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色风暴之迷-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奥德河和易北河流域,他们被称作西斯拉夫人,后来发展成为现今东欧的捷克
族、斯洛伐克族、摩拉沃族、波兰族、匈牙利族(马扎尔族)。东斯拉夫人也开始
迁移,最东到伏尔加河左岸和奥卡河上游流域,最西到涅曼河右岸和布格河右岸,
最北到楚德湖、伊尔明湖地区,最南到第聂伯河口地区和德涅斯特河流域。他们发
展成为后来的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另外,东、西斯拉夫人的部族都
有大量的人员向南迁移,涌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而成为南斯拉夫人,后来
发展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保加利亚族、部分阿尔巴尼亚族。
东斯拉夫人部族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据成书于12世纪的、被认为是
俄国最早的历史著作《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即南部和西
部地区的波利安人(意即草原居民),定居在第聂伯河中游,中心为基辅。波利安
人以西居住着维累尼安人。其西北为德列夫里安人(意即林中居民),居住在第聂
伯河支流普里庇亚特河流域以南地区,中心为伊斯科罗斯坦。此外,还有居住在北
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斯洛文人,中心在诺夫哥罗德。居住在奥卡河及其支流莫斯科河
地区的维亚提契人,居住在第聂伯河左岸及其支流索日河流域的拉迪米奇人。居住
在第聂伯河支流德斯纳河谷地带的塞维里安人,中心在车尔尼哥夫。居住在西德维
纳河、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三条河流域上游的克里维奇人、波洛茨克人,居住在涅
曼河上游的德列哥维奇人(沼泽居民)等。在公元10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各部族
仍然处于流动和迁移的过程之中。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东斯拉夫人
“在这个平原上并不是用繁殖的方法逐渐扩展的,不是分布开来,而是迁居各地,
像飞鸟般从一端迁居到另一端,抛弃了住腻的地方,在新的地方居住下来。每迁居
一次,他们就处在新的环境的影响之下,处在新地区的自然特点和新的对外关系的
影响之下。每一次新的定居产生的这些地区特点和关系,都带给人民生活独特的趋
向,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因此,在公元8 世纪前东斯拉夫人各部落还处于彼此分
散的状态。东斯拉夫人部落是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的祖先,
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为L 述三个民族奠定了历史、语言和文化
亲近的基础。
俄罗斯民族作为东斯拉夫人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的一支,在公元9 世纪前已处
于形成过程的萌芽之中。东斯拉夫人的这一支,伴随着东斯拉夫人社会由原始社会
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疆土的不断扩大,最终到问世纪,随着全
俄统一市场的形成,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意识产生并逐渐强化。“大约从这个时候起,
国家经济生活中发生了缓慢而不经常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逐渐引起人们精神面貌的
改变。民族觉醒表现在空前未有的俄国人民的政治运动中。”一个拥有共同语言、
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的民族——俄罗斯民族形成了。到“18世
纪中叶显示了俄罗斯民族的一切特征,这些特征获得了自然的发展,后来进一步巩
固起来”。
到公元8 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促进了父
系氏族公社的瓦解,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在村社中,耕地、牧场、
森林、水源都做为公共财产,在村社成员中平均分配使用,因此村社生活还带有原
始氏族公社的痕迹。但同时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一些地区,原始的手工业,如冶铁农具制造、木材
加工、首饰加工、制陶业和皮革加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
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东斯拉夫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多了,除满足日常生活必需
外,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它产生了两个最为直接的后果:第一,物质财富的增
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促进了东斯拉夫人的商品经营意识。一些部落、部落联盟中心
逐渐演变成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城镇。当时较大的城市有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
切尔尼哥夫、基辅等。这些城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政治经济单位,城内
由大贵族执掌权力。为防止盗匪流寇的袭扰,城市都设有防卫设施及武士队。第二,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在东斯拉夫人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奴役和压迫。原来
由村社成员选举出来的部落酋长和武士队长,利用手中的的职权,兼并原属村社公
共的良田沃土,把战利品据为己有,奴役广大的普通村社成员,他们逐渐变成为部
落内部的特权统治阶层。因此,到公元9 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已经走完漫长的原
