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茉莉花开时-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进上海,上海沦陷,电影公司倒闭。孟老板在战火中逃去香港,茉被遗弃。茉的命运急转直下,她从梦中惊醒,从此失去了一切。孟老板的离去和破灭了的明星梦成了永远伴随她的阴影。之后,茉感悟到奇怪、扭曲的人生,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直伴随女儿长大直到四十年代,这就是茉年轻时期的命运历程。
  其实事件并不是改变茉命运的根本原因,但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人都能理解这种变故。可以说孟老板对茉的遗弃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发生。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本身不与人物命运的改变互为因果,而只作为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 莉 50——60年代
  茉的女儿莉在四十年代初出生,到五十年代末长到18岁。这时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社会主义特色的时期。
  1958年夏天,中国开始进入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时代。当时每个中国人都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积极投入到遍及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中,为的是实现一个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宏伟目标——达到新的钢铁年生产总值。
  这时的中国,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被称为领导阶级;而地主、资本家都被视为反动阶级。茉的小业主家庭属于应该被改造的小资产阶级。
  莉在新时代长大,她反省自己母亲茉的一生因为失去男人而失去家庭,失去幸福。自己变成了一个总活在过去某个时刻的行尸走肉。莉清楚地意识到她要过一种与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走出的自己家庭,极力摆脱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瓜葛,和工农相结合;主动追求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邹杰。她的希望就是要有一个不会转瞬即失的丈夫,要成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终于,她走进邹杰的三代工人家庭与邹杰结婚了。
  莉用了全身心的爱对待丈夫、婆婆,努力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因为她太努力、爱得太扭曲,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改变阶级的差异和婆媳的矛盾,她只好被迫回头去过平淡无奇的小日子,冀望怀孕生子。然而她却没有怀孕的天分,这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她的梦破灭了。
  这时候,一场更大的运动——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众所周知,196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旨在全国范围内揪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后来革命扩大化,使每个人都互相怀疑对方就是反革命派。
  莉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始变得精神恍惚。她开始怀疑母亲,后来怀疑丈夫邹杰甚至怀疑抱养来的女儿花。最后不但逼死了丈夫,自己也彻底崩溃了。
  莉终生就定格在丈夫邹杰之死那一刻,她顺着铁路去寻找邹杰,从此失踪了。
  第三部分 花 80——90年代
  六十年代末,有人认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都是在城市中长大,缺乏劳动锻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摩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要求每个青年都要成为“拿起笔能写作;拿起锄头能种田;拿起枪能打仗;拿起铁钳能做工”的无产阶级接班人。于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纷纷响应,中学毕业后奔赴农场、农村锻炼。这就是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莉的养女花在七十年代长大,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上山下乡,便与大家一起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军办农场)安家落户,参加劳动锻炼。在农场的劳动中与同学小杜相爱。
  1981年,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及正常大学教育。持续了十四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此结束。过去数年间奔赴农村扎根落户的知识青年纷纷回到自己生长的城市找工作、考大学,形成一股知青回城热潮。影片的第三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小杜已经考上大学,并和花订了婚,一起返乡回城。
  
影片的时代背景设置(2)
已是外婆的茉与外孙女花在过去的时光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因为自己当年遭男人抛弃而终身遗恨,所以坚决反对花与小杜的婚恋。
