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晋枭雄:阎锡山传-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一个日后在山西大地上耀武扬威,与这一方大地命运紧密相关的男孩出生在这里。他的乳名叫万喜,字百川。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继承了祖上留下的一份田产,辛苦经营,日子过得很是殷实。阎书堂心地活络,处事精明,十五岁就开始经商,在一家商铺当小伙计。他聪明机灵,为人谦和,又善于说话,善于讨好和笼络人,不几年就锻炼成为一个老练而奸诈的商人。他不满足于靠着有限的黄土地谋生,一直想找机会投资商业,赚大钱,获大利。在儿子出生前一年,他在县城投资经营了一处名叫“吉庆昌”的钱庄,主要经营高利贷,出钱帖子,也兼营点杂货。所谓“钱帖子”,就是用木版自行印制的纸币,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使用。阎书堂略通文墨,交际也广,只不过三几年时间,就把这小钱庄经营得十分兴旺,使阎家成为河边村殷实的大户。因此,阎万喜来到世上的时候,进入的是一个富庶的小绅士家庭。

不幸的是,他六岁时,母亲生了一场重病,撇下他走了。其父娶来继室后,家中难免常生纠葛,于是把他送到老丈人家寄养。外祖父家在河边村也是数得着的富户,俩老人对这没娘亲的小外孙特别疼爱,娇生惯养,照顾十分周到。家里又有几个表兄弟一起玩耍,因此,他在外祖父家生活过得还好。但自幼失去母爱,毕竟在他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所以性格也变得有些乖僻。表面上沉默寡言,驯顺听话,实际上却倔强固执,顽皮胆大。孩童时代,就常常腰挂木刀,自封为指挥官,将小伙伴们分成两队,呐喊打仗;上树掏鸟蛋,下河玩水,有一次竟将附近狼窝里的小狼崽偷出来挂到树上,惹得母狼在村边昼夜嗥叫,使全村人惊诧不已。9岁上,小万喜随其表兄弟一起入私塾读书,先后读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和儒学基础。他学习用功,成绩也好,受到先生的赞许。随着年龄增大,也时常惹事生非。12岁那年,因与同学玩恼了,吵得性起,便掏出随身带的小刀把同学刺伤,成了个不好惹的小霸王。阎自己后来回忆说:“我是个有傲性的人。我不愿意人笑我,亦不愿我笑人。十三岁时,在本村学校读书,曾因参加村中元宵节演武会,将鞋脱脚,飞到观者头上,致观者大笑,此后我决定再不参加演武会致人笑;又在村中观剧,见剧人以种种笑态博取观者大笑,遂决定以后再不观剧以笑人。”显示了他性格中内向、自律的特点。到15岁,四书五经基本上读完了,外祖父母也觉得不好管了,就让其父领他回家。

阎万喜回到家后,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精明的商人,就让他到自家的钱庄里当了小伙计。他学习生意很用心,站柜台,照料铺面,记账……,不多时,算盘就打得精熟,而且在父亲的调教下,学会了一套送往迎来的本领,不管什么样的客人上门,都能应对得面面光滑。他名义上是小伙计,实际是少东家,他很注意结交朋友,笼络人心,在钱庄里人缘不错,颇得好评。第二年,就是16岁时,听父母之命,从媒妁之言,阎万喜就娶亲成家。媳妇徐竹青,娘家离河边不远,也是一个富庶之家。徐竹青没有上过学,是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家庭妇女,夫妻感情甚好。

经商小有经验后,其父就把他放出去,让他外出讨债,参与“虎市”活动。当地当时流行一种叫做“打虎”的金钱生意。五台及周围县都是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地的银子与制钱(即流通的铜制小钱)之间的比价出入较大,且经常波动,时高时低。这种生意就是利用银两与制钱兑换的高低变化的差价,买进卖出,进行金融投机的。交易双方不需要交付现金,也没有什么严密的手续,往往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因而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也获利丰厚。阎万喜成家后,在父亲的调教下,也钻进了“打虎”的旋涡之中。他千方百计四处打探消息,掌握行情,预测变化,用心捕捉时机,积极替其父出谋划策,屡屡见效,为“吉庆昌”牟取了可观的利润。不长时间,就显露出他敢于冒险,善于投机和精于计算的才干。

正是家庭的这种影响和在钱庄的这一段经历,给阎万喜的人生哲学打下了基础。市场行情的观察把握,人情冷暖的变幻应对,利害盈亏的精打细算,顺逆进退的见风使舵,这些在精明的商家身上必备的才能,他都具有了。后来,他把这些本领用到了政治上,把政治当作一场有更大风险也更有利可图的买卖来做:观望不定时决不冒然出手,用模棱两可、讨好各方求得左右逢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利可图,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应当说,商场如战场,商场投机的眼光和权术,与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生存发展的经世学问和政治谋略相通相似。

