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漫长的抵抗-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官兵们送往新疆,于是他们穿梭了大半个苏联又从新疆入境,进入军阀盛世才的管区。

这支部队从东北进入苏联又穿越半个苏联进到新疆,可谓征程万里。当时义勇军颇有一些部队经过苏联,再从新疆入境,但是在新疆没能够离开。到了新疆以后,军阀盛世才对义勇军进行拉拢,希望他们留在新疆为其作战,有些义勇军留在了新疆参加内战,成了盛世才的部队。最后这些人又遭到盛世才的屠杀,义勇军很多死在盛世才的手下。

但“利济”舰官兵坚决离开了新疆,继续向内地进发。他们要求回到自己的部队,恢复海军身份,又从新疆辗转到长江中游,终于追上了第三舰队残余的部队。“利济”舰官兵抗战如此坚决,与海军的国家观念很有关系。当时的中国海军军人基本上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编制比较正规。从现存的史料可以看到,海军牺牲的人员几乎都能够找到他们的照片,而陆军缺少这种条件。由于海军受到的教育比较高,对国家的信念比较强烈,因此在整个作战之中海军表现比较坚决。

当时中国的海军已经是主力舰只基本打光,正在长江中游组织炮队进行抗战,这支部队到了长江中游立即作为东北海军参加战斗,结果大部分牺牲在了马当要塞的保卫战中。从这个漫长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心中抗日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

十三、是谁干掉了日军的装甲列车

在日本收集抗战史料之时,曾经收到一张电子版的老照片,显示的是一列被摧毁的日军装甲列车,横躺在轨道上,景象凄惨。

控制南满铁路的日本关东军,拥有并改造有一批既有重炮火力又有钢板防护的装甲列车,在侵占我东北三省的过程中,曾广泛使用这些装甲列车作为攻击利器,如进攻江桥马占山部队的时候,日军派出四列装甲列车投入战斗,给缺乏重武器的义勇军造成极大威胁。根据照片的标注,我们得知,这张照片,拍摄于1932年,地点在哈尔滨近郊,遭到袭击的日军属于多门二郎中将指挥的第二师团,他们正在进攻哈尔滨。

那么,是哪支部队有这样的勇气和手段,可以干掉日军如此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呢?根据这一信息,萨找到了一份资料,从我方记录来看,1932年春,赵尚志将军曾指挥中国抵抗战士在哈尔滨近郊成功颠覆过一列属于日军第二师团的军用列车。然而,追寻具体的时间、地点,却发现这并不是同一次战斗,因为赵尚志将军颠覆日军装甲列车的时间在4月,当时哈尔滨已经沦陷。

还有一种可能是日军装甲列车遭遇了中国装甲列车,在历次战斗中,都显示中国的装甲列车性能优于日军,这与双方战车的设计与历史渊源大有关系。可以说,中国装甲列车,是按照公狮子的模式设计的,而日本的装甲列车,是按照母狮子的模式设计的。

公狮子和母狮子有怎样的区别呢?

在非洲,动物学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成群活动的狮子中,通常只有一头成年公狮子,却有成群的母狮。真正负责狩猎的,是母狮子,它们用集群追击的方式攻击斑马和羚羊,公狮子却很少出动。从身体结构而言,公狮子身材笨重,跑动不快,也不适合参加这种狩猎。

那么,公狮子平时做什么呢?

人们发现,其实公狮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要负责与进入自己地盘的任何其他公狮子或大型猛兽搏斗,将其驱逐。如果没有公狮子,狮群就没有自己的猎场。

公狮子与母狮子交手,则母狮子必然吃亏。其原因就在于,虽然都是猛兽,但公狮子是“设计”来对抗肉食兽的,而母狮子是“设计”来对抗草食兽的,双方交手,公狮子自然会占上风。

这就和中日两国的装甲列车的情况有点儿相似了。当时中国军队的装甲列车,设计的蓝本是用来和敌方装甲列车作战的,而日本军队的装甲列车,设计的蓝本是用来支援步兵的。对比双方的设计,可以发现日军装甲列车的缺点:

