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无法从一个婴孩脸上读出任何故事,每个全新的生命都有着一尘不染的纯净,都是那么的完美无瑕。一个人只有在出生和死去的时候是最干净的。刚刚出生的人,删除了所有前世的记忆,纯粹地来到人间。而一个行将死去的人,则是空手离去,带不走这凡世半点尘埃。

但是我始终相信,无论你多么纯然,冥冥中总会有所昭示。一滴水中,可以看到其深沉的含容;一朵花里,可以读懂其微妙的心事。所以,幼婴时的林徽因一定隐透出逼人的灵气与聪慧。或许他们都明白,这个小小女孩注定用诗意和美好的情怀,来完成降落人间的使命。

老宅光阴

如梦江南,永远像梦境一般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多少行色匆匆的旅人相逢在山水间,从这道杨柳依依的堤,摆渡至那道烟花纷飞的岸。那些因为来过这个多情之地的人,原本淡然超脱的心性,也开始有了牵挂。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爱上了午后阳光下打盹的慵懒,爱上了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

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尽管我们都是带着各自的使命来到人间,但彼此都只是过客,没有谁会为谁永远停留。到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过往的恩宠皆已吹作浮云。年轻的时候,不管不顾地挥霍今生,待到老时,则希望可以透支来世。起伏跌宕的一生,回眸只是云淡风轻,不是自己太执著过往,而是红尘千变万化,我们必须以踉跄的姿态,在熙攘的市井探寻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过一张林徽因三岁的照片,一个小小女孩站在深深庭院里,背倚着一张老式藤椅,清澈的眼睛看着前方。这座庭院藏有百年故事,藤椅也不知道历经多少流年,唯这小小女孩尚不知人事,不知道那遥远的远方,会有怎样的际遇将其等待。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是清白的,不需要太多色彩,一笔一画简洁而美好,记住的也只是单纯的快乐。

然而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林徽因五岁之前都在杭州陆官巷度过,关于那段时光我们已无从查找,而她亦没有丝毫记忆。其实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值得珍藏的,尽管有些人也曾历经辛酸,但是在模糊的记忆里,那些零散的碎片叠合在一起,始终会是美好。

林徽因五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至蔡官巷一座老宅院。在这里,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光阴,却给这位才女留下永难磨灭的记忆。到了五岁,林徽因的大姑母林泽民成为她的启蒙老师。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算样样精通。正是这位娴静优雅、知书达礼的姑母,教会了林徽因读书识字。

霞光掩映的晨晓,暮色低垂的黄昏,明月皎洁的夜晚,幼小的徽因手捧一册册线装书,读着书卷里的词句。也许她读不懂其间美好的意象,读不懂那诗意的情怀,读不懂冷暖的故事,但是她却从此爱上了书,爱上了淡淡的墨香,爱上了锦词丽句,还有书卷里那一枝莲荷的淡雅清愁。

人的性情多为天生,有些人骨子里就是安静的,有些人血液里躁动不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如此。但后天的启蒙亦尤为重要,倘若将一个沉静的人放逐在喧嚣的市井中,难免不为浮华所动。而将一个浮躁的人搁置在庙宇山林,亦可以得到净化。许多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林徽因遗传了优雅气质,她骨子里就带有浓郁的诗味和典雅,所以大姑母林泽民对林徽因的启蒙更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她朦胧的记忆被江南水乡的悠悠古韵填满。黛瓦粉墙,亭台水榭,还有青石小巷的惆怅烟雨,转角长廊的淡淡回风。这一切物象都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成为摇曳在江南枝头的永远风景。

然而,林徽因的童年亦非都是如意。或许上苍是公平的,给了她一个儒雅优秀的父亲,所以才安排了一个平凡的母亲。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十四岁就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对于善诗文、工书法,才华出众的林长民来说,这位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实在难令他心动。

不懂琴棋书画也就罢了,偏她长成于商人家庭,过得也是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嫁至林家又不善操持家务。这样一个凡妇既得不到丈夫的温情,亦得不到婆婆游氏的欢心。直到后来林长民又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这位女子虽亦无多少学识,但年轻美丽、性情温和,相夫教子,深得林长民宠爱。此时何雪媛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而她的性情亦在狭窄的角落里变得阴晴不定。

