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起陇西-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程做得好看一些,于是命令各地施工加班加点。这监工督促的职责,自然就压在了太守府这些文吏身上了。

每开进来一辆车,孙令就在竹简上划上一笔,他的竹片上已经密密麻麻地有几十道黑线。划到后来,他晃晃有些酸疼的手腕,对陈恭抱怨道:“咱们怎么也是清谈的读书人,那个郭刺史居然把我们当成小吏一样使唤,做这样粗鄙之事,真是叫天下士人寒心。”

陈恭好像没听见他在说话,头也不抬地飞速登记着不断增加的条石与原木库存,过了半天才偏过头对孙令说:“现在进入的车子数量有多少了?”

“噢,我看看,总共是四十三辆,青石车二十辆,原木车二十三辆。”

“城西乙段的施工预定今天晚上才会来提料,可照现在的运送速度,恐怕不到申时料场就会爆满了。你能不能去一趟太守府?让他们尽快通知下一批次的运队把材料改卸到城西。省下来的车次也好尽早调去运砂土,那边已经等的不耐烦了。”

“可这跟规定不合吧?律令是说所有的石木都要通过这个料场登记,然后才能调拨。”孙令胆怯地说道,“若是认真追究起来,这可是侵吞物资的大罪阿。”

“所以才要去太守府报备……算了,我自己去吧,你帮我看着点库存容量,若是超过八成,就别让他们往里运了。”

陈恭说完站起身来,暗自摇了摇头,这些“士人”平日里只会清谈,一涉及到实务则束手无策。孙令前几个月去了趟关中,回来以后对何晏、夏侯玄等清谈名流崇拜得不得了,从此也开始放弃儒学,而迷起了老庄,整日里摇头晃脑说些和现实一点也不沾边的东西。

不过这对陈恭反而是件好事。有这么一个好清谈的懒散同僚,他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事务,获得情报的机会也就更多。

于是陈恭又嘱咐了孙令两句,叫人套了一辆马车,上车直奔太守府。

太守府在这个时间也是异常地繁忙,文吏与军人进进出出,手里捧的不是文书就是虎符。陈恭跟守卫打了声招呼,轻车熟路地迈进太守府内院。这里原本是上邽的县治所,从格局和装潢来看都显得狭小寒碜,无法容纳整个郡守的编制;所以许多功能部门都被剥离出去,如今在这里的只剩几个核心部门而已。

通往太守府度支曹的走廊很狭窄,当两个人相向而行的话,必须要有一个人让开才可以。在这种官僚世界里,通行的优先权自然是以官秩来决定的。一名穿着素袍的小吏恭敬地侧过身去腾出空间,陈恭冲他略一点头,径直朝着走廊尽头的木门走去。

当他快接近木门的时候,门忽然吱呀一声从里面被推开。然后陈恭看到郭刚出现在自己面前。

其实第一眼陈恭根本没有认出是郭刚,因为这个人今天破天荒地没有穿戎装,而是一身绛色便装,这让他的煞气削减了不少,唯有那一双锐利的眼神丝毫没有变。看到最危险的敌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经验老道的陈恭丝毫没有把惊慌显露在脸上,而是恭敬地把身子朝右侧靠去,为郭刚让出一条路来。

郭刚高傲的眼神只在陈恭身上停留了一瞬间,然后他一言不发地朝前走去,连谢也不谢,这名小小的主记看起来根本不值得他凝神关注——这也是陈恭所乐见的。等到郭刚与他擦肩而过,陈恭这才走过去迈进度支曹的房间,随手把门关上。

陈恭不是神仙,背后也没有长眼睛;他不知道就在他关门的一刹那,原本一直朝前走去的郭刚猛然停下了脚步,扭过头来向陈恭消失的房门投以冷冷的一瞥。这一瞥就像是西凉冬季的朔风一样,寒冷、锋利而且穿透力极强。

在郭刚身后的人无法继续移动,又不敢打扰这名间军司马,于是只能惶惑不安地站在原地。一直到郭刚把视线收回来,他们才慌忙躲到走廊一旁,给他让出足够的空间行走。郭刚毫不客气地走出去,视线一直平视前方。

在太守府门口,一匹轻装的西凉骏马与两名侍卫正立在府前的幡杆前等候。一见郭刚走出来,其中一名侍卫迎了上去。

郭刚一边将皮制搭带扣到马匹上,一边问那名侍卫:

“最近监视有什么进展吗?”

