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在慈禧太后面前告状,说梁士诒是“梁头康尾”,人品极差。(按:“梁头”指梁启超,康有为字“祖诒”,正合梁士诒之尾字,故曰“康尾”)

⊙杨度一度在山东军阀张宗昌处做幕僚。张常以汉高祖刘邦自居,而戏呼杨度为张良。杨度笑曰:“汉高祖能役功人,公仅能役功狗耳。我固然不足以当张良,公亦非汉高可比。”张宗昌说:“那你就是功狗啦?”说罢大笑不已。张宗昌以杨度为参赞,常戏呼其为“羊肚参赞”,而张素有“狗肉将军”雅号,堪称绝配。

⊙张竹君身材高挑,喜欢穿洋装、高跟鞋,每次出门,都要坐四人抬的敞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而视。张被看得不好意思,再出门就带上洋书一本。可轿子忽上忽下跳动不已,根本看不下去,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在朋友中广为笑传。

⊙民国时,唱戏的受歧视,特别是政界、学界的人,一向瞧不起唱戏的,平时书信往来,绝不肯称兄道弟,而是以“小友”之类呼之。樊樊山与梅兰芳交情甚好,在送书画时,既不肯称兄弟,也不愿论辈行、称先生,更不好意思称“小友”,所以就称梅为“艺士”。

⊙新文化运动时,柳亚子响应反孔言论,主张“非孝”,说父子应以兄弟相称。他写诗给儿子柳无忌道:“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略分自应呼小友,学书休更效尔公。”他还主张废除伦常,并赋诗说:“共和已废君臣义,牙慧羞他说五伦。种种要翻千载案,堂堂还我一完人。”

⊙课堂上学生问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文典回答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在昆明上演成功后,重庆话剧界也开始排练、演出,并由秦怡担任主演。1942年3月6日到9日,《新华日报》打出的演出广告词这样写道:“故事——曲折生动;布景——富丽堂皇。”后来因票房火暴,广告词则改为“客满,场场客满;订座,迅速订座”。

⊙太平天国歌谣《跟着洪杨到白头》唱道:“想起天军在这时,红云一朵照双髻;分得钱粮今还在,忆到亲人眼泪滴。”

⊙溥杰厌倦紫禁城的刻板生活,一心想出国,无奈囊中羞涩,于是他开始偷宫里的东西。溥杰每天上午进宫伴读,下午回家就顺走一包东西,别人以为是皇帝赏赐,也不便多问,如此偷了一年多,一共拿到书画精品400多件,“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溥杰后来谈到他鉴别文物的能力,“就是通过这一阶段偷运文物的活动养成的”。

⊙1947年8月,整编第57师奉命开赴鲁西南追击解放军,大雨泥泞,道路难行。部队逃亡严重,最好的连队也只剩50多人,而且来自三种成分:一、士兵;二、沿途抓来担弹药的百姓;三、沿途搜获的解放军散兵和俘虏,被戏称为“三合一部队”。

⊙1896年7月13日,李鸿章访法,法国外长汉诺威为大清使团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按照法国礼仪,在检阅仪仗队时,两国首领要高唱各自的国歌。中国当时没有国歌,李鸿章情急之下,唱了一段家乡合肥小戏“庐剧”: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

⊙康有为好嫖,所欠嫖资甚多。1875年,康急于赶往北京,刚上了招商局的轮船,债主们便追来了,“康圣人”急中生智,躲到了船顶上的救生船里,嫖资遂得以赖过。

⊙1949年,厦门即将解放。国府国防部忽下一命令,内容是:要求守卫厦门之陆海空三军之各部各单位,选举模范军人和战斗英雄。授奖典礼这天,各个“英雄”或“模范”要当众宣布他的英雄或模范事迹。一“模范”说:我幼时入过白莲教,学会了枪刀不入之术,所以打仗的时候,就用身体堵着敌人的枪口,使其枪弹发射不出,故而被选为英雄。

