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话太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浴血厮杀,却又有多么不一样的惊险!
阴影下的主角
伊尹、太甲。这两个名头哪个更响?更能代表殷商初年的优秀政治?显然是伊尹。后人常用“伊尹、霍光”来形容大权独揽却又忠心为国的名臣贤相,甚至一说伊尹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前的“元圣”。《太宗说》第一篇主角当然只能是商太宗,但任何人都会发现伊尹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就算是强要把商太宗写成主角,也只能是落在伊尹阴影下的主角。
据《史记》记载,商太祖本立嫡长子太丁为太子,但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太祖驾崩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在位三年驾崩。帝外丙之弟中壬又继位,在位四年驾崩。没有确切史料显示帝中壬还有没有弟弟或儿子,那他的王位应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商王室内斗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别忘了商朝自己开启的革命模式,对自己也是有效的。
就在这时,太祖的托孤重臣伊尹站了出来。
伊尹,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名为阿衡,伊是他受封的地名,尹是商初最高官职,相当于首相。但《孙子兵书》称其姓伊名挚,阿衡才是官名,《吕氏春秋》也持相似观点。
据说伊尹本生于伊水(河南洛水的支流),后流落到有莘国当自耕农。伊尹研究天下大势,认为夏朝必亡,他希望有莘氏能担当起灭夏建立新朝的重任。为此他不惜放弃自由民身份,到有莘氏宫中去当奴隶。伊尹通过高超的烹饪技术获得有莘氏首领的宠爱,却不幸发现有莘氏与夏王同为夏禹后人,很难担当革命领袖。经过继续搜索,伊尹发现商族领袖成汤非常适合作为灭夏的领袖,于是趁商汤迎娶有莘氏的一位贵族女子为妻,作为陪嫁嫁到了商汤家。后来商汤发现这个陪嫁奴隶才能出众,遂免去奴隶身份,逐渐成长为重臣。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这段来历极具传奇色彩,不过可信度不高。《史记》也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伊尹精于烹饪,并结合神农氏的中草药理论科学,发展出中医药汤剂工程,由此名声大振。伊尹又精研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被有莘国礼聘入宫,担任“师仆”,负责教育贵族子弟。这据说得到了甲骨文考据的验证,如果包括甲骨文记载的话,那么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教师便是伊尹而非孔子。商汤仰慕他的才名,五次前往力邀,才请得伊尹归为辅佐。这显然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原型,而且《吕氏春秋》、《资治通鉴》都认可伊尹是中医药汤剂的发明人,此说可信度似乎更高。
根据零散史料判断,夏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奴隶主将过多奴隶用于奢侈的家庭服务,承担生产任务的自由民劳动力不足。而伊尹将大量奴隶投入到物质生产中,改善了生产力结构,推动商族强盛。商朝建立后全国都采用伊尹的治国理念,一时欣欣向荣,伊尹树立起崇高威望,商汤驾崩后自然成为托孤重臣,大权在握。伊尹从有莘国当师仆开始,就当惯了帝师,虽名为商臣,但商汤就把他当作老师,,到商汤的儿孙辈就更加尊崇。伊尹自称先知先觉,要使天下人民后知后觉。不过当时硬件条件实在有限,别说什么造纸印刷术,连成熟的文字都还没有,所以伊尹虽亲自兼任教育部长,但商朝的文化科教事业似乎成就一般,大家依然是文盲,只是都知道了有伊尹这么一位先知的存在。
当王位继承人出现疑问时,连续辅佐了几位商王的大先知伊尹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最终伊尹的选择是太丁的嫡长子也就是商汤的嫡长孙——太甲。
这似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牧民族兄终弟及,最终又传回给长兄儿子的朴实模式,但需要提醒的是,联想一下就行了,千万别联系起来。商汤是立过儿子太丁作为太子,只是因为太丁自己不争气,死在了老爹前面,没过上坐王位的瘾,继位的仍是商汤的儿子而非弟弟。至于帝中壬没能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传给了最有资格的侄子,仍是传子的一种变通。可见太甲的继位,恰是在维护父子相继模式,而非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
当然,如果要帝中壬自己行使权力的话,未必就轮得到太甲,这还是伊尹拿的主意。所以太甲能够成为商太宗,着实应该好好的感谢伊尹这位与至圣孔子齐名的元圣。
知错能改是好太宗
帝太甲登基后,深刻认识到肩上重担,全心全意做一个好首领。伊尹也尽心辅佐,连写《伊训》、《肆命》、《徂后》等几篇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论文,论述商汤(在他辅佐下)的治国之道。帝太甲虚心接受,君臣上下都非常和谐,据说前三年经济增长,物价平稳,堪称盛世,人民齐声称颂太甲是个好国王,伊尹是个好宰相。这时帝太甲有点飘飘然了,觉得老子这么能干,从小博览群书,现在达到顶峰,往前三百年、往后三百年,没人比我更优秀,我看了那么多《知音》、《读者》、《故事会》这样的人文社科书籍,为啥还要看你个糟老头子这些莫名其妙的论文?
