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煮酒话太宗-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显然不是人称“粗人夫妇”的汉高帝和吕太后组合。太祖是打天下的,如果继续玩粗,汉朝不会比秦朝长几年。能让一个王朝国祚连绵,必须靠太宗塑造正确的国家形态。

    当然,我也无意把汉文帝吹成天上有地下无的神人,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甚至整个汉王朝在历史进步方面也还是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汉文帝为筹集资金,向民间出售爵位。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卖官鬻爵当然不对,但也需要搞清楚,汉朝只卖过爵位,没有卖过官位。官和爵是不同概念,官是掌握他人福利的行政职务,爵只是个人的身份地位。汉朝开世界之先河,公开售卖爵位,如破冰般摧毁了爵位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感,为进一步消除封建残余,全面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而汉文帝的经济政策也非十全十美,超低的田赋让土地兼并变得更加容易,下放铸币权也造就了邓通、刘濞这样的金融寡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当然,如果提高田赋,也会造成大量中小农田主破产,同样会促进土地兼并。后世颂扬文景之治的伟大成就,称粮食堆在仓库里面吃不完,不得不加盖新仓,库府里的钱币堆积如山,连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多得无法统计。这在大多史学家看来是积贮丰厚的表现,但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却是过于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不利于拉动内需。当然,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至今未能解决的分歧,我们又岂能用以苛责两千年前的古人?

    不过最严重的还在于汉文帝包括整个汉王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先秦贵族社会的残余影响——尽管我并不认为某一两个人甚至某一两个朝代就可以解决。汉朝虽然终结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先秦贵族,但又新分封了一些新贵族,即便铲除这些异姓王后,刘氏宗族仍实施分封。汉朝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分封的范围,但分封仍然存在,我们可以略览汉文帝身后的历史来评判这个影响。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文景之治积累了深厚的国力基础,汉武帝要做的是把积攒提取出来,他的两大方针对后世影响极大。首先是改无为的道家思想为大有为的儒家思想,以至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此后一以贯之的主流治国理念。其次是任用有严重凯恩斯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桑弘羊主政财经,收回铸币权,实施盐铁专卖、衡平均输。你说是提用也好,搜刮也好,总之就是改用一套有利于敛财的经济政策。虽然儒家认为这是国家在与民争利,但现代国家无不使用,亦不足为奇。不过武帝倾尽国力,大战匈奴,毕竟对国内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破坏,甚至十室九空,人口减半。晚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轮台宫颁罪己诏,他没有炫耀赫赫武功,而是为自己给百姓带来战争的苦难向天下谢罪。司马光认为武帝做了很多坏事,不亚于秦始皇,但是能够主动罪己,仍然体现了一位伟大君主的宽广胸襟。

    武帝后汉朝再次与民休息,昭帝、宣帝朝又创造了后世称赞的“昭宣中兴”。不过再往后,积弊也终于达到临界位置,开始出错。首先是昭帝朝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专权,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然后是元帝朝大司马王莽专权,甚至篡位为帝,改国号“新”,使汉朝的国祚中断了15年。

    但汉朝气数未尽,这时建立新朝显然是天庭的一次管理失误,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西游记》第十四回有详细解释:“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可见王莽篡汉时孙猴子正在大闹天宫,由于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天庭自顾尚且不暇,更遑论人间。王莽想必亦是趁乱走脱的妖仙,他在人间造成了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大跃进。王兄比秦朝更奔放,秦朝过于急躁的废除了分封建国便导致亡国,王莽直接跃进至全民选举。当选为皇帝后王莽又搞土地改革,又搞废奴运动、民权运动,反正都是毛主席、林肯才该做的事。虽然这些行为有助于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者经济学奖之类的个人荣誉,但无疑将埋葬他的政权。

    汉室已经很有经验,汉光武帝(刘秀)依照当年大家推翻秦朝的格式推翻新朝,实现了“光武中兴”。但过得百年,外戚、宦官开始争权,外戚头子何皇后之兄大司马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调并州刺史董卓带兵进京诛杀宦官“十常侍”,结果被十常侍察觉,先行诛杀何进。但董卓还是带兵入京,诛尽宦官。是不是觉得这几个人名相当熟悉?对,马上进入三国演义了。再后来丞相董卓、曹操相继专权,曹操之子曹丕继为魏王、丞相,旋即篡位称帝。大汉王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生命,自汉高帝元年起,至汉孝献帝延康元年(前202年~220年),剔除其中新朝的15年,共计408年,不过一般认为两汉不是一个朝代,不能合计,则西汉212年,东汉196年。