⊙民国初年,“天足会”、“放足会”在各地活跃,呼吁放足,于是女人们的脚缠缠放放,也就出现了许多新名词:缠放足、复缠脚、天足、假天足、半缠半放脚等。

⊙电报之初,费用很高。有一次,光绪皇帝收到驻英法大臣郭嵩焘的一份奏折,在奏折里,郭嵩焘参了驻德国大臣刘锡鸿一本,说刘锡鸿“滥用经费”、“挥霍巨糜”、“驻欧使馆不堪重负”,云云。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刘锡鸿在四个月内发了七八次电报,而且全是私事小事。光绪皇帝十分震怒,立刻下旨将其撤职查办。

⊙1946年7月26日,上海多家大报刊登了一则醒目的启事:欢迎上海市的名媛佳丽报名竞选“上海小姐”。策划者是杜月笙。此场选美轰动一时,参选的佳丽多为上海滩当红歌星、舞女。活动圆满成功后,杜月笙和其弟子共募得四亿法币赈灾款,全部捐助给了遭受灾难的苏北平原。

⊙胡汉民年轻时想出国留学,苦于家中贫穷,无法如愿。后来他到《岭海报》担任记者,其“能文”之名,渐为人知。光绪二十九年科举考试时,有两个富家兄弟私下请他当“枪手”,他便化名入场代考,并让兄弟俩都上了榜,事后获六千大洋酬劳。凭着这笔钱,胡汉民终于东渡日本留学,遂了心愿。

⊙林森向公务局建议:“公务局公务太忙,为避免疏忽起见,似可在一般性通知信封上,预先印好‘先生’或‘女士’或‘君’字样。这样不但是对受件人的尊敬,亦省却书写人的时间与精力。”

⊙张之洞与袁世凯一起获得提拔,入京担任军机大臣。幕友高友棠拜访张之洞,张问:“外面有何评论?”高答:“大家普遍认为岑西林(岑春煊)不学无术,袁项城(袁世凯)不学有术,老师有学无术。”张之洞笑道:“项城不但有术,且术很多,我则不仅无术,也不能说有学。”高友棠赶紧奉承:“老成谋国,本自学问中来,房谋杜断,当以老师为归。”张之洞闻言欣慰不已。

⊙袁世凯死后,张伯驹曾同袁的几个儿子聚会,说起袁世凯在历史上可以和哪个人物相比。四子袁克端说可以比曹操、王莽,五子袁克权说可以比桓温。

⊙臧克家在余心清家遇到李烈钧。臧对李说:“久仰了。”余介绍说:“这是新诗人臧克家先生。”李双眼紧闭,点头道:“唔,唔,大狗叫,小狗跳跳。”臧心中起火却又不好发作,后来臧对余说:“以后对不懂新诗的人,千万不要再作介绍了。”

⊙潘光旦与雷海宗二位的妻子都不擅长写字,二人离家到湖南后,所得书信甚少,潘光旦每月只收到一信,雷海宗更少,四个月只得一函及二明信片。某日潘、雷二人谈及此事,潘光旦问有什么办法让她们多来信啊,雷海宗摇头说:“鞭长莫及。”潘大笑,说:“鞭字有语病!”

⊙洪钧任出使欧洲四国大臣时,带着一个小妾周游列国,一时各国轰传,竞相报道。那个小妾后来脱离洪家,改名为赛金花,在上海滩十里洋场艳绝一时。

⊙李鸿章招待美国客人,桌上珍馐一扫而空。李鸿章急中生智,如此这般与厨师交代一番。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一盆什锦大烩菜来。客人一尝连连叫好,问叫什么菜,李鸿章没听明白,答非所问地说:“好吃,好吃。”没想这“好吃,好吃”和英语的“Hotch…potch”(杂碎)发音差不多。“李鸿章杂碎”遂由此得名。

