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徐霞客游记-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在记述不少人遁入空门的原因时,更联系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他流露出对佛教的好感,一方面也毫不避讳地真实刻划了那些身披袈裟、趋炎附势、趁人之危的丑恶嘴脸,并由此展开对社会政治黑暗现实的描绘,使其《游记》又具有了社会批判意义。
《徐霞客游记》的文学艺术成就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超出了前人的小品或规范而成宏篇巨制,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造诣的高超和笔力的雄健。可以这样说,他的游记既忠实于所记对象,有逼真的描绘,又充溢着大胆的想象和色彩瑰丽的渲染。他记游,其初衷可能并非追求文学效果,但出于对山川的热爱,激情难以抑制,因而其记中许多地方都充满感情,文字间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弃绝了文人雅士的矫揉造作和虚拟滥情,使语言质朴可感,流畅清新,又曲尽自然之妙,温文细腻。他的白描手法极其高妙,几段线条勾勒使得文章条理分明,极有分寸感,同时简炼干净明澈透底。一般说来,像这样的长篇游记,其文章的剪裁处理是很难把握的,但徐霞客笔下既有精细描述又并不显得庞杂拖沓,特别是在记录重复游览之地时,更见其详略苦心和谋篇技巧,其《游黄山记》可作典型代表。
他善于穿插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增添了名山胜水的历史文化色彩,文笔也因而显得神采飞动气度不凡。最为独特的是,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自然山水等等都是以独特的生命形式显示出来的,这既是文章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徐霞客把自然作为宇宙主体的正常反映,足见他自己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的浩然之气,也反映出一代大旅游家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敏感心灵。
读《徐霞客游记》,不可让人忽略的是他本人的形象。可以这样说,他在完成他的游历的同时,“游历”也在完成着他。
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有很多,但他们各有自己的目的,而这些目的是不是真正的旅游尚值得探讨。他们或出于政治原因,或为国家朝政,或为求法朝山,或为追名逐利不一而足,而对徐霞客来说,没有国家资助也并非国家派遣,绝无政治和宗教目的,是最为单纯的旅游,只出于一种热情一种毅力。他一路游程非常辛苦,靠变卖家产、沿途求友而获取游资。
有时身无分文,被迫卖掉身上所穿衣服以获一餐饭食。
一路顶风冒雪,卧石宿洞,曾三次被盗,多次历险,为寻幽访胜他日夜兼程,常于深山老林间迷路困顿,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他的意志。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光辉的一次游历,此时他已50多岁。
他远游南方各省,但由于长期的野外生活和痒毒湿气损害了他的健康,崇祯十二年(公元1641年)八月重返云南鸡足山时,全身俱发疹块,以致两足俱废,他再也不能游览名川大山,也因此,他未能入游四川剑阁、峨嵋胜境,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3年)他与世长辞,只活了56岁。
他的一生不算长,但他的一生极其辉煌,他留下的六、七十万字的游记既是祖国山河的画卷,是他生命的写真,也是他旷世才情的显露。但愿这部花尽一代旅游大家心血的《游记》能长流永世,与青山同在。
唐云一九九五年八月于歌乐山下
━━━━━━━━━━━━━━━━━━━━━━━━━━━━━━━━━━━━━━━━━━━
目录
游天台山日记……………………………………………(…1)
游雁宕山日记……………………………………………(…6)
游白岳山日记…………………………………………(…10)
游黄山日记……………………………………………(…14)
游武彝山日记…………………………………………(…20)
游庐山日记……………………………………………(…27)
游黄山日记后…………………………………………(…33)
游九鲤湖日记…………………………………………(…37)
游嵩山日记……………………………………………(…42)
游太华山日记…………………………………………(…49)
游太和山日记…………………………………………(…53)
闽游日记前……………………………………………(…58)
闽游日记后……………………………………………(…65)
游天台山日记后………………………………………(…73)
游雁宕山日记后………………………………………(…79)
游五台山日记…………………………………………(…87)
游恒山日记……………………………………………(…91)
浙游日记………………………………………………(…95)
江右游日记……………………………………………(…113)
楚游日记………………………………………………(…168)
━━━━━━━━━━━━━━━━━━━━━━━━━━━━━━━━━━━━━━━━━━━
游天台山日记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
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满足所望。
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ù门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kùi原意为垮塌,此处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
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
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
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ēngcōng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
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
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
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
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
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
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
游雁宕山日记
雁宕山,省称雁山,今称作雁荡山。山顶有积水长草之洼地。故称“荡”据传秋时归雁多宿于此,山亦名为雁荡山。
其山在浙江温州地区,并分为南、中、北三段,北雁荡山面积最大,灵峰,灵岩,太龙湫为雁荡风景三绝。此日记所记乃北雁荡山游程,对其三绝皆有记叙。
该记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北雁宕山一路所见。记中对北雁宕山主要景观灵峰、灵岩、大龙湫三绝加以了详尽描绘,并对许多细微奇景如龙鼻水、老僧岩、独秀峰等也进行了描绘。
该记层次分明,语言奇峻,尤其对山形水势之细微区别的把握极见功夫。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读起来倍增真实感,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13日、14日两日记,文字奇峻中见优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aò。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
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按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洞。
则窅yǎo深远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山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险如屏障的山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
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红青色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
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
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
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