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与生活-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预防策略
* 初级预防是希望在有关情况开始之前就阻止它出现。
* 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努力限制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危害。
* 三级预防是要通过防止复发来控制心理疾病的长期影响。
  以上表明心理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和基本范式的转换:(1)把预防作为治疗的补充;(2)超越医学的疾病模型而向公众健康模型转变;(3)关注使人们处于患病危险的情境和生态环境以及“高危人群”;(4)寻找生活中积淀的相关因素,而不是寻找那些易感因素。

()
  临床生态学(clinical ecology)将疾病与环境刺激联系了起来。
       第十七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社会背景包括对他人真实的、想像的或符号的表征;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行为发生的场景;以及在给定场景下制约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一、情境的力量
1、角色与规则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规则(rule)运用:外显(explicitly)、内隐的(implicit)——人们通过在特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往而习得这些规则。
  “斯坦福监狱实验”
2、社会规范
  群体还制定了许多对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公开陈述或内隐地告诉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s)。
  意识到制约给定群体情境的规范,有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他们的社会互动。
  否则个体会遭到3R:嘲笑(ridicule)、再教育(reeducation)和排斥(rejection)。
3、从众
  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 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 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1)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
  谢里夫,信息影响如何导致规范具体化(norm crystallization)——规范形成和固化。
  自主运动效应: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虽然它实际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像是在运动。
  群体中的规范一旦形成,它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2)规范性影响:阿施效应
  当无异言辞多数人仅由3个或4人组成时,从众效应非常明显。有了一位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的同盟,那么从众几率会急剧减少。个人的独立性会随着个人知觉与群体错误判断之间的差异量增加而增加。
  两个启示:
》 人们不完全随着规范性影响而摇摆。
》 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中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使得一个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这取决于群体初始的倾向。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
  贾尼斯(Irving Janis),群体盲思(groupthing),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盲思。

()好看的txt电子书
  法国的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开创了少数人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4、情境力量:袖珍摄像机的告白
  方特(Allen Funt)“袖珍摄像机情景”节目,揭示了人在本质上如何严格地遵从情境剧本。“电梯游戏”。
二、构造社会现实
  构造社会现实,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情境,从认知和情绪角度来表征事件,这就是我们构造社会现实的方式。
  观察者按照自己期待看到和意愿看到的方面来有选择地编码所发生的事情,这时社会情境才显得有意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指人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将他人行为分门别类的过程。
1、归因理论的起源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一种总体方式。
  海德,人们之所以不断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试图全面地理解社会存在。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还是在情境,以及谁对结果负责。
  凯利认为,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利用协变原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协变原理(covariation principles)指出,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
* 区别性:指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 一贯性:指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 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2、基本归因错误
  罗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的双重倾向。
  “大学投球”问答游戏。
  基本归因错误部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
3、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倾向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
  他们很容易将群体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其他群体成员,友谊会限制这种效应。
4、期望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5、确认期望的行为
  马克?斯奈德,行为确认(behavioral confirmation):某人对另一人的期望实际会影响后者,使其进行方式证实最初的假设。
  当实际的状态——模糊或者不确定时,期望产生的效应最大。

()免费电子书下载
  行为确认的程度还取决于目标人物对互动的动机。
三、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态度(atlitude),是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1、态度与行为
  引发态度的三种信息:认知、情感、行为
  预测行为方面态度的一个属性: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 ——态度客体与一个人对该客体的评价的联系紧密程度
  态度可获得性比选民们的自我报告更有效,它能让我们更有效地预测实际的选举行为!
* 当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
* 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
* 当态度和行为的测量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测指标。
* 态度是基于若干不同类型的信息时,你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变化。
2、说服过程
  说服(persuasion)——刻意努力来改变你的态度。
  精细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讯息。中心路径:人们仔细思考说服性的沟通意见,因此态度改变与否取决于论点的强弱。外周路径:人们不怎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而是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做出反应。
  个人关联性:当信息关系到个人时你更可能会去仔细地评价论点。
  影响你选择路径的另一个因素是态度类型和论据类型之间的匹配。
3、用自己的行为说服
(1)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菲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1)提出来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
  改变态度的方式首先在于改变行为。
  只有当人们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认知失调——人们只是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维持一致性。
(2)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贝姆(Daryl Bem)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自我知觉过程主要出现在当你处于模糊的情境中,处理着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
这个过程有一个缺点,即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情境力量的影响不那么敏感。
4、依从
  依从(compliance)——行为变化与他们的直接要求一致。
  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当某人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
  走面子技巧(the door in the face technique):当人们对于一个较大的请求说“不行”之后,他们往往会对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说“不”。
  登门槛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

