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不演义-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安定,只不过,她用的是另一种特殊的方式。
那还是以后的事情,当下,她就救了中原皇朝一次。
始毕可汗前脚刚出汗廷,义成公主的密信就被送往了杨广的车驾,提前得到消息的杨广才逃脱了始毕的偷袭。又是义成公主给始毕写信,谎称有人进攻老家(北边有急),才让始毕从雁门撤走。
杨广躲过一劫,但隋朝跟突厥之间关系彻底决裂了,不久后,杨广就搬到了扬州,有人说杨广是去扬州游玩,有人说他是去平定江淮的反叛,但也许,在杨广的记忆深处,藏着那些射到他跟前的利箭吧。
狼头纛
回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夏天的太原,突厥人撤走时。
天大亮后,太原人都知道了突厥人退走的消息,大家纷纷前来向李渊祝贺。
李渊微微一笑,表示这不值得弹冠相庆。然后他说出了让满座皆惊的一句:“大家先不要相贺,等我为你们将突厥召而用之!”
开玩笑吧,突厥人又不是宠物,哪是你召之即来的?
没等大家提问,李渊信心百倍地叫人送上笔墨。
写完信之后,李渊吩咐将信放进信封,指令信封上写某某启。
接到命令,书记没有动窝,犹豫了一会儿,他指出了李渊的一个书写错误。
信封上不该用启字,应该用书字。
启是官员给皇帝写信时用的,而书是平等双方的来信。言下之意,突厥大汗是突厥的皇帝,跟我们不相干,给他写信,犯不着这么铺张浪费,用一个书字足矣。
“况且他们又没文化,写个启他们也不懂,用个书糊弄一下看吧。”书记总结道。
长叹一口气,李渊否决了书记的提议,他告诉这名有骨气的书记,突厥人那里也有逃难去的汉人,人家已经扫了盲,再欺负人家没文化是行不通的,现在说好话都怕他们不来,何况轻慢他们。
就用启吧,这是价值千金的一字,就算突厥人现在要千金,我们都要给他,何必吝惜这一个字呢?
这是一个普通的字,这也意味着李渊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通信上写出启字之后,他将跟突厥的关系定了基调。
李渊是臣,突厥是君。
李渊曾经向杨广屈服,现在,他又要向突厥人屈服。
虽然这会让自己丢掉尊严,但没有实力的自尊谁又会在乎?如果我们不能屈服于一人,又怎么做万人之上?
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些付出,总有一天我会全部收回来的。到时,不再是启,不再是书,而是君王示臣的敕!
很多年以后,李渊成为了帝王,他的这些屈辱被历史学家巧妙地掩盖了起来,这大概也是李渊的旨意,于是,李渊变成顺风顺水的人,没有人记得他曾经忍受的耻辱,就连他自己也选择了遗忘。
历史学家将李渊曾经的忍让,曾经的痛苦,曾经的退让一一隐去,给我们呈现一幅美好的景象。李渊的成功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欺骗,没有出卖,只有天意跟他无上的忠诚跟智慧。但事实绝不是这样,正如灯光之下,必有阴影,在辉煌的成功背后,一定有黑暗,有卑鄙,有胆怯,有妥协,有软弱。
这些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可必须要用一些不光彩的东西去换取光明时,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李渊所料,突厥人很快同意了结盟,不仅仅是李渊用了启字,还因为李渊提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分红方案,南下打长安,土地归唐国公,子女玉帛归突厥。
突厥的大马出现在太原的市场,当然这些良马都是要钱的,大家虽然是盟友,但账还是要算清楚的。
战马是优质战争资源,放到现在相当于爱国者导弹,每一个无法自己研制导弹的国家都会争先购买。
听到消息后,李渊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在这些马中挑选好的,只买一半。
想不到留守大人也囊中羞涩,当然,再穷不能穷领导,太原一些大款站了出来,主动提出愿意自掏腰包,帮李渊买下剩余的马。
知我者谓我节约?不知者谓我人穷。李渊哭笑不得,他请来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史称义士),说出了他的秘密:
“胡人有的是马,而且还贪财,他们会源源不断地前来,到时,你们卖了棺材都买不起(死汝不能市也),我现在少买,就是装一下穷。”
装穷是必须的,只有傻子才装大款,贸易逆差可是会搞死人的,鸦片战争就是一例。
马的事情解决了,但更难处理的是突厥人提的结盟条件。
突厥人的使者给李渊带来了一个消息。始毕可汗对李渊计划进兵长安十分感兴趣,表示将大力支持,李渊要多少兵马,只需开个口。
这相当于始毕给李渊一张空白支票,数额由李渊自己填。优厚的待遇自然就会有苛刻的条件。始毕可汗表示你去长安扶助隋朝这不太好,杨广那人我了解的,要是他还接着当皇帝,我的日子不好过,唐国公还是自己当皇帝。
最后,始毕告诉李渊,只要你答应,我就送你一面狼头纛。
所谓狼头纛,就是绣有狼头的大旗,但凡突厥人的部落都竖有这种大旗。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狼祖先。刘武周就领了一面狼头纛。这种旗做工讲究,图案精美,作为装饰品是不错的,但要命的是,这种旗并不是装饰品。
接受这面旗,等同于中原地方官吏接受中央的符印。也就是说,挂这面旗将意味着要当突厥汗国的臣属国。
李渊虽然能忍,但要把狼头纛竖在自己的家门口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但不接受,突厥人就会翻脸,隔三岔五地到太原来骚扰,李渊实在没空陪他们玩。
摆在李渊面前的是一个难题,想了一会儿,李渊吩咐,去把突厥的使者请来!