第一,火力不及中方。尽管日军装甲列车装备有比中方口径更大的105毫米重炮,但这种重炮是固定的,只能向列车正前方射击。中方列车上的火炮,装备在旋转炮塔之中,整列车有四座炮塔,都可以转向任一方向射击,火力强度远大于日军。

第二,防御不及中方。日军列车装甲设计上主要针对步兵武器,机车只有两侧装置部分装甲,首车的重炮舱是向前开放的,发现这样容易遭受伤亡的日军只能在重炮两侧垒置沙袋作为辅助防卫措施,聊胜于无,其75毫米轻炮是半敞开炮塔,只有正面有装甲。

第三,机动不及中方。日军的机车是临时调用1C2客车车头,带动装甲列车马力不足。中方只挂一到两节运兵车,而日方挂运兵车达十余节,一旦发生战斗日车目标大,顾虑多,不免在战术动作上有前怕狼后怕虎的问题。

(图注:刊载了日军装甲列车颠覆经过的日本写真集《光辉——满洲事变写真大全集》扉页)

在哈尔滨战役中,马占山曾派出装甲列车参战,但因顾虑重重并未直接投入战斗。所以,似乎也没有双方装甲列车交火的可能。

就在萨认为此案无可定论的时候,却在一册日军写真集中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本陆军恤兵部编印的《光辉——满洲事变写真大全集》中,也收集了这张照片,萨很快发现,这竟是三张系列照片中的一张!从这三张照片来看,倾覆的日军列车属于“满铁”临时在普通机车上加装护甲制成的简易装甲列车,其被摧毁的情况清晰可见。而日军摄影师的标注却更加详细。根据标注,这列列车被倾覆的地点并非成高子,而是在三岔河,这可以确定的确与赵尚志颠覆日军列车不是同一战斗。标注中称,1932年1月28日,因为熙洽所部吉林伪军战斗失利,而在哈尔滨的中国守军忽得援兵(依兰镇守使李杜星夜驰援),士气大涨。日军第二师团紧急以四列装甲列车运送第四联队两个大队为基干的增援部队赶往哈尔滨,试图一举攻占该城。28日下午4点15分,第一列军列从长春开出,紧随其后的第二、第三列车随行,第四列车则在次日下午发出。在日军前进途中,不但管理铁路的俄方雇员表现冷淡,而且有七八百名中国官兵曾对日军进行阻击,使日军前进迟缓。

“二十九日在三岔河第二列列车被倾覆,三十日夜在双城堡遭到袭击”,标注中这样写道。

如此,这次日军军列倾覆事件,应该与赵尚志无关,那么,是谁在三岔河倾覆了进攻哈尔滨的日军列车呢?

答案,可能要涉及一桩公案。双城可称哈尔滨的北部门户,而三岔河则位于双城以南,属于扶余县,又堪称双城的锁钥。标注中提到的三十日日军在双城堡被袭击,是原东北军步兵第二十二旅赵毅率领第六六四团打的一场突然袭击,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电视剧《闯关东》曾描述过这一战。但六六四团团长吴永和也在战斗中阵亡。在双城以南负责阻击日军的,是一个不甚光彩的人物——六六三团团长陈德才。说陈德才不甚光彩,往远了说是他在两个月后率部投敌,成为伪满吉林警备第八旅的旅长,成了叛徒,往近了说,关于他在双城以南的阻击,多年之后,赵毅在文史资料中,还指责陈德才六六三团没有执行他的命令,没有阻击日军,甚至没有破坏铁路。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纪实》的作者却有另一个说法,他认为陈德才是冤枉的。

“陈德才团不但进行了抵抗,还确实破坏了松花江铁桥一带的铁轨。这点在日军的报告中都有提及,只是,我们前面不是说了吗?日本人出来两列火车,头一列就是装着抢修材料的。陈德才团挡了一下,但却没能彻底挡住。”

