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在临死时终于承认了他的错误。在中华帝国后期,“遗诏”常常被窜改,
以适合新统治者或朝廷重臣的需要和愿望。十分清楚的是,朱常洛继续使他
父亲从前的批评者高兴。8 月 21 日,他从皇室积蓄中又拿出 100 万两用于辽
东。
新皇帝在 1620 年 8 月 28 日正式即位,按照惯例,在这种时候宣布下一
个太阴年的第一天(1621 年 1 月 22 日)是他的统治正式开始的日子。朱常
洛选择“泰昌”一词作他的年号,它使人想起和平与繁荣。皇帝和他的顾问
们用这种方式表明他们决心扭转王朝衰落的命运,这种命运笼罩着万历皇帝
在位的最后几年。
泰昌皇帝登基后,在他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需要他迫切注意的,也许就
是给帝国的官僚机构配备人员了。因为万历皇帝在他去世之前的二十多年
中,对大臣们恳请他任命已经空出的职位,一直不予理睬。结果,到 1620
年夏,北京和一些地方的许多部门和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官纪不振,效率
低下。新皇帝立即行动起来,恢复了许多人的官职,这些人有的是被他父亲
革职的,有的是因对政府事务的处理不满愤而辞职的。在最先召回的人中有
邹元标(1551—1624 年)和冯从吾(1556—1627?年),两人都与开始为人
所知的东林运动有联系。①
这个“运动”实际上包括两个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织。第一个
组织由不满现实的学者和退职的官吏组成,他们聚集在无锡附近的东林书
院,从事讲学和哲学讨论,致力于促进整个中国社会在道德上的复兴。他们
深信当时的腐败和道德沦丧是由于传统的儒家教育和价值观念的衰落,认为
只有当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再次培养出正直不阿的官吏和学者时,才有可能恢
复好的政府和一个功能正常的社会。
第二个组织更具有政治性,以卷入朝中持续的党派论争的人为代表,他
们企图恢复政府人员的正直。②这些人的确跟东林书院有联系,但跟书院的许
多成员不同,他们都是政治上的积极行动者。不论他们在具体问题上可能有
多么大的分歧,他们在目标和理想上有足够的一致使他们的敌人把他们列为
一“党”,在一个把忠诚、一致和政治上的团结看得很高的社会里,“党”
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东林的积极分子以同样的方法回敬,他们在朝廷里同
其他党派的斗争成为万历朝的一个突出的政治特点。①在这里具有特别重要意


① 1619 年的这些军事活动,在我的论文《1619 年的辽东战役》'252'中作了充分的分析,《远东》,28(1981
年),第 30—54 页。加里?莱迪亚德教授曾建议我利用朝鲜资料。
①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动的初步研究》'106',见《中国科学》,16,2(1973 年 5 月),第
240—245、252 页。
② 何炳棣:《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 年》'205'(坎布里奇,1959 年),第 3—23 页;和德怀特?H。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1368—1968 年》'424'(芝加哥,1969 年),第 194—201 页。
① 韩大成:《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197',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北京,
1957 年),第 1048—1050 页。又见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清代和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城市网》'440'
 



义的事实是,后来参加到东林事业中去的人,在 16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关
于皇位继承的争论中,曾支持过朱常洛。当朱常洛终于登上皇位,虽然不确
切知道他的政治意图,但他似乎是乐意慷慨地报答他们的。的确,在 1620
年 8 月和 9 月的一个短时期中,邹元标、冯从吾和他们的朋友们很像是控制
了政府。

红丸案

这时灾难突然发生——至少对那些指望泰昌皇帝完成政府改革的人来说
是如此。9 月 6 日,在任命了几个东林党人担任政府要职后一天,38 岁的皇
帝突然患了重病。京城几乎立即充满了关于一个暗杀阴谋和与此关连的宫廷
密谋的谣言,据传这涉及万历和泰昌两个皇帝的后妃、太监和各种宫廷人员。
虽然不知道详情,但据说泰昌皇帝病后不久,一个同郑贵妃②(约 1568
—1630 年,她的儿子在继承皇位上是泰昌皇帝的主要竞争者)相勾结的太
监,给皇帝吃了什么药,引起无法控制的腹泻。皇帝暂时在床上继续做一些
工作,但到 9 月 17 日,他衰弱下去,不久就开始公开谈到他的迫近的死亡。
最后,在 9 月 25 日,他命令一个声称有灵丹妙药的次要官员将药送至寝宫。
不顾大臣和御医们关于此药可疑的警告,泰昌皇帝服了两粒这个官员所进的
红丸。他在第二天早晨黎明时死去,在此后好几年,称为红丸案的互相指控
给政治辩论增加了党派色彩。①