部属走到门口,李渊叫住了他:“不,我亲自去见突厥使者!”
李渊亲自跑出晋阳宫接见了突厥的使者。李渊对远道而来的外交使臣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请使者大人转达自己对始毕可汗真情的问候。然后双方举行了亲切的会谈。
大家都懂,以上皆是套话,也叫屁话,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李渊到底有没有接受突厥人的狼头纛。
从会议结果来看,似乎接受了,因为突厥人很高兴,表示很满意这次的会谈,但从另外的资料显示,李渊表示自己南下将是匡扶隋室,以此拒绝了对方的狼头纛,为了补偿突厥人受伤的心灵,李渊承诺自己将打对方的军旗。
这是关于初唐的一个谜,很多历史学家就此研究,并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还原历史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不想在这上面吃这种苦。
就像摔倒并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能不能爬起来。称臣自然是一种耻辱,但如果能知耻后勇,当日的耻辱将使成功更为珍贵。正如史学家陈寅恪在其著作《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的最后写道:初虽难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之杰之所为也,又何病哉!又何足病哉!
突厥使者满意地离开了太原,与他同去的,还有刘文静,刘文静是受命拿着始毕可汗开出的空白支票去突厥银行兑现兵马。
对于这种空白支票,一般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如果有可能,把银行提空了也行。
李渊悄悄给刘文静指定了一个数额。让他快点去,但不必急着回来。
万事终于俱备,数天后,太原的郊外兵马大集,红白军旗夹杂。白旗是突厥人的旗帜,而红旗是隋朝的旗帜。明显,李渊又玩了花招,白旗是用来忽悠突厥人的,而红旗是给天下人看的。这两种军旗夹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郊外红白相间,正如花园。
是的,这就是那首《桃李子歌》所说:“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望着面前这支严阵以待的大军,李渊内心潜忍已久的欲望之兽终于咆哮而出。
我忍受了一切,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天命所归,舍我其谁!
起军吧,向长安进发,天下将在我手!
其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的七月初五,李渊迈出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步。
出太原没多久,李渊并没有急于攻城略地,在南下之前,他要确定一个人的动向。
李渊叫来了自己的秘书温大雅。
你给荥阳的李密写封信联络一下感情吧。
两个李密的年纪加在一起跟李渊差不多,但要比革命的工龄,李密是老前辈了,去封信问候一下也是应该的。
李密的回信不久后也到了,李渊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句:
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
紧接着,李密就热情邀请李渊前来合作,一起擒拿暴君杨广。最后,李密还要求李渊最好到河南来一趟,大家坐下来开个会,商议大计。
言下之意,兄弟不才当上了盟主,李兄就来当个堂主吧。
在造反的道路上迟了两步,就被人家当小弟看,李渊有点哭笑不得,但很快,李渊哈哈大笑起来。
李渊指示温大雅再写封信给李密,表示承认对方的盟主地位,但开会结盟一事,眼下太忙,实在走不开。
最后,李渊特别指示在信里加上这一句:
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我没有远大的奢望,能够继承唐国公的荣耀,此生已经足矣。
第一块拦路石
七月下旬,霍邑五十里外贾胡堡。李渊大营驻扎在此地。
雨一直下,气氛很不好。
大概是当日杀王威高君雅来祈雨诚意十足,许久未下雨的山西大地竟然下起了连绵大雨。本地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李渊的焦虑却在直线上升。
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交通受到影响,极其不利于行军,从太原运粮的车队一直没来到大营。更要命的是,李渊收到一个让人惊慌的消息。
刘武周又勾结了突厥人,准备趁李渊引军南下之机偷袭太原。
此时,刘文静也没有回来,站在贾胡堡,李渊陷入了困境。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有许多的假象跟真正的陷阱交织在一起迷惑着你,痛苦的是,你无法得知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
李渊决定召开会议,决定下一步。
显然,刘武周将要入侵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军营,许多人表示太原是根本,亲属都在那里,要是被夺走了,大军就成了流浪军。必须马上撤回去!
裴寂是这一建议的倡导者。
作为一名穷孩子,成功当上宫监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裴寂的内心并没有什么野心,跟着李渊造反也是交友不慎,认识了刘文静这个野心家。欲望的缺乏让他失去了勇气,在碰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保守。
在裴寂发言的同时,有一个人早已经按捺不住,在他的眼里,裴寂所说的只有软弱两个字,于是,他站起来,大声驳斥对方的说法。
“我们已经兴兵,就像箭已经离弦,只有奋不顾身,夺取长安,据此号令天下。如果只是一点点的困难,就班师,只怕那些跟随我们的人就会全部失望离去,到时,隋兵在后面进攻,刘武周从上面进攻,夹攻之下,我们还能保全自己吗?”