()好看的txt电子书
  稀缺性原理
  通过示范所期望的行为来促成改变。
四、社会关系
1、喜欢
  仅仅曝光效应指的是:总的说来,你会越来越喜欢临近你的人。
(1)身体魅力
  身体魅力在激发友谊方面常常起着一定的作用。
(2)相似性
  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能促进友谊,能够给你一种个人获得证实的感觉。
(3)互惠
  你倾向你喜欢那些你认为喜欢你的人。
2、爱
(1)爱的体验
  将爱的类别概括为
* 情欲——性激|情和欲望
* 亲密——真诚和理解
* 承诺——投入和奉献
  依恋风格还能预测恋爱中的个体。
  爱的阶段:情欲型爱——伙伴型爱
  那些把其他人视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有可能长期对他们的伴侣承担责任
  依赖模型指出,承诺是基于一系列的判断的。该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一、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
  利他主义(altraism)——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
1、利他行为产生的根源
  生死情境下的选择:亲缘关系效应
  互惠性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
  利他主义为什么依然是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做出了另一个解释:女性相信那些有着明显利他主义倾向的男性会是好父亲。
2、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免费电子书下载
  巴特森(Daniel Batson)指出,有四种力量使人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
* 利他主义: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自我主义:一种绝对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
* 集体主义:一种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
* 规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巴特森同情—利他主义假设的证据:当你对他人产生同情时,这种感情就会产生一种提供帮助的动机。立刻产生的利他情绪比抽象的公平目标更强烈。
3、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效应
  旁观者介入(bystander intervention)——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的陌生人的意愿——是和情境的每一个特性相关的。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1)旁观者必须注意到紧急事件
  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情境做出准确的评价。
(2)旁观者必须认定事件为紧急事件
(3)旁观者一定要感觉到责任
  不介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责任的分散。
二、攻击
  攻击(aggression)行为
  洛伦兹(Karl Lorenz):《论攻击》(on Aggression) :人类没有进化出适当的机制来抑制自己的攻击冲动。直到发明武器之前,这些抑制的机制也没有进化出来。
  研究者发现与洛伦兹不同的两点:第一,其他许多动物也具有同样的攻击行为。第二,人类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求生的动机可能赋予了大多数物种某些暴力形式的天生倾向性。
1、个体差异
  某些个体的攻击性比其他人更可能具有遗传基础。
  如果人们的丘脑经历了不适当的刺激,它们就可能不能够抑制消极的情感而导致攻击行为。
  存在于血液中的复合胺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可能会削弱大脑调节消极情感和冲动性行为的能力。
  最富有攻击性的男孩具有最强的应激反应。
  冲动性攻击(impulsive aggression)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感驱动的,最激烈的反应为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是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
2、情境影响
(1)挫折…攻击假设
  挫折——攻击假设(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境下出现,而出现挫折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人们对于失业的过度恐惧限制了由挫折所导致的暴力倾向

()免费TXT小说下载
(2)温度和攻击行为
  温度与人们的攻击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在温暖的天气里、晚上9点到凌晨3点,较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3)直接地激怒和扩大化
  直接挑衅的结果同那些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消极情境因素具有同样的效应。
  一个扩大的剧本(escalation script),这是一种把文化规则进行编码的记忆结构,编码序列与人们对连续挑衅的攻击性反应逐步升级的顺序相一致。
3、文化限制
  个体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的限制。
  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广泛地研究了美国社会中涉及攻击的地域性态度和行为。
(1)攻击行为规范
  欧洲国家的谋杀率要比美国的谋杀率低得多。
  主要因素是环境中攻击性榜样的可获得性。
三、偏见
  偏见(prejudice)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1、偏见产生的根源
  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