    汉王朝的终结并非来自外敌,亦非天灾,而两次亡于篡臣。这是不可避免的,是文明形态进化到秦汉一个自然的历史阶段。

    秦汉行政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总揽行政;太尉有时也称大司马或大将军,总揽军权;御史大夫一般视为丞相的副手,主管察举人才;九卿则分管九个具体业务部门。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直线矩阵式组织结构,但丞相、太尉职权太重,很容易架空皇帝。汉代的社会基础也支持权臣篡政,虽然秦汉走出了严密的世袭贵族社会,但门阀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汉初的重新分封便是对先秦分封建国制度的一种妥协。虽然法理规定所有国民都是属于国家(皇帝)的公民,但中国的人口规模也决定了皇帝不可能直接管理每一个人。哈佛大学梅奥教授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明:人都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正式组织中包含着非正式组织,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门阀贵族可以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家族利益集团,通过大量占据正式组织——朝廷的官位,在其内部建立起强大的非正式组织——家族势力。当这个非正式组织的势力超过了正式组织实力时,便形成篡权;超过势力和道义总和时,便可以篡位。

    而对于地方的管理,自秦汉废除分封以来,中国的公共管理者便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一个目标——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全权管理。秦朝郡县制是人类公共管理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步,汉袭秦制,并在中央和郡两级之间增设了州这一级,全国共分十三个州,更符合国土和人口规模的实际。州的长官称州牧,多数时候中央还会派出刺史,监督执行该州的行政权力。刺史不对辖区拥有任何独立主权,只是中央派驻在地方的管理者,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但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地方难免会形成相对独立,而身居刺史职务的人利用贵族门阀的非正式组织,趁机培植私人势力,形成地方上的事实独立。《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刺史们展现事实独立势力的大剧,最终导致汉帝国的事实分裂,而至终结。

    正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官制上都还存在着时代无法避免的根本缺陷,皇帝的权力一点一滴的流失到权臣手中,最终走到内有权相专权,外有刺史独立的地步,也就到一个朝代终结的时候了。不过客观的说,汉朝四百年的决策运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人为失误,只是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汉朝的卓越贡献在于第一次奠定了稳定的中华帝国,从此,一个从形式上和思想上都高度统一,形神兼备的汉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的后人无论分分合合怎么乱搞,中国人都始终保持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框架之内。所以,汉文帝,他不仅仅是汉朝的太宗,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太宗。他手中握住的不仅是刘汉一家一姓之龙颈,他定下的方向更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总体指针。

    现代中国人品评祖先的王朝,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作为某一个朝代的粉丝,并热衷于贬低另外的朝代来陪衬自己喜欢的一朝。唐粉和宋粉相互攻忤,明粉和清粉更是掐得你死我活,但却鲜见有人贬低汉朝。那正是因为——

    汉朝,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军,他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图腾。

    此之谓——汉并天下!

第一部分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

    茶几上摆满了杯具

    有人说,你把秦二世和汉文帝放在一起比,不厚道。我说这是没办法,他们确实没什么可比性,无非都摊上个二世主之名。但岂止是汉文帝,后面还有唐太宗呢——我是说连唐太宗都要被其他太宗比得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连滚带爬跌回棺材,羞辱一下你胡亥小朋友又算多大回事儿呢?

    不过说真的,写到本篇我心情有点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写。所谓魏晋南北朝,有人说这个时代是真名士自风流,既有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豪迈长歌,又有王羲之的龙飞凤舞和陶渊明的淡泊明志。你还可以和曹刘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烫一壶杜康,听一曲《广陵散》,然后和竹林七贤一起去……去干什么?去滥交么?这根本就是一帮烂人,文人无行的鼻祖,他们所谓的释放人性,其实就是西方的纵欲主义,烂到极端。秦二世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杯具,而这个时代哪里才止产生了一个杯具?它简直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不是我偷懒,实是古语有云,说是读史到凄凉处,不忍卒读。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每次一提到魏晋南北朝这段茶几的历史,我就不忍卒读了。

    要不……要不您自己去看《三国演义》吧?可以看新《三国》,唐诗宋词点缀的台词很优美。

    可是……《三国演义》也只讲到三国,也就是所谓的“魏”,后面的两晋南北朝怎么办呢?难道我要推荐您去看《晋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的白话中国历史山寨系列?

