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织上的统一;最后它们甚至彼此火并起来。比如北翼的支派朱元璋便与南翼
的分支陈友谅发生了冲突。
另外,在每一翼内部都有一些独立的集团,它们都保留了鲜明的地方色
彩,彼此也常常搞敌对行动。因此,红巾军运动这种现象是很复杂的,多种
多样的,它们的有些分支与众不同,最后竟然能成为独立的教派运动,像四
川的明玉珍那样。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受教义影响的叛乱活动和地方起义似
乎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渊源。它们大多数已默默无闻,部分地是因
为一般说来既不同情民间宗教、又不同情叛乱的传统的历史学家喜欢把红巾
军标签不加区分地给它们到处乱贴一气(甚至有些非教派叛乱也贴上了这种
标签)。
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那些真正属于红巾军信史的大规模而重要的运动。
这一小节所使用的广义的“教派运动”标题,其意在于提醒人们,红巾军不
是 14 世纪活跃于中国舞台上唯一的秘密教派叛乱者。
中国历史学家们近些年来在 14 世纪的大规模民间叛乱中搜寻着一位民
间英雄,他们从历史的边缘恢复了一个模糊不清的人物,说他曾经创立了红
巾军运动并领导了它的军队。此人就是彭莹玉,一个和尚,袁州(在今江西,
邻近湖南边境)人,据说他把白莲教内有几世纪之久的弥勒佛崇拜变成了强
大的有社会行动能力的运动。①作为社会史来说,不管这种说法怎样牵强,它
对元代末年这一流产的阶级战争如此紧紧地寻根究底,终于发掘出了关于红
巾军叛乱的有价值的新材料。彭莹玉本人是否真正负责过把民间宗教的各种
成份连结在一起和把一个统一的教义扩散到从长江中游直至安徽的几个省份
去,这依然不很清楚,但是,这样的事情事实上发生了。
彭莹玉作为袁州一次起义的一个教义上的领袖最初出现在 1338 年。在这
一次,一位叛乱领袖周子旺南面称王;他马上被地区当局所拘押,并被处以
极刑。彭莹玉向北逃往淮河沿岸和黄河下游的地区,据说他藏在一些贫民家
中有几年,并且在那里传布弥勒佛即将降世的教义:弥勒佛乃财富之佛和大
明王,他将要给受苦受难的世界带来千年至福。②从 1340 年起,淮河地区的
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红巾军的教义。仅在 1341 年,湖南、湖北、山东和河北南
部据报有三百多个地方“贫苦农民蜂起为盗”。③往后的十年是动荡的十年,
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和淮河流域红巾军正在得势的两个地区更形动荡不安。
1351 年,从贫苦农民中征发民工 15 万人从事一项大工程,即使黄河改
道并重开大运河;这两条河流在山东西部相交叉。(这是水利专家、将军和
总督贾鲁在工程上的伟大胜利。)韩山童很久以来就是栾城(今河北东北)
秘密教派的领袖。他的祖父被认为是白莲教一个秘密教派的领袖,以“烧香
惑众”的罪名被流放到河北省的南端。经历了两代人之后,我们看到他的孙
子在那里成了红巾军的卓越领袖,据推测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这个白莲教
世家与性质相同而更偏重政治的彭莹玉的教义结合在一起了。韩山童已经有
一个政治顾问刘福通;此人后来变成了北翼红巾军叛乱的推动力量。刘福通
密谋在黄河工地上的那些胸怀不满和备受折磨的大队民工中招收追随者。他
干得很成功。从 1351 年起可以明显地看出红巾军活动呈爆炸性蔓延之势。韩
山童被捕并被处死,但是他的妻子和他的被称为“小明王”的幼子(又被认
为宋朝皇帝的后裔)在刘福通的监护下逃脱了。作为这次叛乱的傀儡领袖的
保护人,刘福通在今安徽西部的颍州(与河南交界)建立了“首都”,把这
里称为红巾军叛乱政府的中心。
南翼红巾军,1351—1363 年
就在 1351 年的夏天,彭莹玉或者他的主要军事追随者邹普胜为新的红巾
军叛乱找到了一位傀儡领袖,这个人是个自命不凡的布贩子,他有英雄般的
身材和气质,但确实缺乏做领袖的其他品质;此人名徐寿辉。在 1348 年底到
1352 年末的几份关于彭莹玉被捕和被处死的报告中,有一份说他在 1358 年
被陈友谅所杀死(详下)。①所有这些叙述不可能依据当前可资利用的材料予
以证实。很难相信他不是拥立徐寿辉为天完帝的权威人物,但是,事实不十
① 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见邱树森:《元末红巾军领袖彭莹玉牺牲的时间和地点问题》'92',载《元史及北方
民族史研究集刊》,I(1977 年 7 月),第 25—28 页。
② 关于这些教义的内容,见陈学霖:《白莲教…弥勒佛教义和明清两代的人民起义》'25',载《中国学》,
10,4(1969 年),第 211—233 页。
③ 吴晗:《朱元璋传》'587'(1949 年;修订本,1965 年;重印本,北京,1979 年),第 8、86 页以下。
① 孙正容:《朱元璋系年要录》'484'(杭州,1983 年),第 28 页。
分了了。
9 月份,邹普胜领导的叛乱分子攻下了湖北南部的蕲水县城,把它定为
红巾军王朝——国号天完——的首都,而以那个相貌威武的布贩子做它的皇
帝。他们设计了一套新的正朔历法,年号为治平。这个新的叛乱向南方扩张,
曾经在 1352 年一度攻下汉阳及其邻近的汉口和武昌城,但后来被逐出。邹普
胜作为叛军军事领袖的地位在 1355 年被野心大得多的元帅倪文俊所取代;倪
文俊在 1356 年初克复了汉阳,随即把叛军的都城移来此地。这个江汉之交的