林徽因童年还有过一段痛苦的记忆,因为母亲何雪媛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所以生出抱怨责怪之心。那时候,林徽因和母亲住在后院,每当她从前院快乐地回来,总是会听到母亲无休止的数落。这时候,徽因心里就会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矛盾感情。她爱那个称自己为“天才女儿”的父亲,却怨他对母亲的冷淡无情。她爱给她温暖关怀的母亲,却怪她总在抱怨中令父亲离得更远。

小小年纪的徽因,内心却背负了许多沉重。她既要在祖母和父亲面前做一个聪慧玲珑的小才女,又要在母亲身边做一个温驯听话的乖女儿。许多时候,她总是独自一个人坐在木楼上,看天空漂浮自在的云彩,甚至懂得了白云的往来无常。也是这时候,她开始多愁善感,知道看似完美和谐的生活,亦暗藏许多的无奈。

直到多年以后,林徽因成为一位极负名气的女诗人。她写过一篇题目为《绣绣》的小说,其间讲述的则是一位乖巧的女孩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将其冷落,娶了新姨娘又生了孩子。绣绣整日夹杂在父母亲无休无止的争执吵闹中,彷徨于没有温情、没有爱怜的生活里,最终因病死去。在小绣绣的心底隐藏着对父母亲爱恨交织的情感,以及爱莫能助的无奈,其实这一切又何尝不是林徽因小时候那段生涯的写照。

如今想来,未必是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薄情,而是他和何雪媛之间没有爱的交集。人的一生总有注定错失的因缘,和你携手相伴的人或许不是你要的那杯茶,但你还是要强忍着苦涩饮下。所以彼此厌倦并不是谁的过错,只怪造化弄人,无端生出这么多的痴男怨女,不得尽如人愿。

我想到后来,尝尽人情世味的林徽因亦会懂得这其间的不可言说的无奈。因为她生命中历经的几段感情,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圆满,又何曾没有遗憾。她是个美丽如蝶的女子,面对感情也曾有过彷徨惆怅,只是终究还是做到收放自如,懂得取舍。所以,她以一种清雅端然的姿态漫步在云间,让人仰望了一生,怀想了一生。

人间萍客

很多年前,我喜欢上两个字……惜缘。总觉得,人与人相识是多么的不容易,如若有缘相处更是极其珍贵。所以我们都应当懂得珍惜,任何的伤害与错过都不值得原谅。纵然如此,一路行来,我还是与许多缘分擦肩,所拥有的也渐次失去。并非因为不懂珍惜,有些缘分注定了长短。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挽不住的终究是刹那芳华。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免不了经历离合悲欢,就像阴晴圆缺,有如潮起潮落。流光从来不会多情地将人照料,而是我们要学会迁就它的漠然。人的一生从来没有绝对的安稳,许多人以为守着一座老宅,栽花种草,平凡生养,从红颜到白发,就算是安宁。而背着行囊浪迹萍踪,人间摆渡就是放逐天涯,苍茫遗世。

其实不然,所谓心静则国土静,心动则万象动。真正的自在是知晓得失从缘,懂得随遇而安。那时候,任何的迁徙都不会成为困扰,不至于改变生活的初衷。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时刻彷徨在转弯的路口。世事难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

在林徽因八岁的时候,其父亲林长民居住北京,而全家则由杭州移居上海。从此这位冰雪聪明的才女就离开了杭州古城,开始她另一段崭新的人生历程。她带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走了西湖白莲的清韵,也带走了青石小巷那一季的烟雨。小小的她还不懂得何谓相忘江湖,不懂得迁徙意味着和过往的时光诀别,不懂得从此红尘陌上,她将以清绝的姿态独自行走。

那时的上海滩已是风起云涌,多少人在洪流乱烟里淹没了自己。朝代更换,壮美山河被硝烟呛伤,历史斑驳脱落,在岁月的长河里漂浮流淌。每个人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追逐,却也难免月迷津渡,不知如何才能抵达梦的港湾。在没落的年代,总有出类拔萃之人立于天地之间,为太平盛世做最大的努力。