⊙复辟之前数日,张勋密谒溥仪,进以复辟之说,溥仪摇头不顾。张曰:“圣上不愿,其意安在,能讲给老臣听否?”溥曰:“陈师傅宝琛终日子曰诗云闹个不了,朕还有何心思去干别样事!”张曰:“圣上如允重登大宝,即日理万象,可以不用读书了。”溥大喜曰:“敢是一做皇帝,书就可以不必读了么?”张曰:“古来只有马上天子,从无读书天子。”溥曰:“准如卿言,朕便干了。”

⊙锦州破城后,东野九纵直属队捉住一对操南方口音的中年夫妇,遂对他们隔离审讯。从妇人口中得知,那中年人就是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不过范本人并不承认。几个战士要把范押往司令部,范赖在地上不走。战士急了,拉着他的腿硬拖,范大喊:“我头流血了,我就是范汉杰,快给我上药!”上药时,范连声问军医:“我会得破伤风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章太炎在《曼殊遗画弁言》中记载:苏曼殊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

⊙桂植曾任中国驻菲律宾领事,卸任后回到广东,应岭南大学邀请到校演讲。桂长袍马褂,古色古香,学生们都不以为然。桂植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口便是惊人之语:“我是一只老夜壶了,可是这只老夜壶也曾经用花露水洒过的。”

性情

⊙1920年,袁克文以笔名寒云在上海《晶报》连载的《辛丙秘苑》中指出:前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应夔丞、沈翔云等人,经常在清和坊、平安里等高等妓院一边嫖娼狎妓一边搞革命。(按:袁克文、陈其美、应夔丞均为青帮“大”字辈大佬)

⊙辜鸿铭博学而狂狷,被人称做“怪杰”。他见到英国人,用英语骂;见到德国人,用德语骂;见到法国人,用法语骂。挨骂的个个心服口服。

⊙黄侃与陈汉章同为北大国学教授,二人切磋学问,一言不合,即“以刀杖相决”,都是暴脾气。

⊙一位留学欧洲学美术的年轻画家要开画展,因仰慕吴敬恒,便挑了幅自己最得意的画作请他题词。因是超现实的抽象画,吴敬恒左观右览,不得要领,遂题打油诗一首:远观一朵花,近看一个疤。原来是幅画,哎呀我的妈!

⊙刘文典说:“古今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是我刘文典,其余半个是冯友兰。”

⊙1915年,刘师培动员黄侃拥戴袁世凯称帝,话还未说完,黄侃便起身怒目,气愤地说:“如是,请先生一身任之!”说完拂袖而去。

⊙第二次东征,张发奎任第一独立旅旅长,在紫金县热汤圩与林虎部万余人相遇,兵力悬殊,军陷绝境。张遂把帽子一扔,衣服一脱,对部下大喊道:“有前无后,打死罢就,叼你老母,冲!”端挺机枪就往前冲。独立旅官兵见状,遂群起狂呼“叼你老母”发起冲锋,连破林部七处阵地。

⊙民国新国会选举法中,有一条特别规定:部分参议员由一个叫中央通儒院的成员选举,凡是国立大学教授,在国外获得学位的都有选举权。有个叫吴明的人找到辜鸿铭,说:“辜老,晚生有一事相求,希望你投票时能投我一票。”当时一票市价200元,辜要400元,并说:“先付现款,不要支票。”

⊙刘师培与黄侃聊天,哭起穷来,忽然产生了卖字的念头,一本正经地征求黄侃的意见,并说:“我书之佳趣,惟章太炎知之。”黄侃想到刘氏的字实在不敢恭维,半天才说了一句:“你只要写刘师培三个字去卖就够了。”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教授颇多,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顶不济也是黄包车。唯有黄侃总是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腋下夹了几本书,步行到校。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这个衣着寒酸的人没有校徽,就要求看他名片,黄侃大怒,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郁达夫说:“文人当汉奸,应该罪加一等。”

⊙辜鸿铭讽刺改良派:“譬如说‘改良’,以前的人都说‘从良’,字典里也只有‘从良’这个字词,指的是娼妓弃邪从正,没有说‘改良’的。‘改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你既然已经是‘良’了,还改什么?难道要把‘良’改回去退而从‘娼’吗?”

