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的天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傅佩荣
第一章 孔子的真诚
(一)立志于学
1。孔子之学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史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孔子的祖先为宋国人(殷朝后代),后迁于鲁国定居。他生于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他由母亲颜征在抚养长大,接受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岁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学习,终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二十岁时娶丌官氏(宋国人)为妻,翌年生子孔鲤。孔子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牧场)与助丧(承办丧事)等。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求教并追随他,形成一个独特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其目标。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学问与见识渐成系统,四十岁已可“不惑”,五十岁达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乃承启文化道统。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孔子在鲁国从政,先后当过中都宰(县长)、小司空(工程部门副长官)、司寇(司法部门长官)等职,位列大夫,政绩卓越。但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且不满鲁定公沉溺美色等,终于去职离乡,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去,便是十四年,遍历卫、曹、宋、郑、陈、蔡各国,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两度面临生命危险。六十八岁时,鲁国新的执政者正式召请他回国。七十岁,独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他最喜爱的弟子颜渊去世。七十二岁,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去世。七十三岁,孔子辞世。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首先即是“真诚”。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孔子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他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而且坚持了一辈子。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孙长》)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却不像我这么好学。事实上,他凭什么断定呢?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到了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最杰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
孔子的学问有三个特点:一、学习传统。传统包括“诗、书、易、礼、乐”五经。诗指文学,书指历史,易指哲学,礼是社会规范,乐则是艺术修养,此外,还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而书、数则是书写、计算等技能。当时的人只要具备这六项条件,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的技能,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二、学思并重。孔子知道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与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合,难免导致混乱。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习而不思考,到最后毫无心得,白学了;反过来,如果只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而不念书学习,就会陷于迷惑;别的不讲,光是善恶报应,你就搞不清楚。
三、学行并重。孔子的学并非一种理论而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上正途。此外,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好,行有余力,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一次鲁哀公问他,你这么多学生里面,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一个学生颜渊好学,很可惜已经过世了。为什么只有颜渊好学?因为颜渊“不迁怒,不贰过”。这乃是道德实践的表现,也说明了好学和具体的行动有关。
孔子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因此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由学而教,为人师表,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各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聚为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
2。珍惜时间
孔子非常了解时间在生命发展上所具有的意义,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时间。
走在人生路上,很多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过去的一切想留也留不住,未来呢,又很难去把握。孔子有一次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时光,也是时光中的事件,人的生命当然也在其中。人的生命是在时间里展开的,你只有把握住时间,才能让你的人生不至于虚度。而人生不虚度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你把目标都放在外在的事业成就上面,那也是一种选择;但在孔子看来,人把握时间的目的是要“造就自己”。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对于时间就有特殊的体认。别人恭维他是“天纵之圣”,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取得眼前的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家里贫困,没什么社会地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据孟子的记载,孔子曾替人看管仓库,把帐目写得清清楚楚;后来被派去管理牧场,一年下来,牛羊健壮,繁殖很多,因此受到别人的信赖。
尽管做了这么多零碎、卑微的工作,但孔子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学习。他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能再念书了,大学是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贵族子弟还学得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教他的孩子礼仪。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他说:“吾不试,故艺。”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学习技艺的目的是谋得一官半职,可以发挥所长,贡献社会人群;现在所谋未遂,所以只好继续培养各种专长,等待时机成熟。这种态度对我们现代人深具启发。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必须了解生命是有阶段的,你要先充实自己;如果没有机会,要先自己培养好条件,等机会一出现,自然可以把握。孔子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问题是,你够这个条件吗?如果条件不够,时机不成熟,那你就要安分,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修炼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提到两种浪费时间的情况是“难矣哉”,很难走上人生的正路。第一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些!