  花是影片中最关键的人物。她感情纯粹、热爱生活。有坚定强烈的把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意识。花从外婆及母亲过去的生活中看清了自己,因此她绝不会采取前辈那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重蹈她们的覆辙。
  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新的转机,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在这种形势下,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留学、工作和生活,其中以去美国、日本居多。特别是上海为全国出国人数之最。许多上海家庭都以家有海外关系为荣。
  小杜在大学读书时喜欢一个被称为“山口百慧”的同学,毕业时就决心赴日本留学深造。后来小杜赴日移情别恋,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那种负心郎。也许他在日本找到一个像山口百慧的日本女子,这些对花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好看的txt电子书
  花在与小杜婚姻危机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意志与自信。当小杜提出离婚的时候,她的反应非常聪明、冷静,毫不吵闹、追究。只是全神贯注地为即将来临的生育作充分的准备;不靠任何帮助独自产下完全属于自己的女儿。实际上花十分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同时经历了与自己、与社会斗争的过程,最后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
  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住房商品化改造,花带着四岁的女儿告别了记载着前辈辛酸历史故事的老房子,搬进居民新村。她告诉女儿:你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子。
  我们的影片并不承担编年史的任务,也不想领引观众对影片产生过多的社会性读解和历史性思考。如果我们太多涉及社会问题和历史批评,必将使影片内容社会化,审美风格就会因此改变。因此,我们的镜头大都放在主人公家里,那些敲锣打鼓的社会事件不断从窗外流逝,我们不过分地留意它们,剧中人对此不做直接的因果反应,时代悄悄地从窗口漂过,从而使影片带有历史长河感。这就是影片的故事和时代背景的关系。
  影片中基本上没有与时代直接作用的规定情景。就是说如果把30、50和80三个时期改成其它年代,这三个人物的故事也会同样发生。比如日军入侵,上海沦陷。表面上孟老板因此逃走香港,茉被遗弃,个人命运急转直下。但其实这并不是改变茉命运的真正原因。可以说孟老板抛弃茉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发生。山上下乡运动是影响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大事件。虽然花也上山下乡了,但她的故事与这个运动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不是上山下乡她的故事并不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影片中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事件本身不被作为改变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影片所讲述的茉、莉、花的故事就像在一个传送带上不断随时代向前行进。行进中会经过传送带两旁也许是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但主人公和我们并不因此而改变行进的速度和方向。我们要表现的不是传送带上的人物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是关注传送带上主人公行进中的自身行为、个人故事。故事和人物却不受社会事件的生息左右。
  虽然时代的氛围和特征不是影片关注的重点,只作为不清晰、不具体的虚化背景得以呈现,也不以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社会事件强调时代氛围。但对时代和环境的虚化并不意味着对时代环境特征的忽略或放弃,而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露一斑而见全身。
  因为影片所表现的三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最影响百姓生活的时期,影片三部分中的每个人物和故事都带有各自时代的鲜明特点,这是影片不可缺少的外部色彩。这些色彩有利于帮助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表达。可让观众参照具体的时代背景更好地读解影片。所以各时代与环境的典型特征将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跌宕中自然溢出。
  相信每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将会真切地感受到影片中特定的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对那个时代非常了解。相信多数上海人也会认可影片中的环境感。而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三个时代的区别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这些信息一定能在影片中有所感悟。
  
影片的风格及表现形式(1)
简约、主观化
  这部影片是分别从靠近三个剧中人物的视点来表现她们的故事,镜头尽量逼近人物,近距离看清她们的脸,真切地感受她们的气息和她们的情感。
  影片的风格应该从主观化入手。时而是创作者的主观,时而是剧中人物的主观。摆脱普通写实主义情节剧的单一性叙述角度。而且时间线的发展也应自由一些。同时,也希望影片中的生活场景比较干净,避免写实主义电影那种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堆砌的生活化。
