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风暴之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他已经给俄罗斯人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克里姆林宫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给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话题,并且
还在创造着新的人间悲喜剧。


第二章  刚烈与柔弱: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

    斯拉夫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仍在人类的命运中起重要作用,在斯拉夫人身上,
你永远不会看到德国人的市刽气,法国人的浅簿、英国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
但是斯拉夫人拥有一切德国人的思辩理性,法国人的人道主义,英国人的务实精神
和意大利人的机智。——俄国革命家奥加廖夫

    民族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在说一个民族的性格时,其中一定有无数个
例外。但是一个民族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其
独特的民族性格的。虽然各民族显现出不同的性格,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
都不像俄罗斯民族历史那么特殊,任何一个民族的性格也不像俄罗斯民族那么复杂。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但是俄罗斯民族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极具色彩
的民族性格。

    有人说,俄罗斯是一个性格刚烈的民族,尚武、善战、扩张是它藏在骨子里的
东西,的确,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做了许多领世界之先河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有
人说,正是因为这种执著不懈的性格,才成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但20世纪俄国最有名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日耳曼是男
人的民族,俄罗斯只能是女人的民族。俄国思想家梁赞诺夫认为俄罗斯民族就像是
家中的妻子,而日耳曼民族则是家中的大丈夫。

           一、一方水土养育了俄罗斯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去认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格也是非常合适
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
国家,横跨欧亚大陆,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平原、四通八达的河流。
这块土地特别厚爱俄罗斯人,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用俄罗斯人的话说就
是在他们的地底下埋藏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物质。大自然的慷慨给
了俄罗斯人一无际涯的空间、丰富的资源,也给了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宽广
豁达的胸怀,慷慨、豪爽而又忧郁的性格,坚韧、顽强的毅力,超强的天赋和创造
力。

    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看到俄罗斯人无论男女,均是高高大大的,“圆圆的头,
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圆润的身体线条”。他们的建筑、日用品也和人一样,给
人以笨重、粗大、深厚的感觉,如电视机、电冰箱、手表、照相机、毛料服装,但
质量绝对可以放心,而且经久耐用。俄罗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发达,轻工
业却长期搞不上来,这除了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与俄罗斯民族大大咧咧、粗糙的性
格也不无关系。

    俄罗斯人的胸怀是宽广的,宽广得一如俄罗斯大地、俄罗斯原野,他们的豪爽、
热情,不过于拘泥小节是世人皆知的。俄罗斯人非常热衷于聚会,饭菜不讲究花样,
只要新鲜可口就可以了。邀请起来也很方便,他不会推三阻四的。你邀请他十次,
八次他会欣然前往。只要不是在正规礼节性场合,俄罗斯人不愿用小酒杯喝酒,而
要用大水杯喝,而且是一整杯、一整杯地灌。俄罗斯人爱唱歌。跳舞,不管是不是
“高手”,总喜欢“露一手”,从不怕在别人面前丢丑。只要迪斯科音乐一起,无
论是在饭店、舞厅,还是在家里、在旷野,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会使出浑
身解数,使劲地扭一扭。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东北的居民习惯把俄罗斯人称为“老
毛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从它的语意来分析,一方面它包含着对粗旷、
豪放的俄罗斯人的一些淡淡的轻视,但另~方面也对俄罗斯人的这种憨厚与直爽透
出一股亲热和喜爱。

    豪爽、大大咧咧的俄罗斯人同时又是多愁善感。忧郁的。漫长的严冬给俄罗斯
人带来漫漫黑夜,皑皑冰雪,阴沉沉的天空,使人感到肃穆、庄严,并感到一种不
可名状的压抑。冬季的莫斯科人都是面无表情,凝重有余而笑容不足,总是若有所
思,来去急急匆匆,每人似乎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正如美国作家罗伯特·华莱士所
描写的那样:“忧郁起源于俄国的自然环境——永远过不完的灰色冬季和寂寥无际
的广阔平原。”俄罗斯性格中的忧郁、感伤,曾是19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屠格涅
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曾把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小姐感动
得眼泪汪汪。

