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檀香刑 莫言-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个衙役无精打采地站在台边,用双手拄着水火棍子,宛如泥偶木人。在灯笼的
下方,支起了一个烧木柴的小小火炉,火炉上坐着一个熬中药的罐子,罐子里蒸
气袅袅,散发出人参的芳香。赵甲屈膝坐在火炉旁边,火光照耀着他狭窄的黑脸。
他用双手抱住膝盖,下巴也搁在膝盖上。他的目光专注地盯着细小的火苗子,好
像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儿童。在他的身后,小甲背靠着台上的立柱,舒开着两条
腿,腿缝里夹着一包羊杂碎。他把羊杂碎夹在芝麻火烧里,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嚼。
孙眉娘倚靠在与小甲斜对着的那根立柱上,她的头歪到一侧,凌乱的头发遮掩着
她的脸,看起来像个死人,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布,余看到
孙丙模糊的脸,他低沉的呻吟声,告诉余他还在苟延残喘。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
臭气,招引来成群结队的猫头鹰。它们在空中无声无息地盘旋着,不时地发出凄
厉地鸣叫。孙丙啊,你早该死了,咪呜咪呜,你们猫腔感慨万端、含义复杂的咪
呜之声,竟然从余的口中奔突而出,咪呜咪呜,孙丙啊,都怨余昏聩糊涂,心慈
手软,瞻前顾后,心存杂念,没有识破他们的诡计,让你活着充当了他们的钓饵,
又一次毁了高密东北乡几十条性命,断绝了猫腔的种子,咪呜咪呜……
余唤醒了那几个拄着棍子打盹的衙役,让他们回家休息,这里的事情本县自
有安排。衙役们如释重负,生怕再把他们留住似的,拖着棍子跑下台,转眼就消
逝在月光里。
对余的到来,他们毫无反应,好像余只是一个空虚的黑影,好像余是他们的
一个帮凶。是的,截止到目前为止,余的确是他们的一个帮凶。余正在考虑先把
刀子刺到哪个的身上时,赵甲捏着药罐子的提梁,将参汤倒进黑碗,然后威严地
命令小甲:“儿子,吃饱了吧?没吃饱待会儿再吃,帮着爹先把参汤给他灌上。”
小甲顺从地站起来,经过了白天的变故,这个家伙身上的猴气似乎减少了许
多,他咧开嘴对余笑笑,然后上前撩开了遮掩席笼的白纱,显出了孙丙干巴了许
多的身体。余看到他的脸小了,眼睛变大了,胸脯两边的肋条一根根地显出来。
他的样子,让余想到了下乡时看到的被恶作剧的儿童绑在树上晒干了的青蛙。
从小甲撩开白纱那一刻开始,孙丙的头就晃动起来。从他的黑洞一样的嘴巴
里,发出了一些模糊的声音:“唔……唔……让我死了吧……让我死了吧……”
余的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的计划更有了充分的理由。孙丙终于自己要死了,
他已经意识到活着就是罪孽,刺死他就是顺从了他的意志。
小甲将一个用牛角制成的本来是用来给牲畜灌药的牛角漏斗不由分说地插在
了孙丙的嘴里,然后他就将孙丙的脑袋扳住,让赵甲从容地将参汤一勺勺地灌进
他的嘴里。孙丙的嘴里发出呜噜呜噜的声音,他的喉咙里咕嘟咕嘟地响着,那是
参汤正沿着他的喉咙进入他的肚肠。
怎么样啊,老赵,余用嘲弄的口吻在赵甲的身后问,他能活到明天上午吗?
赵甲警觉地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地说:“小人担保。”
赵姥姥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啊!
“能把活儿作成这样,离不开大人的支持,”赵甲谦虚地说,“小人不敢贪
天之功。”
赵甲,你不要得意大早,余冷冷地说,依我看他活不过今夜——“小人用性
命担保,如果大人能够再提供半斤人参,小人还能让他活三天!”