  影片中人物和场景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室内环境,带有一种室内剧的感觉。不求视野开阔,但求细致入微。场景的单一化可以强化我们尽力贴近人物的内心而虚化环境。因此我们将影片的主要环境集中设定在照相馆楼上的室内场景中,常常是两个人物之间一对一心灵交流的情景。前景是近距离的人物,后景是简单虚化的环境和时代的变化。后景环境的虚化衬托前景近距离的人物的逼真,所以自然形成一种简约的风格。这也许能称为“简约主义”。
  简约使我们不要求绝对的真实,不必用写实的标准严格地衡量各方面的真实性。比如领子的样式、说话的腔调等等。我们不特别关注人物的外表、环境和时代是否真实,而要让观众逼真地看到人物的内心,内心的时空变幻,关注剧中人物思情的激荡起伏。
  影片中除了青年的三个女人是由一个演员扮演以外,其他的演员也要尽量简练、统一。为避免同一个扮演者在观赏上容易产生不自然、不舒适的感觉,有必要采用一些物理方法。比如设计额上红记、带眼镜等化妆、服装方面对人物造型的改变,以及章节、人物转换之间的技术处理。
  寓言性
  虽然影片影射着社会现实问题,但我们并不全然遵循现实生活的时间顺序和多数人认同的生活经验,即情节剧的准则,创造非情节剧的风格。从而增强影片的非现实感和寓言性。有意识的在叙事与抒情、表象与意象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轻声细语与呐喊
  在影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间,一些事件本身非常强烈,不需要再过多渲染,甚至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一些。像邹杰卧轨这件事,就是在平淡当中发生的:花在校园里玩,外婆来找她带她去铁道边,看到了父亲的尸体。事件本身已经很强烈,此时我们不需要高声呐喊,只需轻声细语地讲述便足够。
  采取这样的处理方法首先是保持影片统一的叙述风格;其二是控制影片情绪的整体节奏,为突出结尾部分的呐喊作铺垫。
  对应、对比
  影片分成三个章节会使情节和人物命运更加清晰,不至于黏连。由于人物的一直延续,连贯性是不会被打断的。
  在三个章节三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故事中分别设计相类似的规定情景,造成一种对应、对比关系,一种叙事上的韵律。例如:
  高占非:
  茉从小在电影中认识了高占非,高占非成为茉纯真而朦胧的梦想占据了她的整个生活。后来爱上孟先生以及短暂的明星生活都是由此而来。表面上茉爱的是孟先生以及孟先生给她带来的梦幻般的明星生活,“高占非”也很快被孟先生取代。但实际上“高占非”抽象了孟先生和明星梦的概念,作为茉的爱的化身,或者说是梦想的化身。
  茉在后来的两个章节中多次提到高占非的名字,都是在回味自己的梦想。茉的一生从来就没有走出她的梦想世界,而她的梦想世界又是那样的不真实。
  吃饭:
  三个时代,两女一男三种人物关系在同一场合吃饭的类似情节。
  先是30年代,王先生与茉和茉母的晚饭,奇怪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使茉巩固了对男人的认识,从而奠定了与后面两次吃饭对比的基础。


  1958年是莉生活的开始。在技术学校里,莉跟除邹杰以外的所有男同学说话,只是最后一次莉才主动问邹杰想去哪儿工作。他们就这样迅速的改变了关系,母亲茉提出叫邹杰来家吃饭,让她看看邹杰。由于茉对所有男人的不信任,饭席间他们不欢而散。于是母亲对此坚决反对,莉被驱出家门。莉发誓不再回家,找到邹家,与邹杰私结婚姻。
  80年代,身为外婆的茉更加关心花的婚恋,又一次找来花的男友小杜过目。她再次提到高占非,再次表示了对小杜的不满。此时茉的不满实际上并不是针对小杜个人,而是复数的男人。
  等待:
  相同或相似的雨夜,三个女人都在等待她们的情人,结果却不尽相同。
  茉等待着孟先生再一次敲响公寓的门,没有等到。孟先生在公寓楼下大雨中向茉的窗口看了一眼,从此消失。从此,茉的生活就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和邹杰结婚后,莉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不愿洗碗,在街上吃馄钝;不习惯用马桶;由此产生了与邹杰之间的矛盾。莉回到自己家等待邹杰的出现。第十天的雨夜,莉说,如果明天他要是再不来,我就永远不和他一起生活了。这时邹杰抱着被子在滂沱大雨中走进莉的家。当晚,莉对着熟睡的邹杰呢喃:要是你今天不来,我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
  同样,花也是在等待小杜。其实这个时候花的等待和莉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行为相似,但心里状态完全不同。莉没有退路,竭尽全力寄希望于邹杰的出现,而花是想看小杜会不会出现,并不抱大的希望。她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心里非常平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影片的风格及表现形式(2)
丧亲:
  茉在母亲跳河自尽后,遵母遗嘱将女儿取名为莉、抚养成|人。后来女儿的消失对茉的影响,茉将情感全然投入到外孙女花的身上。
  而莉的出走对女儿花的心理影响同样是深重的。最后花又在悲痛中送走了心爱的外婆,花在历经人生苦难之后才完全成长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强之路。
  片名、人名
  既然我们要用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作为影片完整的电影音乐,片名就可以改成《茉莉花》。为了让片名与影片内容、音乐有更密切的关联,剧中人物娴、芝、箫的名字从文字上看很美、很有味道,但却不上口,甚至拗口,念出来听着很涩,可以分别改成茉、莉、花。这样也可以增加影片的文学性。再寻找顺口的上海本地方言的称呼,使称谓生活化一些。
  《茉莉花》仅仅是一个物质名词,作为影片片名略显单一,有必要加上一个动词,便可以更为生动。而“开”字不仅是合适、贴切的,同时极具象征意义。花“开”的过程正是女性成长的象征。因此,“茉莉花”(物)开正对应“茉”、“莉”、“花”(女人)的生命历程。
  性的表现
  对性的表现要含蓄。比如在老王向茉作出轻薄行为的时候,可以借助嗡嗡响的电吹风、苍蝇等局部的细节来表现。还在哺|乳的茉,胸前可能会被|乳汁殷湿。当电吹风划落到地上的时候,通奸的过程还在进行着。这时茉的母亲进来发现了。面对茉母和老王的追打,茉的态度应该是旁观的,甚至会笑。旁边一岁多的莉,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直到茉抱着莉去大闹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