    由于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俄罗斯人喜欢聚到一起喝酒、跳舞,喜怒哀乐从
不压在心底。在俄罗斯有人打比喻说,如果市场上食品供应短缺,居民还可以忍受,
而如果伏特加洒脱销断档,就难免发生骚乱。可见,酒在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地位确
实相当重要。俄罗斯的成年男子不善饮者极少,女性中海量豪饮者也屡见不鲜。俄
罗斯人最初饮酒是为了御寒,喝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热量,活跃气氛等。这
正像俄罗斯人所说的,天气如此严寒,不在屋里饮酒又去干什么呢?久而久之,饮
酒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饮酒者发现,饮酒以后,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尽情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俄罗斯做客,“酒桌”上无酒简直难以想像。俄
罗斯的豪爽也体现在酒桌上,一旦一瓶伏特加盖子打开,就必须喝干见底。在中国
有酒文化和行酒令,在俄罗斯也有自己的酒文化和行酒令,酒桌上只要任何人站起
来,都能发表一番文学家和诗人般的祝词,然后便提议“扎”,3a即俄语干杯的意
思,它另外的意思便是拥护什么事情。因此“扎”用在俄罗斯人的酒桌上是再合适
不过的了。

    更独特的是,俄罗斯人喜欢干喝酒,不住食物,而且习惯自酌独饮,一醉方休。
喝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唱歌,一般唱的都是自己以前的伤心事,甚至会声泪俱下。在
这个喝酒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既豪爽又脆弱的天性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广大的空间、丰富的物产,使俄罗斯人很少算计,慷慨大方。大多数俄罗斯人
认为,能够获得是一种满足,但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在莫斯科街头等出租车,经常
会有一些私家车停在面前,如果不顺路,往往表示一下抱歉就开走了;如果顺路,
“司机”就会让客人上车。在行程中,“司机”会和“乘客”聊聊天、解解闷,至
于车费,“乘客”给多少就是多少,甚至经常有人一个卢布也不收,很少有漫天要
价的,他们觉得在给“乘客”带来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不必斤斤计
较肥钱看得过重。

    俄罗斯人的这种慷慨有时也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当俄罗斯与某个国家关系密切
时,它会表现得相当慷慨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的
政策,中苏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国民党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基础工业十分薄弱。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此,1950年毛泽东访问
苏联,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条约,苏联老大哥向中国
提供大规模援助。在“蜜月”期间,苏联政府派出3000多名专家来华帮助建设,在
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中国援建了150 多个项目,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
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一桥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驰骋祖国大地二十多年
的“解放”牌汽车、耕耘在南北田野上的“东方红”牌拖拉机……这些都是苏联支
援我们年轻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产物。在国内许多城市,现在都能看到一些方方
正正、敦敦实实、宽庭大柱的苏式建筑,它们在五六十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的一
种模式,可以说是“看得见的历史”了。这些对于刚刚从百年屈辱史中走出、现代
工业几乎等于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俄罗斯歌曲唱道“俄罗斯国土辽阔、广大,这是俄罗斯民族强大的自然力量”。
俄罗斯人的性格与俄罗斯土地的广阔无垠是相适应的。俄罗斯人具有很强的天赋,
富于创造力。在俄罗斯千年的文明史上产生过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出现了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列宁、斯大林这样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在俄国历史上,如同璀
璨群星般涌现出一大批引导俄国走向强盛的卓越人物,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俄罗斯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
现者门捷列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科学泰斗。以加加林为代表的冲出
地球走进宇宙的太空人,则为人类航天史写下了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浓墨重彩的一
笔。