移宫案

从泰昌皇帝生病的消息传开时起,朝廷的官员,包括忠于东林党的人如
兵科右给事中杨涟( 1571—1625 年)和御史左光斗(1575—1625 年),②
就担心皇帝的权力落入宫中奸人之手。他们的担忧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没
有母亲的 14 岁的太子朱由校(1605—1627 年)①据说处于泰昌皇帝的宠妃李
氏的影响之下。李氏有政治野心,皇帝死前不久有一次接见大臣,她闯进来,
要求封她为皇后,这个地位将使她对继承人有相当大的法定权力。皇帝拒绝
了她,这表明皇帝也不信任她。
当 9 月 26 日早晨皇帝的死讯传出后,杨涟、礼部尚书刘一燝(1567—1635




(普林斯顿,1973 年),第 41—45 页。
② 见海伦?邓斯坦:《晚明的时疫:一个初步调查》'149',见《清史问题》,3,3(1975 年 11 月),第
9—10 页和第 52—59 页上的地图。
① 例如,在《金瓶梅》的几乎任何一章中都有这方面的描写,见克莱门特?埃杰顿译:《金莲:译自小说《
金瓶梅》的中文原文》'150',4 卷(伦敦,1939 年)。
②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204'(台北,1966 年),第 40 页;和彭信威:《中国货币史》'421'(1954
年;第 3 版,上海,1965 年),第 741—752 页。
① 关于这些改革,见梁方中(音):《中国的一条鞭法税制》'337',王毓铨译(坎布里奇,1956 年):黄
仁宇;《16 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剑桥,1974 年),第 112—133 页;和杰里?登纳林:《财
政改革与地方控制:官绅联盟经受住征服》'143',见《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528',小弗雷德里克?韦
克曼和卡罗琳?格兰特编(伯克利和洛杉矶,1975 年),第 86—120 页。
 



年)②和其他大臣去到乾清宫,要求见太子。起初,他们的要求遭到同情李选
侍的太监的拒绝。以杨涟为首的大臣们强行入宫,并查问朱由校的下落。一
个曾经在别的事情上与东林党人合作过的太监,这时护送太子出来见他们。
他被带到附近的文华殿,群臣在那里正式叩见他们的下一个皇帝。
宫廷里的政治斗争是邪恶的。李选侍拒绝离开乾清宫,虽然朱由校已经
脱离了她的控制,但她宣称,太子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上都需要她的帮助
和指点。但杨涟、左光斗和其他东林领袖不打算把太子交给一个他们根本不
能信任的人,因为他们刚失去一个与他们志同道合的皇帝,为此他们曾等待
了二十多年。左光斗指出,一个未婚男子和一个既不是他母亲又不是他父亲
的法定妻子的女人住在一起是非礼的,他实际上是指责李选侍图谋篡位,像
唐朝的武后那样。③这样的指责引起李选侍及其支持者的忿恨,但达到了预期
的目的。9 月 30 日,她移居到紫禁城内的另一个住处。东林势力虽然赢得了
一个重要胜利,但权力斗争并未缓和。实际上这桩移宫案只不过刚刚开始。







































② 威拉德?J。彼得森:《匏瓜:方以智与思想变革的动力》'425'(纽黑文和伦敦,1979 年),第 64—80
页;和袁清(音):《城市的暴乱和骚动》'623',见《从明至清:17 世纪中国的征服、地域和连续性》'476',
乔纳塞恩?D。斯彭斯和小约翰?E。威尔斯编(纽黑文和伦敦,1979 年),第 280—320 页。
③ 全汉升和李龙华:《明代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122',《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6,1(1973 年
12 月),第 169—242 页。
 



天启朝,1621—1627 年


1620 年 10 月 1 日,朱由校成了明朝的第 15 位皇帝。根据一个东林领袖
的建议,决定将 8 月 28 日泰昌皇帝即位起到阴历年底(1621 年 1 月 21 日)
这段时间称为泰昌朝。新皇帝的天启年号从 1621 年 1 月 22 日起开始使用,
“天启”出自《左传》,意为“天开辟[统治者之道]”。①
天启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灾难时期,在明朝没出息的统治者中,天启
皇帝的名声最坏。②他父亲有 16 个孩子(只有 5 个活到成年),他是其中之
一,体弱,教育不够,也许在智力上还有缺陷。鉴于晚明时期政府的高度集
权性质,他显然是国家在危机时期经受不住的那类统治者。尽管他的一些顾
问鼓励他学习并在政府事务中起积极作用,但这位皇帝对这类事情很快就失
去兴趣,宁愿缩在深宫里过一种较少需求的生活。在那里他可以平静地寻乐
和从事他的业余爱好,他的爱好之一是木工,据说他对此很擅长。当他在制
造优美的家具和设计精致的宫殿模型时,万历时期的官僚战争正在朝中的党
派之间继续进行,国家对重要问题的决策,愈来愈多地留给皇帝宠信的内廷
仆从去自由处置。在这些仆从中有一个太监,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
彰的人物之一。