“多年之后,陈德才已经当了汉奸,自然不会再有人关心陈德才的抵抗,甚至因为他后来当了汉奸,就自然而然觉得他是当年有意投敌,不加抵抗的,以至于影响战局。”

“但实际上,虽然仅仅迟滞了日军半天多时间,但如果不是陈德才团进行抵抗,那么很可能在赵毅还没来得及出发奔袭伪军时,日军就已经赶到双城。之后名闻全国的双城堡之战,就极有可能变成另一番景。”

以我们看到的倾覆日军装甲列车照片和其中的标注来看,陈德才部不但在双城以南对日军进行了阻击,而且通过摧毁日军的列车,至少把四分之一的敌军留在了三岔河,无论从战绩还是从对后来战局的影响来说,可算是去积极地完成任务了。而且,按照日方记载,陈部在日军攻占双城以后,还曾在日军后方截断铁路,以至于日军从双城出发的列车无法按时到达长春,难以接运下一批援军。

我们无从得知陈德才团长用了怎样的办法来倾覆日军的列车,是炸铁路,扳道岔,还是直接攻击敌军列车,反正哪一样都很不容易。在同一本书中,日军刊登了一张被击伤的装甲巡道车照片,2月2日,双城失守后,日军继续向哈尔滨推进,在哈市与双城之间的五家遭到义勇军的阻击,这辆车被击伤后并未丧失战斗力。可以看到该车中弹累累,中弹的标记几如蟾蜍身上的疣,但只有轻武器的义勇军却无法打穿它的装甲。因此,陈德才摧毁日军装甲列车,实在是一个辉煌的战绩。

然而,这位曾勇毁日军装甲列车的好汉,却在此后的战争中消极失望,于1932年4月选择了投降。

而且,仅仅一个月后,1932年5月29日,吉林抗日自卫军马宪章、邢占清、杨子斌等部及宫长海骑兵支队共三千余人,会攻阿城,一举包围驻守阿城的伪军第八旅,经过激战,敌大部被歼,伪旅长陈德才逃往哈尔滨,伪县长魏福锡被俘,伪警察局局长被击毙……

怎样评价这位陈德才团长呢?英雄还是汉奸?

只能说,历史是复杂。

十四、东北沦陷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哈尔滨保卫战

哈尔滨,今天提起来我们第一印象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在上世纪30年代,此地却和黑龙江无关,属于东省特别区,算是吉林和黑龙江之间的一个缓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方面很快在哈尔滨制造多起事件,贼喊抓贼,试图寻找理由进占哈尔滨。但由于日军战略决定先打齐齐哈尔的马占山部,直到1932年1月下旬,哈尔滨仍无战情,只有日方寻找到的傀儡,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在哈尔滨活动,竭力拉拢驻军政界人士投靠日本。

由于在哈中国军政官员大多不肯附逆,1932年1月至2月间,日军进攻哈尔滨,中日两军在此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题图照片拍摄于1932年2月初的战斗中,这一仗双方都动用了上万名军队,使用了重武器,在市区周围展开炮战,是为日军攻占东三省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图注:1931年9月22日,日本特工机构制造的哈尔滨领事馆炸案现场)

一般我们印象中东北的沦陷“一枪未发”,这当然是有些夸张,但若要说双方都出动上万人的战役,那要是在欧洲中世纪几乎是灭国之战的规模了,似乎有些不可能。

我们可以看看参战双方的番号——

中国方面守卫哈尔滨的部队,以东北军吉林驻军为主,包括步兵第二十二旅(旅长赵毅)、步兵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步兵第二十六旅(旅长邢占清)、步兵第二十八旅(旅长丁超)、由吉林省政府警卫团及部分绿林武装组成的自卫军冯占海部,此外黑省马占山部也到达战场附近提供声援。

日军进攻哈尔滨的部队,主力为仙台第二师团,长谷部照俉少将的第三旅团为右翼,天野六郎的第十五旅团为左翼,此外还有收编的伪军六个旅。驻扎在齐齐哈尔的铃木美通混成第四旅团也奉命参战,但因为抗日部队阻断其交通线,列车多次受阻无法通过而未能按时到达,实际上没有参加哈尔滨作战。