夏商的历史记载实在不太清楚,我不能确定帝太甲的准确年龄,所以不能确诊是不是青春期逆反心理,但症状肯定是符合的——凡是伊尹作出的决策,太甲都坚持反对;凡是伊尹的指示,太甲都始终不渝的去破坏——这并非太甲真的觉得伊尹的政策不合理,而是为了通过反对他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对此伊尹老师非常头疼,又写了多篇政论来规劝。诚然,历史上不乏被老夫子的微言大义感动得浪子回头的坏学生,但是当这个坏学生的爸爸、叔叔都死光了,自己还当了国君,就没那么容易被几句话劝得回心转意了。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帝太甲为了彰显自我,改变了伊尹的治国之道,成为一个标准的荒淫之君,据说还暴露出了残暴的一面。伊尹屡谏不改,最后他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放逐太甲!
是的,您没有看错,宰相伊尹放逐了国君太甲。
伊尹把太甲送到供奉商朝历代祖先的桐宫(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勒令他闭室自省。可能和很多单纯的小朋友一样,太甲以为当上国君就成了神,可以为所欲为,直到被放逐才顿悟一个基本道理——国君也是人不是神,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为所欲为的人。但是不是太晚了,国破家亡的惨剧还能逃脱吗?然而太甲,以及他的商王朝又是无比幸运的。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个超人,但老师一直教育你要懂得掩饰身份,所以要和普通人一起坐飞机。直到有一天你实在厌倦了那蜗壳般的宽体机舱、大便般的航空美食,最主要还是那班猪头般的川航空姐——她们为川妹子这个名牌带来的耻辱仅次于春哥娶(嫁)了著姐——于是你选择跳出机舱自由飞翔。然而刚跳出去你又突然想起一个常识——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然后幸运的是,你同时又发现飞机还没有起飞,你跳出机舱后轻柔的落在川航空姐温暖的怀抱,她们拯救了你幼小的生命,也拯救了川妹子的荣誉。同样,大圣人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拯救了失足的商太宗,也拯救了青春期的商王朝。他放逐太甲确实是在尽心教育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而非抢班夺权。
突然从王座上被赶下来,成为一个孤苦的守墓人,太甲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幼小的心灵遭到沉重打击。由于没有看过他的自传,我们无法确认他当时的心态,更不知他到底是痛定思痛还是确实无聊,捧起了伊尹老师的著述,认真学习元圣理论。结果通过三年刻苦学习,再加上在桐宫这个革命圣地参观了很多汤武革命的遗迹,受到了大量熏陶,太甲的思想极大升华,终于省悟看些《知音》、《读者》、《故事会》根本就不能算“博览群书”,明白了很多道理,长大成人。
伊尹到桐宫来验收改造成果,太甲稽首道:“小子我不懂事,败坏我爷爷的基业,差点成为罪人,多亏老师您教育得当,使我明白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道理啊!”伊尹趁机继续教育:“天命无常,只有德才是常。如果你不修德,轻慢神灵,虐待人民,就是皇天也保不了你。只有始终保持‘一德’(非常纯一的德行)才能保住你们家的王位啊!”
由于见太甲诚心悔过,伊尹将其领回国都,坐回王位。帝太甲也深刻汲取教训,在伊尹的辅佐下将国家经营得更好,使得万众归心,不但本国人民安居乐业,许多诸侯也主动归附。
伊尹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成果非常满意,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帝太甲知错能改的好品质,顺便又提出了很多为政治国的理念,核心思想是要尊重鬼神和以德治国,尤其是君主的个人品德。伊尹的很多思想都成为中华帝国最基本的治国理念,当然,由于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宗教社会,所以伊尹有些关于神权统治的思想没能登堂入室,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分野。
根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帝太甲于西元前1570年驾崩,在位12年。由于帝太甲知错能改,治理国家卓有成效,盖棺定论时被认为还算不错,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获得了庙号,即为商太宗,同时还有谥号文帝——太宗文皇帝,二世主标准配置。相比之下,他的前两任叔父德才平庸,主要是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表现,没有获得庙号,也就只能算过渡人物而称不上二世主。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历史记载AB剧
由于上古史料的简略,商太宗的故事很快就讲完了,但需要补充的是,您刚才看的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上古时代的事一般都有好几个版本,而且这些版本有时可以相差到离谱的程度。这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一种电视剧形式:AB剧——为了满足不同嗜好的观众,拍摄A、B两种大相径庭的剧情,您爱看哪种就看哪种。
