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烟雨一蓑-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向柔弱老实唯唯诺诺的爷爷经过历次磨难反而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定的一面。
“渠她娘,我昨天去你娘家和你大大(爸爸)商量了,让他再物色一户人家,你另嫁人吧!我们李家也亏负你了。”爷爷说。
大娘不作声。大娘也明白,不再嫁人是不行的,自从庄里人知道大爷死后,奶奶和大娘住的屋后半夜经常出现一些光棍的狐鸣狗叫,气得四爷爷光着膀子出来跺着脚大骂,那骂声里不免渗出对爷爷一家在这里给他带来的烦忧和苦恼。
阴历六月十三日,正是当地传说的刘山爷爷的生日,很多迷信的老人带着香火进山上香乞求平安。奶奶破例今年没去,因为今天大娘的娘家人要来接大娘回去了。太阳朗朗的,雄蝉起劲地叫着,向雌蝉施展着自己的求偶能力。梧桐叶子在阳光烤射下连同树下的黑狗都恹恹地无精打采,像冲锋几次没有成功的士兵再也没有劲头发起下一轮冲锋了。大爷的丈母爷、丈母娘都来了,特意借了一个驴车。
“孩子,来了两年,也没享到福,净跟着受了些苦。对不住了!”爷爷说。“回去找个好人家,别再受这些苦了。我舍不得你们娘俩走啊!这一走,我想孩子怎么办?”奶奶挽起袖子擦着眼泪。
“大哥,大嫂,让彩虹抱着孩子常回来看你们。”大爷丈母爷说。
“爷,娘,我走了。”大娘幽幽凄凄地说。
“让我再亲亲我的孙女。”奶奶把姐姐抱过来,真不想再撒手。
五里一徘徊,十里长相送。毛驴“”缓慢地走着,爷爷、奶奶、父亲一直送到村东头外出村三里路,仍依依不舍。
“大哥,大嫂,回去吧!”大娘“大大”说着,用杨树枝子抽了一下毛驴,毛驴加快了速度。
爷爷、奶奶、父亲目送大娘和姐姐,一直到慢慢走远,消失在茫茫原野中。“呜呜……人家走了是不会回来啦!我的苦命的孙女啊!”这时,奶奶强忍着的痛哭“哇”地一声吐出来,惊得路边槐树灌木上几只正欢叫的蝉“吱——”仓皇飞离。
秋天到了,爷爷实在不能忍受四奶奶的白眼了。四爷爷四奶奶想赶爷爷一家走,又不敢明言,只能指桑道槐,旁敲侧击,说些风凉话。
“唉!她大婶啊,你看俺这么多柴火就是没地方放,一下雨,我割的这些草就白晒了。”四奶奶一边抖搂着她上山割的草一边和邻居高守德家说话。
“放你家西棚啊!”高守德家里说。
“唉!不是我二哥一家人住着吗?”四奶奶再说。
“也是,你二哥不住你这里住哪里啊?”高守德家里说。
四奶奶无话说。正好家里养的黑狗在草边侧着身子翘着腿半闭着眼睛惬意地撒尿,她把挑草的铁叉子没好气地一下子扔在狗身上,打得狗“吱吱”叫着跑开了。
随着绿豆的收获,爷爷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特别是夏天、秋天田野上、山里面野菜野果多,加上点粮食就能掺和着吃。为了生计,爷爷看要饭是不行的,就把一部分绿豆去集市换成黄豆和父亲做豆腐,豆腐坊就在自家的老宅,上面搭一块破苇席,有自家现成的磨,就可以做豆腐了。爷爷把换来的黄豆泡上两三个小时,打碎成豆糁。奶奶用一柄大勺子把豆糁填进石磨的小孔里,爷爷和父亲轮着推。有时爷爷忙了,奶奶一边填一边推,那盘原始风韵的石磨,在那绵绵不绝的嗡嗡声中,研磨着生活,研磨着饥馑的岁月。不一会儿,从石磨四周流出了白色的豆腐糊糊,豆腐糊糊流进石磨下面的一个小瓮里。磨完后,奶奶把石磨四周的豆腐糊糊用刷子刷到了瓮里。一切收拾妥当,奶奶把烧好的水一瓢一瓢地舀进瓮里。爷爷拿来一个纱布口袋,还有一个起过滤作用的木制工具,我们当地人称“罗把子”。