余大笑着,弯腰从靴筒子里抽出那柄锋利的匕首,纵身向前,往孙丙的胸膛
刺去。但余的匕首刺中的不是孙丙而是小甲。他在危急的关头,用自己的身体挡
住了孙丙的身体。
余刚把匕首拔出来,小甲的身体就软绵绵地坐在了孙丙脚前,他身上溅出来
的热血烫痛了余的手。赵甲哀鸣一声:“我的儿子啊……”
赵甲将手中黑碗朝余的头上砸过来,碗里滚热的参汤散发着香气淋到了余的
脸上。余也不由自主地哀鸣一声,声音未落,就看到赵甲弓起腰,像一头凶猛的
黑豹子,对着余撞过来。他的坚硬如铁的头颅,撞中了余的小腹;余双手挥舞着,
仰面朝天跌倒在高台上。接着,赵甲就顺势骑在了余的身上。他的那双看起来柔
弱无骨的小手,竟然像鹰爪子一样,卡住了余的咽喉。与此同时,他的嘴巴在余
的额头上咯唧咯唧地啃咬起来。余的眼前一团漆黑,心里想挣扎,但双手就像死
去的枯枝……
就在余看到了站在高高的望乡台上的夫人凄楚的面孔时,赵甲的手指突然松
开了,他的嘴巴也停止了啃咬。余屈起膝盖将他的身体顶翻,艰难地爬起来。余
看到赵甲侧歪在地,背上插着一把匕首,他的瘦巴巴的小脸,在可怜地抽搐着。
余看到孙眉娘木呆呆地站在赵甲的身体旁,惨白的脸上肌肉扭曲,五官挪位,已
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月光似水,月光如银;月光是冰,月光是霜。余再也看不
到这样的月光了。余顺着烂漫的月光看过去,似乎看到了,刘家的贤侄,为了他
的父亲,为了六君子,为了大清朝,突然出现在袁世凯的面前,像余的舍弟一样,
拔出了两只闪闪发光的金枪……
余头昏脑涨地站起来,对着她伸出了手:眉娘……我的亲人……
她却嗥叫一声,转身往台下跑去。她的身体看起来如同一团败絮,轻飘飘地
失去了重量。余还用得着去追赶她吗?不用了,余的事情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另
外的世界里,我们迟早会团聚。余从赵甲背上拔出了匕首,用衣服把上边的血擦
干。余走到孙丙的眼前,借着灯火和月光——灯火昏黄,月光明亮——看清了孙
丙神色平静的脸庞。
孙丙啊,余做过许多对不起你的事,但你的胡须,的确不是余薅的。余诚恳
地说着,顺手就将匕首刺入了他的胸膛。他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把他的脸辉映得格外明亮——比月光还要明亮。余看到血从他的嘴里涌出来,与
鲜血同时涌出的还有一句短促的话:“戏……演完了……”
后记
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每当朋友们问起我在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时,我总是
吞吞吐吐,感到很难回答。直到把修改后的稿子交到编辑部,如释重负地休息了
两天之后,才突然明白,我在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是声音。小说的风头部和豹尾
部每章的标题,都是叙事主人公说话的方式,如“赵甲狂言”、‘钱丁恨声“、”
孙内说戏“等等。猪肚部看似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写成,但其实也是记录了在民间
用口头传诵的方式或者用歌咏的方式诉说着的一段传奇历史——归根结底还是声
音。而构思、创作这部小说的最早起因,也是因为声音。
二十年前当我走上写作的道路时,就有两种声音在我的意识里不时地出现,
像两个迷人的狐狸精一样纠缠着我,使我经常地激动不安。
第一种声音节奏分明,铿铿锵锵,充满了力量,有黑与蓝棍合在一起的严肃
的颜色,有钢铁般的重量,有冰凉的温度,这就是火车的声音,这就是那在古老
的胶济铁路上奔驰了一百年的火车的声音。从我有记忆力开始,每当天气阴沉的
时候,就能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像沉闷而悠长的牛叫,紧贴着地面,传到我们的
村子里,钻进我们的房子,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然后便传来火车驶过胶河大铁
桥时发出的明亮如冰的声响。火车鸣苗的声音和火车驶过铁桥的声音与阴云密布
的潮湿天气联系在一起,与我的饥俄孤独的童年联系在一起。每当我被这对比鲜