魏忠贤和客氏出场

这些年来,把太监看成邪恶化身的中国传统看法已经不那么盛行,而把
他们仅仅看作参与宫廷里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的一个集团则已经被人们接受。
因此有人提出,太监刘瑾(死于 1510 年)维护的一些政策是有远见的,应该
得到官方的支持;张居正在万历朝初期的成功,则多亏他和太监冯保的良好
关系;甚至东林领袖如杨涟、左光斗也要倚重像王安(死于 1621 年)这样的
“好太监”在宫中宣传他们的观点。我不想反驳这些具体论断,并承认在现
存资料中对太监有极大的偏见,但对于魏忠贤(1568—1627 年),① 很难有
什么好话可说。
魏忠贤在家乡肃宁县(今河北省)度过名声不好的青少年时期,然后自
愿当了太监,据说从那时起,他用 30 年时间爬上了一个影响宫廷政治的位
置。尽管对他被描绘成一个老谋深算的阴谋家近来有所怀疑,但大家都知道
他在 17 世纪初服侍过朱由校的生母。当然,那时未来的泰昌皇帝的长子朱由
校还是个很小的孩子;但大多数资料暗示,魏忠贤已经在作长远打算。如果
是这样,他就是非常成功的。多病的朱由校特别喜欢这个太监和一个叫做客
氏的乳母(死于 1627 年)。他们成了他的心腹和经常的伴侣,传说他们引导
他“淫乐”。
不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它们无法得到证实,当泰昌皇帝死时,魏
忠贤和客氏显然处于有利地位。新皇帝即位不到一月,两人都得到封赐,他



① 黄仁宇:《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 279—286、301—305 页。
② 贺凯:《朱翊钧》,见富路特和房兆楹编:《明人传记辞典》'191'(纽约和伦敦,1976 年),第 334 页。
① 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见贺凯编:《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论文》'263'(纽约和伦敦,1969
年),第 117—118 页。
 



们的几个亲戚也得以入锦衣卫任职。魏忠贤自己则从宫中一个相对来说比较
次要的职位转到权力很大的司礼监,这个机构经过多年已成为京师和全国的
宦官活动中心。魏忠贤不识字,照理不会考虑让他担任这样一个职务。但官
修的《明史》指出,这是客氏通过她对皇帝的影响替他谋得的。②总之,魏忠
贤正是从司礼监指挥了 17 世纪 20 年代中期的恐怖统治。
虽然我们不清楚朝廷里的东林党人从什么时候起觉察到魏忠贤和客氏是
个政治威胁,但饱读诗书的杨涟、左光斗和他们的同盟者,对宦官的弊端和
宫中肆无忌惮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造成的潜在危险是很担心的。自从最后一
次宦官擅权以来,尽管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即使是一个不经心的观察家,也
不难看出宦官的权势在万历朝有了发展。万历皇帝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
上委宦官以重任,而且在他将近 50 年的统治中,允许他们在人数上有相当大
的增长。当时的耶稣会会士的记述指出,在 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初,按常规
选入宫中的太监,一次就有 3000 人之多,宫中及别的地方所用太监的总数接
近 16000 人。其他资料提供的数字还要大。③
与东林集团有联系的官员虽然他们自己也不得不常常跟像王安这样的太
监打交道,但很明显,他们对皇室的情况感到不安,并及时把他们的看法公
开说出来。在天启皇帝即位之前,就有一个与东林有联系的御史,上书要求
惩治向泰昌皇帝进药从而导致皇帝病情恶化的太监。接着,与李选侍有联系
的太监受到抨击,李选侍被控盗窃内府珍宝。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人想贿赂
一个倾向东林的官员,要求他不要深究。这个官员向他的上司揭发此事后,
他立即被从刑部调到工部。在新岗位上,他又立即卷入同魏忠贤控制下的太
监的一连串争吵,问题涉及修建万历和泰昌皇帝陵墓时滥用款项与处置失
当。①
1621 年 2 月,魏忠贤和客氏受到直接批评。御史王心一(1572—1645
年)对皇帝给予他们的封赐提出抗议,指出这种事传到辽东,将挫折与满洲
人作战的军队的士气。②他的上疏未被理睬,但那年晚些时候,王心一和其他
一些东林集团的官员重新发动进攻。他们要求将客氏永远逐出宫门,因为她
继续留在宫中可能引起政治分裂。皇帝犹豫不决,但王心一和其他几人终因
他们的直言不讳受到惩罚,客氏仍旧保持她的影响。1621 年夏,她和魏忠贤
策划了一次宫中清洗,支持东林的王安被谋害,和他接近的人也被撤职。

朝廷中的党派斗争

在 17 世纪 20 年代初,无论是魏忠贤还是客氏还算不上是一股政治力量,


② 夏燮编:《明通鉴》'210'(约 1870 年;重印,北京,1959 年);4,第 2953 页。张铨传,见张廷玉等
编:《明史》'41'(1736 年;重印,北京,1974 年),291,第 7454—7456 页;和恒慕义:《清代名人传
略》'271'(华盛顿特区,1943—1944 年),第 34 页。
③ 关于这些灾难,见本书第 9 章,《满族的挑战》。
① 关于白莲教的活动和教旨,见陈学霖:《白莲教…弥勒佛教义和明清两代的人民起义》'2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