阎家的生意做得红火,但是好景不能常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当阎万喜干得如鱼得水之时,其父阎书堂栽了个大跟斗。投机失败,血本无归,债台高筑,繁华一时的“吉庆昌”破产了。阎家父子一下子陷入贫困的深渊,为了躲债,父子俩背井离乡,外出流浪,先后到过定襄、崞县等地。躲债流浪一段时间之后,阎万喜回到河边,无事可干,又入村义学读书。以曲本明为师,致力于程、朱学问。年岁已长,又有了在人生途程中曲折坎坷的初步经历,这次读书,使他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贯穿他日后理论体系的“中”的学说,应当在这时就打下了基础。这时,正逢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在五台一带也活动频繁。清政府调甘肃的军队开来清剿,而兵乱于匪,用各种名堂扰乱欺凌当地百姓。河边村的百姓为了自卫,推举“纠首”(与后来的“村长”类似),组织壮丁,防御乱兵,维持秩序。时在村里的阎万喜就被推为“纠首”,可见他在村民心目中是有胆有识的青年。担任“纠首”后,阎万喜积极组织壮丁护村,还私下将继母的首饰卖成钱,用以置备兵器。这一段短暂的经历,开始显露出他应对惊险和混乱的胆略,也锻练了他的组织能力。

因为在家里被债务所迫,还是没有什么办法,阎万喜和父亲只得外出谋生,来到了太原。在太原,阎万喜随其父去拜望了五台同乡魏仰微。魏见这年轻人能说会道,知书懂礼,很是喜欢。阎书堂见机行事,提出要魏收阎万喜为干儿子。魏很高兴的答应了,阎万喜给他做了义子,并经魏的介绍,到太原柳巷的“裕盛店”当了小伙计,生活才算是安定下来。

跌入社会底层的这两年,使阎万喜又感受到另一种人生。为了糊口活命,他做过在街头卖饼子的小贩,当过差役,当过帮工,当过店铺的小伙计。挨打受辱,寄人篱下,饥寒交迫,丧魂落魄的日子,自然与当年少掌柜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既使他痛苦,也让他渴求改变命运。从优裕落入贫穷,让他品尝了人世炎凉的滋味,也增长了历经磨练的才识。在太原流浪期间,他见识了官僚富商们的权势、排场和奢侈,也看到了更多比他还贫困艰难的穷人,同时也目睹了清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横行霸道,国家民族面临灾难的社会危象。这些,对一个受到过儒学教育的热血青年不能没有刺激和触动。他发愤要改变这种生活,想望着以后成就一番大事,在社会上有意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日后帮他成事的黄国梁、张瑜。三人来往频繁,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议论时局,越来越感到志趣相投,就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榜样,换帖子结成了拜把兄弟。依年龄大小为序,张瑜为长,黄国梁为二,阎万喜为三。三人对天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同心协力干一番大事,改变命运,光宗耀祖。

一日,阎万喜和父亲见路边的墙上贴出了大字的告示,四周围满了人,就挤进去看,原来是巡抚衙门创设武备学堂的招生广告。当时正值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清廷一方面投靠帝国主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实行所谓的“新政”,在各省兴办学堂。山西省1902年成立了山西大学堂,之后又陆续设立农林、法政、武备等学堂。因为从学堂毕业之后,就算是进入了仕途,因此,投考新式学堂,成为改变命运,寻求向上攀升机会的重要途径。见此告示,阎万喜不由心中一动,觉得是一条实现自己抱负的路。可考虑到眼前的艰难处境,觉得上学走了,家里的日子会更难过,因此没有吱声。他父亲心里也在琢磨: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放在原来的家境里,他未必会同意宝贝的独生子走这条路。可眼下,有个吃粮的地方,毕竟比四处流浪强得多。弄好了,说不定以后还能飞黄腾达,于是就对万喜说:“就是砸锅卖铁,我也得供你上学。不走这条路,咱们怕是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来。”阎万喜见父亲同意了,马上就去找到黄、张两位拜把兄弟,商量一番。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约定三人一起报考。

回来一思量,阎万喜多了个心眼。自己虽然在私塾里书念得不错,背四书五经,写忠孝节义能够从容应对。可这洋学堂的课程从来没见过,也摸不准人家会出什么怪题,万一进了考场,一点也摸不着边沿怎么办?他不愿放弃这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动脑筋想万无一失的主意。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说,父子二人一拍即合:商量请人代考。这种时候,只能先管自己,也顾不得磕头的把兄弟了。这是他的精明之处,也是他的狡黠之处。他父亲就想起了原来做生意时有过交往的一个人,名叫赵廉佑,此人当时就在山西大学堂读书。父子二人立刻备了礼,到山西大学堂去拜访赵廉佑。没想到,赵廉佑认为是小事一桩,痛痛快快答应下来。父子二人非常高兴。他父亲是个非常迷信的人,又去找算卦先生给儿子算卦,看看这武备学堂是否真的能考上,同时也请先生给儿子起一个响亮的大号,以图将来步步高升。算卦先生将阎万喜的生辰八字推算了一番,断定这次应考一定得中,但命中五行缺金,大号中须有带“金”的字。经过再三推敲,先生定下“锡山”二字。阎书堂十分满意。从此,阎万喜就改称阎锡山。

