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望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满地沙砾中觅食,也活活渴死了。为逃避水荒和沙害,数万人被迫举家迁居他乡。无须讳言,民勤绿洲已进入崩溃的边缘,原来的湖区正在向第二个罗布泊演变。
真相有时会被人为设下的一道又一道迷障所遮掩。
各种研究分析,都有意无意地把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归纳为一个个解不开的结,石羊河流域与民勤绿洲尤其如此:
一是山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出山经流加剧。石羊河上游山区的10多座水库均有不同程度淤积,有效库容减少。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拥有当地水资源量744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3,亩均水资源量369立方米。2000年石羊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172%,居各内陆河之首。三是行业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四是区域用水不平衡,下游生态严重恶化。此外,还有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等等。——这些论断不仅令人沮丧,而且还会得出“有效库容”不够,需在上游再增加水库的导向。
我想还是把武威和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与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河北作一比较吧。
山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360立方米——武威绿洲的人均水资源量是山东省的2倍以上。山东省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04立方米,武威也高于山东省。如果与缺水的河北省相比,与沿海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92立方米的沧州市相比,武威绿洲的水资源量简直是太优越了。
“抢救”民勤绿洲工程还在增加。
最先想到的还是跨流域调水。像现在的医院,不管感冒发烧,还是病入膏肓,先插根管子,挂针输液。内陆河无水,就从外流河调,石羊河缺水,就从几百里外的黄河,翻山越岭地调。不管成本如何,工程如何巨大,反正有中央政府买单。从引大(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济秦工程,再延长至民勤绿洲。尽管这一工程十多年来已经花了几十亿元高昂费用,一期完成后,又准备上二期工程。
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是,长距离从黄河调水不仅损耗大,水量少,而且成本高。现在尽管有政府补贴,每吨水仍然达到了0。36元钱。这样的水价,用来灌溉农田,种植棉花小麦,每亩一年得花一二百元钱,民勤农民已觉难以承受。而水利部门调水的成本、渠道等维修的费用,仍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无法进入良性调水的轨道。
民勤绿洲严重的生态问题,提到了国务院办公会议,出了纪要,并决定采取多种措施。但至今收效并不大。
其实无需什么专家,真理往往是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最有震撼力的。
民勤县的一位教师曾结合小学数学课,给孩子们算过这样一笔“生态账”——
在教学小学数学“体积”这一内容时,带学生查资料上水库,得知民勤红崖山水库的蓄水面积是25~15平方公里,平均以20平方公里算。又引导学生查资料,得知民勤多年平均蒸发量是2600毫米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是110毫米左右,年纯蒸发量2500毫米左右,约计2。5米。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甘肃民勤红崖山水库的年均蒸发体积:面积×高=20平方公里×2。5米=20×1000000平方米×2。5米=50000000立方米,即5千万立方米。这样,若以该水库总库容1亿2千万立方米算,每年近一半的蓄水被蒸发;若以“兴利库容”9千万立方米计算,则多半蓄水被无效蒸发。民勤引黄工程计划年调水量是6千万立方米,而仅水库本身的年净蒸发量就是5千万立方米。
多么惊心的数据啊,多么粗放不科学啊!甘肃武威民勤红崖山水库,这座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同时也是蒸发量最大的水库。每年平均有5千万立方米左右的水没有发挥任何效益,没有用于城镇经济生活,没有用于植物生态植被,就白白被日晒风吹,变成无效蒸腾的水,散失到空中而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座水库是这样,再往上游到武威凉州区有大大小小若干水库,照样可算出它们的生态问题帐。整个西北干旱地区这样的水库有多少啊!
既然水库蒸发量大,下游生态问题严重,为何不开库泄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位呢?
因为要放水就得收水费,这里有水利水管部门人员多支出大的原因。广大用水农户不愿也无法交付高昂的水库水费,而水利水管部门收不上水费生存就有问题,因而不能开闸放水,更不能把库里的水下放“闲滩空地”去“白浇”。从我小时起就记得大人哄小孩:再别哭,哭了水老虎来了。这样以来,一个恶性循环出现了:一方面水库的水圈起来白白蒸发散失着;另一方农户用潜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更别说用水粗放效益低,居民、城镇、工业用水浪费,污染严重,循环利用不够。最终的结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风沙狂吼,生态崩溃。这种荒漠化是立体的: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一齐枯竭。下游水质矿化度年胜一年,又苦又咸,土壤盐碱化,贫困加剧,生态难民人数增加。移民新疆、河套地区,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办法吗?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五、张掖与黑河
张掖之所以成为“闪金灼银”的风水宝地,就是因为有黑河丰沛水量的滋润。因为我想另辟章节,专门谈黑河的终点湖居延海的危机,因此,想先分析其上游与中游。
不能让心灵永远沉重,让笔尖永远滞涩。比如谈风月,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入手。
远在汉代,河西四郡中的张掖,与武威郡相同均领属10个县,人口与辖地,都比酒泉郡和敦煌郡要多。这里水资源充足,适于放牧与耕垦,能容纳较多的人口。
黑河又叫溺水,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在内蒙古额济纳境内又称为额吉纳河,最后注入东、西居延。黑河的主源张掖河,古称羌谷水,因祁连山南古为羌人游牧之地而得名。
2005年夏天,我沿黄河的主要支流大通河,来到祁连山南麓,从河谷直到高山草场,翻过海拔近四千米的金羊岭,最后来到祁连山通往张掖的险峻峡谷扁都口。高山上,晴雨无常,花海子水平如镜。峡谷中溪流急湍,雪浪滚滚——这河流不过是黑河一条不起眼的支流。在如注的豪雨中,我一脚浅,一脚深地去寻找原始部落留下的岩画,衣衫全湿。我伫立在茫茫雨中,百思不得其解,如此浩大的水流,如何会被统统拦载,而最终使居延海成了第二个罗布泊?
