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色风暴之迷-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改革(改良)是沙皇政府反对人民革命的重要手段。列宁从革命的角度做了绝
好的论述,即“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各阶级的革命斗争,改良是这种斗争的副产品。
所以说它是副产品,是因为它反映了那种想削弱和缓和这种斗争等等的失败的尝试”。
只有革命才能彻底否定旧阶级的统治,彻底推翻旧制度,建立起充分反映新兴阶级
利益的全新制度,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第三,从客观上讲,改革与革命的“这个对立不是绝对的,这个界线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可变动的,要善于在每一个具体场合确定这条界线”,在一定条件下,
改革与革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讲,在统治危机加剧,革命形势高涨,但发
动革命的主观条件(先进阶级的领导和革命理论的指导)尚未充分具备,统治阶级
就可以用改革缓和革命的危机,但是当改革失败,国内革命形势再度兴起,统治阶
级的行政管理失控,改革就有可能转变为革命。1859年一1861年和1879年一1880年
间出现了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形势,以农民运动为主体的群众性革命运动逢
勃发展。
当时的诗人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的土壤了……
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但由于主观条件不具备,
并没有爆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所渴望的人民革命。然而,
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则给沙皇统治造成极大压力,导致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迫
使它们实行了农奴制和其他方面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革命形势转化成了改
革。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
的要求、广大劳动群众的固有利益,要求立即消灭专制制度和其他封建农奴制残余。
发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于是爆发了1905年革命,继而又演变成有各阶级
参加的全民政治民主运动,动摇了专制制度的统治。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实施立宪改
革,自下而上的革命再次转变成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沙皇政府在革命运动低落后,
就又走到反动道路上,从而给专制制度不可避免的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以极大的推
动。沙皇尼古拉二世用其反动统治的事实,让人民选择了推翻专制制度的道路。1917
年2 月,人民革命再度爆发,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改革再次转化为革命。
五、俄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心态、政治倾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当这种文化被赋予历史性和继承性后,即被
称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进化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曾
经给予了该民族各方面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我们曾探讨了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形成
过程以及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由此得出结论,俄罗斯文化传统是东西方文化的集
合物,它在本质上是专制集权主义的,在形态上却是多元开放的,这看起来似乎颇
为矛盾,但在俄国却结合得极为和谐。由此便衍生出俄罗斯文化传统的两个特点:
观念超前与影响滞后。
观念超前是与俄罗斯文化传统在形态上的多元、开放特性密切相关的,它使俄
罗斯文化传统易于接受外来的思想。立国之初,俄罗斯人便颇为主动地接受了异邦
的基督教及基督教文明,从而为俄罗斯文化增添了最重要的内容。几乎是与法国革
命爆发同时,俄国的贵族思想家拉吉舍夫就在俄国扯起了思想启蒙的大旗,他用
“民主”和“自由”的透视镜“整整向前看了一百年。”十二月党人在远征巴黎之
后,在惊奇和感叹之后,把更实际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带回了俄国。从俄国
统治者方面看,彼得一世应该算得上真正地睁开眼睛看西方的俄罗斯人,“农奴主
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成了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忠实信徒”,神秘沙
皇亚历山大一世也自命为“自由”的庇护者,声称“朕将致力于赐国家以自由,从
而防止它再度沦为疯子手中的玩物。”20世纪初的自由派贵族人物、大臣会议主席
(即西方所称的俄国第一位总理大臣)维特也认识到“必须明智地限制独裁,必须
在康庄大道上筑起几堵限制独裁之墙,这看来是当今世界人类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如果深究其原因,这其中除了归结于俄国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西欧相邻的
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外,不能不特别指出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兼容性和俄罗斯民族思
想的开放性的重要作用,即俄国社会的两极——封建统治者和革命者都在心理上归
属于西方,习惯于在俄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到西方文化中去寻找出路和答案。但
是,封建统治者和革命者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便于统
治,在民主和改革的旗号下维持专制君主统治;后者则是为了推翻前者的统治,真
正实现“自由”“民主”的理想,建立一个新社会。但是统治者接受新思想、新观
念的影响,能够较为明智地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处境,选择时机以推行改革,
以达到延续自身统治的目的从而或多或少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革命者则运用
新思想启迪民智、发动人民大众,敦促统治者推行改革或谋求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旧
政权。
观念超前是实施现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和有利的因素,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现
代化进程,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样一些在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上
超前的人物。他们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在俄国,这个角色却是由现存政权的统治者
和革命者均担了。俄国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和革命
者的素质和决心。因此现代化的后来者在从事现代化事业时,必须以自己的文化传
统为基础,以现代化先行者的先进文化为借鉴,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那
些长期经历封建主义统治的国家面对现代化的召唤和先进文化的挑战时,更应采取
这种开放务实的健康姿态。
“影响滞后”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有着顽强的再生
性和延续性。因为民族文化传统一经形成,使同时被赋予顽强的再生性,其影响将
在该民族的进化过程中一再地发挥出来,一些文化传统的因素在适宜的时机还会以
某种方式迁移和滋生,这即是文化传统强烈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常常以民族
心态、价值观念、政治倾向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的东西反映出来,使人们难以从根
本上予以克服。它在封建历史漫长、专制主义政治传统浓厚的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国、法国那样有着人人参与民主和人人平等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里,近代民
主制和民主文化的发展就迅速而广泛,而在专制主义文化传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国
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就艰难而曲折。甚至俄国最有前途的政治力量、专制制度的
掘墓人——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后,在民主政权和民主文化的建设方面也难以摆
脱文化传统的影响。
六、任重道远: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使命
统治俄国三百余年之久的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让人民失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被取代,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民政权的建立,都为俄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但是推翻专制制度和临时政府,只是完成了政治现代
化的阶段性任务,新的历史使命正等待着布尔什维克,那就是不断推动政治现代化,
以求最终完成政治现代化。苏联现代化进程可以被看成是俄国现代化的继续,但是
无论是在领导者(即布尔什维克党)方面,还是在现代化的性质(即社会主义现代
化)方面,与俄国现代化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俄国这样一个有着数百年专制制度统治历史、有着极其浓厚的封建主