基地是战略重镇,天完王朝的领土从这里迅速地扩张开来。1357 年末,倪文
俊密谋杀害徐寿辉,想取代他的地位,但没有成功;结果是,他被整个南方
红巾叛军的一个新的军事领袖陈友谅所杀害和取代。在陈友谅的坚强领导
下,他们的土地向东扩展到了安徽和江西,向西北进展到了汉水流域。另一
名将领明玉珍率叛军进入四川,沿三峡而上一路征战,攻占了重庆。在不到
两年的时间内明玉珍占有了整个四川。
和倪文俊一样,陈友谅也不愿意留在像徐寿辉这样一个无用的傀儡下实
际掌权。1360 年,他成功刺杀了徐寿辉并取得了他的帝位。他重新把南方红
巾军王朝改为汉王朝,年号为大义。他接着立即对南京发动进攻,但受到遏
制,旋即折回他的武昌首都——这里与徐寿辉原在汉阳的首都隔江相望。(今
天,汉阳、汉口和武昌形成了大武汉三镇)。
在没有悲悯心和永不满足的优秀领导人陈友谅的领导之下,南方红巾军
国家迅速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权力。陈友谅无情地向下游扩张,迫
近了朱元璋也在发展中的较小的根据地南京,他最后在 1360 年向朱元璋挑战
了。第二年他被打败并被赶出了他的江西根据地,他在 1360 年又作了最后一
次努力。陈友谅调动他由战船组成的庞大的无敌舰队和庞大的陆军,浩浩荡
荡开进南昌附近的鄱阳湖,即该湖最南端的正西处。朱元璋从南京带来了他
的大部分水军和陆军,经过一个漫长夏天的交战,陈友谅有点意外地被打败
了,而且在战斗中被杀死,留下了一个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和一个群龙无首的
国家。朱元璋此时名义上还属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宋王朝这支北翼红巾军
的领导;自从刘福通被俘和被处死以后“小明王”即在他的监护之下。朱元
璋控制了整个长江水域,从湖北宜昌以西的三峡起直到南京和苏州半道上的
常州为止。南翼红巾军已经被消灭了。①
四川明玉珍的夏国,1357—1371 年
明玉珍已在 1357 年举着南方红巾军的旗帜进入四川,并从无能的蒙古防
军和北翼红巾军残余土匪手中征服了这个富饶而半隔绝的地区。他仍然忠于
徐寿辉,拒不承认篡夺者陈友谅。他宣布四川为独立的红巾军王国,国号夏,
但受一个有学问者的儒家士大夫刘禛的强烈影响;后者有几年左右了他的政
治建制,让它古怪地采用一套古代制度。夏国的历史被人们研究得不多;它
的指导精神似乎仍是以佛教为主。明玉珍一直统治到 1366 年他病死于 35 岁
的时候。他很小心翼翼地治理他的国家,聘用了一些学者给他服务,也赢得
了民众的拥戴。但是,他没有能够搞出一套推行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他曾
经想征服云南的蒙古领主们,但因人员不足和计划不善而失败。他死后由他
的九岁儿子明昇继位。这个政权于是失去了强有力而统一的领导的外貌,被
① 见爱德华?德雷尔:《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内陆水军大战在明王朝建国中的作用》'147',载《中国的
兵法》,小基尔曼和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4 年),第 202—242 页,以及本卷第 2 章。
动地苟延残喘,直到 1371 年它很快地向侵入的明军投降为止。
北翼红巾军叛乱,1351—1367 年
关于红巾军的活动,现在必须转而叙述颍州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在 1351
年的情况了。和南翼红巾军相比,北翼红巾军运动保留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内
容和对它的傀儡皇帝有更多名义上的依附关系。韩林儿在 1355 年 3 月 16 日
于亳州(今安徽西部的亳县)登极为复辟了的宋王朝的皇帝,改元为龙凤。
他的北翼叛乱对它的随从的控制也比南翼更有保证。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理
由是,该运动的主心骨刘福通一直在意识形态上保留控制达八年之久,彭莹
玉则早已在南方的舞台上消失。另一个可能的理由是,这个具有意识形态的
象征意义的儿童皇帝一直生活到 1367 年;它宣布自己为复辟的宋王朝也在老
百姓心目中取得了某种合法性和信任感,也使人们感到它是反元运动的重
心。南方的红巾军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所提出的主张都比较模糊,同时,对
徐寿辉连续预谋的和最后得逞的刺杀所引起的愤世嫉俗情绪导致了变节行为
和派系斗争,并进一步削弱了它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刘福通没有成为成功的独裁者,他不能给北方红巾军搞一个
严密的组织上的大联合。反之,他只能依附于韩林儿有权取得的多种称号所
产生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韩林儿号称宋王朝的继承者、白莲教的第 14 代领
袖、红巾军皇帝以及“小明王”,即不久将再世的弥勒佛的先驱——这弥勒
佛乃是强大的佛教和明教民间宗教诸因素的化身。刘福通没有施加强有力的
军事控制,只是短暂地取得过军事胜利。1358 年 6 月 11 日他带兵攻占了开
封。从公元 960 年直到它在 1126 年陷落到女真人手中为止,这个城市一直是
北宋王朝的京师;韩林儿自称是北宋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的第 10 世孙。在胜