用不着追溯久远。
水量丰富的黑河,出祁连山后,在张掖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湖泊和沼泽,林草植被繁茂。直至清代张掖的临泽县境内还有许多沼泽。在县东南“有湖滩纵十余里,横五里,与五眼泉连,地皆如洳,夏秋陷马。”在县西有西湖,“纵五里,横三里,西南隅有巨泉涌出。”(据《甘肃通志稿》)
清代史地学家沈丹崖,曾监管军需粮草进驻酒泉。他是浙江嘉兴人,远走河西,如行江南水乡,一路上自在地吟诗,“恍疑身坐鉴湖中”,“便拟山阴上小舟”。他在《过高台县》中写道:
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都风景绘屯庄。
两行高柳沙汀暗,一弧平湖水稻香。
紫燕掠泥穿曲港,白鸥冲雨过横塘。
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兵行寄羽觞。
南都,即南阳郡,这里借指南方。河西走廊的农村,水色天光,鸥鸟翔集,竟是塞外江南的画面。
近几十年来,随着上游过度开垦,支流干流上闸坝增多,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黑河的主要支流北大河,是肃州,即今天酒泉的“母亲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大河的上游和中游,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中游酒泉市东北部修建了鸳鸯池水库,在金塔县修建了解放村池水库,这两个平原池水库的容量很大,北大河之水全部被拦蓄,甚至没有余水下泄。因而北大河下游与黑河间,从五星到鼎新间的河道完全断流。北大河也脱离黑河,成了一个独立的内陆河水。
据考古学家景爱考察,北大河鸳鸯池水库灌区,上个世纪50年初植被覆盖率为70%~80%,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已经下降为10%~15%,红柳丛由原来的2米高,下降为0。5米,天然胡杨林大片地枯萎死亡,其死亡率达38%以上。森林植被的衰退,引起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活化,转变为流动沙丘。干涸河道中的沙粉,乘风移动飞扬,湮没两岸田野。所有这些都使沙漠化过程不断加剧,使金塔县北部出现了大片沙丘的流动,高大者可达10米以上。(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成因和对策》)
这两个平原水库,最后完全终结了北大河的生命。
在新世纪开始的几年中,黑河上的闸坝终于向居延绿洲“成功调水”。上游大坝向下游开启闸门下泄一些救命的水源,被赞美为“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特书”——有关部门还为此专门出了本书,“调水”成了当年水利工作的重大成就。
虽然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与冲动,我还是为自己穷究的执着感到无奈。我缺少文人雅士那种出世的境界,也没有那份清高。近20年的记者生涯,养成这样的性格,总是想切近难题,踏破谜底,了解真相。而了解真情后,又常常感到迷惑甚至愤懑。不说也罢,说出来也许使一些人不快,但还是不得不说,这样心里好受些。
黑河的所谓调水,其实就是中游与上游灌区闭闸,集中一段时间使河水下泄,使之能达到下游。这不是什么创造,是过去就有的老办法。
黑河分水是清代雍正年间制定的政策,而非什么创举。当时川陕总督年羹尧规定,“芒种前10日,封闭甘、肃、高台渠口,镇夷、毛双各堡得受水10日,永以为例”。(《新篡高台县志》)
镇夷峡即今天甘肃高台县正义峡,是通向下游居延海的闸坝所在地,当时年羹尧在这里驻军时,制订了“均水
制度”。从现在看,这是西北水利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管理法规”。
总督年羹尧大人似乎没有为自己留下“绿色颂歌”之类的诗篇。他也许觉得在春灌季节,封闭上游各渠口,集中下泄,有利于全流域的公平和谐均水,仅此而已,不值得称颂。
清代张掖人马羲瑞的《黑河夏涨》值得一读:
'文'百川入海尽东浮,谁挽洪波却倒流。
'人'道阻二千归玉塞,渠分十二统甘州。
'书'雪消众壑愁漂石,水泮长堤喜溉畴。
'屋'可惜狂澜无砥柱,教人五月恨箜篌。
这首诗中隐存着较多的信息,透露出当时黑河的水文和灌区的情况。“洪波倒流”,是指黑河水并不东流,而是转向西北,即“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古人曾认为黑河流向玉门关以西,与疏勒河相通。“道阻”,说明现在疏勒河与黑河已经分隔成了两个水系了。“渠分十二”,记载了黑河中游有12条引水干渠。据《甘州府志》记载,“黑河源出南山,过龙王庙,南北贯通,东西分十二道:马子渠、平顺渠、大满渠、大满新渠、小满渠、小满新渠、大古浪渠、小古浪渠、大官渠、城北渠、溢源渠、新丰渠等。”“漂石”则是河水泛滥,水势汹涌浩大,石头在水中翻滚。“箜篌”的典故,则源自汉曲相和歌辞《箜篌引》,又叫《公无渡河》——这里即化其“无渡”的用意,指黑河水势猛涨,大得无法摆渡。