“没有。从开始监视到现在,陈主记没有什么可疑的行动。”

“他没有和什么可疑的人接触过?”

“没有,平时与他来往的都是太守府的同僚。”侍卫说到这里,迟疑了一下,说:“以小人的感觉,陈主记是蜀国间谍的可能性很低。”

“这说明他也许是个老手。”郭刚一手扶住马鞍,丝毫不为所动,“监视不能放松,等到我从颖川回来再做定论。”

侍卫不再争辩,两个人各退两步,抱拳齐声道:“恭送郭大人。”郭刚翻身上马,又叮嘱了几句,一扬鞭子,骏马飞也似的绝尘而去。

郭刚对陈恭的怀疑始于建兴八年。那一年魏军在军事上的屡屡失利让郭刚怀疑蜀军是否掌握着什么王牌;当他的叔父郭淮在阳溪被伏击而导致大败以后,郭刚确信在上邽内部一定存在着一条向蜀国输送情报的管道,这条管道的运作人很可能就是前年在搜捕“白帝”行动中逃脱的那名蜀国“夜枭”。

于是郭刚在郭淮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针对上邽的秘密排查。这一次排查的范围涵盖了整个军方与文官系统,每一道公文的传阅记录、每一个可能泄密的环节、每一个可能接触到资料的人员都被一丝不苟地检验了数遍。这项行动持续了两个月,郭刚锁定了五名有可能是“夜枭”的官员,然后将范围缩小到三名,其中陈恭的名字在名单最顶端。

郭刚发现,几乎所有涉及到重大泄漏的情报都与陈恭之间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很模糊,孤立来看更像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反复出现,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了。

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郭刚不能贸然对陈恭采取行动——两年以来的磨练让这名年轻人变得比以前审慎得多。于是他一边派人对陈恭进行隐蔽性的监视,一边不动声色地把他隔离;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而是通过数次微妙的人事调整逐渐剥夺他接触机密文件的可能性。现阶段他可不想让这只夜枭觉察到鸟笼已经编织好了。

郭刚发誓一定要把这只夜枭抓到,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为了替他所尊敬的叔父挽回名誉。

现在郭刚还需要确认一件事:陈恭的身份背景。这就是他决定亲自前往陈恭籍贯所在地颖川进行调查的目的。

颖川郡位于中原腹地,拥有将近三万户人口,相当富庶,是曹魏重要的粮食产地,其赋税也是支撑庞大军事开销的支柱之一。再加上魏国早期的智囊团成员比如荀彧、荀攸叔侄、戏志才、郭嘉等,均是颖川出身,这让颖川郡与其他郡县相比有了卓然不同的地位。

根据陈恭的履历,他出生于汉建安六年,出生地点是颖川郡的许县。建安二十五年,十九岁的他随父陈纪前往汉中。结果半路遭遇了山贼,队伍中的同伴全部遇难,唯有年纪最小的他活了下来。后来他一直留在了陇西,因为读过书,被天水太守府任命为书吏,从此一步一步升到现在主记的位置。

郭刚在一月二十日抵达了颖川的治所许昌。陈恭是来自于颖川许昌的陈氏一族。陈姓在许昌是大姓,现任司空的陈群籍贯就是颖川许昌,与陈恭算是大同宗。不过陈恭的档案上并没有写明自己是属于哪一支——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原地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战乱,汉时期的户籍已经所剩无几。

他风尘仆仆地在太守府前下马,向门卫通报了自己的身份。过不多时,一位官员迎了出来,这个人尖嘴猴腮,两撇短髭在鼻子下面呈八字,一颗不讨人喜欢的黑痣挂在右眼下方。

“郭大人是么?”