⊙杨振宁回忆说,叶公超教授的英文极枯燥,他对学生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要捉弄我们,“我不记得从他那里学到什么”。

⊙钱钟书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丁日昌天生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20岁那年,丁考中秀才,补了一个廪生。按常理,廪生应该由朝廷供养,可当地县官却并不给他发钱粮。丁日昌气急,遂跑到县衙门口击鼓大骂:“青天白日,饿死廪生!”县太爷吓得缩在后堂不敢出来。

⊙刘文典不同意沈从文晋升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又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

⊙冼星海拙于言辞,内心却热情似火。到延安后,冼常跟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无处发泄时,就将隔壁人家飞来的小鸡打得满屋乱飞,并怒气冲冲地说:“保证我吃鸡,否则一行也写不出。”

⊙王瑶烟斗从不离手,做派潇洒自如。其弟子们爱用“魏晋风度”来形容他。

⊙张佩纶对袁世凯早期欣赏后期厌恶,他在给李鸿藻的密信中,称袁世凯是“小人之有才者”。

⊙黄侃拜访文坛领袖王辏г耍醵曰频氖募郎停唤湓薜溃骸澳隳攴饺豕诰鸵盐牟伸橙唬叶佑肽隳昙拖嗟保椿挂磺喜煌ǎ媸嵌廴。 被瀑┨笾苯永戳司洌骸澳舷壬星也煌ǎ慰瞿亩印!�

⊙1912年,保定军校第一期开学,南方革命政府学生军插班入校。这些学生军没有经历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教育,所以被在读生看不起。而这些学生军很多都参加过辛亥起义,以革命功臣自许,也看不起在读生。于是双方经常在课堂、饭堂发生口角、冲突,甚至大打出手。保定军校一共九期,继承了一期生的传统,期期都有大规模群殴事件,遂成保定传统。

⊙一次宴会,有位洋记者请教辜鸿铭:“辜先生,中国国内政局如此纷乱,有什么法子可以补救?”辜鸿铭伸袖子将嘴一抹,一本正经地说:“有。法子很简单,把现在在座的这些政客和官僚拉出去枪决掉,中国政局就会安定些。”

⊙吴稚晖反对老少配。说年轻女孩嫁老头,不是谋财,就是害命。

⊙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太后做寿,两湖地区各衙门张灯结彩,并唱新编的“爱国歌”以示庆祝。辜鸿铭对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竟未闻有唱‘爱民歌’的。”梁鼎芬回答:“那你就编首给大家唱吧!”辜鸿铭略一思索,便即脱口而出:“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日俄战争期间,留学生在东京集会。吴稚晖上台大骂慈禧太后,骂着骂着饿了,腰带一松,裤子掉了下来。他不慌不忙地提上裤子,面不改色地咳了两声,重新起骂,还笑嘻嘻地说:“我在这里骂老太婆,老太婆一定也在宫里骂吴稚晖。”

⊙汪曾祺回忆老师唐兰的讲课方式:“讲‘词选’主要讲《花间集》,讲词的方法只是用无锡腔调念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凤——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过了。”还有人这样描述说:“唐兰在西南联大开宋词选读课,几乎什么也不讲,上课只是捧着一本词集自己读,读到好处,大叫一声‘好’,学生们一惊,以为他终究要阐发点什么了。哪知他仍是接着读,一直到下课。”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谋划称帝,授意黄侃为之写《劝进书》,并赠洋3000元和一枚一等金质嘉禾章。黄侃遂持洋四处游玩,还将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