这个人正是李世民。接下来,李世民仔细分析了情势,指出粮草虽然没有运到,但现在秋天到了,田野里到处是粮食,南面的隋将轻狂浮躁,一战就可以擒拿,也不用担心,而刘武周跟突厥虽然结盟,但他们疆土接壤,相互依靠,也相互猜忌,刘武周未必就敢丢下自己的马邑不要,跑来抢太原。最后说到李密,李世民露出了轻蔑的笑容:“他还守着他的粮仓不肯放手,怎么会来跟我们抢长安。”
说完这一切,李世民充满自信地等待父亲的决定,他相信自己已经列出了足够的理由继续前进。很快,李世民听到了让自己失望的声音。
李渊依然选择撤回太原。
李渊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他一直靠保守和稳重行事渡过危机,这一次,他依然选择了老办法。
会议结束之后,李渊感到了疲倦,造反确是一件体力活,还没开战,身体就有些吃不消。
回到营房,天色暗淡了下来。李渊躺下休息,他并没有睡着,隐约中,外面传来了一阵哭声。
自己刚躺下,外面就哭开了,这是来找我的晦气的吧。
李渊下令将外面哭的人拉进来,李渊吃了一惊,哭的人是李世民。
“你哭什么?”李渊板着脸问道。
“大军进军是为了大义,向前进军就能取胜,大军退后就会溃散,到时,敌人乘机攻击,我们必死无疑,安能不悲!”
李渊恍然大悟,是的,我已经走了造反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是没有退路的,退回去,我再也当不成唐国公,只有前进,不成功则成仁。
我一直以稳重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但如果要突破自己,就得更加果断。
想了一会儿,李渊表示自己已经后悔了,但后悔也没用,大军已在回太原的路上。
李世民不慌不忙,告诉他现在还来得及。
“右军严整未发,只是左军撤了,但也没走远,只要快马赶上,追回来就可以了。”
李渊的军队分左右军,李世民统领右军,李建成统率左军。这说明,李建成比较乖,听指挥。李世民有主意,还敢自作主张。
李渊终于拿定了主意,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不用再说了,按你说的办,立刻追回左军,你跟建成一起去!”
李世民跟李建成连夜追兵,比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还着急,李世民还跑错了路,误入山谷里去了。坐骑都被虐得倒地。但最终,李世民弃马徒步赶上了大军,将部队又拉了回来。
大军重新集结在贾胡堡,等待着最佳的进军时间。这个等待并没有多久。
不久后,天晴了,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并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刘武周进攻只是一个谣传。突厥人的信使也抵达贾胡堡,通报突厥的援兵已经在路上,马上就能到。
不过数日,所有的困难全部散去,这证明,成功就是多坚持一会儿,多往前走一步。
大军开拔的时刻终于到来,前面,是唐军的第一个拦路虎。
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奉杨广之命,率两万精兵驻守霍邑,堵住了唐军南下的道路。此人就是前面被李世民形容为轻浮,一战可擒的主。
李世民确是抓住了宋老生的七寸。
八月初三,霍山。
到处弥漫着晨雾,雾气中隐隐有金戈的声音传来,仔细观察,在霍山脚下,一支大军沿着山脚小道急行军,从其红白夹杂的军旗来看,这是李渊的唐军。
史书记载,放着大道不走,却走山道,这是霍山山神的指引。到底李渊有没有见过山神无从考证,但走山脚小道却是正确的选择。
当李渊的大军开拔到离霍邑城只有十余里时,城内的宋老生仍然没有发现对方的行踪。
李渊叫停了大军,眼睛直盯着前方,白雾的后面就是霍邑城了。
这是出太原以来的第一场大仗,其胜负将决定南下的走向。
风从山谷间刮来,不一会儿,刚还充盈山谷的白雾被吹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有过,发黄的树林,结露的草丛,金黄的秋天露出了它迷人的一面。这是收获的季节吧。
李渊大喜:“如此景色,真是天助我也。”
也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得出风扫白雾是助他李渊,这种风吹大雾尚可,可要吹倒霍邑的城墙显然是异想天开。
李渊叫来了他的将领,分析了敌我势力,指出宋老生此人不难对付,但如果他怯而不战就不好办了。
“你们有什么办法?”
“如果用轻骑去挑逗宋老生,宋老生一定出城应战,我们趁机在城外擒拿宋老生!”李世民迫不及待,抢先答道。
李渊笑了,像是考验李世民一般问了一句:“要是对方不受挑逗呢?”
“不会的,宋老生一定会出来!”
“哦,为什么?”
“宋老生此人出自寒微,勇而无智,因为以前讨捕小盗,立过一些功劳,才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