“罗把子”支在锅上,爷爷从瓮里舀出已搅拌好的豆腐糊糊放进纱布口袋里,然后在“罗把子”上开始使劲挤压纱布口袋,就像揉面一样,使劲地挤着口袋,豆汁“哗哗”地流进锅里,口袋里只剩下一些豆腐渣。把豆腐渣倒进旁边的盆里,再继续挤豆汁。奶奶再点火把豆汁煮开,由爷爷点原浆。做豆腐大都是点卤,主要是点盐卤或者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液体豆汁很快地凝结到一块儿,变成白花花的豆腐脑。点原浆和点卤是一个道理,只是成分不一样。原浆是爷爷自己制作的,把豆汁放进密封的瓦罐里闷几天,便会发酵,如此便成了原浆。点原浆做成的豆腐要比点卤做成的豆腐更为鲜美香嫩,因此,爷爷做出的豆腐细若凝脂洁白如玉,口感细腻绵滑清鲜柔嫩,口味独特。最后,爷爷拿来豆腐筐,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滤水。把豆腐包铺在豆腐筐里,把豆腐筐放在一口瓮上,然后把豆花舀进豆腐筐里。豆花里的水哗哗地流进大瓮,豆花也在豆腐筐里越积越多,渐渐形成一大团。等到把所有豆花都滤去了水,把豆腐包盖在豆花上,再将其按压两至三遍,这样,一锅白花花、香喷喷的豆腐便做出了。一般由爷爷敲着清脆悦耳的梆子串街卖。留下豆腐渣一家人吃。
为了修缮老宅,爷爷用二斤豆腐二斗谷换了本村李成业两间房子材料,又和父亲、三叔一起在家西南空地上“拓墼”垒墙,连点麦秸草都没有,父亲和三叔只好用锄耨点青草掺上,才把“墼”拓起来。这样老宅子基本上糊弄着盖起来了,连扇门都没有,更不用说窗子。父亲上山割了些高高的山山草,上树砍几根粗一点的杨树枝子,做成一个四方框,用绳子在木框里面一道草一道草勒紧,做成一个差不多一人高的草门固定在门口就算是屋门了。
“爷,这屋是弄好了,院墙怎么办?要不我们几个去山上捡板石垒墙?”父亲问。
“别用板石,不牢固。你去你四叔那里借一部分麦秸和麦秸草,等我们麦子收了再还他。”爷爷说。爷爷说的麦秸是小麦收获后专挑那些长势壮麦秆长的用镰刀割去麦穗头,晒干后用来编斗笠盖屋作瓦用。
“老二啊,我麦秸也不多了,麦秸草你随便用,都垛在门口。”四爷爷说。“效亮,我轧的麦秸没有几个了,你给老二五个吧。家里每年就那么点麦子,能轧几个麦秸。咱家的屋下雨就漏,还要用几个补一补。”四奶奶白了一眼四爷爷。
四爷爷没有说话,领着父亲来到西厢屋。父亲一看,还有二十多捆哪!
“老二,你先拿十个吧,不够再找我来拿,别让你四姨看见,看见了又朝我嘟嘟。”四爷爷说。
“四叔,五个就差不多,就是拾掇个墙,用不了多少。”父亲提了五捆。
“实啊,你摘下那两页门板,用麦秸草和好泥,喊你三弟五弟一起帮忙,把咱家的院落墙打起来。”爷爷说。
清凉的秋日,斑驳地筛过黑老的柿子树,撒在树下几个忙碌的身影上,爷爷、父亲、三叔、五叔汗流浃背,有的弄土,有的挑水,有的撒麦秸草,均匀地把麦秸草和土和好。
“老二,来,找绳子把门板拴好。”爷爷说着,用镢平去原来的断墙残垣,露出完整的石头地基。
父亲找来绳子,在地基上支起两页门板,用绳子把门板固定好,三叔、五叔向里装和着麦秸草半干的土,父亲用一个石头大锤均匀地把土夯牢,弄满一个门板,再重新支起夯制第二块土墙。
“老三,你二哥在上面夯墙,你随后用‘胍子’'1'把墙皮夯结实。我和你五弟装土。”爷爷说。
“好,爷,我来。”三叔挥起长长的大木板“胍子”,“噼里啪啦”地均匀地敲打着墙面,如新年燃放的单个大爆竹。
打墙用了三天时间,爷爷抽着烟,眯缝着眼,看着自己的杰作。厚厚的接近两米高的土墙,散发着新鲜的泥土和麦草香味,经历了流亡之苦,终于又在自己的老窝圈起了新家,如今又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建造了自己的院墙,他心里由衷地升起一股欣慰。