明的声音从深夜里惊醒之后,许多从那些牙齿整齐的嘴巴里和牙齿破碎的嘴巴里
听来的关于火车和铁道的传说就有声有色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首先是用声
音的形式出现的,然后才是联翩的画面,画面是声音的补充和注释,或者说画面
是声音的联想。
我听到了然后看到了在1900年前后,我的爷爷和奶奶还是吃奶的孩子时,在
距离我们村庄二十里的田野上,德国的铁路技师搬着据说上边镶嵌了许多小镜子
的仪器,在一群留着辫子、扛着槐木撅子的中国小工的簇拥下,勘定了胶济铁路
的线路。然后便有德国的士兵把许多中国健壮男子的辫子剪去,铺在铁路的枕木
下边,丢了辫子的男人就成了木头一样的废人。然后又有德国士兵把许多小男孩
用骡子驮到青岛的一个秘密地方,用剪刀修剪了他们的舌头,让他们学习德语,
为将来管理这条铁路准备人才。这肯定是一个荒诞的传说,因为后来我曾经咨询
过德国歌德学院的院长:中国孩子学习德语,是不是真的需要修剪舌头?他一本
正经地说:是的,需要。然后他用哈哈大笑证明了我提出的问题的荒谬。但是在
漫长的岁月里,对于这个传说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把那些能讲外语的人,统称为
“修过舌头的”。在我的脑海里,驮着小男孩的骡子排成了一条漫长的队伍,行
走在胶河岸边泥泞曲折的小道上。每头骡子背上驮着两个篓子,每个篓子里装着
一个男孩。大队的德国士兵护送着骡队,骡队的后边跟随着母亲们的队伍,她们
一个个泪流满面,悲痛的哭声震动四野。据说我们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就是那
些被送到青岛去学习德语的孩子中的一个,后来他当了胶济铁路的总会计师,每
年的薪水是三万大洋,连在他家当过听差的张小六,也回家盖起了三进三出的深
宅大院。在我的脑海里还出现了这样的声音和画面:一条潜藏在地下的巨龙痛苦
地呻吟着,铁路压在它的脊背上,它艰难地把腰弓起来,铁路随着它的腰弓起来,
然后就有一列火车翻到了路基下。如果不是德国人修建铁路,据说我们高密东北
乡就是未来的京城,巨龙翻身,固然颠覆了火车,但也弄断了龙腰,高密东北乡
的大风水就这样被破坏了。我还听到了这样的传说:铁路刚刚通车时,高密东北
乡的几条好汉子以为火车是一匹巨大的动物,像马一样吃草吃料。他们异想天开
地用谷草和黑豆铺设了一条岔道,想把火车引导到水塘中淹死,结果火车根本就
不理他们的茬儿。后来他们从那些在火车站工作的“三毛子”口里知道了火车的
一些原理,才知道浪费了那么多的谷草和黑豆实在是冤枉。但一个荒诞故事刚刚
结束,另一个荒诞故事接踵而来。“三毛子”告诉他们,火车的锅炉是用一块巨
大的金子锻造而成,否则怎么可能承受成年累月的烈火烧烤?他们对“三毛子”
的说法深信不疑,因为他们都知道“真金不怕火炼”这条俗语。为了弥补上次浪
费的谷草和黑豆,他们卸走了一根铁轨,使火车翻下了路基。当他们拿着家伙钻
进火车头切割黄金时,才发现火车的锅炉里连半两金子也没有……
尽管我居住的那个小村子距离胶济铁路的直线距离不过二十里,但我十六岁
时的一个深夜,才与几个小伙伴一起,第一次站在铁路边上,看到了火车这个令
人生畏的庞然大物从身边呼啸而过。火车头上那只亮得令人胆寒的独眼和火车排
山倒海般的巨响,留给我惊心动魄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后来经常地坐
着火车旅行,但我感到乘坐的火车与少年时期在高密东北乡看到的火车根本不是
一种东西,与我童年时期听说过的火车更不是一种东西。我童年时听说的火车是
有生命的动物,我后来乘坐的火车是没有生命的机器。
第二种声音就是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猫腔。这个小戏唱腔悲凉,尤其
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高密东北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
子,都能够哼唱猫腔,那婉转凄切的旋律,几乎可以说是通过遗传而不是通过学
习让一辈辈的高密东北乡人掌握的。传说一个跟随着儿子闯了关东的高密东北乡
老奶奶,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一个从老家来的乡亲,带来了一盘猫腔的磁带,