在得到郭刚肯定的答复以后,那个人热情地拱了拱手,自我介绍道:“我是颖川太守府的门下循行韩升,字伯先,常太守派我来接待您。”

郭刚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表情僵硬。这一半原因是他本身的个性使然,一半原因则是因为长途跋涉的关系。

韩升见他一脸疲态,关切地问他要不要先去驿舍休息一下。郭刚摆摆手,表示先要去见太守。于是韩升吩咐两名仆役牵走郭刚的坐骑,然后带着他进入太守府。

相比起陇西寒酸的太守府,颖川太守府可以算得上相当奢华了。其主体建筑底部光台基就有将近一丈高,用大石砌成,上面还有凸起纹饰。台基上的走廊边缘都安有汉白玉栏杆。正厅开间有六个之多,屋顶是双坡结构,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看上去相当恢宏。

两个人在正厅里等候了片刻,一名侍卫跑过来通报说常太守驾到。然后就看到一个五十多岁、体态臃肿的官员步入正厅,他就是颖川太守常俨。

常俨进厅以后,双手垂在肚子上,抬起眼皮先打量了郭刚一番,见他一身尘土,表情就变得不太好看。

“你是从陇西来的?”

常俨的语气里充满了轻蔑,对于颖川这样中原大郡来说,陇西是一个偏僻落后而且缺乏教化的乡下地方。

“是,这里是协理文书,请您过目。”郭刚装作没有觉察到这种态度,起身立正,然后双手把文书交给了常俨。

常俨接过文书打开一看,先注意到了这份文书的签发人是雍州刺史郭淮,连忙问道:“郭刺史是你……”

“是叔父。”

听到郭刚这么说,常俨的表情变的稍微和蔼一点。他拿起文书仔细看了一遍,“唔”了几声,然后用肥厚的手指擦了擦印鉴,好像怕这文书是伪造的。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条斯理地对郭淮说:“事情我大概了解了,我会派人协助你的工作。”

“谢谢大人。”

“不过……有件事你最好注意,陈姓是本郡的大族,陈群大人也是本郡出身。你可不要有什么得罪他们的地方,不然就会闹出大乱子了。”

“我会注意的。”

“伯先呐,那么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协助吧。”

韩升赶紧点头称是。郭刚心里清楚,“门下循行”是太守府的一个虚衔,没有实际职务,实际上只是纳入官僚正式编制里的食客罢了。常俨派了一个门下循行协助工作,明摆着没把他放在眼里。“也好,只要不给我找麻烦就够了。”郭刚心想。

常俨说完以后就离开了正厅,韩升则带着郭刚回到了专设的驿舍。郭刚在驿舍里稍微洗了洗脸,将行囊里必要的东西拿出来整理好,然后小憩了一会。一直到中午他才醒过来,觉得旅途的疲劳全消失了,现在他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韩升恰好也在这时候来到他的房间,这位食客笑眯眯地对郭刚说已经为他备下了酒菜与歌姬。

“下午若是大人有兴趣,我们可去许昌城内转转,今天有个集市颇为热闹,你在陇西可是看不到这样繁华的。”

“不必了。”郭刚冷淡地谢绝了这一邀请,他对这些东西丝毫没有兴趣,“我们开始调查吧。”韩升不太高兴地扯了扯自己的短髭,只得表示同意。

韩升带领郭刚来到太守府隔壁的户部,这里存放着颖川两万余户的户籍资料,分成民籍、军籍和士籍三种。

“那么,您想从哪里开始查起呢?”