    唉!算了,还是我帮您卒读一下罢。

    魏晋南北朝。好,我们就从魏开始。

    被当了坏太宗的好丞相——晋太宗司马昱

    作者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年轻人,在此我要非常诚实的告诉您一件事:在写到本章时,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晋太宗是谁,各种资料都找不到有这么个人,而就当我准备放弃这一章时,突然又在《晋书》帝纪部分的倒数第二卷发现一句“庙号太宗”,我简直有一种泪流满面的冲动。而当我看完相关资料后,我已经震惊得泪都流不出来了,此人在太宗系列内部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生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崩于咸安二年(320~372年),于咸安元年至咸安二年(371~372年)在位——是的,你没有看错,在位只有两年(其实是跨年,累计不足12个月)——是晋朝第13任皇帝。是的,你又没有看错,是第13任!13任为什么还能叫太宗?难道是有人把13看成B,第B任就是第二任吗?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庙号规制的严格,13绝不可能装B。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前文所说,必须要建功立德的人才能有庙号,“太宗”这个顶级庙号岂能轻易授人?晋武帝身后的几位继任者都是轻度智障,根本没有庙号,直到第14任皇帝上台,觉得再不把太宗庙号派送出去恐怕就没机会了,于是硬塞给了老爹。这种行为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向后人证明:他能选出比弱智青年太甲更可笑的太宗。

    太宗是一个伟大的称号,本书中多位主角从小受汉文帝、吴大帝熏陶,立定志向,不畏艰辛甚至冒着全家死绝的风险才登上帝位,再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建立不朽功勋,光耀青书,最终才能获得一个太宗庙号。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庙号是司马昱用过的。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在海明威、肖伯纳等前辈的激励下,闭门谢客,杜绝一切娱乐,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终于完成一部旷世奇书并籍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你站在奖台上接受上届得主为你颁奖时,你纯洁的45度俯视对方,却发现他是——郭敬明。是的,李二哥、赵三哥和朱四哥翻到《晋书》第九卷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第一部分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

    或许已经有正义感爆发的读者忍不住要扇作者几个耳光了——就因为这个老糊涂的儿子不负责任的给他上了个太宗庙号,你就要以他为主角立一篇传记?你以为中国人民还停留在撕书擦鼻涕或者包烧饼的年代?原谅我在遣词造句方面把鼻涕和烧饼这么不协调的两件事相提并论,不过我想作者不一定介意,就像他并不介意将司马昱这种货色和伟大的汉文帝、唐太宗相提并论一样。不过尽管司马昱侮辱了唐太宗,但如果我把他从本书剔出去就又会侮辱历史。不管他本人多么令人作呕,他儿子给他上这个庙号多么不合适,总归他已经获得这个庙号,那我们就必须承认他是中华帝国历届太宗之一这个事实。就算我再看他不顺眼,那也只是自己的好恶,任何人无论史学造诣多高,也不能将自身好恶凌驾于史实之上,这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希望您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能稍稍克制撕掉本页去干某事的冲动。

    晋武帝觉得汉朝灭亡的教训是权臣太强,朝廷又缺乏藩镇拱卫,王莽、曹丕才会篡汉。他的解决方案是恢复分封,以同姓藩王拱卫政权,而不是通过先进的组织结构来构筑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这当然是历史的倒退,而且藩王只要有了私兵,自然就会斗,这和同姓异姓并无必然联系。晋武帝驾崩不久,八位司马氏的藩王和中央政权便展开竞技,史称“八王之乱”。有些贵族为加强军力,从草原招募游牧部族来助战,于是大量部族军队进驻中原。当时进入中原的胡族主要是刘氏匈奴、慕容氏鲜卑、石氏羯、苻氏氐、姚氏羌,泛称“五胡”。也有一说认为姚氏羌族只是苻氏氐族的分支,不在五大之列,第五胡是拓跋氏鲜卑。

    这些部族首领大多头顶晋朝职衔,但绝不是国家公务员,他们的部族都是世袭财产,有利益时他可以听听你的,一旦有机会就会利用私有部族军队作乱。果然,氐族的李雄、匈奴的刘渊相继割据称帝。由于长期割据混战,晋朝中央政权已经非常虚弱,无力镇抚进入中原这些多如牛毛的部族,只能眼看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任意驰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匈奴军攻入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史称晋愍帝。但不久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残杀了愍帝。

    永嘉之乱造成晋王朝突然崩溃,这应该是中国进入中央集权式的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后,第一次中央政权被外族所灭。不过此时分封建国的优势又显示出来,中国并未因为一个中央政权的倒塌而全盘崩溃。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司马睿在当地士族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南下建邺(今南京),主持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晋愍帝被弑后司马睿即晋王位,后即皇帝位,即为晋元帝。晋元帝只占有江南,中原已经完全留给五胡乱搞,所以永嘉之乱前的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