凉爽秋风习习,翩翩大雁凄凄,厚厚的土墙没多久就在瑟瑟秋风中干透了。
“老二,你泡几个麦秸,今天我们俩把墙头拧起来(用麦秸草当瓦把墙顶遮起来),免得下雨淋湿了墙。”爷爷说。
父亲找了口破缸,倒满水,把从四爷爷那里要来的麦秸放在里面泡透,拿出来空着水,再泡下一个。
爷爷提着一个“交叉”'2',准备踩着一个凳子爬上墙去。
“爷,我在上面编麦秸,你在下面给我递着。”父亲说。
爷爷犹豫了一下,“还是我来吧。你总是不如我拧得结实。这土墙啊,不顶雨泡,有这麦秸盖着,就没事了。”爷爷爬上墙,坐着“交叉”,倒退着开始左右交叉着拧着麦秸草。不一会儿,墙头上便出现了一道淡黄色的整齐的麦秸做成的瓦,像大雁的翅膀向两边探伸着。
“你说,渠现在怎么样?”爷爷加了把草,狠劲一扭。
“孩子该会走了吧?”父亲又解开一个湿漉漉的麦秸捆,抖了抖水渍。
“唉!也不知那孩子怎样了?苦命的孩子!”爷爷叹了口气。
秋末,屋顶上已经开始挂着白白的草霜了,用“墼”垒的屋干得差不多了,爷爷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从四爷爷家搬出来了,他破例买了一挂鞭,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爷爷把流亡以来和半年来的破衣坛罐搬进了新收拾的算个家的家。人一进来,整个院子就显得有生气了,爷爷把地面杂草清除干净,每天起来打扫院子清扫梧桐落叶,剩下的“墼”还以草做顶盘了个囤,可放杂物。爷爷往年栽种的一棵“地瓜花”经过国民党的大火劫后余生,更加生机勃勃,挺着高高的高粱一样的身材与屋檐齐高,檐下几朵牡丹那样的花头火红火红的在秋天傲然开放,给这个清贫的家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家人在这个里外一样冷的屋子里瑟缩着勉强挺着1948年的冬天,但总比流亡居无定所强多了,总是有个家了。进入腊月了,奶奶夜夜做梦,欲发想念姐姐。
大娘回去没多久就又嫁人了。听说是安丘城附近王家十里村一户姓王的,家境较好,他弟弟在村里干主要干部,为年龄大的哥哥撮了这门亲事。这人当时45岁左右,比大娘大将近20岁。
“实啊,你去王家十里和你嫂子商量,把渠接来过个年吧,我和你娘都想孩子啊!”爷爷对父亲说。
父亲到了王家十里很快就打听到了大娘所嫁那户人家。大娘看着脸色比先前好多了,腹部稍稍隆起,向一家人显示着怀孕的迹象。那家人家对父亲的到来有点不友好,冷冰冰的连坐的地方也不让,连口水也不谦让喝,父亲一看,心里明白,毕竟自己嫂子已经另嫁他人,人家这样做也很正常。
姐姐正在炕上玩耍,半年不见,竟还认识父亲,张着小手找父亲抱,父亲鼻子一酸,赶紧把姐姐抱在怀里。
“嫂子,咱爷和咱娘实在想孩子想苦了,让我来和你商量能不能接渠回去过个年?”父亲向大娘说明来意。
“行啊!孩子大一点了,也可以去呆一段时间了,等我给孩子收拾一下。”大娘很痛快。但父亲感觉那毕竟不是在秦戈庄的嫂子了,总是彼此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大娘没说孩子抱回去就别抱回来了,从此让爷爷养着,也没说过了年再送回去。
步行20多公里,路上采着野花,扑着蚂蚱,哄着姐姐玩,父亲背着姐姐走回家。