报名之后,阎锡山父子惴惴不安地等待着。但一想到算命先生的话,他们又多了几分宽慰。其实,当时武备学堂初办,还没有什么成文的规矩,对考生的查验也不严。况且赵廉佑也只比阎锡山大两岁,蒙混过关很容易。赵在山西大学堂也算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考试题目很平常——《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论》,赵轻松完成试题,下来对阎家父子交代说,笔试没有问题,好好准备应付面试吧。父子两人自是高兴,少不得千恩万谢。在口试时,阎锡山经商时学到的本领派上了用场,他态度谦和,口齿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回答头头是道,深得考官的赏识。到武备学堂发榜时一看,阎锡山的大名居然名列榜首。看来试题真的不怪不难,他的把兄弟黄国梁、张瑜也一起考中。

在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上,算卦先生如此灵验。阎书堂当年在选择“打虎”时机时,就常常依靠占卜,这次灵验,使他更加迷信。也许是父亲的态度产生的影响,也许是这件事给阎锡山留下的印象太深,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可迷信,亦不可不迷信。”此后,他一生都讲迷信。“锡山”二字给他带来了鸿运,赵廉佑的帮助也不可忘怀。赵廉佑后来在山西总有官可做,有财可发,算是得到了一份厚报。

阎锡山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就是从19岁考进武备学堂那年写起的。他写道:“我19岁时,为时势所驱,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乃考入太原国立武备学堂。”把19岁之前,在老家的投机破产经历和流落太原的狼狈状况全都略去。摆脱困境,寻找出路的迫切,完全变成补时艰,济国危的动机。

与原来的生活相比,武备学堂是一个崭新的天下。阎锡山既然把它看作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也就拿出全部的精神投入其中。如同做买卖一样,期望厚利,自然须舍得本钱。他学习用功,成绩很快就凸现出来。他的国文基础好,作文在一百二十名同学之中常常名列前茅。先生为山西浑源人,是清进士,对他十分器重,特意赠字曰“伯川”,取百川归海之意,足见期望甚高。从此,阎锡山有了字。学习之外,他出操、训练也十分认真,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也很热乎,受到学堂的重视,很快就当上了学生班长。他从小生活在闭塞的山区,家庭教育中又没有关心天下大事这一说,头脑中装得多的也就是个钱字。因此,在武备学堂的学习生活,使他大开眼界。当时的热血青年,大都对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的行为十分崇敬。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私下阅读了不少鼓吹变法维新的著作,日渐倾向于改革社会现状,对中国应走什么样的路进行思考。

1904年,清政府为适应组建新式军队的需要,选派一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山西武备学堂分到20个名额,经过筛选,阎锡山和他的拜把子兄弟黄国梁、张瑜都被选中。于这年7月,东渡日本,先后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一呆,就是五年。

这五年,是国内形势急剧动荡的五年,也是青年阎锡山迅速成长变化的五年。国内的革命如火如荼,革命派和保皇派斗争激烈,日本东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集聚的大本营。受到清政府迫害的革命党人——华兴会,光复会,光中会等组织的骨干,都汇聚到了日本。大批有志青年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那里,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民主革命,相互串连,组织革命队伍。从中国的偏僻的黄土高原,到近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日本,阎锡山感受到了强烈的震荡。许多新鲜的事情,让他惊奇也让他沉思。他通过观察对比,不断思考中国为何落后的原因。到达日本的当年,日俄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极大灾难。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居然宣布“中立”,这丧权辱国的行为深深地刺激了留日学生。阎后来回忆说:“由所听到的话和所看到的书中,感到满清政府太腐败,太误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所谓宁将国家送给外人亦不给家奴……,而决心加入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在革命热潮的鼓励和影响下,阎锡山积极参加了“留日同学会”,在活动中又结识了一批朋友。五台同乡,日后成为他的忠诚追随者的赵戴文,当时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就是在这时相识相交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急速发展,要求将分散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革命政党。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来到了东京,受到响应和支持革命的留学生与华侨的热烈欢迎。在群情激昂的大会上,孙中山先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热情宣传反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严厉批驳康、梁为首的保皇派。阎锡山亲耳聆听了演讲,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会后,他还特意登门向孙中山先生单独求教,与孙中山先生研讨“平均地权”的有关问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孙中山先生的风度给阎锡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孙中山的倡议与黄兴、宋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