利以后接着的热情澎湃的支持下,他能够命令忠于他的将领们攻下安徽和山
东的重要目标,并在毛贵指挥下进迫大都。但是在 1359 年 9 月 10 日,察罕
帖木儿在河南发动反击,夺回了开封。刘福通和他的宋朝廷最初被赶回他们
原来的旧首都,即亳州的一个边远而不重要的县城,继而又迁往安丰(二者
都在今安徽西部)。他们留在安丰,一直到张士诚于 1363 年派军攻打安丰时
为止。
因此,刘福通从北方红巾军一个中部首都所领导的军事扩张活动,到了
1359 年就或多或少地近于结束阶段。自此以后,尽管叛乱分子们仍然广泛地
承认韩林儿的政权,但军事和政治领导已出现裂痕,并且从未再有效地统一
过。重要领袖们和山头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彼此攻战不已,并且遍布于整
个淮河流域的许多地方,直到 14 世纪 50 年代的后期为止;例如 1352 年以前
有芝麻李活动在江苏北部的徐州;从 1356 年到 1359 年有河南西北部和陕西
的山头,直到察罕帖木儿把那里的红巾军赶入四川时止;1357 年到 1362 年
有山东的益都的山头;在从 1358 年到 1362 年间毛贵进军大都失败之后有察
哈尔和满州的山头。总而言之,他们在 14 世纪 50 年代初创立了一条从山东
向西南直到安徽-河南边境的战线,把华北和长江隔开。有时候他们也向这条
战线以北扩张,最后在 1358 年和 1362 年之间受到察罕帖木儿的遏制。从那
时以后,对于历史来说,特别是对于明王朝的出现来说,重要的发展是在这
个地区里的红巾军政权瓦解了,其势向南发展到长江下游而从 1356 年以后以
南京为中心的半自治政权兴起了。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们必须转而叙述朱元
璋的生平。
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 年
他的权力的兴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
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尽人皆知的事
实。他在 1328 年 10 月 21 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
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
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
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
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
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 14 世纪 30 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
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
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
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
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
在 13 世纪 70 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
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
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 年当朱元璋 16 岁的时候,在 5 月份和 6 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
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
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
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
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 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
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
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
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
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
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
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几个星期以后,即 1344 年 12 月,皇觉寺(当时可能叫玉觉寺)①的僧徒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