见到自己的孙女,爷爷胡子拉碴亲个不够,奶奶夜里就把姐姐搂在怀里给她取暖睡觉,只要有点吃的,尽量先给姐姐吃。对大人来说属于上等美食的“耙菇”,姐姐还没长牙齿,奶奶就自己嚼烂一口一口地像母燕喂小燕子一样喂给姐姐吃。四叔见到姐姐,虽然不能说话,但“啊啊啊啊”地表示了他发自内心的对侄女的爱。姐姐来了,四叔提着叉子拿着自制的木榔头往河边跑得更勤了,偶尔也带着五叔,但他嫌五叔小跟着碍事,指手画脚地让五叔别跟着。四叔经常回来提着几条鲫鱼,一般鲫鱼都比较小,大的有二三十公分就不错了,冻得手脚通红,他笑呵呵地把鱼放盆子里让姐姐玩个够,然后清水里放点姜片,煮一煮给姐姐做汤喝。很少见四叔吃,每次挑着鱼刺摘那点可怜的鱼肉喂姐姐,四叔总是呵呵满意地笑着。有时四叔提个破篓子放点鱼料,还能给姐姐带回些虾来。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转眼,墙角的迎春花寒怅中又寂寞孤独团团开放,细长妖冶,临风摇摆,花儿金黄,灿烂一片,玉枝横斜,暗香浮动。但对爷爷一家来说却是一个春荒。好不容易熬过一个冬天,没有积蓄,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的豆腐坊没有本钱周转被迫停干。一家人想尽办法弄吃的填饱肚子,大人总好说,饿急了挨一挨,姐姐整天饿得哇哇哭,心疼得爷爷奶奶直掉眼泪。
正月的一天,父亲把再有两个月就满2周岁的姐姐放在门口自己玩,刚去了趟“圈”小便回来,不见姐姐了。正在到处找时,看见姐姐穿着那破小袄,开了两个扣子,棉裤上粘着土和草,估计刚才跌了一脚,扎煞(张)着小手,张着鼓嘟嘟的小嘴,眼向下看着路,一手擎着一页黑糊糊的地瓜干,颠着走路还不稳的小脚,摇摇晃晃蹒跚迈过四奶奶那四十多公分高的门提子。为了防那两页地瓜干从小手中掉出来,姐姐吃力地歪歪斜斜地先迈出一只脚,再把另一只脚笨拙地挪出来。刚出门口,父亲看见四奶奶像狐狸出洞一样探了一下她那一张风干的老狐狸三角脸,“哐啷”一声把门闭上了。姐姐不知道怎么进了四爷爷的家门口,就这样被打发出来了。姐姐看起来很高兴,没顾后面的关门声,只管向前颠颠地跑。父亲赶紧迎上去,一把把姐姐抱在怀里,呜呜地放声大哭。哭悲愤多蹇的命运,哭兄弟淡薄人情,哭大爷留下的唯一的可怜的孩子。姐姐偎依在父亲怀里,迫不及待地用没有牙齿的小嘴吸吮着那带点甜味的黑地瓜干。那是1949年正月的一天,父亲当时17岁。
现在父亲已经76岁,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有些东西,无论骨子里流过多少血,记忆仍是一片空白;有些东西,却让人刻骨铭心。父亲永远忘不了姐姐可怜巴巴地用手擎着那两页黑地瓜干迈出四爷爷门口的那一幕,永远忘不了四奶奶那张冰冷的干枯的无情的风干的老狐狸三角脸。那张冰冷的脸比起正月的寒风更要寒人心、伤人心。若是子灵老爷爷在世,父亲一定跪求他画下这五味人生:远景是萧条的村庄一隅,料峭寒风,苍烟落照,寒鸦独立,干瘪皱巴的老槐树无情地挥舞抽打着初春;前景是姐姐矮小的个头菜色的笑脸颤颤擎着两页地瓜干跨过那高高的门提子,背景是一张微微探出欲关大门的冰冷的老狐狸苍白三角脸。
“二月二龙抬头”,是土地爷的生日。这天意为万物复苏,春雨将降,象征农事即将开始,应及时备耕备种。清晨,爷爷从锅底下把不知几天才攒下的草木灰用“扒灰耙”扒出来,本来清贫的生活就经常不动火。用破簸箕盛了草木灰,椿木棍敲打绕宅围灰,当地曰“打簸箕”,意为防毒虫猛兽入宅,又为阻晦气。爷爷还用草木灰在院子里画了一个囤,以示有粮满仓。愿望归愿望,即使如此清贫的生活,没有阻挡住爷爷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渴盼。
从二月二这天起,家里实在没的吃了,三天没开锅没动烟火,姐姐饿得尖着嗓子哇哇地哭,把爷爷急得团团转,其实一家人两眼都饿得发慌,更何况一个不到2周岁的孩子。
四爷爷这“守地奴”看发地财的机会来了。同是亲兄弟,非但不帮,还落井下石。他找到了效实他爷,也就是我本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