始公社社会的历程,进入阶级社会。俄罗斯国家建立的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已经基
本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对东斯拉夫人的入侵起到了加速俄罗
斯国家建立的重要作用。沃土,把战利品据为己有,奴役广大的普通村社成员,他
们逐渐变成为部落内部的特权统治阶层。因此,到公元9 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已
经走完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的历程,进入阶级社会。俄罗斯国家建立的经济前提和
政治前提已经基本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对东斯拉夫人的入侵
起到了加速俄罗斯国家建立的重要作用。
二、俄罗斯风物记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来自喀尔巴吁山脉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
间的沼泽地。公元6 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上游及德维
纳河和伊尔缅湖的广阔土地上,直到16世纪中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中
央集权国家仍以伏尔加河以西为其主要的活动舞台。沙皇伊凡四世时期,开始向东
征服西伯里亚,17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疆域迅速扩大到了亚洲东部。到19世纪时,
俄罗斯已发展成为北达北冰洋沿岸,西至波罗的海,南到高加索、黑海、里海、中
亚,东临太平洋西岸,东西跨度达15000 公里,南北跨度达5000公里,横跨欧亚大
陆的世界第一大帝国了。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整个俄罗斯可以叶尼塞河为界,分
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以平原、低地为主,东部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的平原主要
是东欧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北起白海和巴伦支海,南达黑海、里海
和高加索,西起中欧山地,东抵乌拉尔山,面积达400 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
平原,这里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和
叶尼塞河之间,面积300 万平方公里。这里比东欧平原更为低平,大部分地区位于
海拔150 米以下,是世界上最低的平原,所以也称西西伯利亚低地。自叶尼塞河以
东至勒拿河之间的地区是中西伯利亚高原,这里南高北低,中部多是被河谷切断的
台地,世界上最深的贝加尔湖就位于这里。勒拿河以东的整个俄罗斯地区称东西伯
利亚山地,俗称远东山地,面积300 多万平方公里。
在俄罗斯的北部和中部,到处都能看到湖泊和沼泽,这里的河流几乎都起源于
中部的湖泊和沼泽,其中在欧俄地区,沼泽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1 /5 。由于土壤
松软,水流能从各个方向找到出口,河流系统异常复杂,各流域非常接近,其支流
几乎交织在一起。俄罗斯的大小河流交叉密布,多为南北走向,欧俄境内的河流往
往由北向南:第聂伯河和顿河流入黑海,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流人里海;西伯利亚
境内的河流则由南向北: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都流人北冰洋。
俄罗斯人是在东欧平原上形成的,当时的东欧平原北部是茂密的森林地带,南
部是一望无际的南俄大草原,还有纵贯南北的大小河流和湖泊,森林、草原和河流
构成这里最主要的三种地形,他们对俄罗斯人的生活及其性格的形成和社会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森林是俄罗斯人世代生活的主要环境,对俄罗斯人大有种
益。他们用松树造房屋,用白烨做燃料、照明,穿树皮作成的鞋,木材还是手工业
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对狩猎业和养蜂业的意义犹为重大,猎物不仅可以充
饥,它们的皮毛还可以御寒,珍贵的皮毛可以当作“货币”,换取所需的物品。蜂
蜜可以制作甜点心和饮料。用蜂蜡制成的蜡烛为推动宗教活动起到很大的作用。森
林还是逃避外敌最可靠的掩蔽所。它替代了群山和城堡。国家创立伊始,周边是草
原,因此动荡不稳,国家本身只有在远离基辅的北方由森林的庇护才得以巩固。森
林还向俄罗斯的隐居者提供了躲避尘世诱惑的庇护所,那些对现实不满者往往在这
里隐居苦修。森林中令人昏昏欲睡的寂静使人感到害怕,古老的树顶发出的那种似
有若无的杂音似乎是什么不祥的预兆。久居森林的俄罗斯人不得不时刻戒备着四处
随时可能出现的猛兽,因而不自觉地养成多疑的性格。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导致俄罗
斯人心理上神秘主义素质的积淀。
广阔的南俄草原是俄罗斯畜牧业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同时,无边无际的土地也
培育了俄罗斯人宽大、深远的胸怀。但另一方面,广袤无垠的草原毫无遮拦,有史
以来就是俄罗斯人威胁、危险的根源。与草原游牧民族从8 世纪持续至门世纪末的
斗争,是俄罗斯人民最惨痛的历史回忆。草原的历史产物之一便是哥萨克。哥萨克
的本意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是俄罗斯的叛逆者、逃离者,但又是俄罗斯的捍
卫者。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它与俄罗斯北方森林中隐居的僧侣正好形
成鲜明的对照。
河流对俄罗斯人的意义同样不能忽视。河流不仅供给生活在其两岸的居民取之
不尽的鱼类,而且提供舟揖之利。纵横交叉的大小河流,夏季可以通航,冬季冰封
后仍可用雪撬运货。河流还使俄罗斯人有可能沿着它们的两岸移民,以拓展他们的
活动空间。于是,沿河两岸的城市、村镇、渔村等逐渐发展起来。俄国历史的第一
时期——古罗斯时期,即是沿着第聂伯河,此后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在伏尔加河——