    俄罗斯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东部太平洋沿岸是季风性气候,西北部是海洋气候,
其他大部分地区是大陆性气候。俄罗斯除极北地区以外,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冰
雪和严冬是它的气候的典型特征。俄罗斯的冬天是严酷而漫长的,不说西伯利亚令
人生畏的零下60摄氏度超低气温,就是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中部的莫斯科,每年冬
天也长达5 个月之久。俄罗斯人为了战胜严寒、适应严寒,必须具备坚强的体魄,
俄罗斯严酷的气候造就了俄罗斯人坚韧、顽强的性格。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历史学
家伊里因所说:“谁哪怕有一次机会体会俄国的闷热,体会从东南方向吹来的灼热
的风,谁要是经历过有时候连着刮几天的俄罗斯的暴风雪,谁要是赶上过俄罗斯雨
雪交加的寒冷天,他就会清楚地知道俄罗斯人的如此坚忍不拔来自何方。”俄罗斯
除了干燥的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他地方皆贫瘠、多沙,或者泥泞、干旱,或者
是沼泽地,这样的土壤地质,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顽强的植
物,能够存活的只有顽强的动物,只有坚韧、顽强的人才能够在这样的森林。沼泽
和草原上安家,并且开发它们,否则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生命将难以为继。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就
是一个坚韧、顽强的人。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实行武装干涉,想把苏维埃政权扼
杀在摇篮中,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志愿兵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作战。因在战斗中受
伤,他不得不退伍,转到劳动战线,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力工作。他曾不顾严寒和
身体虚弱,跳进第聂伯河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因而得了伤寒和风湿症,健康状
况日趋恶化。1927年他因脊关节硬化已无法起床了,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拿起新的
战斗武器——笔,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奥
斯特洛夫斯基拼命学习,在病床上修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了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国内外文学名著,认真钻研历史文件和各种资料。1928年奥斯
特洛夫斯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
于1930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写作是在常人难以想像的
困难中进行的,他看不见文稿,不能读自己写的东西,只有惊人的记忆力帮助他进
行创作。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性格,奥斯特洛夫斯基创造出了影响了几代人的布尔
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

    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中的主人公彼得鲁斯则是一个具有超群天赋和坚强意
志的男孩。彼得鲁斯天生就是盲人,这个世界在他头脑里是一片漆黑,他对世界的
认识几乎完全凭着听觉。从他的眼神中常常可以看出,“他正在力求理解什么而不
能如愿”。不过,这使他的听觉能力特别发达,具有了一个音乐家特有的先天条件。
他在初次接触钢琴时,对基本音的注意更显示着他的艺术家的天赋。他陶醉在来他
家的青年马夫约西姆悠扬抒情的木笛声中,因为“这里有一种很独特的真挚感情…
…有迷人的诗意”。他不仅天赋超群,而且意志也非凡,他的成功是经过一番苦战
的。起初,家中关怀备至的爱把他包围起来,母亲希望用溺爱来弥补孩子失明的不
幸。所以,他任性,“成为无意识的暴君”。他的精神世界充满危机,感到生活中
只有失明的痛苦,甚至觉得情愿和盲丐换一换地位,因为他认为盲丐终日要为生活
操劳反而会减轻对失明的痛苦感。这时马克辛舅舅主动担负了对外甥的教育工作。
在他的帮助下,彼得鲁斯坚强起来,他刻苦磨练自己的意志,与失明作顽强的斗争,
并和盲丐一起流浪演唱,由自己的家走向广阔的俄罗斯自然中,体验底层人民的生
活,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于是,他从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并通过音乐把自
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的演奏不再是个人不幸的呻吟,而是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
彼得鲁斯在音乐事业上的创造和成功远远超过了失明带给他的痛苦。他是自豪的、
幸福的。

    俄罗斯思想家梁赞诺夫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俾斯麦时期的一个德国驻俄外交
官在风雨交加的森林里迷路了,他害怕极了,但是又不会说俄语,只是听到他的俄
国马车夫嘴里反复地说着一个词(音译:尼切沃)。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马
车夫脸上的镇定的表情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最后他们终于安全地走出了森林,因
此他也永远记住了马车夫说的那个词,并且弄懂了他的意思是:“没关系”。这个
词让他深刻而感性地了解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回国以后每每与人谈及俄罗斯民族性
格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并且一定让人好好地去体会“尼切沃”所包含
的意味。这一个简单的“尼切沃”也就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俄罗斯民族在强敌面前
从不屈服并且总能化险为夷。

    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性格的影响是长久而稳定的,像一位俄罗斯名
人所说:“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
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
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这一影响还在继续着。

           二、战争压抑不了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人的历史是多灾多难的,他们多次遭到异族的侵略:草原民族的骚扰,
蒙古鞑靼人的入侵与统治,拿破仑大军的攻入,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长驱直人。然而,俄罗斯人是骁勇善战的,俄
罗斯人的性格是刚烈、坚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强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都未能
使他们屈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领导人与德国法西斯政府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认为法西斯德国不会很快进攻苏联,因此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都缺乏近
期内同德国交战的准备。当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
苏联不宣而战,进行闪电式袭击时,苏联军队措手不及,战争第一天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