义传统的国家里,实现现代化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苏维埃政权是建立在沙皇俄
国的废墟之上的,尽管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
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摧毁了沙皇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但是历史实践表
明,旧的统治体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但历史传统却
难以在短时期内“打碎”。人们常常把“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的概念混为一
谈,认为推翻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后,就意味着拥有了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民主“百倍”的民主。然而民主革命只是民主建设的决定性步骤,而非全部内容。
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仅仅标
志着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开始一样,苏维埃政治制度的建立也仅仅意味着该过程的
继续。因为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民主建设过程中还要努力克服
旧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革命胜利,掌握了国
家政权之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进政治民主,努力清除封建文化传统在
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惰性影响。特别是苏维埃新政权的各级领导者更应该自
觉抵制封建思想的影响,把民主建设的任务放在工作的首位。
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列宁非常重视民主与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列宁告
诫全党:要加强布尔什维克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修
养,自觉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袭,因为苏维埃的国家机构是“我们从沙皇制度那里接
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
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
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
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这个“旧式”的概念在
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旧”的管理经验、“旧”的管理机构和“旧”的管理人员等方
面,它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地增加“新”——社会主义的内容。
特别是在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政治体制的建设上没有
任何经验可循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的前提条件下,完成这个过程将需要一个
较长的时期。
列宁在规划未来的政治制度时,曾满怀信心地宣布:民主将属于全体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他宣布未来的国家政体形式将是议政合一的苏维埃。苏
维埃是全体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权”,即人民民主的“直接政权”;国体是多
党联合执政制度,参加苏维埃的各政党和平竞争、相互监督,由人民自主从中选择
执政党,并坚持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多数党派掌握政权的原则。在这里列
宁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党联合参政、议政、执政,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体
制,不难看出列宁吸取了资产阶级多党制的优点,然而又强调由广大人民自主选择
执政党,从而防止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狭隘性和虚伪性。但遗憾的是,苏联的政
治发展最终违背了列宁的初衷,最终形成了缺乏民主的斯大林政治体制。斯大林体
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高度集权和缺乏民主。在社会生活方面,斯大林主义在许多方面
影响了苏联人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面貌。在政治生活方面,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宗
派主义等许多封建的东西得以泛滥。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为生产管理方式的僵化,
生产者劳动积极性下降质污腐化风气横行。
纵观十月革命后,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理由说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
文化传统是苏联一党集权制和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根源。因此布尔什
维克作为俄国革命最后的普罗米修斯,它的历史使命是重大和艰巨的,特别是它在
政治现代化方面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七、超越历史、超越传统、超越文化
翻开一部俄国历史,让我们将思绪纵向耙梳。如果从9 世纪在东欧平原上出现
的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算起,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拥有1100
余年的历史。如果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算起,到1917年2 月的俄罗斯帝国的覆亡,
俄国的现代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 1100 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俄
国经历了专制制度的盛与衰和农奴制制度的兴与废,经历了历史传统的困顿与徘徊,
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警醒与超越。
我们在考察了俄国近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之后,不
禁掩卷思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一种文化的诞生;看
到了黑暗与自封,也看到了光明与奋进。
历史文化传统(或称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一种历史遗产。
它凝结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人类社会走过的伟大道路,但也
不可避免地带有厚重的旧时代。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印迹。一味肯定、因袭文化传统,
则会走上因循守旧以至狭隘民族主义的道路,一味否定、排斥文化传统,则难免跌
人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沼。每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民族和个体的人在为现代化目标
奋进努力的同时,都肩负着冲破文化传统束缚的重任,因为他们不仅要超过传统,
而且要超越自身。当然我们并非是提倡对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因
为在这些文化传统中无不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扬弃”,即肯定和继承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和积
极成分,并且弘扬光大,否定和抛弃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和消极成分,使古老的文化
传统为现代化事业服务。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抛弃、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都
是一对对矛盾关系的统一体,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文化传统即能为现代化提供许多
有益的东西,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反之,一味因袭旧的传统、固步自封则
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俄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难以逾越
的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必由之路。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就走
上了现代化道路,美国、法国也在18世纪末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俄国、德国、日本
几乎同时在19世纪下半期迈开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印度、土耳其也是在19世纪末
走上这条道路的。在当今世界中,有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完成了现代化,也有更
多的国家和民族仍然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奋力拚搏。
现代化意味着告别中世纪的愚昧,迎接现代文明,告别封建的专制制度,迎接
人类的自由民主。回避现代化,即是抗拒社会进步,却步历史潮流,则必将被历史
所遗弃。
现代化是一个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