八岁的林徽因随家人移居上海后,住在虹口区金益里。徽因和表姐妹们一起就读于附近的爱国小学,天真烂漫的年龄不受外界的干扰,只在书卷里看光阴交替。关于林徽因这段童年旧事并没有多少记载,只说她在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天资聪颖的林徽因对家中的藏书以及书画十分地感兴趣,她的冰雪聪明深得家人、老师以及同学的喜爱。

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灵秀的女孩,纤细柔美的身材更显江南女子的婉约。写到这,我总会想起《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那是一个秀丽玲珑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睛,可以照见心灵。这个不解世事的小女孩有一颗善良的童心,她与疯子结交,和偷儿做朋友。她知道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却分不清谁对谁错,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她童年就是这样在疑惑中度过,却纯真美好,耐人寻味。

相信林徽因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令她难以忘怀的旧事。小小的她,有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善感的心。而她所邂逅的,亦是不同寻常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过往都被封存在岁月的书页中,或许只有有缘人才可以翻读。又或许,许多人宁愿将那些美好封藏,有如搁置在木质抽屉的老照片,若非年华老去,都不会轻易去碰触。

一九一六年,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十二岁的林徽因随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她和四位表姐妹一同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贵族学校教风严谨,培养出的学生谈吐举止皆有学问。

繁华上海与老城北京全然不同,一座是风情万种的都市,一座是霸气显赫的皇城。此时的林徽因已知晓世事人情,初次来到这座大气辉煌的皇城,她感受到一种与历史相关的沧桑,亦觉得自己是这座纷繁城池里的一粒渺小尘埃,太多浮华将天空填满,没有谁会注视她的存在。然而看惯了冠盖如云的宫廷高贵,许多人则期待一份天然的清雅。

所以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尽管那时候的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以钟灵毓秀的江南小才女身份,用其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诸多校友。那时的林徽因无疑成了众人心中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

在林徽因十三岁那年,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唯徽因留京。她虽柔弱,但从来都是坚强的女子。她虽多愁善感,但从不轻易在人前落泪。小小的她可以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照料好自己的青青韶华。这就是林徽因,与任何一个女孩都不同的林徽因。她是从微风细雨的江南小巷走来的婉约女子,有一天,她的姿色与风情足以倾倒这座皇城。

我时常想着,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她是否甘心舍弃才情,做一个凡妇,与一位凡夫共有晨昏,度过炊烟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雕花木窗,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枝桃杏,一树荼蘼,有一种简约的美丽。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倏然而过,而那个男子温和的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美丽如蝶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女子。纵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绝美的绽放。

记得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孤傲、清高、敏感,灵魂寂寞了一生。她说过,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更像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安静娇柔,温婉洁美。她不会让自己爱到卑微,爱到不知所措。

那时候,小小徽因就如同含苞待放的睡莲,在清凉月光下,等待一位可以敲叩心门的有缘人出现。见过她的人都知道,有一天,这朵白莲花会在千顷碧叶之上徐徐地绽开。那温柔低首的不胜娇羞,让多少人为之一醉不醒。

青春初识

世间真的有许多难以言说的奇缘偶遇,置身于碌碌红尘中,每一天都有相逢,每一天都有别散。放逐在茫茫人海里,常常会有这样的陌路擦肩。某一个人走进你的视线里,成了令你心动的风景,而他却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过一个你。又或许,你落入别人的风景里,却不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一个他。不知道多年以后,有缘再次相遇,算是初见还是重逢?

有时候,伫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得人的一生多么不易,我们应该为这些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温暖,为凡间弥漫的烟火感到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都将后会无期。既知如此,又何忍为一些微小的错过做出深刻的伤害?何忍为一个回不去的曾经做出悲情的沉迷。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时常会想,做一个清澈明净的女子,做一个淡泊平和的女子,做一个慈悲善良的女子,安分守己地活着,不奢求多少爱,亦不会生出多少怨。无论荣华或清苦,无论快乐或悲伤,都要一视同仁。

看过世间往来女子,知晓每个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风华和韵味,但可以在史册上留下一笔的人不多,能够让众生铭记的人更是太少。民国,那是一个拥有古典气质,又携带现代风情的时代。在乱世风云里,出现了那么一批才情万千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高贵、风华、睿智、美丽,演绎着或璀璨绚丽,或陡峭孤绝的人生。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