“从士籍开始吧。”郭刚回答,士籍记载的是名门大族的资料。陈恭有很大可能是属于士族其中的一支。

韩升吩咐书吏从书架上取来以朱色套封的户籍档案,这是士族的标记。郭刚翻开索引,很快找到了“许昌陈姓”的条目。首先开列的就是当朝司空陈群一支,接下来开列了旁支共计七家,各家代系都很详尽。

但是里面并没有陈恭这个名字,也没有他父亲陈纪的名字。

郭刚忽然注意到,陈群的父亲叫做陈纪,与陈恭的父亲名字一样。如果这两个人是一族的话,重名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一个必然要避讳。换句话说,陈恭的家族应该不大可能会是士族。

接着郭刚又叫人捧来民籍和军籍的簿子,从头查到尾。这是一项艰苦乏味的工作,郭刚、韩升与三名官吏花了差不多整个下午,一共查到了三个叫陈恭的人。但其中一个今年才六岁,另外一个已经于去年去世,第三个就在本郡任公职,这三个都与陇西的那个陈恭无关。而名字叫陈纪的人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陈群的父亲。

“这份户籍是哪一年做的?”郭刚问。旁边一位老书吏回答是黄初二年造的册。

“造册的底本呢?”

“没有底本,汉时户籍已经全部散逸;黄初二年的造册是以文帝陛下登基那年的户口统计为基础的。”

郭刚飞快地心算了一下。陈恭今年三十一岁,据他在档案中的履历记载,他离开许昌前往凉州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当时他十九岁。也就是说,黄初元年颖川郡重新进行人口普查,编造名册的时候,二十岁的陈恭已经开始在陇西生活了。那么颖川的户籍没有他的名字也不足为怪。

“那么有可能查到他在颖川的族人亲戚么?”郭刚皱起眉头问道。老书吏面露难色:“户籍名册上只记录本家属户,如果想查找族人之间的联系,那还得去各家去查家谱。如果不知道具体人家的话……”

许昌一共有六千户人,其中陈姓户籍一共有七百户,虽然其中九成源流都来自于齐田轸,但演至今日已经分化成二十几个分支。如果将这些族谱拿来一一查验,那工作量将会大到不可想象。

“天下平靖才不过十几年,户籍流离也是在所难免,郭大人也不必这么失望嘛。”

韩升一脸轻松地劝道,郭刚扳扳自己的指关节,沉吟了一下,简单而又不容置疑地说道:“那我们就一家一家查下来好了。”韩升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于是哈哈大笑起来,一直到他看到那个人的表情,才知道他是认真的。

从一月二十一日开始,郭刚与韩升开始了调查许昌陈氏族谱的漫长历程。他们携带着太守府的公文前往每一个负责保存本家族谱的人家,要求家长开放族谱,然后大海捞针般地一代一代地查下来。户籍名册里只记载了黄初以后生活在许昌的人口,若要想知道陈恭以前是否在颖川居住,唯一可靠的记录就唯有族谱了。

有的人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郭刚的要求;而有的人家则对外人查阅族谱十分抗拒,有的大户人家还十分傲慢地要求郭刚在祠堂前向祖先告罪,才准许他浏览族谱。甚至有一户陈姓不允许在存放族谱的屋子里点火烛,又不允许把族谱带出屋子去,郭刚只能在黑暗中拼命瞪着眼睛才能看清黄纸上的蝇头小楷,一天下来眼睛疼得流泪不止。

这种艰苦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十天。一直到二月二日,调查才初步有了头绪。在一个名叫陈芳的许昌医师家的族谱中,郭刚发现其中有了记载。根据这份族谱,陈芳的祖父叫陈东,陈东生有三子,大儿子是陈芳的父亲陈耀;次子陈襄,早卒;第三个儿子名字就叫做陈纪,陈纪的下面则赫然写着陈恭的名字。

“陈恭或陈纪,这两个人你可曾见过吗?”

郭刚指着这个记载问陈芳。这名医师回忆了一阵,回答说自他父亲那辈开始,就与其他兄弟分家,据说还为此大吵过一架,所以两家并不经常来往。他只是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见到过一次陈纪和他的堂兄弟陈恭,除此以外再没什么印象了。

“你听说过他们在建安二十五年前往陇西的事吗?”

“听说过,不过也只限于知道这件事罢了。后来据说他们遭了山贼袭击,全死了。”这名医师茫然的表情表明他对陈纪一系的变迁漠不关心。目前为止,这与陈恭本人提供的履历完全符合。

“那么陈纪在许昌居住时的住所你知道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