她的儿子就用录音机放给她听,当那曲曲折折的旋律响起来时,命若游丝的老奶
奶忽地坐了起来,脸上容光焕发,目光炯炯有神,一直听完了磁带,才躺倒死去。
我小时经常跟随着村里的大孩子追逐着闪闪烁烁的鬼火去邻村听戏,萤火虫
满夭飞舞,与地上的鬼火交相辉映。远处的草地上不时传来狐狸的鸣叫和火车的
吼叫。经常能遇到身穿红衣或是白衣的漂亮女人坐在路边哭泣,哭声千回百琳,
与猫腔唱腔无异。我们知道她们是狐狸变的,不敢招惹她们,敬而远之地绕过去。
听戏多了,许多戏文都能背诵,背不过的地方就随口添词加句。年龄稍大之后。
就在村子里的业余剧团里跑龙套。扮演一些反派小角,那时演的是革命戏,我的
角色不是特务甲就是匪兵乙。“文革”后期,形势有些宽松,在那几个样板戏之
外,允许自己编演新戏。我们的猫腔《檀香刑》应运而生。其实,在清末民初,
关于孙丙抗德的故事就已经被当时的猫腔艺人搬上了戏台。民间一些老艺人还能
记住一些唱词。我发挥了从小就喜欢编顺口溜制造流言蜚语的特长,与一个会拉
琴会唱戏出口成章但一个大字不识的邻居叔叔编写了九场的大戏《檀香刑》,小
学校里一个爱好文艺的右派老师帮了我们许多忙。我与小伙伴们第一次去看火车,
就是为了编戏“体验生活”。小说中引用的《檀香刑》戏文,是后来经过了县里
许多职业编剧加工整理过的剧本。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对猫腔的爱好被繁忙的工作和艰辛的生活压抑
住了,而猫腔这个曾经教化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心灵的小戏也日渐式微,专业剧团
虽然还有一个,但演出活动很少,后起的年轻人对猫腔不感兴趣。1986年春节,
我回家探亲,当我从火车站的检票口出来,突然听到从车站广场边上的一家小饭
馆里,传出了猫腔的凄婉动人的唱腔。正是红日初升的时刻,广场上空无一人,
猫腔的悲凉旋律与离站的火车拉响的尖锐汽笛声交织在一起,使我的心中百感交
集,我感觉到,火车和猫腔,这两种与我的青少年时期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就像
两颗种子,在我的心田里,总有一天会发育成大树,成为我的一部重要作品。
1996年秋天,我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的神奇传说,写
了大概有五万字,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
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
铁路和火车的声音减弱,突出了猫腔的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减弱,
但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
牺牲。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的殿堂与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芭蕾同台演出
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阳春白雪的读者欣赏。就
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一样,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
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合适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
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
参与。为了适合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我有意地大量使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