“九一八”事变时吉林地方驻军共计七个旅,除两个旅投敌,张作舟二十五旅在此前的战斗中战败溃散,其余的部队,差不多都在这里了,所以,哈尔滨保卫战可以说是吉林东北军抗日部队的决死之战。

东北军入关之后,国民政府对其进行改编时,东北军一个旅都是原封不动编成一个师的。因此,集中在哈尔滨的中国军队,即使冯占海部只算吉林省政府卫队团的正规番号,要在全面抗战时期,也有四个师又一个团之众,对决日军一个师团外加伪军六个旅,还是很有一拼。

但是,由于东北军主力放弃锦州,张学良又取消了辽吉黑三省原东北军部队的正规军番号,以表示东北无中国正规军与日军作战,便于国联干涉,所以这些部队都可以说是东北军中的弃儿。他们既丧失了武器弹药的补充,也没有后援可以期待,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正从本土和朝鲜不断调入东三省,所以,此战的胜败,并没有太大悬念。

那守军为何还要打呢?

这些部队的指挥官们抗日,有的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的是因为受敌伪压力而决心保护自己利益。但无论如何,在已经被抛弃的情况下选择抗日作战而不是投敌叛变,这些将领们都可称好汉。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部队已经被割断敌后,完全不可能撤回关内,而北面的苏联刚刚和东北军打了一场中东路战争,就算前去托庇也很难想象布尔什维克会善待他们这些“中国白匪”。

战难取胜,但非战即降,艰难之下这些中国旧军人毅然选择了守城抗敌,这是萨把他们称作好汉的原因。

哈尔滨保卫战从1月25日开始,到2月5日弃守,共打了11天,前后三次大战:

第一阶段从1月25日到1月28日,如同进攻齐齐哈尔一样,日军进攻哈尔滨依然以伪军打先锋。1月25日,熙洽手下的“吉林省剿匪总司令”于琛澂率伪军大举进犯哈尔滨,到达南郊,匆忙来援的二十四旅李杜部迎头拦截,冯占海等部出击截杀,由于伪军中有大量原东北军官兵,不愿打自己人,战斗结果于琛澂大败,日军虽出动炮兵协助作战,但也无济于事,反而是进行空中侦察的炮兵观测机一架被击落,其上的清水大尉阵亡。

第二阶段从1月29日到1月30日,日军长谷部旅团进犯哈尔滨门户双城。守将二十二旅旅长赵毅先发制人,首先夜袭于琛澂留下监视哈尔滨方面的刘宝麟混成旅。由于当时局势复杂,刘宝麟误以为哈尔滨守军即将妥协,猝不及防,4000人的一个旅被打得全军溃散。29日夜,赵毅重演夜袭一幕,突袭了攻占双城正在休息的长谷部旅团。虽然日方记载伤亡不到百人,但也称长谷部旅团长几乎被俘看来所受损失不小。不过,30日天亮后,日军飞机掩护援军攻击赵毅部,赵毅抵挡不住,败回哈尔滨。

赵毅孤军作战失利,暴露了哈尔滨群龙无首的问题,在哈各部于1月31日公推依兰镇守使兼二十四旅长李杜将军为吉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署保卫哈尔滨的作战,但为时已晚。守军在东北军中都不是一流部队,所以才未随省主席张作相入关参加内战,其装备不佳,兵员素质也较差,赵毅的战败说明其战斗力与日军有一定差距,而且,各部之间互不统属,相互之间缺乏策应,整合也非一日之功。

同时,经过外围几次战斗,赵毅的二十二旅伤亡惨重,李杜仅仅带来一个团,也和冯占海部一样受到较大损失,1月3日,日军集中兵力攻击李赵两部,战斗中邢占清旅又因军心不稳溃散,最终,哈市于1月5日弃守,李杜、丁超、赵毅等率军退往依兰,哈尔滨保卫战结束。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小,但中方记录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