比如有些剧情本来是悲剧结局,让观众看得泪雨迷蒙,为剧中人的悲惨命运唏嘘不已,感叹“如果结局不是这样该多好啊!”B剧情立马让您眼前一亮:结局果然不是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终成眷属,梁山伯和祝英台也终成眷属,卖油郎和茶花女又终成眷属,韩寒和郭敬明还是终成眷属,总之有情人最终都能成眷属。你这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你可以去创建办领个奖状,可剧情要的是冲突,不是和谐。B剧情往往是画蛇添足,迎合低俗,破坏原本高雅的艺术效果,连影视界都觉得这太低俗了,渐渐将其淘汰。商太宗的故事其实也有多个版本,三千多年过去,很多不和谐的版本也被淘汰得差不多了,如果把它们都列出就会显得我很低俗,不过为了扩展一下您的知识面,我决定要讲讲其中一个版本。
首先,太甲是继商汤、外丙、中壬后商朝第四任国君,此说取自《史记》,但据孔子为《尚书》所做的序,商汤驾崩后即为太甲元年,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帝外丙、帝中壬,帝太甲在位时间也有12年和23年两说。然而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甲骨文考据和碳…14检测结果判定,帝外丙和帝中壬又是存在的,帝太甲在位时间确是12年。不过这些都还是小事,构不成B剧情,真正令人惊叹的是《竹书纪年》中惊世骇俗的记载。
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是个老奸巨猾的人渣,他在商朝前三位君主手下隐忍不发,一直装作忠心耿耿。年轻的太甲登基后,伊尹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发动政变,将太甲囚禁在桐宫,自立为王。太甲被囚七年后,抓住一个机会偷跑出来,杀死伊尹,夺回了王位。
这真是标准的B剧情!华夏民族有着极其强烈的正史情结,尽管可以出于不同动机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解读,但基本事实是不容混淆的。即便最无耻的文痞,可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就算任你打扮了,小姑娘这个基本事实仍不容篡改。你绝不能说:“历史是春哥,既是超级女生,又是纯爷们儿。”所以,这个B剧情就让人无法淡定了。
以《史记》之说,儒家树立了伊尹这个和孔子并肩的伟大典型,而《竹书纪年》则彻底推翻了这个典型,揭露了“元圣”的人渣本来面目,告诉你伊尹的真实写法其实是——意淫。那两者应该优先信谁?《史记》是汉朝的司马迁根据各种原始资料编撰而成的史书,而《竹书纪年》是一部刻在竹上的历史纪实,类似于后世的实录,本身也是《史记》的参考资料之一。按理说原始资料比编撰著述的信任度更优先,但历史研究必须根据各种资料来综合判断,更要符合基本逻辑,不能偏信任何一家之言。
根据甲骨文考据、其它史料、儒家经典记载以及碳…14检测结果,伊尹卒于帝太甲之子帝沃丁在位其间,商朝以天子规格将其葬于发源地亳都,直到六百年后商末还在享受最高规格的祭祀,伊尹的儿子伊陟后来也当上国相,这一系列的事不可能都是虚构的吧?一个篡逆的叛臣又怎可能享受如此待遇?所以《竹书纪年》虽是一本珍贵的原始资料,但这段记载显然是错误的,后世包括那三位专挑《史记》漏脚的唐宋才子都没有采信。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那为何《竹书纪年》会写出伊尹篡位如此离谱之说?其实岂止是伊尹篡位,此书甚至还说尧舜之间根本没有禅位,而是舜帝囚禁尧帝后夺的位!我沉思良久,最后只能归结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恶搞名人的怪趣,总喜欢在名人尤其是圣贤头上载一些恶事来吸引眼球。主流说伊尹是大忠臣,就有非主流说伊尹其实是个篡位的!主流说尧舜禅让是美德,非主流就说其实他们是篡位的!您看,真相多惊悚。说穿了,这就是本上古八卦周刊,跟香港地摊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一个性质。后来主流说孔夫子是圣贤,就有非主流编了一段他和南后的风流韵事,以达到一种特殊的喜剧效果。甚至今天还有一些无聊的人,拿韩寒和郭敬明的所谓“恋情”开玩笑,那都是相当的恶俗。
其实中国人这点恶俗还不算什么,更恐怖的是西方人至今还在坚持一个更恐怖的真相——夏朝根本不存在。
是的,西洋佬说我们华夏民族第一个朝代——夏朝根本不存在!
最怀疑夏朝存在的是西方史学界的考古学派,此派认为真实的历史必须有考古遗址作证,尤其是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必须要有那么几件金器、青铜器作证。比如他们也曾质疑商朝的存在,但殷墟一出土立即打消质疑。那夏朝的遗址呢?对此我只能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您:这个,真没有。不过我想这也只能说“没有证明夏朝存在”,尚不能转化为“证明夏朝没有存在”。而且我国已经找到比夏朝时代更早的陶寺遗址(在今山西襄汾),尽管研究成果还不多,但至少证明夏朝以前中国文明就已存在,夏代应该不是一个断代。更重要的是考古学派通过考证特洛伊、克里特、迈锡尼遗址,力证宙斯和雅典娜主演的《荷马史诗》是正史而非神话,据说现在还有人找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准备证明《Bible》的真实性,可见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差得有点远,建议您不一定要去相信他们。
其次是来自国内的质疑,主要以顾颉刚先生为主,他们发现商朝的甲骨文中从无夏朝的记载,甚至连“夏”字都没有(很不巧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