人最怕两个字:无聊。有一次一位母亲跟我聊天,谈起她怎么教育孩子。她对念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说,假设你是妈妈,会怎么教导像你这样的孩子?结果小孩说,你不让我无聊就好了。换句话说,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怕无聊。无聊之后怎么办呢?说不定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建议说,那你还不如去博弈吧。“博弈”两个字要特别小心不要被当成“赌博”。孔子劝我们赌博,那还得了?博弈是指游戏。人类为什么需要游戏?因为人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成与败都定了,很少有人可以改变。这时候通过游戏制定一个规则,老板也好,员工也好,大家机会均等,按规矩来玩,每一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人生的压力也许就能在游戏中化解一点。所以孔子说,你无聊的时候就算去玩游戏,下棋也好,打篮球也好,打高尔夫球也好,不管玩什么,都比纯粹浪费时间要好。
第二种浪费时间的情况是: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一群人整天相处在一起,说的是无关道义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
我有一个朋友在中学教书,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他坐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面,树的另一边有三四个同学,不知道那一边有老师在听,他们就聊天。我朋友说,他听学生聊天聊了半个小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们讲的话没有一句话是有意义的。我听了跟他说,学生上课已经很辛苦了,你叫他们下课聊天还要讲有意义的话,不是太严苛了嘛;而且到底有没有意义,也不能以老师的标准来判断。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提醒自己,讲话最好言之有物,你说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思想或情感,要说出来很具体、明确;不要整天言不及义,扯一些八卦新闻,或者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样是很难走上人生正路的。
孔子非常了解时间在生命发展上所具有的意义,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时间。一个人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懂得把握时间,很可能有不凡的未来。孔子说“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重,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将来的表现怎么样。我们有时候看到年轻人好像一代不如一代,又不用功又不长进;但是先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年轻人是说觉悟就觉悟,说奋斗就奋斗,经常因为听到一句话或看到一句话,就突然想通了,所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过,孔子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什么好名声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值得尊重了。为什么?因为名声是慢慢培养起来的,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时候还没有培养起好名声,就说明他不用心,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奋斗,这是很可惜的。
3。用心专注
不管任何国家,所有伟大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不喜欢专心学习的,要胜过同时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读书。
懂得了珍惜时间,就要好好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秘诀是什么?用心专注。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
在孔子看来,学习好像赶火车一样,很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会失去。火车赶上之后,就不用担心了,自然可以抵达目的地;但学习不同,学习最怕考试的时候忘记,念了半天,睡一觉起来要考试了,忘了,怎么办?再念。很多知识熟能生巧,多念几遍慢慢熟悉了,然后加以实践,久而久之变成你的一种能力。我们常常讲,知识与能力两者要配合起来,能“知”也能“行”,才是真正的学习心得。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什么叫好学?“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每个月再复习自己学过的,希望所学的没有忘记,这就是好学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特别聪明,口才好,喜欢评论比较,说谁比谁杰出,谁哪一方面更好。孔子就劝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是没有空闲的。换句话说,你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要管是管不完的,每天多少八卦新闻,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你如果去关心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专心读书呢?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上网,每天去追逐很多新的讯息,说不定过几天又会发现这些信息是错的、假的,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关心呢?所以孔子说,你去管别人的闲事,去比较谁好谁坏,去追逐新的信息,还不如安静下来,修养自己,把所有时间用来专心学习。
据我所知,不管任何国家,所有伟大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不喜欢专心学习的。也许后来有了成就,事情多了,心思不在能专注在学习上了,但在他年轻的时候,要胜过同时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读书。譬如拿破仑,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抓到任何书都好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念;因为他出身背景不好,没有什么学习机会,所以抓到书就念,而且学了之后还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心得,所以后来才能建立很大的功业。再譬如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他虽然是只活了三十几岁,但在小时候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大哲学家,他到马其顿宫廷去教十三岁的王子,这个王子后来变成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会在那么早的时代就能有一种全球化的观念,要把他的功业推广到世界各洲,就跟他从小跟着伟大的老师专心学习有关。知识开阔了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眼界超出了同时代的人。可惜他后来走偏了,只知道用武力去征伐其他国家。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管别人的闲事,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因为年轻人心思比较单纯,记忆力又好,这时候不学习就可惜了。而年轻时候的学习,等于累积了资源,为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打下了基础,一旦有机会学以致用,就会爆发出潜力,使人刮目相看。
《孟子》里提到一个故事,说有两个智商差不多的人,同时拜在围棋国手弈秋的门下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因为第一位同学专心致志,认真听讲;第二位同学胡思乱想,以为会有天鹅飞来,准备要拿弓箭射它,最后当然学习效果不同。《庄子》里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孔子看到一位老人家黏蝉,技术出神入化,像在地上捡树叶一样,很快把一麻袋装满了。孔子请教他,老人家你怎么有这样的本事?老人讲的很简单:我用心专注,天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