招富贵病……”

“富贵病,又是什么病?”成姑姑笑着问。

她对顾瑾之说的这个词颇有兴趣,又没有听说过,想着将来可以说给太后听,给太后解闷,就问得很仔细。

“富贵病不是指一种病,是说人太过于滋补,就像人吃多饭,会长胖一样。补药也是如此的。我记得我祖父曾经看过一个病例,病家曾经生病,大夫建议吃鲥鱼来滋补。

那病家家底丰厚,一年四季顿顿鲥鱼也是吃得起的,便每日不断。那病家也嗜好吃鲥鱼,故而每顿都吃。鲥鱼大补,补物在身体里化之不去,成了痰饮,折磨了数久。不少大夫只照普通治痰饮的法子,无济于事。

我祖父接了这病家,给他催吐,吐出了半坛子脓痰,病才解了……”

成姑姑在宫里,虽然看过不少的书。才这种坊间才有的奇闻异事,她是没有听说过的。

她听得怔住了,望着顾瑾之半晌不说话,希望她再说一个。

顾瑾之就想到了袁裕业的母亲袁太太,当年也是吃了太多的羊肉,体内热气太盛,最后反而生寒,得了个真热假寒的毛病,半死不活。

她把这个病例,也说给了成姑姑听:“……那时候。我四姐还在袁家。我和我母亲登门拜访,恰逢袁太太生病。我开了生石膏的方子,乃是大凉之物,用来治疗热毒。

袁家三公子见他母亲极其怕冷。以为是寒症。又见我开了大凉之物。吓得不轻,进门就是一顿呵斥。我千百解释,袁家才相信。而后。果然就好了。她那个也是吃多了羊肉,养成的富贵病了……”

成姑姑听到这里,却脸色微变。

她顿时没了心情听去世,只问顾瑾之:“就是袁裕业么?”

她听到顾瑾之说,袁家三公子一顿呵斥,顿时就心里恼了起来。

顾瑾之则道:“正是……”

成姑姑神色微落。

她知道顾瑾之在外头给人瞧病,受过不少冷言冷语。当年太后娘娘的弟弟宜延侯宁萼,不仅仅当面骂顾瑾之,还到处诋毁她。

后来,宁萼也遭了报应。

不成想,袁家那样的门第,也敢给顾瑾之冷脸。

顾瑾之很早就赐婚给了庐阳王的。

袁裕业这几年得太子宠幸,朝野上下都留意他,太后也是听说过的。太后多次问及袁裕业此人,语气里隐约有点担心,怕此人品行不端,带坏了太子。

而后,顾珊之的事闹出来,顾瑾之和离改嫁,京里人都说,顾珊之狠毒,害死袁裕业多个孩子和妾室,反而全身而退,顾家还到处说袁裕业不能生育,着实太过于得理不饶人。

这件事闹出来,太子是万分同情袁裕业的,连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

可太后觉得,袁裕业连家里后宅都管不好,乱七八糟,只怕能力有限,对他这个人就保留了几分看法。

而后,顾珊之改嫁之后,一连生了二子,顾家又不遗余力大肆宣扬,袁裕业在京里丢尽了颜面,太后便知道,他是真的不能生育。

一个无法生育的男人,对于子嗣大事而言,和太监又有什么区别呢?

怎么能指望这种男人有高洁的品格?

太后就对袁裕业很不满。

她曾多次和太子说话,暗示太子要亲贤臣、远奸佞,对袁裕业的评价就很重了。

虽然太子根本没理会。

成姑姑和太后是一心的。

太后觉得袁裕业非忠良之辈,成姑姑心里就讨厌起这个人来。

如今再听顾瑾之这么故意添油加醋一说,成姑姑是信以为真的,心里怒火顿起。

她没有发脾气,只是脸色微敛。

袁裕业原来之前就那么没有见识,不知高低!

顾瑾之见成姑姑冷脸不语,知道自己的话,成姑姑听了进去。她也不再说话了,安静呷了口茶。

等成姑姑回神,想再说点什么的时候,小宫女跑来说,太后娘娘醒了。

成姑姑和顾瑾之忙进去服侍。

太后睡了一觉,神清气爽,脸色也红润,精神头很足。

她笑着说:“小七来看哀家,哀家这病啊,陡然就好了。”

顾瑾之也笑,道:“母后,我可不敢居功,这是彭大人的医术好,也是宫里的药好。”

“宫里的药,哀家用的药,都是你们顾家的。”太后笑着道,“你们顾家的药好。”

顾瑾之说了句太后抬举。

她和成姑姑一起,亲自服侍太后洗漱。

到了申正三刻,朱仲钧来接顾瑾之,夫妻俩告辞回家。

等朱仲钧和顾瑾之走后,宫里的妃子也纷纷来探病。

太后没有见她们,只是安静躺着。

她随口问了问成姑姑,和顾瑾之说了什么:“皇后的事,你问了么?”

成姑姑忙说问了,又把顾瑾之的话,解释了一遍。

太后眉头微蹙。

而后,她老人家慢慢舒了口气。

成姑姑原本想着,把袁裕业曾经对顾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