奥卡河上游一带。由于俄国各河流流域十分接近,地形又十分平坦,使其能够保持
往来,培养了民族团结意识。俄罗斯人自古以来非常热爱自己的河流,世世代代与
它们“生死与共”。河流,尤其是著名的“从瓦拉吉亚到希腊”之路是俄罗斯大地
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
俄罗斯位于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气候复杂多样,且差异较大,当北方泰米尔
地区已是冰天雪地的冬天时,南部黑海边的疗养院索契仍然天气温暖,绿草如茵。
从北极圈到北纬40度左右的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欧平原属温和的大
陆性气候,西西伯利亚属显著的大陆性气候,东西伯利亚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由西向东由于大西洋海风逐渐减弱和地势的变化,大陆性气候愈益显著,冬夏温差
大,雨量明显减少。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
春秋两季短暂。俄罗斯人一般只把一年分为两个季节,4 至10月为温暖季节,11至
3 月为寒冷季节。这里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90%以上地区冬
季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80%地区的无霜期不到180 天。在西伯利亚,冬天
的最低气温达零下 57 摄氏度,莫斯科的冬季白天时间最短的只有6 个小时。只有
在俄罗斯西北部的狭小地区,因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气候,比较温和、
湿润。还有远东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属季风性气候,夏季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凉
爽温润,降水较多,冬季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比较于燥,降水量很少。
俄罗斯的矿物资源丰富,用俄罗斯人自己的话说,他们的地底下埋藏着门捷列
夫化学元素表上的所有物质。其中不少矿物如煤、天然气、铁、锰、石油等,以及
某些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非金属矿物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三、俄罗斯的狄奥索斯情结
辽阔的国土给了俄罗斯民族一望无际的空间,俄罗斯人胸怀的宽广就来自于这
巨大的空间。俄罗斯人无论男女,都会给人以高大、厚重、粗矿的感觉,他们的建
筑也像人一样,给人以深厚、粗重、宏大、坚定的印象。
然而,也正是这片巨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如满不在乎、责任感不
强等。
他们偎依在大地母亲的脚下,吮吸着流淌不尽的乳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
源使得人们无需积极进取,无需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地过日于。他们只
要稍稍费点力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更何况寒冷的冬季里,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昼短暂,极不适宜进行户外劳作。因此,人们
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娱乐以发泄内心的郁闷和苦恼,也不愿主动地与严寒搏
斗。况且,在他们看来,这种人为的蛮力在不可预测的大自然面前根本就是一种无
谓的牺牲。
俄罗斯人这种十足的惰性,即使到了20世纪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时代也没有改变。
1926年来到苏联的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就曾对莫斯科人的行色有所
描述:“这里的人们很少关注时间,……很少看到街上的人行色匆匆,除非天气特
别寒冷。他们已经习惯于踉踉跄跄地走路了。”
同时,辽阔国土上单调的景色和气候条件的恶劣也使久居于此地的俄罗斯人失
去了把它驯服或驯化的希望,温顺、服从在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中刻下了深深
的烙印。大自然常常嘲弄俄罗斯人的谨小慎微,气候和土壤的恣意妄为往往使俄罗
斯人的小小期盼落空,久而久之,俄罗斯人对大自然的愚弄已习以为常。由大自然
的任性和不可预测性产生的恐惧感和严酷的生活经历,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残酷的
现实。他们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对自然的美与和谐的惊叹和赞赏。于是,他们甘愿
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和主宰。因而,俄罗斯人并不把自己看做是土地的主人和统治者,
相反,他们认为俄罗斯大地是赐予他们一切的圣母,是施舍他们一切的主人。由于
这种被颠倒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俄罗斯人时常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认为自己在
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不能有所作为。所以,俄罗斯人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上,难以
发挥主动性,难以激发对社会、对生活、对祖国、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同时,他
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忍受着、支撑着一切压在肩上的重负,如国家的租赋、农奴
主的奢侈生活,以及一切政治文化的、精神的束缚。俄罗斯农民驯服地、悲哀地掮
着生活的沉重的十字架,艰苦地度日,只有拷问、饥饿、劳役在望。俄罗斯人的自
由天性、创造力、进取精神就这样完全混灭于这无限宽广的空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