六、疏勒河的挽歌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大河,在我国内陆河中排名第三。
诗人闻捷与清代学者徐松的身影,曾映现在清清的河水之上。二十世纪,比羌笛更忧伤的是,疏勒河的挽歌。
疏勒河干流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4。1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到10亿多立方米。疏勒河两岸田陌成片,景色宜人。哺育着安西和敦煌绿洲,使之成为连接河西走廊与新疆、中亚最有力的支撑。在洪水季节,疏勒河汇合党河的大水后,甚至有足够的水量绕过汉玉门关,向罗布泊奔去。古疏勒河流经处留下的湿地与泉眼,是维系古代敦煌与楼兰丝路的生命线,疏勒河下游“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汉书·西域传》)
著名诗人闻捷作为新华社记者,1949年随西北解放军出塞,足迹曾至河西走廊。我们应该听一听他的歌唱——
你啊,蓝色的疏勒河,
静静地、静静地流着;
你两岸的荒滩和草地,
多么肥沃又多么辽阔。
你啊,蓝色的疏勒河,
多少年来是多么寂寞;
每天只有成群的黄羊,
从你身边轻轻地走过。
你啊,蓝色的疏勒河,
你终于盼来了最好的年月;
看,那是农人的足迹,
听,这是牧人的山歌。
——闻捷《疏勒河》
这首诗在50年代曾打动过无数青年人,鼓舞着他们投身于河西走廊与西北开发建设的热潮。现在,疏勒河下游,还能见到诗人描绘的景象吗?
今天,古丝路旅游与西北大开发一再升温。无论是张掖、酒泉、还是敦煌,座座与内地相差无几的新城,宾馆酒楼住宿也很方便。寻访佛寺石窟古堡等等遣迹和名胜,只是风景的一种变换,情绪的一种切换。
但当我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之城时,无法斥拒顽强探求的念头。
不能怨天尤人。气象部门证实,近40年来荒漠化的发展,是在大多数内陆河水量增加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现的,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西北荒漠化的扩大并未完全遏止住,绿洲的上移与毁灭仍在继续。
思考有时需要时间提供的佐证,需要科学与历史精神的观照与巡回,走出混沌的那个瞬间,清醒的周期毕竟会又一次来临。
以往的岁月不完全沉没在黑暗之中,不完全是在摸索中前行,有过智慧烛光的照耀,有过超群的智者和大师。尽管水利学科有许多院士博导和专家,我不清楚当代还有没有像清代徐松这样的学者。
徐松是浙江人,20岁中举人,25岁时以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被称为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仍显示了公开公正的一面,至少徐松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俊才能脱颖而出,还是有赖于科举。
在弘扬文治的时代,徐松受到朝廷的赏识,仕途畅达,在京为官时认真做学问,编撰了许多重要的唐宋典籍和学术著作,名重京华。后来他外放,出任湖南学政,树大招风,不免遭到官场同僚倾轧,暗中罗列罪状,打小报告,“奏参”皇上。有最高领导的批示,很快成立了专案组,杀气腾腾地奔赴长沙,闹得江城风雨。多方调查取证后,发现最后查实的“罪行”只有一桩,即刻印《经文试帖新编》令“生童购买”。这一罪名今天看起来有些可笑,就像“让学生买老师编的书本”一样平常。但有人怀疑你从卖书卖得到好处,这就有罪。
时代确实变了,不说别的,现在政府有关单位和部门搞创收,有当官的和教授们,出书立课题,拉赞助,搞摊派,连自己推销都用不着,谁听说过因此受到处分的?!
当年林则徐流放伊犁,一波三折,先赴浙江“军营效力”,再到开封“协助治水”,一年半后再流放边地,思想和生活状态还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对徐松的“查办”则是一步到位,由湖南直接“遣戍”伊犁,革官免职,一去千里。
很难想象,一个曾居高位的官员,当年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翻过积雪的乌鞘岭的。面对骤至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